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岭南哲学的历史地位
一 岭南哲学率先实现中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转变,引领中国哲学的发展
“北人南传”是岭南学术生成的模式。古代岭南开发较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随着岭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岭南观念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出现,岭南哲学也应运而生。岭南哲学的形成同中原哲学和外国哲学有很大关系,岭南人正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吸取中原哲学的积极成果和外国哲学的积极成果,才创造出岭南哲学。中国哲学史表明,岭南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原哲学影响,同中国哲学密切相关,没有中国哲学,就没有岭南哲学。但是,由于岭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岭南哲学一出现,就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凸显其历史地位。
岭南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贡献是率先实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转变。我国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文明史,出现了众多的哲学家、哲学派别、哲学思想和哲学形态。在明朝中叶前,我国古代哲学取得巨大成就,有了很大发展,但都属于古代哲学,是古代哲学量的扩张,是古代哲学内部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是质的飞跃。我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转变是明朝中叶以后的事情,其代表人物是陈献章。陈献章创立的岭南心学继承了我国古代哲学的优良传统,又突破了历史传统,提出了具有启蒙性、人文性、现代性的等观点,突破了古代哲学的范畴,开始了哲学形态的转变和飞跃,开始了我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转变。诚然,这一转变和飞跃的最终完成者是康梁哲学,特别是孙中山哲学,是岭南哲学实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转变和飞跃。这是我国哲学发展的一次大的创新、一次大的飞跃,是岭南哲学的一个大的贡献。
岭南哲学实现了历史转型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引领中国哲学的发展。随着岭南哲学的转型,中国文化的中心也由北向南转移,岭南文化由非主流文化变为主流文化,岭南哲学对中原哲学、中国哲学产生深刻影响,做出很大贡献。首先,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向,开辟了与儒学不同的发展道路;其次,率先提出文化转型,促进农业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换;再次,打开国门,特别是在近代,率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和辐射、转移,促进了我国对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二 岭南哲学率先传播、实现“西学东渐”,促进中国近现代哲学和近现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在古代,外国哲学和外国文化较早传入岭南。西方哲学和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传入岭南是鸦争战争以后的事情。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广东成为外国资本侵华的通道和前沿,也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和发展的通道和前沿。“西学东渐”首先在广东发生,广东成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近代思想策源地,诞生了一批哲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学派、哲学理论和近代思想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中国近现代哲学和近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 惠能创新佛教哲学,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和平民化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但在中国发生较大影响和作用是惠能改革佛教之后的事情。惠能在改革佛教中,将儒学融入佛教,创新了佛教哲学。惠能创新的禅宗顿教,在佛教发展史上有划时代意义,其主要贡献是实现了佛教的“两化”:一是佛教中国化。佛教是从外国传入的,是舶来品,经过惠能改革后,变成中国人能接受的宗教。二是佛教平民化。佛教原是贵族宗教,经过惠能改革后,成为中国百姓群众之宗教,对中国和亚洲以至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惠能没有上什么学,文化水平不高,却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学说,在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实属罕见。
四 陈白沙创立岭南心学,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向
陈献章创立的岭南心学,是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大事,对中国哲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黄明同教授在《岭南心学》一书中指出:“岭南心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标志’、两个‘转变’上。一是标志着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变。二是标志着中国主流文化的中心由北向南转变。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北方,岭南的经济开发较晚,文化比较落后,中国文化由北方向岭南辐射、转移。明代中叶后,中国文化发展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岭南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主流文化由岭南向北方辐射、转移。”“古代北方文化向岭南辐射、转移,是农业文化内部的转移,是同一性质文化的转移,是量变;而明代中叶后,岭南文化向北方的辐射、转移,是不同质的文化辐射、转移,是质变,是文化发展的飞跃,是一种文化形态向另一种文化形态的跨越。”显然,岭南文化向北辐射、转移,其意义更为重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岭南心学的诞生,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向,标志着岭南学术走在全国的前列,起着引领作用。过去中国文化是沿着儒学的轨迹前行的,岭南心学的诞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因素,诸如有别于过去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启蒙性、现代性,冲破了儒学的藩篱,开始偏离儒学发展的轨道,改变了岭南文化以至中华文化的发展路向,率先向近现代文化转向,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 孙中山创立革命哲学,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中山革命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集大成。它的诞生,意义重大,在历史上,它是一座丰碑,标志着我国古代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飞跃,使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理论上,它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不仅吸收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成果,而且吸收了外国哲学的优秀成果,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进行了创新,创造了中国革命哲学和建设哲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不仅有量的增加、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质的飞跃,是哲学形态的发展,是当时中国哲学的最高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理论地位。在实践上,它为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指导革命实践,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1]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第134页。
[2]庄绰:《养柑蚁》,《古典的中国》,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二《甘泉学案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郑观应志》编辑部:《郑观应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6]邓景滨编《郑观应诗选》,澳门:澳门中华诗词学会,1995,第11页。
[7]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21页。
[9]黄明同:《岭南心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