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新闻报道形态的变革轨迹
传播技术的更新给新闻生产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从新闻信息的收集、新闻采访报道到新闻产品的编辑加工再到新闻产品本身,从新闻生产的流程到新闻机构的建设再到新闻从业者本身的角色和职能,无一不渗透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其中,新闻报道的形式集中体现了这些变化。本书结合“大数据”的研究背景,主要以传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载体的变化为依据进行新闻报道形态的演变阶段划分。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采用统计量化方式生产新闻的手段,大致经历了从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数据驱动新闻到当前的大数据新闻的发展历程。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新闻生产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在大型计算机的帮助下预测美国大选结果,发展到现在,电脑辅助的报道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都渐渐成为媒体的制胜利器。
一 精确新闻
对于精确新闻,目前学界普遍将20世纪60年代界定为其起源时期,其概念由美国记者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首次提出。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有零星计算机辅助报道新闻的实践,但直到1967年数据分析才开始流行起来,其代表事件就是《底特律自由报》的记者菲利普·迈耶针对底特律发生的黑人骚乱,运用计算机分析对底特律居民的相关调查并解释骚乱原因。这一事件也被认为是精确新闻报道的起源。1973年,迈耶出版了《精确新闻》(Precision Journalism)一书,进一步解释了精确新闻的支撑方法和适用范围,即它是利用社会调查和数据库分析等方法进行的新闻报道。[34]结合计算机技术,精确新闻的发展也促进了新闻准确度和效率的提升,同时催化了计算机辅助报道和数据新闻的到来。
相比传统的新闻生产,精确新闻开始呼唤记者主动性和新闻敏感性的回归,新闻从业者的“自选动作”开始占据相当比重,主动出击发掘新闻题材、充实新闻框架、挖掘隐藏真实的新闻实践越来越多。精确新闻在前期调查中需要严格按照社会学的专业方法进行程序设计,包括新闻选题、文献综述、假设检验、查阅二手资料等,同时还要用精准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作为辅助,从庞杂的数据中寻找关联、挖掘真实,这就保证了新闻生产过程的专业性和客观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北京青年报》的《公众调查》(曾以《精确新闻》为名)、《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前身是《调查·观察》《舆情》)专栏、《解放日报》的《百分比新闻》、央视《中国财经报道》的《每周调查》节目为代表的栏目推动下,精确新闻在中国也日渐发展起来。[35]
二 计算机辅助新闻
计算机辅助新闻起源于精确新闻的需要,辅助其数据处理的一系列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它的实践更为广泛,理念也更加清晰。所谓计算机辅助新闻,是指借助在线服务、政府公开的数据库或媒体私有的数据库,开展数据收集、新闻线索挖掘、新闻细节核实、背景资料充实等一系列环节,并最终完成一篇报道的新闻生产方式。
计算机辅助新闻的发展十分迅速。1989年,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的一篇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调查性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一标志性事件使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地位第一次得以明确确立。随后,世界各地开始纷纷创立相关协会并通过举办峰会、研讨会的形式扩大计算机辅助新闻的影响力,普及这一报道理念。如1990年于印第安纳州举办的第一届计算机辅助新闻峰会、2001年举办的全球调查性新闻峰会等都是计算机辅助新闻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随后,Brant Houston撰写了《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实践指南》一书,这也是第一本探究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的书籍,为该报道形式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只停留在对原始数据的初步整合层面,还没有涉及对数据的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且报道中的数据也只是作为新闻中文字内容的辅助说明。
三 数据驱动新闻
“数据驱动新闻”也叫“数据新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记者Adrian Holovaty在《报纸网站所需要的根本变革》一文中提出。针对数据新闻的内涵,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界定。如欧洲《数据新闻手册》一书从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角度出发,认为数据新闻是通过更为生动、说服力更强的表达方式对数字信息进行分析和呈现的新闻。[36]德国之声电视台记者米尔科·洛伦兹从新闻生产流程角度出发,认为一篇数据新闻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信息的收集、筛选、清洗和挖掘等一系列过程,并最终通过可视化形式呈现出来。[37]国内学术界和业界关于数据新闻的概念界定虽然大致都赞同米尔科·洛伦兹对数据处理流程的定位,但是对于数据新闻的核心莫衷一是。其中,以章戈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数据新闻的价值落点是新闻叙事[38],而以方洁和颜东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其核心是数据处理。不过可以看出,数据新闻相较于之前的新闻报道形态,无论在新闻生产流程还是数据处理理念方面都已经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第一,数据新闻以公开的数据资源为基础,其所采集的数据量基于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海量信息采集,已远远超出某个或若干数据库的容量范围。这一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各国数据开放运动愈演愈烈的基础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更是通过公民自发组织、民间公益机构引导、政府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合力的方式共同促进国家信息公开进程。发展至今,数据开放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已经纷纷上升至各国的国家战略层面。第二,数据新闻以特殊的计算机程序为依托,它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可视化和叙事化的呈现形式,能够更好地揭示事件背后的复杂关系。这一发展特点以2005年为节点,首先由程序员设计的编程引领,随后带动了更多计算机人才将此类实践应用到新闻报道中来。直至后来,以卫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开始真正引入大数据的新闻生产理念,并在机构设置、人才引进、内容及技术平台拓展方面进行全方位革新,探索可视化数据新闻生产。第三,数据新闻衍生出个性化信息推荐功能,使得新闻报道的生产更加人性化、更具贴近性。新闻生产者可以通过各个应用终端收集用户信息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人偏好提供针对性服务,大大增强了用户的黏性。
四 大数据新闻
目前学界对于“数据新闻”和“大数据新闻”的定义并无严格区分,很多学者认为两者是同一概念。但本书认为大数据新闻是数据新闻的进阶模式,因其无论是在数据挖掘力度、可视化呈现的创新性还是规模化、平台式生产方面都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喻国明等学者在《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大数据新闻代表着新闻业未来的发展趋势。[39]
首先,针对数据驱动的调查性报道,大数据新闻将逐渐从对社会表层现实的关注进入对深层现实的开采,为受众提供更为深刻的洞见和更为科学的预测。同时,随着数据公开和开源技术的进程不断推进,运用大数据进行的新闻生产将会更加客观和公开。其次,针对数据可视化叙事,大数据新闻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静态图表、地图等形式,而是向更高科技的动态交互呈现模式转变。最后,针对数据驱动的应用,大数据新闻将逐渐走向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式、众包式合作生产。如何使新闻报道做出更精准的预测,如何让新闻阅读变成受众的感官享受,如何把新闻定制普及为受众的日常信息接收方式,这些都是现阶段大数据新闻生产实践中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大数据新闻的规模化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 仇筠茜、陈昌凤:《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业创新——英美新闻业的数据化探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7期。
[2] 徐子沛:《大数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57页。
[3] IDC分析师:《关于中国大数据市场的十大预测》,2015。
[4] 梁锋:《大数据》,《新闻前哨》2013年第11期。
[5] 冯登国、张敏、李昊:《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计算机学报》2014年第1期。
[6] 官建文、刘扬、刘振兴:《大数据时代对于传媒业意味着什么》,《新闻战线》2013年第2期。
[7] 钟瑛、张恒山:《大数据的缘起、冲击及其应对》,《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
[8] 喻国明、王斌、李彪、杨雅:《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9]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第4~9页。
[10] 拍字节,一般记作PB,等于250字节。
[11]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第13页。
[12] 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系统仿真学报》2013年第S1期。
[13] 刘建明:《“大数据”的迷思与新闻媒体的应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年第7期。
[14] 李道荣等:《经济新闻报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9页。
[15] 张颂甲:《经济新闻写作浅说》,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第4页。
[16] 彭朝丞:《怎样写好经济新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第10页。
[17] 徐人仲:《经济新闻学初探》,新华出版社,1993,第5页。
[18] 余镇邦、黄其庄:《经济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1997,第28页。
[19] 仇学英:《热点经济新闻采访技巧》,新华出版社,1998,第29页。
[20] 樊凡、时统宇编著《经济新闻范文评析》,新华出版社,2001,第4页。
[21] 王华庆编著《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第4页。
[22] 李道荣等:《经济新闻报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9页。
[23] 李道荣等:《经济新闻报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72页。
[24] David Manning White,“The Gate Keeper: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27),1950,pp.383-390.
[25] 〔美〕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石琳、李红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43~46页。
[26] Michael Schudson,“The Sociology of News Production,” Media,Culture & Society,1989,pp.263-282.
[27] 〔美〕伯纳德·罗胥克:《制作新闻》,姜雪影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第11~14页。
[28] 张柱:《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生产——平台思维与流程再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第29~30页。
[29] 刘义昆、赵振宇:《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30] 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与发展进路》,《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7期。
[31] 王俊荣、崔爽爽:《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与突围》,《当代传播》2014年第4期。
[32] 袁文丽、贡嘉阳:《传媒业大数据应用误区与应用策略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33] 喻国明、李彪、杨雅、李慧娟:《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9~11页。
[34] Jonathan Gray,Lucy Chambers,Liliana Bounegru,Wilfried Ruetten,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New York:O′Reilly Media Inc.,2012),p.50.
[35] 田苗苗:《论精确新闻报道的优势及劣势》,《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36] 方洁、颜东:《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37] 方洁、颜东:《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6期。
[38] 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39] 喻国明、李彪、杨雅、李慧娟:《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