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叶用枸杞用途及经济价值
第一节 叶用枸杞功效
一、叶用枸杞历史记载
从古至今,历史书籍对于枸杞茎叶食用和药用价值的记载多种多样。汉代《名医别录》记载:“枸杞,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
隋唐《药性论》记载:“枸杞,能补益精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叶和羊肉作羮,益人,甚除风,明目。若渴,可煮作饮代茶饮之。发热诸毒,烦闷,可单煮汁解之,能消热解毒。”《食疗本草》认为其子及叶能“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唐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采药时节·第一》中记载“枸杞是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阴”;刘松石《保寿堂方》书中写道:“枸杞滋补药方,方名‘地仙丹’,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宿。晒露四十九昼夜。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久服可轻身不老,令人长寿。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发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
宋、元时期种植的枸杞,将枸杞嫩芽、嫩叶作为茶叶蔬菜中的美味佳肴食用。南宋学者赵蕃在《食枸杞》中写道:“谁道春风未发生,杞苗试摘已堪羮。”林洪《山家清供》记载:“嫩笋、小簟、枸杞头,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北宋张邦基在《墨庄漫录》有云:“春时嫩条如指,甘美无复苦味。”据《太平圣惠方》记载:“一位终年服用枸杞叶、花、子、根的妇女,其寿高达三百七十多岁。”元朝医药学家陶弘景:“(枸杞)今出堂邑,而石头烽火楼下最多,其叶可作羮,味小苦”; 《务本新书》有“枸杞宜故区畦种,叶作菜食,子根入药”; 《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饵》的《食疗》篇云:“枸杞叶能令人筋骨壮,除风补益,去虚劳,益阳事,春夏秋采叶,冬采子,可久食之。”
明代《种树书》对枸杞记载:“收子及掘根,种于肥壤中,待苗生,剪为蔬,食甚佳”。《本草纲目》中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性味甘苦凉,入心肺脾肾四经”,更有补益筋骨、安神明目、益人去虚劳之效[1]。朱元璋的儿子朱橚在其《救荒本草》中说:“枸杞作羮食皆可,子红熟时亦可食;若渴煮叶作饮,以代茶饮之。”医药家兰茂的《滇南本草》中说:“枸杞尖作菜,同鸡蛋炒食,治年少妇人白带”。《本草图经》载:“枸杞,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本草汇言》中描述:“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徐光启《农政全书》:“枸杞头,生高丘,实为药饵出甘州,二载淮南实不收,采春采夏还采秋,饥人饱食为珍齑,救饥,村人呼为甜菜头”。元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载:“枸杞春间嫩芽叶可作菜食”。《本草蒙筌》载:“枸杞,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叶捣汁注目中,能除风痒去膜,若作茶啜喉内,亦解消渴,强阴。”高濂著《遵生八笺》中记载三妙汤中有一汤:“杞叶粥,用枸杞子新嫩叶,如上煮粥亦妙。”
据清王闻远《西蜀唐圃亭(即唐甄)先生行略》栽:唐甄“僦居吴市,仅三数椽,萧然四壁,炊烟尝绝,日采废圃中枸杞叶为饭。”陆机《诗疏》云:“杞,其树如樗,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春生作羮,茹微苦,其茎似莓子,秋熟正赤,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清朝《生草药性备要》记述:“明目、益肾亏,安胎宽中,退热、治妇人崩漏下血。”《红楼梦》里薛宝钗喜吃“油盐炒枸杞芽”,也是大观园姑娘们的美容菜。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由于粮食缺乏,人们以野菜树皮充饥,其中枸杞芽就是主要的野菜之一。菜用枸杞主产于中国,多为野生类型,有大叶枸杞和细叶枸杞之分,福建、广州、安徽等地也有食用枸杞芽菜的习惯,人工选育的菜用枸杞专用品种极为少见[2]。发展到现代,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科学家已经开始研发选育专用的叶用枸杞。2006年出刊的《中药大词典》中记述其功能主治“补虚益精、清热止渴、去风明目、治虚劳发热、烦渴、目赤昏痛、障翳夜盲、崩漏带下、热毒疱肿”。据新华网宁夏频道报道:“宁夏枸杞的根和叶也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枸杞嫩芽是富含维生素C的“长寿菜”。近年来,宁夏、河北、山东等地农林院所均对叶用枸杞进行研究开发。
二、叶用枸杞营养价值研究
李润淮,石志刚,安巍等人研究表明,菜用枸杞性味甘苦,别具风味,富含黄酮、枸杞多糖、甜菜碱等药用成分,有清热解毒、明目清肝、抗衰老、抗疲劳之功效,是极好的养生保健蔬菜[3-5];枸杞芽有降压作用和保肝作用,对人体还有免疫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民间常用嫩茎叶做菜,如用枸杞嫩尖叶炒鸡蛋,或切碎后与豆腐干加酱油、盐、糖、醋、麻油拌食,或凉拌、做汤,尤其适合涮火锅[6~15]。枸杞叶化学成分测定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枸杞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养生保健价值,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具有补肾、养肝、明目的功效[16~18]。经常食用可明目、养肾、去热,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延缓衰老、抗病毒、养颜美容等多种功效[19~22]。枸杞叶也是很好的中草药保健饲料来源[23~25]。左银虎研究表明,风干枸杞叶含粗蛋白14 mg/100 g、粗脂肪3.10、总糖4.30,高于粮食作物稻米、小麦、玉米。矿质元素的磷、钠、钾、钙、镁、铁含量水平高于绿茶,抗坏血酸含量35.16 mg/100 g、硫胺素0.27 mg/100 g、核黄素0.88 mg/100 g、烟酸10.58 mg/100 g、胡萝卜素4.29 mg/100 g,远高于大白菜、菠菜、黄瓜、番茄的含量[26]。陈传印试验显示,枸杞茎叶含粗蛋白,多糖含量高,富含抗坏血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硫胺素、烟酸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枸杞幼嫩枝叶可生调食、腌食,亦可炒食、做汤,用开水烫过凉拌是色味俱佳的凉菜;和羊肉做羹可去风明目、延年益寿;做饮代茶,常饮可止渴消热烦、益阳事、解面毒、增强免疫力[27]。枸杞菜指枸杞的嫩枝叶,每100 g枸杞菜中含蛋白质5.8 g,脂肪1.0 g,糖61.0 g,胡萝卜素3.9 mg,维生素C3.0 mg,钙155 mg,磷67.0 mg,铁3.4 mg。此外,还有葡萄糖甙,尤其是芦丁和甜菜碱相当丰富,有清热解燥,降火明目,养肝肾的作用,食用价值很高。
第二节 叶用枸杞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叶用枸杞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叶用枸杞品种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宁夏枸杞品种选育等技术研究走在全球前列,选育开发的品种在宁夏及我国西北地区等广泛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的农业科学家已经开始对叶用枸杞品种的选育研究。近年来叶用枸杞优新品种选育速度加快。新疆选育了“精杞1号”、天津选育了菜用枸杞“天精1号”“天精3号”等,宁夏选育了“菜杞1号”,以及叶用枸杞专用品种“宁杞9号”。“宁杞9号”是通过了宁夏和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的第一个叶用枸杞新品种,其配套繁育、栽培、产品开发等技术均属于创新领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枸杞产品的需求不断丰富,从药用、鲜食、加工、果蔬等多方面提出需求,传统的枸杞品种与产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不断丰富的市场需求。叶用枸杞新品种“宁杞9号”作为一种“药食同源”功能型特色资源,是生产枸杞芽菜和芽茶的优良品种,开辟了枸杞叶用的新途径。
(二)叶用枸杞新品种绿色栽培及机械化生产技术现状与趋势
1.叶用枸杞栽培管理技术现状
叶用枸杞的栽培管理,不同品种筛选出来了各自适宜的种植模式与密度,制定了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技术规程等。但是,目前叶用枸杞栽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栽培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借鉴传统果用枸杞生产方式,但叶用枸杞和果用枸杞在栽培生长周期与养分需求方面完全不同。生长周期方面,叶用枸杞一般要经历发芽期、展叶期、嫩叶生长期、夏季相对休眠期、秋季生长期、冬季休眠期,养分需求方面,由于其不开花结果,只采收叶芽,且有菜必采,叶芽必须保持鲜嫩、无木质化,所以其栽培模式、不同生长时期所需氮磷钾养分量与果用枸杞大不相同。因此,针对叶用枸杞专用型新品种特殊的栽培模式、其生产方式、产品质量与产量平衡发展的要求,必须配套“标准化”的良种良法栽培技术,即栽培模式与生产管理模式标准化、水肥精准供应标准化、病虫害防控绿色标准化、产品采收质量标准化。
2.机械化生产研发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叶用枸杞配套机械化生产,主要包括采收、植株平茬、中耕除草、追肥及喷药机械。目前,国内外叶用枸杞种植还未普及,有关叶用枸杞采收与平茬等田间管理专用机械还没有开发,只有一些茶园和蔬菜管理上使用的采收、平茬等机械可以借鉴,但其作业轮距、行距和作业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叶用枸杞种植模式;中耕除草、追肥及喷药机械国内外均有许多机型可以利用,但需要改装才能适用叶用枸杞田间管理模式,叶用枸杞生产栽培的关键机械是采摘机的研制开发。
未来蔬菜栽培生产将实现全程机械化,部分作业环节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机械行走模式也将实现GPS导航自动驾驶。总而言之,蔬菜机械趋向大型化,技术趋向智能化;使用高技术拖拉机,广泛应用多功能机械,机具质量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售后服务完善。
(三)叶用枸杞保鲜贮运技术现状与趋势
1.叶用枸杞保鲜及包装技术
我国对叶用枸杞保鲜及包装技术研究较少。目前,仅南京农业大学侯田莹开展了对叶用枸杞贮藏技术的研究。该学者以上海当地产的枸杞头为试材,研究了贮藏温度、包装方式以及低氧气调包装等条件对叶用枸杞品质的影响。
2.可交换式预冷贮运一体化装备及技术
随着国内外生鲜食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利用技术融合研发可交换式多温区贮运一体化装备将是未来发展研究方向。目前,蔬菜产地大部分采用冷库预冷,由于预冷不到位而影响果蔬流通品质的问题时有发生,迫切希望有更好的技术,提高预冷效果。目前,国内的整体研究水平偏低,尚无相关技术标准规范。通过研究并融合可交换箱技术、预冷技术和贮运一体化技术等,最终研制出可交换式预冷贮运一体化装备,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提高该设备市场应用的通用性。
(四)叶用枸杞加工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与趋势
1.枸杞及枸杞叶的研究集中在功效及功效成分提取方面
目前,有关枸杞的研究集中在枸杞提取物的功效方面,证实枸杞子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降血糖等功效作用。而对枸杞叶中所涉药理成分的组成结构少有研究报道。国内针对于枸杞子的成分研究现阶段主要是多糖、黄酮、多酚以及甜菜碱,而国外研究的成分主要也是多糖和氨基酸。
2.枸杞叶的研究和加工只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针对于枸杞叶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现在国内市场上枸杞叶产品局限性很大。常见的枸杞叶产品主要为枸杞芽茶或者是鲜食蔬菜。另外,关于枸杞叶所包含的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枸杞叶用品种的应用及精深产品加工方面尚属空白,这一关键因素限制了枸杞叶用的规模化发展。
3.枸杞加工领域的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
现国内外现有的400条涉及枸杞加工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枸杞果方面,主要涉及枸杞食品,枸杞保健茶和药酒等。其中近300条专利是关于枸杞酒,40条关于枸杞的面制品,50条关于枸杞多糖的提取,而枸杞叶芽的标志性成分、功效及加工专利方面尚未检索到。因此,对枸杞叶芽的利用迫切需要在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以便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
4.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枸杞是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原料,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生理保健功效已经为人们所认同。枸杞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有望成为新的营养源(如氨基酸营养源)。枸杞叶中含有较丰富的钾、钙、铁、锌、硒、锰(K、Ca、Fe、Zn、Se、Mn)等矿物质,可以作为人体矿质元素的来源,尤其是枸杞叶的高钙含量有望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补钙食品。生长于富含稀土元素环境的枸杞叶中的稀土元素含量也较高,可尝试将其用于开发具有预防主动脉硬化等作用的功能性食品。枸杞叶中富含的多糖、黄酮和甜菜碱,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二、区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叶用枸杞新品种绿色栽培及机械化生产技术现状与趋势
1.叶用枸杞栽培管理技术现状
针对叶用枸杞新品种“宁杞9号”,宁夏林业研究院已筛选出了适宜的种植模式与密度,制订出枸杞芽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确定了”宁杞9号”采摘周期,并制定了《宁杞9号枸杞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但因为叶用枸杞种植及推广时间较短,针对叶用枸杞的栽培及管理的研究还不深入。叶用枸杞栽培生长周期和养分需求与果用枸杞完全不同。生长周期方面,一般要经历发芽期、展叶期、嫩叶生长期、夏季相对休眠期、秋季生长期、冬季休眠期;养分需求方面,由于其不开花结果,只采收叶芽,且有菜必采,叶芽必须保持鲜嫩、无木质化。所以,其栽培模式、不同生长时期所需氮、磷、钾养分量与果用枸杞大不相同。因此亟待对叶用枸杞专用型新品种特殊的栽培模式、生产方式、产品质量与产量不平衡等问题进行标准化研究和完善,争取实现配套“标准化”的良种良法栽培技术。
2.机械化生产研发技术现状
目前,区内有关叶用枸杞田间管理专用机械还很少,只有宁夏林业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云马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在叶用枸杞采收机械方面一起合作研发自走式枸杞芽菜采收机械,还没有定型设备。其他田间管理机械一般采用一些茶园或蔬菜管理上使用的锄草、喷药、施肥、平茬等机械,但其作业轮距、行距和作业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叶用枸杞种植模式。有关叶用枸杞田间管理机械发展趋势是向全程机械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叶用枸杞研究与加工领域的区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叶用枸杞是新选育开发的品种,区内的相关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枸杞叶或枸杞茶的提取物的功效作用
目前,区内对于枸杞叶的功效研究多采取提取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细胞模型等研究方式,证实枸杞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降血糖等功效,尤其在降血糖方面,效果比较明显。
2.枸杞叶中主要功效成分的提取及功效研究
宁夏对于枸杞叶的功效作用的进一步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功效成分的分析方面。这方面研究最多的是叶多糖、叶黄酮及甜菜碱等,这些成分被证实是枸杞叶发挥功效作用的主要物质成分基础。研究内容还涉及这些主要功效成分的提取与纯化方法研究。
3.枸杞叶产品的加工转化情况
宁夏对枸杞叶的开发利用最多见的产品是枸杞芽茶或者鲜食蔬菜。宁夏林业研究院下属子公司森淼枸杞公司生产的速冻芽菜是一个成功的枸杞叶产品转化的尝试。其他的枸杞叶加工产品尚未发现,枸杞叶及精深产品加工方面也为空白,没有形成精深产品加工产业链。
4.区内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枸杞叶的功效作用、营养价值以及功效成分的逐渐明晰,下一步区内的研究将集中在枸杞叶的精深产品开发方向。据统计,宁夏的枸杞产品的转化率约15%,而枸杞叶的产品则更低。因此,加大枸杞叶产品的转化研究,将为宁夏的枸杞产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枸杞叶精深产品主要包括以功效、营养成分为主导的产品类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精深产品的产品类型及加工技术工艺。
与外省区枸杞叶研究方法、进展有所不同的是,宁夏的研究更具体化,如具体的功效成分提取、针对性的功效作用研究,如针对糖尿病治疗作用研究。另外,研究更注重产品转化实践。研究只有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以叶用枸杞的初、精深产品加工转化为主要内容,通过研究枸杞叶初、精深产品的加工工艺,最终形成可以上市销售的成熟产品,一方面使宁夏的枸杞叶研究及产品转化走在全国的前沿,一方面实现了基础研究的价值。
(三)保鲜贮运技术现状与趋势
宁夏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所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起步较晚,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建立,针对冷链物流还没有构建起完善的理论体系。冷链产业的缺乏也使得宁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腐损率高达30%左右。这导致宁夏的特色生鲜农产品难以走出去,缺乏市场竞争力。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吕昂,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对预冷加工、冷冻贮藏、冷冻运输与配送和冷冻销售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提出了加快宁夏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然而,吕昂的研究未涉及具体的技术,冷链物流技术仍有待深入研发。
第三节 叶用枸杞市场分析
一、市场供求现状及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升高,人们对营养,保健,绿色,无污染的蔬菜需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在不断递增,远远超过一般食品的年增长量。而中国的功能食品消费增长量更是在15%以上的增速,市场容量达到了400亿左右。2005年6月在中国台北,召开了全球华人保健食品科技大会,从各国学者的报告中充分显示了世界各国功能食品市场强劲的发展趋势。
枸杞芽菜作为一种食药功能性保健菜,其营养丰富,食用性强,单次食用量也较高,能够作为餐桌上的主导菜品。菜用枸杞采收时只采收嫩茎部8~10 cm的叶芽作为食用蔬菜,所以市场价格较高。2002年达到30元/kg,超过了肉价[30]。未来大中城市市场以1亿人消费枸杞芽菜计算,假设人均年消费2.5 kg芽菜,年总消费量将为2.5亿kg,需种植16.7万亩枸杞芽菜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枸杞芽菜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前景广阔。
二、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以叶用枸杞新品种“宁杞9号”为品种生产的枸杞芽菜是一种新型保健食品,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证实,其叶芽中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平衡,富含钙、铁、锌、钾等矿质元素,具有枸杞多糖、枸杞甜菜碱等特有成分,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与“宁杞1号”枸杞鲜果比较除枸杞多糖外,其余营养成分均为枸杞果实的2倍以上;且营养成分均高于菠菜、生菜、白菜、茼蒿等传统蔬菜。目前,国际、国内市场枸杞芽菜产品基本处于空白。
其中鲜菜产品:甄选“宁杞9号”五叶一芯的嫩芽,经过多道清洗分装后,冷藏保鲜运输,可供应中高端市场,凉拌、清炒、油炸、做馅、涮火锅等,应用到南北各个菜系都可成为上乘的主材或配菜,充分满足消费者对生活质量要求高、和“一口鲜”的消费心理,同时提升了菜肴的食用、营养和经济价值。
速冻菜产品:通过对鲜菜工厂化的恒温漂烫后极速冷冻技术,加工过程不放任何添加剂,保证产品的绿色、环保、安全、无污染,营养全保留,消费者拿回家后只需化开即可食用,颜色和口感与鲜菜直接加工无异,彻底实现了枸杞芽菜的全年供应,并且由于工厂和机械化的生产加工、全程冷链物流和贮存,降低了人工和损耗,使得枸杞芽菜速冻菜产品可以满足更多阶层的消费者,实现真正意义上老百姓能够吃得起的保健菜。
其他衍生产品:通过围绕对叶用枸杞“宁杞9号”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已经开发出了包括枸杞芽茶、果汁、含片、口服液等系列产品,大大提升了“宁杞9号”的经济价值和产品寿命。
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及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枸杞等保健营养的需求量也会不断增加,叶用枸杞“宁杞9号”(森淼天精菜)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增长潜力也很大。而且随着消费水平和健康养生意识的增强,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已开始向营养保健型、绿色食品型、新鲜多样性和方便即食型等需求转变;另据国家发改委与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预计,2020年中国蔬菜总需求量为5.9亿t,比2010年增加8 950万t,满足蔬菜消费总需求和新增需求主要将通过提高单产和减少损耗解决。到2020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 kg,蔬菜加工品增加1 000万t,所以,叶用枸杞“宁杞9号”(森淼天精菜)符合当前市场需求和发展形势。
第四节 叶用枸杞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叶用枸杞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作为优先发展主题。同时,中央与地方一号文件强调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总体突出了“优”“绿”“新”三个字。因此,叶用枸杞新品种“宁杞9号”开展的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枸杞芽菜、枸杞芽茶深加工等技术体系研究,枸杞芽菜保鲜技术研究等,是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要求,顺应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需要。
(一)叶用枸杞的开发利用,是加速枸杞优新品种产业化、枸杞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枸杞新品种的研发工作滞后于基地建设,所用当家品种大部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选育的,品种退化现象严重;且枸杞种植品种单一,专用型品种推广少、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加强枸杞优新品种专用化、多样化、功能化的开发,加速枸杞优新品种产业化、多元化的开展,占领产业高地,是解决宁夏枸杞产业发展问题的途径之一。“宁杞9号”作为叶用专用型新品种,通过了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被审定为宁夏林木良种,同时也获批为国家林木良种。通过在宁夏银川、中宁,陕西杨凌、河南鄢陵、北京昌平、重庆北碚等地区试种及示范推广,其优良特性表现稳定。叶用枸杞的开发利用,打破传统枸杞以干果为主的单一产品的开发模式,开发枸杞芽菜、枸杞芽茶等营养保健产品,促进枸杞优新品种产业化、枸杞产品多元化,满足消费者对枸杞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迎合了全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时代理念与发展需求,同时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枸杞优新品种产业化、枸杞产品多元化发展。
(二)叶用枸杞开发利用是带动区域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与脱贫致富的需要
枸杞产品是一个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的林产品,是一项“绿色产业”。叶用枸杞“宁杞9号”的开发利用、示范推广和栽培应用完全符合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扶持要求。通过建立新品种转化、科技培训、技术创新、统一销售的发展新模式,把叶用枸杞种植与加工业发展成为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对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叶用枸杞本身作为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宜种植范围广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后第三年达到稳产期,可实现亩产优质枸杞芽鲜菜1 000 kg,可加工速冻枸杞芽菜850 kg,按单价20元/kg计算则亩产值为17 000元,传统蔬菜栽培亩产值4 000~5 000元,种植“宁杞9号”产值是传统蔬菜的3.4~4.5倍,因此,叶用枸杞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对进一步调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民群众创新创收活力,不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
药用、食品辅料等传统消费层面上,叶用枸杞的开发利用,将枸杞由传统的制干及药用等间接产品的消费转变叶菜等直接产品的消费,有效地保持了枸杞的营养成分,提供保健食品,满足枸杞消费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且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三)叶用枸杞开发利用是满足人民对绿色天然保健食品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大健康已成为国家发展部署的重要内容,枸杞的保健功效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枸杞长期以来一直以干果的形式出售,其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药用、食品辅料等传统消费层面上,目前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枸杞产品多样化的需求。而枸杞“宁杞9号”作为一种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平衡的营养保健菜,含有特有营养成分枸杞多糖、甜菜碱,且富含锌、铁、钙。与传统蔬菜相比,每100 g叶用枸杞叶芽中锌的含量比传统蔬菜高1.5~4.7倍;铁含量高1.0~14.8倍;钙含量高1.44~4.50倍。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具备了药食同源的营养价值,而且改变了人们日常的饮食习惯和方法,将枸杞由传统的制干及药用等间接产品的消费转变芽菜等直接产品的消费,有效地保持了枸杞的营养成分,提供天然保健食品,满足枸杞消费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满足人们对绿色天然保健营养品的需要,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的功效,这也是发展全民大健康产业的精髓。目前,经过在深圳、北京及上海等大中城市试销,叶用枸杞叶芽菜供不应求,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叶用枸杞专用品种是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宜种植范围广的特色经济作物。如叶用枸杞新品种“宁杞9号”,叶芽单产稳定在1 000~1 200 kg/亩(1亩≈667 m2),单价20元/kg,亩产值20 000~24 000元。传统枸杞品种栽培,亩产干果300~350 kg,产值12 000~14 000元,其亩产值是传统枸杞产值的1.6倍,农民可增收1 000~1 500元/亩。经济效益良好,对农业科技转型和提质增效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二)社会效益
通过叶用枸杞新品种绿色栽培及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加速枸杞新品种的转化应用,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及人们对绿色天然保健营养品的需求;实现枸杞产品多元化发展,促进枸杞产业产品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增强宁夏枸杞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培训,将提升农民科技致富意识和生产技能,还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增强发展现代农业意识,脱贫致富,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亚军,安巍,石志刚,等.枸杞药用价值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0):213-214.
[2] 李润淮,石志刚,安巍,等.枸杞新品种宁杞菜1号[J].中国蔬菜,2002, (5):48.
[3] 王凤宝,付金锋,董立峰,等.枸杞的品种筛选及营养品质分析[J].中国蔬菜,2011, (6):80-83.
[4] 程淑华,张艳,伊倩如,等.枸杞多糖的测定[S]. GB/T18672-2002,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5] 黄洪林,余日跃,黄名阳,等.商品枸杞多糖含量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6,10(2):31-32.
[6] 黄明堦,陈燕丹,张福娣,等.苦石莲总黄酮超声波提取工艺及含量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37-39.
[7] 李林,齐军山,李长松,等.主要辣椒品种对疫病、根腐病的抗性鉴定[J].山东农业学报,2001, (2):29-30.
[8]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897-899.
[9] 牛艳,许兴,魏玉清,等.土壤生态因子与宁夏枸杞中甜菜碱含量变化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221-223.
[10]彭晓东,沈泳,李锋,等.枸杞多糖对电刺激离体蟾蜍腓肠肌疲劳的影响[J].中草药,2000,31(5):356-358.
[11]宋丽丽,阚振荣.甜菜碱的制备、含量测定及其应用[J].河北林果研究, 2002,17(4):383-388.
[12]姚明哲,郭华伟,王新超,等.福建武夷山地区茶树种质的茶橙瘿螨抗性变异及高抗优质资源的发掘[J].河北林果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8,24(9):127-131.
[13]张芦燕,贺凯,马玲,等.HPLC法测定枸杞叶中芦丁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5):858-860.
[14]赵廉,孟亚东.蒲公英、枸杞菜营养成分分析[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5, (3):27-28.
[15]朱立新,景蒙,李和平.菜用枸杞的引种试验与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236-240.
[16]左银虎.枸杞叶营养分析[J].食品科技,1998, (5):17.
[17]孟协中,胡向群,张桂兰,等.枸杞子和枸杞叶化学成分的研究第2报枸杞子和枸杞叶中的氨基酸[J].中药通报,1987,12(5):42-44.
[18]黄洪林,余日跃,黄名阳.商品枸杞多糖含量比较[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6,10(2):31-32.
[19]何进,阎浮泰,章继华.枸杞叶成分研究进展及产品开发展望[J].农牧业产品开发,1995, (5):26-28.
[20]赖正锋,张少平,吴水金,等.几个菜用枸杞品种的生长特性及营养品质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0):1706-1709.
[21]范树国,魏朔,邱璐,等.5种常见野菜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J].江苏农业科学,2009(4):301-302.
[22]李式军,刘凤生.珍稀名优蔬菜80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70-272.
[23]杨焕章,刘铀,刘艳芬.枸杞在动物营养上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 2009,30(1):55-57.
[24]毕小艳,张彬,吴宗明.枸杞及枸杞多糖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9,14(5):19-21.
[25]代海平,李志强,徐波.枸杞多糖抗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2):73-74.
[26]左银虎.枸杞叶营养分析[J].食品科技,1998, (5):17.
[27]陈传印.菜用枸杞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教育版农业科学研究,2008, (7):55.
[28]胡超宗,蒋永祥,陈玉兰.菜用枸杞栽培技术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7,14(1):101-105.
[29]陈碧琳,邱汉林,叶晓青,等.岭南名优蔬菜栽培技术[M].广州: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1989.
[30]孙虹,方俊华,彭国良,等.2个菜用枸杞品种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5, (4):259-260.
[31]贺小秀.野生枸杞菜用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9,103(6):55-56.
[32]赵冰,李宏.60℃y射线处理对菜用枸杞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2):31-37.
[33]李跃森,吴水金,赖正锋,等.菜用枸杞周年生产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 2013(1O):22-23.
[34]王凤宝,付金锋,董立峰,等.枸杞的品种筛选及营养品质分析[J].中国蔬菜,2011(6):80-83.
[35]王凤宝,付金锋,董立峰,等.多倍体菜用枸杞新品种天精3号选育[J].核农学报,2013,27(6):23-30.
[36]王凤宝,董立峰,付金锋,等.枸杞混倍体中草药饲草型新品种天精1号选育研究[J].草业学报,2011,20(2):140-146.
[37]岳瑾,马萱.菜用枸杞的栽培及其病虫害防治[J].农业新技术,2003,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