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本书的创新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本书的创新之处

该选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供一个崭新视野,为重新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提供一些参照依据。国内外关于本体论的研究工作由来已久,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学术论争从未停止,而此番争论恰恰证明了该选题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时代价值。鉴于该选题所涉及相关内容的复杂性和难度,可追溯的历史渊源时间跨度之大,再加上它所引起的学术纷争层出不穷,本书在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本书在第二章与第三章展开了有关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动态形成过程的文本分析研究,选取马克思从19世纪40~50年代直至《资本论》创作时期的六部经典著作,得出了马克思的六个本体论立场。具体包括自我意识本体论、感性存在本体论、社会实践本体论、社会生产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以及劳动本体论,其中的劳动本体论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最终归宿,也是马克思此前五个本体论立场进一步发展升华的必然结果。简言之,六个本体论立场之间是一脉相承且紧密相连的。对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发展的动态考察与概括,也包括对跨越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著作本体论思想的考察与概括,这是本书创新点之一,当然这还有待学界就此问题进一步探讨、完善。

第二,本书第五章第二节阐述了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四个本质特征,即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具体—抽象性。其中劳动本体论的“客观性”主要通过劳动过程体现;劳动本体论“能动性”则将其与历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区别开来;劳动本体论的“社会—历史性”则包括展现劳动本体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特征以及劳动本体论可变动、阶段性、非永恒方面的历史性特征,劳动本体论的“具体—抽象性”主要体现在对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分析上的具体和抽象两个思考维度。上述有关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四个本质特征的概括与总结,目前学界还未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本书的一个大胆创新之处。

(二)本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笔者关于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研究工作还只是比较初步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的研究细节还很多。鉴于该选题所涉及的文本资料之繁多、哲学流派之复杂,相应地对研究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此外,要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展开本体论问题的探讨,也对研究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跨越哲学、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能力的较高要求。上述方面都将成为本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第234页。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第189页。

[3]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15页。

[4]《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05/c40537-23757123.html。

[5]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101页。

[6]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112页。

[7]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第127页。

[8]仰海峰:《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第1~6页。

[9]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一)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3~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3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3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3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页。

[14]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路历程》,《学术月刊》1991年第11期,第1~6页。

[15]綦正芳:《也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路历程——与俞吾金同志商榷》,《学术月刊》1993年第5期,第72~76页。

[16]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本体论》,《学术研究》2001年第10期。

[17]俞吾金:《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哲学研究》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