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草木蝶影
DISIJI CAOMU DIEYING
一
自嘲者,自我解剖,自娱也,不求闻达,不求显露,拘一杯自然之水,摘一叶世间枝蕾,采一粒山石沙砾,点一簇思想火花,不求烈焰,但求自明;不求宣泄,只求自悟。人之丑陋,莫过于心之褊狭;处事虽全亦有不当,识物再准亦有缺憾。所以要时时自省,但也要看开看透。所以“自嘲”是比较妥当的。
二
心胸要大,勿以小事而阻塞,勿以小误而失大。只有宽阔的心胸,才能有博大深远的境界,才能有和若春风、润如春雨、柔如春日的景象。一时一事,让人痴迷,是谓心窄境低的表现,应当站在理论的高点去思考问题,挺立于哲理的山峰上去傲视万物,就会有一种登凌绝顶而纵览群山的气度,这样才能有境界有情趣。苟且之举、鼠目寸光、小家子之气,君子不为也。
三
一种境界的升腾与达到,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阅历的堆积,而是一个人心路发展历程的凝结与提炼,是一种言之不明、诉之不清的精神状态,它弥漫于个人的方方面面,又渗透于世间的林林总总,正所谓“大象无形”,但又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因为在自然、社会、思想的各个领域它都以各种形态展示着一种风采和心灵对照。
四
当人把理想和目标提升到永恒的位置时,便是超脱之境界了。对阶段性的目标和取得的成绩,对过程的辛苦失败和成功喜悦,对每次激起人发展动力的挑战,随着年龄的推移和生活的积累,便会化作一种对灵魂升华的企盼。物质形态的占有和知识汲取的活力渐渐黯淡下去,而对天命与精神境界的探索开始笼罩一切。
五
我为孩子骄傲,因为在他的身上有先人们英雄拔世的气概,有父辈们博识宏才的胸襟,更有其勤事以俭、慎行以思、平静治事、宽容待物、沉潜修炼、意气挥洒的气度和志向。我被他感动,是一种发自心灵、凝聚几代人企盼和希冀的感动,让我富有激情,充满希望。
六
不要求事能做的有多大,不企盼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也不去以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去衡量;只要我们的孩子在其生存的现实中能够适应环境,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光明磊落,勤奋踏实,真诚善良去为人处世,历经各种各样的事件与过程,品味人生应该品尝的东西,我觉得就是一种收获,就是一种成功。人性的最天然表达与顺理成章是根本。
七
太阳西垂,余晖涂金,一切都显得那样鲜亮,弥漫着光的幻影。放下手中的书,极目远眺,群山在夕阳的抚慰下梦幻般地波动起来,浪飞涛起地奔向朦胧;天际由东向西呈现着碧蓝、浅黄、深红,变换着魔幻般的色彩,向深邃的宇空涂抹延展。鸟雀鸣鸣,群鸽阵阵,环绕在城市的上空和街道的树木草丛里,一切都显得那样自然和安详。其实,噪声还是很大的,只是心灵平静了,一切也都恢复了本真的灵性。
八
初春时节,塞上乍暖还寒,气候起伏不定,冬天的依恋春天的萌动,天地之气相交;于是一面风吼沙舞,一面绿意弥漫,在激烈的交接中实现着季节的转换。北国江南因为地域等诸多条件不同,季节的变换也各显特色。常常感叹人生的变幻莫测,当置身于自然之中时,又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一边清风细雨,一边风狂沙舞,形式各异,但本质是一样的,一个春天真正来临了。
九
所谓事业心就是不要企盼能得到什么,而是一种奋斗时的精神愉悦,努力中的心灵慰藉,可能也算是一种自我的灵魂救赎吧。人生在世,需求繁多,欲望不断,但究其根本乃是一种对生存的适应,对继承的一种挑战,更是对现实状态的超越和创新。这种激情和冲动,从形象上看,可能是表现出财富或一种行为机制模式等,但从精神上去品味则是一种升华和境界。所以,事业心是建立在一定具象基础上的精神意志。
十
古潭深影,空谷幽静,清泉石上,皓月松风,这是我现在的一种心态和禅境。经历了人生几十年的淬砺磨炼,品尝了人间数十载欢乐与痛苦,留得一份清静的心和淡泊的意,算是最大的收获了。
心的空灵与物的繁实相互映衬,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又在不同的精神领域中分割开来,正所谓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一切有与无均在生和灭的运动中,有无是世界。
十一
这个日子非常特别,也非常难过。我的父亲,一个平凡但伟大的人,是从这个日子离开我们的。那时非常突然,非常震惊,让人猝不及防,一个慈爱的生命就消失了,像天上的一颗流星,划过深邃的宇空,消逝在永恒之中,留给我的是铭心刻骨的伤痛和绵绵无尽的思念。这么多年了,我们的感情并没有因生死离别淡漠,而是越来越深,记忆的雨露雾雪总是静静地滋润着心灵,思念的春夏秋冬总是轻轻地抚慰着灵魂,让我时时处处相拥在他那慈爱的阳光雨露里,沉浸在亲切的惦念和教诲中。
十二
万事万物似乎朦胧点比较好,犹如欣赏一幅山水画,云飞雾绕中的峰峦和树林有一种灵性,蜿蜒曲折的溪流和花草有一种梦境,幻动着神秘的色彩,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直白的描绘披上一层润泽的意蕴,让人感到愉悦爽朗,享受到一种说不出的飘逸和灵动之感。人是需要精神的,沁浸于对世间一事一物的感悟,云雾般的思,雨雪般的想,清风般的来,流水般的去,自然天成一样,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只有把一切都注入了灵性的思索,赋予了恬淡的超越,精神家园山高水长,意蕴温润,博雅安然,气象万千,才能真正感悟这世间的一切,让人产生一种幽美之境。
十三
思想上的交流是最平等的事,因为无拘无束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才能燃起灵动的烈焰,才能熔铸成超越的精华。但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做到,特别是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其差异性就更大了。思想上的交流,特别是关于一些世界观层面的理性交流,愈平等则才能愈引起碰撞,产生共鸣,各取所长,形成新的认识,如果缺乏一种平等的基础和内在的信念,只能是形式或媚态的,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共识,生成真理性的境界。同样,理性度愈高,哲学性愈强,平等意识则会更好一些,更强一些。
十四
急流勇退,不是指遇到困难时,而是指取得成功后。一种大趋势已形成,并持续发展时,就要让更能适应新形势的人去发挥聪明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把事业不断推进。所以,急流勇退是这样一种境界和意识。不要等自我都成熟发酵成烂苹果了,才让年轻人去承接,那是最狭隘和没有眼光的,是一种小我的自大,是一种浅陋的境界。应当在最激越的时候,把年轻人推上去送一程,这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
十五
功成身退是不够的,而应当在功即成时就有退的考虑,这才是大境界,是故介子推不愿受封,退避山林;是故朱 只言成计,不居成位,此乃大智慧是也。事情需要人去做,需要一代一代的人去做,各有特色,各呈千秋,不能持一己之利而置事业于不顾,固职守位,不思进取,贪享其成,不图其退隐,是谓愚夫也。今吾思退之乃是精神之大进也。
只有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智慧弥漫于一身的人,才能对进退取舍有最明智的选取,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思得深、行得端,择时而退,因机而隐。让光环迷住自我的眼睛是人的一种悲哀,贪图一星半点的享受,是人的一种劣性,但大家却都愿意浑浑噩噩于其中,随波逐流于其里,不愿清醒而为。其实,退乃是进,一种思想和精神的真正超越,一种旷达的境界和脱俗的品质。
十六
三世于国,只看到先人们奋斗的艰难历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不曾享其光环的荫护,只以一心一力从其世间一事一业,正所谓尽心尽力而已。大则言报国,小则言自生,乃沧海一粟,高山一粒矣。是故海纳百川谓之心胸也,是故壁立千仞,乃心志也。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无愧于生民,也就够了。世上有多少事要人去做,但默默无闻者多矣,这正是其伟大的表现。
十七
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之感始终笼罩心头,人生一世,万物皆遇,心里没有什么太起伏跌宕的事了。归于一种平静,一种超然于世的灵性油然而生,使我看到的世界犹如一幅中国山水画,朦胧中透着清晰,清晰中弥漫着朦胧。有些尘世的人与事,也不愿看得再透再细了,这可能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活的顺从,因为精透和细致后依然是一种朦胧。人所畏的并不是自我的努力和奋斗,而是是否有一种对天命的必然认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一种返程式的思索,一种溯本正源的觉悟。
十八
总想能多做点什么,其实又做不了什么,一任日月的流逝,留下心灵的荒芜。表面看似光鲜,实则虚无黯淡,正所谓虚名之下,其实难副。试想有多少知识可供汲取,试论有多少才智可供发挥,试谈有多少真知灼见可供深思,试看有多少知音可供高山流水,试问有多少事情可供操持?有时无奈到只能一任天命,心里祈祷罢了。所以,人到一定的界限,已有的知识与智慧不能有所发挥并被限制时,一种对世事的无奈和对天命的认定就会占据整个心灵。
十九
万事需明白,但可悲的就在于看明白后,自己却无奈,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还不如原来就看不明白,糊涂算了。世间繁事众人,确需研究,以求其明识,但看透的东西犹如熟透的果实,已不能供人享用和产生愉悦了,只有那似透非透的期盼,才能令人产生一种追求的欲望与创造的动力。人的悲哀不在于有形的了解,而在于有形思考后对无形的把握。无形可以弥漫,可以转化,可以超越,也可以沉寂。所以精神追求的无限性与物质人生的有限性此对矛盾是永恒和无解的。
二十
处理很多事没有规则,只是一味地凭着职权或习惯而行事,把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和变化着的环境,事物真实的内容和形式漠然视之,主观臆断,因而产生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决定。去做吧,事无规矩,不去做吧,事出有因。这种状况在转型时期最为明显,最为突出。当然也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在此时处理诸多事务,确实是非常烦而且杂,且无章可循,让人勉为其难。
二十一
一篇文章固然重要,但应景之作,遣词造句,求逞一时之誉,并不是什么上乘之章。是谓言从心发,其志大胸广,才情丰蕴,言语必然和谐顺畅。然其拘于一心,抒于一意,刻意求证,而只为一时之响,则未必能长久也,是谓用义写大文章,乃千秋之笔;用气写小文章,此一叶之鲜矣。天下文章,生乎于心,发乎于情,抒乎于意,行云流水,才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一定境界了。可是一篇俗文,立意低下,苟求于势利,谄媚与世俗,实在难入眼了,更遑论心了。
二十二
人到一定的位置,有点权势后,如不能自知自明自省,就会失去自己,特别是失去思想和智慧,因为执掌的权力就可能当成解决一切事情的利器;是非不去详细论辩,见解不求精研细思,方法不讲公平合理,只要权行令发,一切都能办理,是故依权势而养成了一副凌驾人性与真理之上的霸道做派。久而久之,赖有特权,逞威使怒,撒泼耍劣,不可一世;殊不知,思之愈浅,文之愈陋,品性愈下,心境愈恶,为人所耻也。君子者,心清境明,坦荡豪迈,温顺豁达,公平秉正,义理万物,是谓待人谦和,处事平顺,何以弄权使势,妄断是非,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乎。
二十三
想挑毛病,有多种办法,旁敲侧击就是一种,虚在自我行议,实则旁敲他人,这种做法很多人都在使用,而且习以为常,成为惯技。找一两个理由,以自己的风格而警示或暗示于他人,是一种提示,也无可非议,但事事如此,也就有失情操了;君子坦荡荡,直面人与事,辨明是与非,集纳众智,适时择机,以化万象,是一种境界和智慧。有些事,对于聪慧之人而言,早就心如止水了,对于豁达之人,一切都淡之烟云了,何用此等小伎俩,实在没有意思。
二十四
确实该隐退了。大道不显,何必强求于世;小誉诱人,何必强求于心。争一时一己之利,实人生之大耻;尽一心一力之责,实人生之大幸。几经磨难,数载风云;前峰后谷,山重水复,横浪纵涛,柳暗花明,已是身外之心,世外之人了,何必苟求于世俗之利誉,周旋于繁杂之人尘,与污泥浊水同流,和不堪之人共列,丧我高雅淡泊之境界乎。是故道不同不与谋,没有共同的志向和深层的心灵共鸣,只是貌合而神离,意散而形乱矣。确实该隐退了。
二十五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丰富多样的表现和最具特色反映本质的情怀,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最根本的在于人的心灵所祈盼理想和信念永远不会泯灭。受到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实现心中梦想或理想的行为必然要经受到一定的磨折和锤炼,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越发显得沉稳平和了,但在心中那股来自于天性的冲动依然像火苗一样,时刻闪动着。一旦遇到适当的环境,便会燃起烈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心是不死的。因为它有太多的动力,始终想向世间撑出一片新绿来。
二十六
偶得一闲,翻阅数章,驳杂均有,适意尽性,别是一番滋味。读书要有环境、氛围,要生成一种书我相融、物我两忘之境,这才能心入其书,意入其理,身入其境,真正的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提升。时间飞快,稍瞬即逝。点滴缀之,也能有所斩获;寸章尺牍,片言只句,大凡上心去读,定能有所收益,如能沁入心脾,通达魂灵,那就更是读书的上乘之境了。
二十七
谁曾料想,此生事业无成,修行未到,半瓶晃荡,思浅意陋,终日忙碌,不知所终,浑浑噩噩,苟苟生生;无寸识以成其才,无点墨难成其文,无智慧难克其愚,无实务难成其行;只不过混迹于世,随行之于众,涂涂抹抹,摘摘抄抄,赢得点淡事虚名;说什么功成名就,说什么品高识广,到头来,不过只是清风拂去,过眼烟云,只落得个夕霞残照,桑榆自慰是了。所以悲从心底来,乃是对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无奈之情。
二十八
小人如果得志,那是了不得的,不管其后来官能有多大,权能有多重,位能有多高,其骨子里的小人气不但无法去掉,还会被其志所固化,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世间任何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权利和特点,都会取得成绩和留有缺点,成败荣辱,我们评判的标准也应该是全面客观公正的,不能一概而论;但就人的本性而言,则是无法用后天的表面得失来衡量的,到底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其本质是决定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一个人品性和情怀的,是建立在本性的根源和基础之上,经过不断历练和精萃,才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小人不修炼其志趣,不提高其境界,终难成为君子矣。
二十九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胸怀和气度,正所谓“是大英雄真本色,唯真名士自风流”。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和精神的主宰,但由于其天资差异、学识不同、经历有异,各种禀赋参差不齐,故其表现形式也是各有千秋。但人必须要豁达宽容,慈心善意,有博大的胸怀与恢宏的气度,有阳光雨露的温馨与情趣。试想在大千世界中我们何不是一沙一石,一枝一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潮流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虽然在自我的位置和角度上看,似乎有很可观的成果,但放到芸芸众生中,置于宏伟的事业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了。所以,不断在实践中修炼提升,完善自我,要具有一滴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胸怀和能力,才能真正彰显品性与气度,保持本色与风度。
三十
任何事情,发生都有其必然性,虽然表现形态不一样,具有偶然性的特点,但其因果关系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看到偶然性的表现就把必然性的本质忘记了。看到结果,应该查找原因,这就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事不找事,有了事不怕事,关键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去把握。人世间本身就复杂,以简单的思考和粗糙的方法去对待,本身就存在不对称性,因而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失误。当然也不能以此来否定一切人的真实,毕竟生活中积极向上是主流。
三十一
寄情于天地,心为之一阔;寄情于江河,心为之一澈;寄情于草木,心为之一润;寄情于日月,心为之一朗。
只有心随天气,才能融入自然;只有融入自然,才能恢复自我和本性。人,大自然之子,但常常凌驾于自然之上,其实是一种盲目的造次,是一种狂妄的自贱,因为对于我们依存的自然而言,一切都是渺小的。
三十二
坐在宁静的办公室里,看着外面喧嚣的世界,内心却出奇的平静。像一泓古久的深潭,平静地映照着蓝天白云,偶尔飞过一只小鸟或飞虫,也惊不起它的涟漪。唯有在平静中,才容纳了另一种思绪,做着弥漫的向往,熔铸出一种升腾,就像瞬间一切都化作了无,唯有一种忘却的快慰,使自我消失,物化在空气中。
三十三
一个心胸博大的人,绝不会有狗肚鸡肠之虑,以自己的狭隘之心、小人之意,揣度别人的心胸和处世为人。生活中的高尚者,特立独行,志高精洁,但其共同点则是大气度、大心胸的,无论是在任何条件、任何环境中,其外在表象千变万化,各有不同,但其胸境之博大,意境之深远则是贯穿其一生的。我们要达到的就是这种境界,但最难的也是这种境界。正所谓身在其中,不知其味,故而修炼必须是经常的。
三十四
真正有品位的人,不会因为职位、权势、金钱而发生变化,因为它是一种内在的修炼与境界,犹如天生丽质的美人,风流倜傥的英雄,从骨子里就有的一种气质。人世间有品位的人不是没有,但关键为世俗的尘埃所遮蔽,以致人们只认得显赫于世的权贵与金钱,只羡慕虚光幻影的荣耀和名誉,而看不到芸芸众生中高洁之人的超凡脱俗,闲云野鹤,天地情怀,本真性情。真的,品位是模仿不来的,特别是对那些嗜权如命视利如根的人来说,只能是装腔作势,不可能有品位。
三十五
我赞美有些粗俗的淳朴,浅陋的直白,因为它给人以坦白直率、物本质真,没有雕饰,是人生的一种自然,有何不好。我最厌恶的就是装腔作势,大小有点权位,不自知自明,妄议天下,苛责众生,以一种所谓的高深或意气来品点时事人物,其实是一种大俗大耻也。现实中就有这样一些人,好像高人一等,盛气凌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实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人们只是以表象去应付暂时的权威,而以真心去评判每一个人高低的。
三十六
一场夏雨,将浮躁了一个春天的黄尘压下,洗蓝了天,洗绿了树,也洗净了我的心。太阳从刚刚下过雨的云层中把柔辉洒下,使我那净洁的心又萌生出种种希望,以求去承映天地。人的心灵需要更多的呵护,更需要千磨万击的锻炼,但我最感到惬意的则是来自大自然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因为它们最本质地直接净化了我的心,无须做一番主观的思考和悟,一切顺势而成。
三十七
心如止水,我从来没有像这样平静过,一任春风的舞动,一任夏雨的滋润,一任秋霜的弥漫,一任冬雪的飘逸,坐在桌前,心如皓月,思如古潭,平静得不起一点涟漪,唯有蓝天、蓝天上的流云,唯有清风,清风中的风韵。大凡人经历多了,可能麻木,那是一种消沉的静,没有生气和活力。而我是在经历了过多挫折后,真正从心灵升腾起富有活力的平静,因为它能容纳一切,承受一切,具有了蓝天与大海的气概和本能,具有清风与明月的轻灵和洁净。
三十八
对待生活,我从未真正地品味,只不过像一名匆匆赶路的过客,为了不是目标的目标而奔波着,对待享受,我从未真正体验,只不过是一时的物质享有和精神畅快而已;为了不是内容的内容而重复着,只有偶尔的几次瞬间,简单地领略了生活的一星半点,品尝了享受后的愉悦。但那却是在一个点线上,没有形成一定的范围和深度,更没有形成一种超然于物弥漫于心灵的精神快乐。年届天命,对生活和享受的理解与企盼,与以往相比,已有了本质的不同,所以追求也不一样了,虽然形似,但神已异矣。
三十九
做一个理想主义者很难,因为现实会把人磨砺得十分实际;做一个幻想主义者更难,以为生活中把人所想象的空间已占满。有时我们寄情于天地,诉说于风景,陈述于日月,滞留于自然,只不过是一种无奈。因为现实中的具体事务多且杂,琐而繁,把人的心灵空间占得满满的,把人的生命时间挤得短短的,让你失去了任何想象的灵性,麻木地承接着现实的一切,这是一种生存的悲哀,一种需要克服的悲哀。
四十
相对于年龄,在父母眼中你永远是一个孩子;相对于成长,在父母心中你永远是个巨人;相对于时间,你是成长的小树;相对于空间,你是深厚的浓荫;相对于我们的过程,你是延续并健康持续的发展;相对于我们的结果,你在开拓中不断攀上新的高峰。我矛盾的心理总想呵护你,可又感到你是伟岸的高峰,参天的大树,总想靠在你身上休整休整。
我真想为你提供大海般的厚爱,我真想为你提供高山般的依靠,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奉献的唯有寸辉或寸荫。一抹浅绿、一簇艳红、一份真诚、一眸柔情。因为你越长越大,成熟得像一座高耸的山峰,因为你越来越丰厚,博大得像无垠的大海。真想在你的身上靠靠,真想在你的心中游游,因为,你是父亲梦的延伸。
四十一
磨难对人是一种锻炼,但也是一种折腾,有些磨难似是而非,可偏偏要经过时间的行程,留下空间的阴影。唯有心里去品味、去承受并去超越,才能真正塑造出神灵的精品。我们总希望顺利,但哪一次顺利不是以磨难而陪衬;我们希望快乐,但哪一次快乐不都有痛苦的耕耘。收获时且深深回味,品味过程的全部内容,就感到欣慰,有了登临后的意境。
四十二
我们非常想追求一种和顺宁静的工作和生活,但这毕竟是一种幻想。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嘈杂的,特别是她从原始的娴静与自然的美丽走出来后,被人类不断用先进的手段改造得体无完肤,被时代发展的加速度挤压得没有形状,在社会的风云变幻里始终处于一种波起浪伏的运动之中,所以,实现和顺和宁静的条件背景发生了变化,需要靠时间的持续和心灵的历练去萃取,前者太漫长,而后者又急需意境的指引和长久的耐力。
四十三
我内心也很脆弱,但只有自己才知道,因为我的灵魂、思想和行为决定我应该是一个坚强乐观而热情奔放的人,但心灵中时常忧患的角落非常脆弱,因为它只能自我去感受,不能与别人共享,只能自我品味,不能与别人剖析。有时让它裂开鲜红的口,流出痛苦的血,产生无尽的愁思忧想,让人沉浸在苦痛的感觉里,仿佛是对命运的无奈。当然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内心体验,但它也是催生希望幼芽和理想花蕾的雨露春风。
四十四
忍耐是有一定度的,当超过一定极限的时候,就会滋生痛苦,就会产生折磨的压抑,心情会格外的不好。对于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对于别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对别人负责,其实还是对自己负责。人们在处理各种事务的过程中,往往有这种压力的人,会产生非常大的痛苦和烦闷,往往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忍耐忍耐吧,心灵经常这样自我提醒,一切都会好的。只有能承接痛苦,才会享受欣悦,只有苛求于己,才能了然于心。
四十五
品位之高低,决非一时一事之造就,乃是先天之遗传,后天之锻造,在一种陶冶中不断分解融合精萃提炼而生成的。它既有思想的内涵,又有行为的外蕴,表现出的是一种雅致和风韵。有的人附庸风雅,读了点书,有了点识,写了点辞,说了点话,展了点形,自诩是“风雅”了;有人形似流水浮云,不着边际,云遮雾罩,便以为达到“风雅”了,其实是造作和浅俗,皮毛之像。唯有心与形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天人合一的风雅,才能造就高尚的品位。
四十六
生与死,绝不是尖锐的对立,而是辩证的统一。对于人生来讲,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只不过它们在交换位置的时候,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原点。正是由于它们的相互依存,才有了这丰富的世界和芸芸的众生。正是由于生死的辩证统一,才有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才有了人们对精神永远不息的追寻。天道有常,不会为某一个生命的长短而有所改变;天命有规,不会为某一个生命的内容而变换,但天怜人类,赐以生死的永恒。
四十七
苦于我的无能,闷于我的无奈,气于我的无才,恨于我的无知,在命运之神的面前,我只是束手无策,在生活的道路上,我只是随波逐流。所谓的拼搏,只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所谓的奋斗,只是一种对现实的反叛。从总体上讲,只是一味地苟且,听命于大自然和生活的安排,寄托于对天命的依赖,有时无奈到了极点,只能靠时间一点一点销蚀灵魂,只能靠苟苟且且的偷生分分秒秒。
四十八
本是缘分同仁,但在势与利的纠缠中,便会成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异类,失去了内心的平和柔润,失去了人性的善良和真诚,而险恶的报复和嗜血兽性占据了一切。于是乎,不管事情大小,是非曲直,唯利而行,择其要害,扣其时机,阴而发矢,引起一阵喧嚣,带来几分奇闻,只图宣泄一下本不该产生的怨怼而已。看世间,此类事太多,以致麻木,让人心寒。处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中,更让人感到周身寒栗。我本性情中人,一切顺其真性真情,岂能苟且于此浊潭之中。高卧九霄,淡扫浮云,天朗气清,碧透无垠,才是性情。
四十九
万事攒胸,甚觉郁闷,不为粉尘遮本颜,但最惧恶俗毁真情。生活这本教科书育人太多,但真正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又太少。想吾入世半个世纪有余,多少事也经历了,多少书也看了,人间冷暖,世间万情,亦有所品,但终感在小事的烦扰中沉浮的多,在提升境界的大事上得到的甚少,究其原因,不外乎身处繁事之枢,杂物之纽,心有静思而环境不能应衬,虽有所思,亦为琐事打断,不能畅其流程,是故虽有深潭,不见长河是也,悲乎!
五十
想解脱的解脱不了,不想解脱的却解脱了。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本质地反映到这个怪圈当中。追求的永远达不到,不追求的反而缠绕,人世间一切现象的纷呈也深刻地反映到这个怪象之中。正所谓人来人往,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都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对于不同心态和追求的人、事来讲,就会产生根本不同的思想和办法来,因而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使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截然分开,而且是十分对立的。其实,其内在的联系应该是一样的,只不过由本质反映出的现象不一样罢了。
五十一
不愿看到的东西太多了,不愿听到的东西太多了,不愿分析的东西太多了,不愿做的东西太多了,总想找一个僻静的山野,湖边、绿地、山村,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静一静这颗疲惫的心。很多事,原本是可以不见的,不想的,不做的,只要远离就可以实现,可恰恰这远离的条件总是无法实现,只能据守一隅,看着听着想着不愿介入的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沉浸在想象的自然中、发黄的古籍中去领略一份难得的清静。
五十二
天边的星,诉说着迷幻的梦境;夜里的风,倾诉着柔情的爱心;孤独的我,沉浸在思绪的小溪流里,寂静的我,梦幻在幽深的古潭中。一人漂泊,向着远方的未知之境,总想停歇一阵,哪怕是空谷松风,哪怕是深潭幽影,但流动的思想一泻千里,容不得片刻歇停。两岸夹峙,浅滩深沟,千曲万折,柳暗花明;一任江河下,无暇看征程。其实,中途停顿一下也是一种真正的洒脱,也是一种真正的品味,在安静的瞬间,实现梦中的幻境。
五十三
眼不见,心不烦,最简单的话语却说出了最深刻的道理。试想多少神圣的宗教场所,都是建在崇山峻岭或海岛荒静之地,以自然的屏障隔断与世俗的联系,创造一种修行的环境和氛围。要想静心修学,致远达观,虽然靠心性之约,无论何时何地,自守为要,但终因五官之验,时时感之,导致心绪烦乱,只能靠精神的强制,得到一种主观约束压抑后的理性思考与超脱,终归是有很深的雕痕印迹。所以,唯有独处幽境,隔离尘世,融入自然,随心而发,无尘埃之染的思索,无世俗之侵的超越,才是清流涤胸,开阔心襟的灵性之境。
五十四
道貌岸然者,世间太普遍了,但相对于老百姓而言,则要少得多,因为其质朴而人微言轻,所以言从口出,情由心表,表里如一,虽简陋而不失纯真,虽浅薄而不失其质朴;唯有据阶而居,凭势而立者,貌似伟岸,气宇轩昂,而内心卑陋,私欲满腹,不能言行一致,故表现出极端的两象,泥塑之胎,道貌岸然,心空性虚,丑陋污浊;但就是凭借这位次等级,实现着自己的私欲,有时甚至还冠之以正名,行之以公允,拉大旗做虎皮,实在令人耻之而不能容忍。
五十五
有的人变化之快,令人不能想象;试想多年的历练,在境界和情怀上,亦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但没想到为了点私利,则一落千丈,反手黑白,颠倒是非;混迹于势利之伍,然则口挂冠冕之帜,言必廉洁,信誓旦旦,实则丑陋不堪,污俗难耐。士为知己,但求以道闻达于人;身为同仁,亦应以得事业之成而誉于世。然而看到同辈中人,有些以其虚表而掩其浊实,攫取私利甚炎,无有顾忌;心中之痛,不可言矣。此生此世,不能多遇仁君志士智者,且逢苟苟且且,口是心非者,不亦悲乎。
五十六
百姓以有限之身心力,尽职从业,稍有不慎,不责即斥,轻则扣薪,重则丢职,兢兢业业,以求温饱,事尽其责,以求平安。然而我们的有些领导,职级也高,俸饷甚厚,功力不逮,私利熏心,把自己打扮成一世名人,粉之以光环,饰之以润泽,掩私欲于正道,藏恶俗于光华,打着旗号,干着勾当,而誉之为清正。唉,让人难以启齿也!道不同不与谋。但为五斗米而苟求于世,让人自贵而不能,这是最大的悲哀!
五十七
当心灵真正沉静下来的时候,才是思想可能深刻的时候。因为摒弃了外界的干扰和一些琐事的打断,可以像一条河流,从源头到终点做一个全程的运动,以至对事物的起始、过程、目的乃至于表象后深刻的内涵及本质有一个根本性的认识。人们非常需要这种沉静,但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所能实现的无非是一种强制压抑后自我生成的宁静,失去了淳朴、本真,也就没有了真正生命的本色,显得理性且机械。
五十八
让人失望的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及其做的具体的事,而是一种寄托和信誉从心灵中荡然无存。人们固然有很多追求,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但要活得有境界有精神,起码应该有一种飘逸于物质欲望之上的神圣而洁净的思想和情怀。可悲哀的就在于人们不是从低层次向上去提升,而是从最上层向下堕落,从一种灵魂中的圣洁向往变成了世俗中肮脏的攫取。可悲啊,无论什么人,失去灵魂也就无意义了。
五十九
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无意义的,但也是最欢快的,因为它无须承担由思想深刻和反思沉重带来的痛苦;一个本无灵魂的躯壳是幸运的,因为铸就灵魂的材料本身并没有给它带来过多的毒害。恰恰是有灵魂的躯壳,让恶俗的意境占满,又虚伪地涂抹躯壳,这才是更恶劣和可恶的。因为它自甘堕落,宁要失掉美好而让邪恶升成为主导,并在升腾中急剧地膨胀,而挤占了原来美好的位置。
六十
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太难了,因为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要经过痛苦的剖析,要有血与火的灵魂的煎熬。所以,大多人不愿进行,而更为艰难的是,形成了理论的系统化的思维后,或对或错,对人又产生了一种制约和禁忌,是一种灵魂的审判和约束。人们又不能妄为地去胡作,这种心灵的约束对有些人来讲又不适应。所以从哲学上思维太难了,不是它高深,而是它太现实了,诚如宗教的戒律在心中一样。
六十一
不要放松学习,不能放弃思考,更不能失去内心的自律,如果失去灵魂的洁净,自律的警示,放任于一切世俗的苟且混存,再高尚的人也会堕落的。所以,要始终坚持学习,而且学习是有多个层次的,最易的是实用主义的立竿见影,最难的是形成道德的自律与审判性。一个有思想的人可能主要是指后者,而不是知识的堆积。
六十二
痛苦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孤独却是可怕的,特别是心灵上的孤独,令人难以忍受。知道的多,不见得是坏事,但知道后不能反思则就不佳了,而反思后升成了一种思想反而说不出,或不能说,或没人可与说,那就更惨了。特别是一些深刻一点的思想藏之于胸,是一种财富,但也真是一种负担,时时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因为那是一种灵魂层面的东西,讲之不清,言之不透,只能内品,而不可以外传。
六十三
寻求一种安静只是奢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安静之地的。唯有远避尘世,躲进深山老林;唯有藏之于心,做一番内在的消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些静谧的氛围,才能做一番深刻的思考。但思考又为了什么呢,难道还是陷入到无止境的烦乱之中吗?我想这不是终极的思考,因为真正的安静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浑然;是与社会物我两忘,身心愉悦的灵境,那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安静。
六十四
煎熬地生存是因为或多或少的物质贫困或精神贫乏,由于这两种人类最离不开的东西,对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人们生活得就像煎熬一样,要知道只有适度才能得到物质的宽裕和精神的丰厚。但恰恰是人们的贪欲造成了无度的追求。无论是对有形或无形的形态去过度追索,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物质丰盈并没有带来身体的健康,精神的丰盛也没有带来心灵的愉悦。其实对任何东西,特别是精神更应该是一种适度的追求,达到与修养成比例的维度,保持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谐安顺。
六十五
人不能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工作或追求心仪的事业是最可悲的。因为把大量的精力用到了不该应付的事上,每天看似很忙却碌碌无为,每天很累,但始终无所建树,只为一些浅层次的事务忙乎,而提炼不出一丁点儿有思想和灵性的结晶来。有时真想一走了之,但又为现实生活所迫,为生计所想,苟求于世俗。有时真想超脱于世事,游然乎山水间,但又为事务所累,不得空闲,是谓身不由己、心不由己之境也。
六十六
其实,人生最真实的目标往往是最虚幻的,而最虚幻的目标往往又最真实的。谋求的物质利益,一目了然,或多或少,清晰可见,但始终难以用精神目标去衡量;而谋求的精神境界,不甚明了,非常模糊,但始终萦绕在人的心头,挥之不去,更难以物质标准去评价。所以这二者虽然彼此相依,缺一不可,但其界限在交融中又是非常不清晰和不确定的,实虚相交,产生的是更高的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