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露心雨(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集 潜移默化

DIWUJI QIANYI MOHUA

常常自己被自己的忧伤所压倒,常常自己被自己的忧郁所笼罩,心里总是涌动着悲的情怀,思里总是流荡着愁的溪流,是悲观主义吗?不是,心里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永远生机盎然。是忧愁主义吗?不是,心里对欢乐和热情的崇拜丝毫未减退。只是理想主义中的一种完美,就像笼罩在黎明前原野上的晨雾。

提笔无语,不是没有了思想,而是思得太多,想得太繁了,树欲静而风不止,也想把一切丢之于脑后,让心灵轻松一下,但只要一静,便生出众多的动来,以致有无限的烦忧。究其所由,主要是只依靠心理上与世俗的隔断是不够的,必要的物理隔断是不能或缺的。所以,人们在前进中,既要有获取,还要有舍弃,有时舍弃一种物质形态的东西,换取一些精神上的自由。

任何心灵都是善良的,这话可能有些绝对,但我还依然这样去认识人们、对待人们,因为我知道,大自然创造人类,绝不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残暴的对手,但问题恰恰出在人身上。因为不正当或不正常的竞争,使人类的心灵扭曲,以致发生了让自然和人类自身都无法理解和无法原谅的事情。人啊人,恢复原态本真的心灵,需要漫长的回归历程,犹如进化的历程一样。

总想比较全面地去把握一切,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再丰富的思想和广博的知识也不能穷尽一切,只是沧海一粟而已。所以,我们应当在构成自己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一番准确、实事求是的考量。因为个人的思想和知识毕竟有限,它为我们提供的精神食粮和导引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宏观世界,在微观上感受社会生活。

维护一个系统或社会的工作,与比较有创意地破坏一个系统或改变一个社会的工作,具有性质的区别,内容形式截然不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种特殊状态。因为运动与静止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在继承中发展,在批判中创新,由此推动了自然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但就其具体实践而言,了解前者比较枯燥,展望后者又多了些幻想,而维持一定阶段一个质量数量统一,和谐适度的状态或系统,反而会有更多更大的挑战,这大概就是有时维系较之于创新更艰难的道理吧。

最动人的是儿时的歌,最向往的是故乡的景,最思念的是逝去和健在的长辈,最关心的是成长和奋斗着的儿孙。再宽广的心胸早就让这亲情装得很满很满,以致找不到一处让自己安歇的角落,只好放飞灵魂,抒发灵性,飘逸于无限的苍穹。把挚爱真情融入天地万物,把慈善美好沁入世道人心,那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幸福之河,每一朵浪花都有太阳的七彩,彰显着生命的永恒。

人们在继承中发展,把对上代人的追思体现在对下一代人的培养上,以求更好的结果,从而印证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但对于自身这代而言,总感到奉献大于享受,其实从另一个高度来讲,这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付出,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付出的一切,既有对前辈的一种继承和报答,又有对后辈的责任和期盼,更重要的是在新旧交替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在行程的始点与终点之间,当代人是连接着人类永恒发展的环节,自我的双重使命呈现着生命链条的永恒。做一个什么样的当代人,意义很深远,责任很沉重。

工作,说大了是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说小了是挣那份养家糊口的薪俸。从前者而言,人活在世上应有一番作为,尽其心尽其力,为某一项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融入到时代或时代的某一个阶段某一项事业中时,你是伟大的,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另一方面,你又要生存,离不开基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延续人类薪传的责任;那就是你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养家糊口之钱了。所以,人们始终处在这种矛盾之中,两者既要兼顾,又不能完全等同;没有前者,人活着无意义;没有后者,人不可能生存。这是自然社会的法则,是人生的辩证。

权力只是一种人们赋予的责任,社会赋予的使命,当然也因其属于稀缺资源,在传统化色彩比较浓厚的社会结构中,具有其特殊的内涵和复杂的外延,于是人们极力追逐并充分享用。但其用权是为什么?这是根本。如果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只凭其带来的所谓强制力或人们对它的某种崇拜,自以为是,毫无节制,那就会造成社会的僵化。如果再滥用、胡用、私用,那就更会导致社会的腐烂和溃败。有时,人们在维护权威时,失去了道德和制度的约束,养成了掌权人的某种无知和大胆,不顾现实,任意妄为,其实是很可悲很可怕的。

权威和权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权力绝不等于权威,而权威又和权力相依为命,关键在于我们的掌权人用权人,如何在权威和权力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权力的取得是一定主客观条件的促成,而权威则主要在于自身的素质和品格以及用权的好坏了。人们信奉权力,因为它具有强制性,人们服从权威,则在于它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在于掌权人对权力的公正合理使用和智慧善良的彰显,它是不可多得的。有些领导人有权而无威,是依权太深,失去了掌权用权的素质,有的则被权力所腐蚀,丢掉了道德自律,丧失了做人的根本,污秽了心灵,陷入泥坑不能自拔,成为人民的公敌,社会的罪人。

十一

平静地看待一切,理性地分析一切,充满激情地对待一切,感恩般地善待一切。一切中有好有坏,如何取舍在于自己,在于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智慧,更在于自己的心灵。一颗博大和善良的心是容纳一切的根本,但容纳中的取舍则要有智慧做根,这样才能在包容中取舍,在博爱中选择,在善与恶中决断,在美与丑中识别,在真与假中明辨。所以,善的心、善的行、善的智慧是一体的。

十二

思绪的动与心灵的闲是一对矛盾,但又是相辅相成的。想得多,思得透,心灵也就更超越;想得多,思得浅,心灵就会烦躁;想得少,思得多,心灵就会琐屑;想得少,思得陋,心灵就会苍白。于是乎,思绪与心灵有着和谐的旋律,也有不着调的杂音。我们追求心灵的博大与超凡,就要有深刻的思想和蕴含丰富的哲理,才能透过世间的复杂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十三

心早已沉寂了,在红尘滚滚、利雾迷失的世界里,该经历的、品味的都已成为过去。唯有寂静下来的心里有一种萌动,总想在超脱中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天地。真的,有时很孤寂,就像一棵深山里的独树,唯有风雨霜雪,唯有皓月清风,唯有清泉鸟语,唯有新芽拔节声和落叶的萎弃声,一任岁月,一任风霜,孤孤地立在那,可心里却思着无限的天空,让灵魂在九天去遨游。

十四

人活在世上,到底要取得什么?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只有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衡量了。但与生俱来就要有责任是每个人都摆脱不了的。对自己有责任,因为有一个自我价值打造和显现的责任。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享有多大的范围或层级,必须去努力做事,从小到混口饭吃,大到干一番事业,都是要尽责的。对社会有责任,你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只有做出自己应有的那份成绩,社会才称其为大厦。一砖一瓦一水一石,都有其相应的责任,而且只有细流汇入江河才能奔向海洋。对心灵有责任,一切事对人对己关键是对心,心有正气,才能对己、对人、对事有责任。

十五

朴素是崇高而伟大的,附着在任何人或事上的装饰与光环都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脱落,唯有朴素是永恒持久的。朴素是心地纯真的表现,朴素是事物最本真的反映,朴素是世界的根本所在。任何辉煌任何绚烂,都要归之于朴素。做一个朴素的人必须有一颗朴素的心,自然的不能再自然了,平淡的不能再平淡了,那才是根本。

十六

人,不能没有傲骨,不能没有正气,为工作为事业可以忍辱负重,但对邪恶绝不能退缩忍让。人生在世,要有自己做人的标准,要有自己的人格和品质。是以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还是顾及少数人的私利,这是衡量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和标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急风暴雨,方知松柏劲草。人立世于正,行事以公,是以天下为己任。名之何求,利之何图,过眼烟云而已,唯有挺立于世,不管是棵松柏,还是一棵野草,心灵永远是崇高和洁净的。

十七

君子坦荡荡,小人忧戚戚。是谓大丈夫,胸怀宇宙,气吞万象,何拘于一时一事而氛淤已。是谓心随天地,不要被琐事所累,为事业而为;心有所思,注重把握大势,为众生而做。这样无论处事待人就能做其公,行其正,不失偏颇。人世间,事太多太杂,但其规律是可循的,偶然性的事必然有其内在必然性的规律和本质性的规范。所以大智者应沉稳于内而适度于外,注重于实而兼其于形,坦荡豁达,光明磊落。

十八

与小人同列是一种耻辱,但也是一种必然,在芸芸大千世界,不可能任意选择自己适应的环境和喜欢的人共事,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去具体处理事务和人事了。所以,耻于不同列是指思想上不苟同,行为上不附和,更不能失其人格,随波逐流。而应同列不同志,同行不同道,同处不同思,泾渭分明,是非黑白,秉持正气,保持清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与小人为伍,更不与小人为伙了。上侵天意,下害地理,中坏民事,小人之意气作为也。所以,要警惕的是自己要始终秉持的君子之正气、正道、正思、正行,时刻不忘修身养性,保持真善美的根本,这是防小人、远小人之根本。

十九

几场秋雨把塞上古城清洗了一番,阵阵凉意袭来,甚是清爽,碧蓝的天宇,明镜似的澄澈、柔情的白云,不时缱绻而过,一切都给人以万物寥廓,碧沉清远的感受。人生亦如此,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呈现着不同的风貌,有着不同的历程,经历着不同的考验,也享受着不同的喜悦。而秋天莫过于高博旷远,意境深邃了,因为此时正是人生的重要时段,万物皆备于我,心之阔,心之博;思之深,思之远,淡泊雅静,安谧和顺正是此时的佳境。

二十

不尊重别人的人也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依靠权势所取得的一切,看似很显目,其实不过是一种幻象罢了。因为在人世间,人们需要把握的一切,均因来自自身的努力和与他人他物的自然和谐相处。人天生都是平等的,但由于所处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又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和承担着不同职级的工作,因而产生了事实上的所谓不平等。有些人看不到这种不平等的表象性,而是在其暂时的层级上享受并施之于人,其实是可悲的。因为靠暂时权势的心中无人之人,自己也难成其为人。

二十一

平等的理念是哲学层次灵性境界的,有些人是达不到的,它不是由学识和理论水平所代表的,而是由人性中最根本和闪光的特性所决定的。凡具有人天生平等意识的人,大凡在生活中,总能从人性出发,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以大众为根本;凡以自己为主,特别是稍有一点层次和职权的,总是以别人为压迫驱使的对象,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置人性根本于不顾,总会是昙花一现,不能立足长久的。所以平等的思想只有从哲学和人性的结合上去把握,从精神与境界的内涵去深化,才能真正做到。

二十二

玩弄一些权术,对有些掌权者来讲看似很正常,但殊不知运权要有其道理、用权要有其规矩,不能随心所欲,妄意所为。因为,权力都是来自于一定的历史和具体的授权源的。等级社会的传统结构,形成了金字塔式的权力授予层次,而现代社会,也形成了大众民主制的授权模式。但其权力的根本却是建立在社会广泛基础之上的。如果离开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说用权人必须要有其运用权力的理由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站在谁的立场,对谁负责,否则就会滥用、私用,把权力当成一种为所欲为的手段,公权被恶化,国家必遭殃,人民必受难。

二十三

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任何社会都将无法维持。一个单位更是如此。如果大家都在一定的位置上,享有一定的权力,满足一定的利益,而尽职尽责却做不到,或者做的很少,只是在应付,那么,事业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影响。现实中人们因为某些既得利益和个人愿望的考虑,目光总是聚集于眼前,而忽视长远。对于每一级领导而言,则要看其远、视其广,不能为短暂的利益遮住长远的发展。要坚持韧性,始终把握住发展的主线,纲举目张,引导和组织群众,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始终保持旺盛的前进动力。

二十四

当一个民族缺乏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作为时,这个民族势必要沉沦下去;当一个民族只沉溺于物质和精神的某种享有和享受上时,其创业的勇气和奋斗的精神就会荡然而失;当一个民族只能培养出一种既得利益的获取者,眼前时光的享有者时,一个民族的宏然正气就会烟消云散。可悲的民族在于没有形成大气的土壤和氛围,没有生成英雄的舞台和战场。

二十五

很生气也很无奈,生气的是一些单位组织毫无信用,把对年轻人的培养不放到一定的位置;无奈的是任何人影响的范围总是有限,不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帮助。有时心里涌出阵阵悲哀,感到没有能力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较好的环境和工作条件。有时又想让他们自我去奋斗,开辟自己发展的广阔天地,但又深感在复杂环境中身单力薄,单打独斗,挑战和困难会非常多。在这种矛盾的交织中,心中变得很无奈,正如曹植所言“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只有寄托于孩子们的努力和命运的眷顾了。

二十六

外表的强硬和内心的优柔是一对巨大的矛盾,经常冲击着自己,对身心造成一种伤害,也形成一定的锻炼,思之愈深,痛苦亦大。但为了生存和给后人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又必须去努力拼搏,尽自己有限的能力,能营造一片绿荫也是成绩。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惭愧的是栽得太少太小,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深感陆游之心病也。

二十七

不,绝对不能这样萎靡不振,还是要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去争取创造一个好的事业,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此生之力,有待于继续发光发热,何能为一隅一时消极之现象而气馁。要与现实为舞台,与困难做斗争,适应它,战胜它,就要敢于担当,善于做人,勇于做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跨不过的无奈河,人生就是奋斗拼搏,这种精神不能倒,天不灭曹,人间风云奈何于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雄心不已。

二十八

南边是淫雨,北边是狂风。这个日子令人心碎,很多事情缠绕在一起,构成了一定时段中的欢乐或痛苦。今天可能是痛苦更为集中一些,因为孩子的事和自己的自责相交织,心里有说不出的一种滋味,非常苦涩,而且更加重了我的思念。南边的雨淋着我挂念的孩儿,北方的风扫着自责的我,北风南雨在矛盾的交织中,父子的情很深很厚,很浓很重,它能战胜一切,达到心灵的默契,精神的相通。

二十九

人的能力虽然有大小高低之分,但每干一件事就要把它干好,尽心尽力是一个人做事做人的本分,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心境和心情而影响整个工作。人活在世上,都要去从事某一项具体的工作,都会处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都会与一定范围的人去打交道,但无论如何变化,其谋事与谋道应该是辩证的统一,既要生存,挣得养家糊口的物质利益,更要发展,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境界,追求一种更远大的精神。

三十

平心静气,遇到各种问题,都要有一定的境界而待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问题而为是应尽之责,而不能推诿更不能事不关己,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敷衍,这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人活在世上,会遇到别人和自己都难免遇到的事情,都要有一种心胸去承接,用一种心态去对待,认真解决或帮助解决,哪怕力所不能及,也应有心理上的同情,道义上的支持。切不可冷眼旁观,势利以待,此乃小人之见识也,是君子者所要禁戒的。

三十一

欺人者必自欺,小聪明换不来大智慧。有的人总是站在自私的角度,嘴上说着公道的语言,而实际上行的却是个人的私利,所谓欺世盗名,文过饰非,揽功诿过的人即是也。人,做人做事应该坦荡,应当正直,不能把自己的事想得太多太全,即便要做自己的事,也应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可饰之以虚饰,道貌岸然。我想,要想在群众中留下公正的评价,关键在于自己要心灵光明正大,做事坦荡磊落。阳光之下无阴暗,清风拂处无杂尘。

三十二

任何工作事业都是要人去干的,但为人做事应当要有一种境界和精神,要从大局着眼,从具体事情入手,本本分分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切不能虚名以饰,假公济私,把工作事业建立在为自己谋取私利之上。有时谋到精处了,可谓极致,但再周全的事只要是从私利出发,都会被人所看透的,都会在实践中被检验的。人们都有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也都有自己评价人物的权利,置于众人眼光下的评判,被事实证明了的真相,一定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三十三

道貌岸然、口是心非的人是最没有道德水平的,一天不去干事,或干很少的事,群众面前摆摆架子,领导面前装装样子,而一切均为自己的小利益所谋划,文过饰非,揽功诿过,而自以为做的聪明。但凡要有点成绩,任意夸大,喧声闹语,甚嚣尘上,又唯恐别人不知。殊不知,人心是一杆秤,在评判是非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坐标,都会有自己的是非原则。从小事情上看到不良的倾向和做法,如果是一时之弊一事之谬,尚情有可谅;如果是本质表现,则就不好了,失去人品是人最大的失败,是会被烙在人生耻辱柱上的。

三十四

宽容地看待世人的言行吧,以一种慈悲的心胸去面对这些现实的所谓思想或形态吧。人们只有宽容地去看待现实中表现或存在的各种现象,才能超脱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在平静中去真正掌握真理。有时候被一时的欢乐或愤怒的情绪所迷失,陷入一种狭隘之中,这是要不得的。孰知人心之复杂,非任何物力所能比拟,也不是所有精神可解释的,但完全可能被自我所束缚,以致狭小起来。所以,宽容是要用山的高度海的深度去容纳化解,以天地的情怀和境界去精萃升华。

三十五

平心静气是一种造化的境界,是内在修养和外在气度的最优美组合,是思维之深博与行为之雅韵的最大体现,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修炼,说明我们自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真正从内心和外在多个方面去综合性地打造自己,于是乎,就表现出一种与思想和行为非常不和谐的认识和做法,甚至有时把这种东西看成了所谓的性格,其实大谬也。

三十六

心如止水,明镜似的映着秋天的皓月,人生到此境界已经不易。所以,绝不会为名利所系,为荣誉所累,任其天地风云,淡然于胸也。是君子者,坦然而风度自有,不拘泥于他人和流俗之事。是谓云淡风轻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境界。大抵经过世间诸事之磨炼,春风夏雨,秋月冬雪,各使其然,各领其境,各得其所,纵其一生,乃淡泊是其根本,自然是其常性矣。

三十七

秋江皓月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试想,经历了人生漫长的征程,历练了风雨雷电的洗礼,承受了悲欢离合的磨难,品味了荣辱成败的煎熬,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那是一种何等的自在和安详。秋江澄澈,没有太多的喧闹,静静流淌在崇山峻岭,一任上善若水的安详。皓月当空,清澈无瑕,没有太多的炽烈,流银般地将柔光洒在万物之上,一任清辉覆盖的柔和,这种境界,只有达到心灵超逸的人才能拥有。

三十八

孩子已经二十五岁了,其人生之历程可以说才刚刚开始,但其社会实践却早已成行。试想,从幼儿教育到大学修业,再由比较系统连续的受教育环境,到社会的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的历练,也已二十二年了。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但我很看重这些。因为现代社会就是从小开始的,只不过在初期受家庭的呵护比较多,被动式地接受比较多,但起码也是自己要去努力吧。回忆每一个时段的发展,确有其特殊的内容,但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特别是上大学远离家乡后,更是一人打拼,逐步由狭小的地域拓展到了更大的空间。所接触的知识、人物、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工作后又远离故土,到一个陌生而充满竞争的城市打拼,由不适应到适应,由生疏到熟悉,由被动式的应对到较能独立的自如,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锻炼,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一些突然的变化和磨炼后,思想上更加成熟,对问题的看法、判断是非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技巧日益成熟,这足以让人欣慰。纵观家族之史,不乏英雄人物,叱咤风云,枪林弹雨,宦海政涯,也曾风光几多,但也磨难重重。从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英雄时代逐步走向具有浓重生活气息的平庸时代,每代人各领风骚,呈现风采,虽然时至今日,其外在形态与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胸怀气质依然。当然,从轰轰烈烈形神兼备的场景向平淡日常忙于事务的专业工作为转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三代培养一个贵族,五代孕育一个豪杰的品格气质修炼乃是根本,它是贯穿世代的永恒主线。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转换,也是一种形态变化的必然,二者并不矛盾,反映出不同的本质要求和外在变化。我想在孩子们身上,这种变化和矛盾将会更为明显和突出。因为,时至今日,几代雄风打造了一种带有时代和宗族特征的风气、品格、境界;同时,又处于一种急剧的转换时期,二者剧烈的变化会让人一时难以把握,有时会处理得粗糙一些。所以,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矛盾性是正常的。但必须从中走出去,达到更高的境界。我相信后辈的力量和能力,更相信他们的心境和毅力。今日,感慨颇深,也是寄托无限,愿孩子发展全面,一帆风顺,万事如意。自己表以寄托而已。

三十九

品格的培养和意境的提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或是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有其遗传基因和初步轮廓的前提下,是一个与环境不断磨合、充满矛盾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比较大的历练中,对于品格的形成和意境的提高更为关键,因为深刻的事往往打下深刻的烙印。有时人们忽略了发展过程中一些具体事情的特征以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实际上也忽视了对自己修养的启迪教诲作用,如不能总结或反思,则只会失之于荒芜了。

四十

要求孩子们天真、直率、乐观、活泼,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精神上富有朝气的人。遇人遇事可喜可泣,一任自然的纯真,那是一种理想,但用这样一种精神或境界去对待一切,就会有一个飞跃和升华。现实是复杂的,生活是艰辛的,但其本质是客观的。任何人都要正视,只不过其对待的角度不同,因此又会产生不同的精神和境界,反作用于对现实的具体态度和行为了。所以,要求孩子们做到的很难,要有一个过程,但又必须去这样做。

四十一

人们活的是一种状况和心态,在不同物质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在不同的文化心理氛围里,人们的基本状况如何,由此而产生的心态如何,就会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了。但究其一点,从根本上讲,和谐、平安、恬淡应是贯穿整个生活过程的主线,真诚、善良、美好则是人生意义的根本。因为,任何差距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但对生活的本质认识不外乎深与浅、广与狭而已,其内涵都是平凡、平静、平淡的。

四十二

生活是一种挑战,特别是在日常平凡而细碎的事务中,更需要勇气和耐力,往往宏伟和远大的目标令人振奋,挑起人们的斗志和战胜一切的精神,而细小的事务却容易磨去人们的棱角,让人失去耐性。问题在于,日常平凡的生活是常态,就像广阔的大海,富有激情的挑战是偶然,时有的浪飞浪卷可以惊天动地,但永恒持久平静则是始终的常态。

四十三

冬初临,太阳火红爬上东隅,月亮悄然隐入西山,蓝天一碧如洗,没有一丝云彩,残叶半枯半绿的挂在枝头,有些稀疏,不时有几片飘然而下,像一只只僵化的蝴蝶;小鸟在枝间露出了身影,鸣叫声在清寒的风中格外好听。我走在路上,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东流西窜的车辆,一切都在清晨中启动,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但愿人们都有一个好心情,就像好的天气一样,无论做什么工作,让心灵自由一些吧,因为大家活得挺累。

四十四

有些顺理成章的事,本来按其正常的路径就可以达到或完成,但总是有一些人为的因素,设置一些不必要的障碍,非经过曲折后才能达到或完成。我们来自大自然,但已变成大自然的敌人。一改季节变换的自然成长,成为死硬的扭曲或恶意的强制,本来属于正常的事,非要用不正常的方式方法去实现,太多的设置,太多的心计,太多的权谋,太多的人情,以致我们不知如何去努力,不会按事物本来面目和规律去办事了。

四十五

缺乏激情是人类的一大致命要害,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自律强制与内心修炼的影响,以致把属于人类本身最本质、最纯真的激情套上所谓理性的笼头,压抑在一种极不自然的桎梏里,使人类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大打折扣。没有理性不称其为人,但缺乏激情就更不像人了。因为这是人类最原始和纯真的本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纯真的礼物。真的激情的丧失,让理性黯然无光。

四十六

得到一份纯情,收获一份天真;欣赏一份激情,品味一份率直。在一个充满世俗和机械性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太难了。但它又客观存在着,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和方方面面,它是枝头叶瓣上的露珠,是晨暮中的雾霭,是皓月群星,是朝阳晚辉,是在生活中时时都在而人们不经心丢失的,是在日常中时时都见而人们不经意淡漠的,也是我们想要自己却丢掉的。

四十七

生命之轻重,并不在乎它能达到什么,而在于它如何走过的行程,用结果去衡量评判,太功利化和简单了。就像我们捧着熟透的果实,领略的只是结果的片刻,而其生根、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以及所经历的季节变化却一无所知。特别是只看到果实的既成优劣,而全然不顾过程之复杂。所以人生就显得黯然无光了,因为我们心灵的坐标扭曲了。造物主让我们来到世上,创造是一回事,而创造的过程却书写着真正的人类史。

四十八

真喜欢发狂,但却没有了发狂的条件,只能浑浑噩噩地僵守于一壳,以求一种狭小的空灵享受。真正的发狂,应当出乎本性本能,荡乎天地之间,无所顾忌,无所保留,一任性情,抒心中之想,发心中所言,泄心中之郁,诉心中之念,是谓乎放浪形骸,寄情天地,依托万物,这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大餐。试想魏晋南北朝之人物,其有特色的人生轨迹,总是与时不时地发狂连在一起的。当然,有时的发狂是一种极度压抑下的情感宣泄,但其真性情令人可敬也可爱。

四十九

小鸟在枝头清脆地鸣叫着,伴着清寒的晨风,像银铃一般。太阳慢慢地从天边升起,将温柔的光轻轻地洒在万物的身上,远处的群山,层峦清晰,在冬初的时节,显得棱角分明,让人有一种豪迈之感。逶迤的大河缓缓地流淌,在大地上分送和汇集着更多的支流,也弥漫着水的雾气,有一种慈祥而深沉的感觉。一切都是那样亲近自然和谐,唯有在此时,心里的坦然才最美,最有品味的意义,唯有此时,心才真正为自己而跳动。

五十

一切都归之于淡然,因为人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行其行程,行其实务,走出时段,划过空间,留下物质和精神的记忆,一切又都复归于原点,当然这种原点从发展的角度不同于原来的原点,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但从根本的终极意义上讲,确实是本质上的原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都应当淡然。因为大自然的安排是一种和谐和规律性的,赋予了不同的内容特征,但其本质是一样的。人们要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才能有所觉悟,达到空灵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无法刻意打造,只能是一种自然之态,因而必须要淡然。

五十一

没有什么可喜的,也没有什么可悲的。一任岁月的流逝,把该干的都干了,把该想的都想了,像一颗流星划过天宇,留下一段时间的线条,留下一段空间的闪烁,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人们的欲望太多,就会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有时顺其自然是一种必然,可人们并不这样去想去做,总想违背规律凌驾于自然之上。殊不知有时的成功或成就实际上对于未来和整体是一种灾难,有时的挫折或失败对于发展和全局则是一种贡献。所以,人们要有自然之心,不能因自己的荣辱感受而喜或悲,不能因自己的成败而乐或忧,应以平常之心去对待。

五十二

对待人一定要平等公正客观全面,不能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因为人们站的角度不同,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是正常的。但基本对事对人的看法应当是公正和客观的。有时我们狭隘、狭窄、偏执、僵化,把一些生活中工作中的正常小事当成了人的基本价值形态,由此带来了对人的错误评价。这是非常不好的,也是需要去克服的。大度的人,是指其思想上的大度,是指其处事的大度,而这一切取决于人们的修养和境界。

五十三

要谦虚要平和,要安详要淡泊。人生一切荣辱不过是一些时段的装饰,唯有心灵的安逸才是永恒的。把心放到大地上,它会生出花木草树,自然而和谐地生长;把心放到天空去,它会自由地驰骋向往,幻化成云雨雷电;把心放到人群里,它会融入共生,领略人生的真谛和纯真;把心放到自己的胸里,它会自得其乐,留一份本真的我,不失其安然的状态。做一个平安祥和的人需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

五十四

天命之年已有二载,看风起风涌,看浪起浪伏,看花开花落,看荣来辱往,一切都顺其自然;像小溪流跃过千山,汇集万水,奔向无限的海洋。一切小都是由大而定的,就像生命来自于大海,复归于大海。在陆地走完行程,在天空划出痕迹,而永恒于广阔安详的大海。人的一切犹如是大海的一次塑造,周而复始,完成生命的轮回和超越,也实现每一个小溪流的憧憬与向往。

五十五

更平静更理性,更淡泊更宁静,更和谐更安详,一任风起云涌,一任时光飞度,让一颗平常的心凝聚着浪漫和平静,是谓之顺其天命,顺其自然,顺其人心。看一切均呈万千气象,看一切都显万紫千红,看一切都有自己的特色,看一切都孕育着生命的真谛。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现有的一切,虽然有时它好坏并存,是非共混,但毕竟它包容了一切,并在矛盾中彼此转换,精萃陶冶,汇成积极蓬勃向上的涌动。

五十六

心灵的平静是根本,虽然我们面对着红尘滚滚的世界,经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但任何外在的感受只要复归于一种心灵的平静,便都会顺理成章地纳入到合理的范畴之中。不是不要激情,不是不要浪漫,也不是天生一种机械性的制约,把活生生的生命拘于理性之中;而是应当在享受感官的过程中,让心灵振奋激动,领略那份真诚的同时,也要让它超越升化,生成一种灵性的空幻,由而成为一种笼罩天地、弥漫田野的平静。

五十七

当记忆之刃割去岁月留下的任何枝叶,只剩下儿时的追忆和最亲情的缅怀时,人生就到了一个非常崇高的境界。一切都返璞归真,是那样的单纯、宁静、和谐、温情。我常沉浸在这失去任何世俗装饰的回忆中,仿佛置身于纯洁透彻的蓝天白云里,心儿宽阔得可以容纳一切,慈爱善意笼罩整个胸怀。这不是一种自慰,而是一种升华。在这时间的磨砺下,留下的是纯真和平淡,也是人生的永恒。

五十八

由于地气依然很暖,所以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并未清扬而优雅地散落,而是化成了雨滴,淅淅沥沥地洒在已裸露的大地身上。地湿了,树湿了,一切都湿了。唯有心灵中的干燥依然。因为在冬季,只有雪才能抚慰心中的烦乱,冰冻起那春、夏、秋的色彩和片段,收归于一种纯洁简单的覆盖,让人真正的沉静下来,做一番真正的思考。所以企盼冬天的第一场雪,有一份焦急中的渴求,有一种浪漫的幻求,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向往,更有一种复归于洁净的心灵安然。

五十九

已经复归于宁静的心,总不愿被一些偶然的事所打扰。因为一池春水经历了波澜起伏的行程和风云后,像镜面一样平静时,总不想再被风掀起涟漪,泛起微波来;因为倒映在其中的蓝天白云、万山丛林、人事身影又会模糊而虚幻起来。还是宁静如镜的湖面,让人感到惬意,感到恬静,一任岁月变换,流光飞逝,只做一番简单的映照,失去所谓的感性波动与理性深沉,唯有自然平静。那心中的湖的平静让人向往。

六十

如果把雨比作天空的泪珠,那么雪花呢,它应该是天空降下的精灵。形态不同,质地一样,但蕴含都非常不同。雨滴给人以实物感非常强的灵动,让人直接进入喜悦或伤感之中,缺少一个幻想萌动的过程。而雪花却飘飘洒洒,在空中舞动着千姿百态的身影,悄然落于万物之上,让大地披上一层梦幻的洁净。从天而降到覆盖大地的过程,是一个让人充满幻想的浪漫享受,何况每一片雪花的构造和形态又让人感到无比的惊喜和高兴。

六十一

平心静气地去看待一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升华自己心灵的境界,达到物我两忘。有时人们就是因为陷入到对具体利益指向的追求上,因而使自己的思想不能开阔。有时人们内心已静但由于外来的影响,又如乱石入湖,泛起涟漪阵阵。客观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关键是树虽动但心要静,这才是真谛。试想万事万物无不处于动荡变化之中,而要以一种心态去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这才是根本。平心静气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境界,其内涵不是几种说教或几种哲理解释得清的。

六十二

把思想上的有些重负去掉,这样才能让心胸豁达起来,装满了历史记忆和现实思索未来展望的大脑,如果不加区别的一股脑全部汇集,既无主线亦缺逻辑,看似丰富,实则繁杂,而大量沉淀变成一种精神的负担。长此以往,心灵越重,胸间越小,看问题日狭,不免陷入志退意衰、浑浑噩噩的境地。所以,人们要不断清理旧负,只留下有价值的结晶。让心胸开阔起来,以容纳更为广博的知识和更崇高的精神,这样才能永葆心灵之青春,才能达到真正的物我两忘之境界。

六十三

心里为一事所牵时,便有了不尽的烦恼,而失去了往日的随兴。心有所想,思有纠结,必然在外表的形态上就不自然,语言的表述上就不流畅,挥洒天地、气贯长虹的率性真情就会减少,而人为的压抑装饰则会增多。所以,心之障是人性之大碍。当然,要去其障,并非不理其事,而是视其事理,重其意义,而轻其利,使心灵处于一种宠辱不惊之状态,由是而静观其变乎,于是心自然静而行亦自然了。

六十四

变的是世界,动的是心灵,变化是宇宙的永恒,而在变动中不断提升,才能达到一种适应这种永恒的境界,就像飞机升空,穿云破雾,达到一定高度时,方显蓝天之无垠;当然,要到外层空间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致了。所以,我们要从动中寻找一种不动,一种精神看似不动的大动,一种超然于世俗之物态之上,而与永恒相伴的不动,其贯通天地,渗透万物,笼罩苍穹,正所谓心有天地,道法自然是也。

六十五

顺其自然,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种生存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灵的写照。生活按其特有的规律在运行,人们按自己的轨迹在运动;同时,受存在条件制约的心灵也在起伏不定的波动。而对于生活的真谛,却往往不能直达其精深之处。人们感到一种茫然,所以有时寄托于一种心态或思想,任其自行,于是就产生了顺其自然的一种思想。可以说,它既是客观的反映,也是心灵的一种主观承应,有时甚至是一种无奈的自慰。

六十六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太渺小了,受到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制约太多太杂,于是乎把自己的一切寄托于天命的希望上,事成是天命之顺,事违是天命之逆,长此以往,把一种规律赋予了灵魂的色彩,对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均以天命而笼统注释。于是成也天命败也天命,寻找到自慰最好而又最无奈的借口。当然,这种自我麻醉也很重要,因为世上不是所有事情我们都能认识和把握的,留一点幻想或寄托,也是一种浪漫。

六十七

心里有时很苦闷和孤独,一种情不自禁的惆怅充溢胸间,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笼罩心头。唯有默默孤独地咀嚼,在一种痛苦的化合与分解中去自己品味,自己超脱。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是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描述清的,有时只在于一种刹那间的顿悟和解脱,有时只在于片刻的宁静或顿失,只有升成一种境界才能达到愉悦的状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其实,是心要超脱于世俗之上,但这种超脱又是痛苦而漫长的,因为人们不断在前行。

六十八

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生存的幻象,物质的基础性决定着一切只不过是其外在的千姿百态,一切都来自于自然,一切又复归于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和随意的。我们注视着变幻万千的自然,也倾心着幻化无穷的社会,更需要审视自己的内心,因为一切皆要用心去品味、体验、消化、提炼,于是就有了痛苦与欢乐的折磨,有了成功与失败的煎熬,构成了人间特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是不断识别和脱去现象而求得心悟的历程。

六十九

说到底,每个人在世间享其职,食其俸,尽其心,使其力,都是为物化和神话的东西去努力,无论是物质性的追求和精神性的享受,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的,虽然比重不同罢了。有时想得太多,以至过分理想的精神层面压抑住了物质性的冲动,变得有点阿Q精神似的,漠然于这个世界;有时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失去了一种精神性的超越和指导,沉溺于世俗欲流之中。人们像是在这两相之中上下徘徊激烈碰撞后,力求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把握住其适者生存的度,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学说,包括宗教。

七十

心里的枯涩,是一种孤独的无奈,大凡在人世间生活了几十年,该经历的都已经历,便会产生一种离世而去的思想,不再愿为世间的凡事所打扰,只想求得一个内心的平静,就像一条大河经过从点滴到溪流、再到小河、大江,奔向大海后,便不愿再做大声的喧哗,只想平静自然地映照蓝天白云,只想被动地承接一切,而不愿去主动追求或思索什么。而这样一种心情,在现实中,又是人们最不理解的,滚滚红尘裹挟着人们勇猛前行,哪有这份闲心来品味这种苦涩的意境呢,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