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露心雨(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集 水落云起

DIJIUJI SHUILUO YUNQI

大千世界,任何一个事物和个人都有值得我们感动和受益的方面,特别是芸芸众生,质朴的生活,艰辛的历程,平淡的经历,简单的思想,却蕴含着自然和人类最原始的本性,那就是真、善、美。就像久看土壤,久看沙漠,久看树木草坪,我们只是停留在了表象的枯燥之中,而未能深掘其中的甘泉、沃藏,未能品味其中的闪光与高尚。赞美啊!这个平凡的世界,这个平凡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无论其轨迹如何,都是耀眼的明星。

经常被别人感动,也为自己感动,更为被感动而感动,一段故事、一段真情、阴晴圆缺,悲欢离合,诉说的都是人类最原始的纯真本质。一切都从善的源头涌出,在爱的大地流淌,虽然也受到一些邪恶污浊的浸染,但最终奔向辽阔的大海,在无限中消解净化;一切都从真的本体跃出,在崎岖蜿蜒的征程历练,虽然也受到虚伪假劣的蒙蔽,但最终融入真理的天宇,在深邃里精萃升华;一切都从美的母体中蜕变,在自然的风景社会的舞台呈现,虽然也有丑陋愚昧的表演,但最终回归美的源头,在水尽云起般的超逸中成为永恒的境界。被别人和自己感动,被感动而感动,因为你有一颗纯真善良美好的心灵。

人们的抉择,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更多的是客观的。因为,所有主观的抉择都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是受到现实条件制约的,同时又要受到客观结果的检验。当然,客观表现在于人们的认识和利用,取决于主观上的努力和创造。然而从社会群体的共同性来讲,人不可能单独存在并发展,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的,这样别人的主观又变成了你不可把握的客观了。所以人们有时候认命,把一切归结于一种天意的安排,从中排遣失意的寂寞,从中找出一种无奈的慰藉。

淡到极致也就是人生最绚烂之时,因为一切都烟消云散,返璞归真,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达到了纯真的原点。静到了极致也是人生最丰富之日,因为一切都销声匿迹,在最初始的意义上达到了质朴的归宿。一个人的修炼,无论是在深山峻岭,还是红尘闹世,无论是在禅舍寺院,还是在茅屋陋室,只有走过行程,领略生活,从时空上磨难和享受后,才能达到一种归于平淡、进入平常,沉入平静的境界。因为,这是人之根本。

梦幻中人们能得到一种真正的解脱和享受,因为此时神游八极而不受任何制约和束缚,一切都在随心所欲地飞扬。当然,它还是带有真实思想痕迹的。因为梦幻毕竟也是一种客观的反映,主观的幽幻折射。人到一定的年龄,似乎应当回归现实,取法平常,弱化激情而安于恬淡。于是乎便少了一些梦幻,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因为,这时节的梦幻更为清晰而富有哲理的寓味,令人浮想联翩,而又不迷陷于其中,一种人生的清醒而已。

自欺欺人,现实中太普遍了,而且几乎成为人们的一种心态和做法了。因为,世界之大,事务之繁,人事之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非常尖锐,人们生存的条件又非常的不易。因而,对人对事对物有些时候就是水中看月,镜中观花了。由此,便从一种清醒而直观的痛苦,转而变成一种朦胧间接的逃避。于是,欺世不说,有时也做不到,只好自欺以求得一种思想上的偷闲。所以,自欺欺人,是一种普遍的状态,并不是一个个案,这种风气具有很大的杀伤力,会导致社会风气的颓败。

当我们沉醉于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景象时,心里是最安恬的,一切世俗的东西荡然无存,唯有一种复归的宁静笼罩心头。此时,人们才真正有一种超脱之感。所以,从本真的意义上来讲,人是大自然之子。只不过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远离自然之境,沉溺于纯社会性的事务之中,缺失了自然的抚慰和景致的陶冶,只见功名利禄,只念得失成败,心灵受到极大的压抑,本真的需求缺失了,宁静的心态破坏了,一天在烦恼中生,在牢骚中过,变得庸俗不堪,苟苟且且。到大自然中走走,哪怕是一小会儿,也非常值得,因为只有回到自然的怀抱,才有返璞归真的意蕴和宁静淡泊的意境。

平淡地看待一切,因为大自然里最辉煌的事也是平淡的,在她的怀抱里,一切宛如哺育的子女,既是结晶也是本分,一种崇高的平淡支配着一切。我们之所以不能平淡,是因为欲望太强烈,奢求太浓重,而让有形的荣誉或有形的物质把自己遮蔽得失去了本真,以致在名利场中,悲喜交织,褒贬缠绕,成为一阵阵挥来即去的浮尘俗风,迷失方向,浑浊心灵。我想平淡是最伟大的。因为,世界上的事本来就应该如此,平常而来,平常而去,淡然存在,淡然变化,无论什么悬殊差异,成败得失,在地老天荒、亘古深邃、永恒神圣的自然面前都是平淡的。

平静地看待一切,因为一切都是自然社会的必然反映和客观实在,它们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冲动和悲欢而改变自己固有的面貌和行程。山河依然在,人世几沧桑,我们以自己特有的情感与思想去感悟客观世界,形成了诸多的喜怒哀乐。但这种主观的表达,不外乎是现实存在的反映。所以,大自然和社会并没有因为主观的看法而失去自己的规律和面目。只不过有时发生一些变化而已。所以,要平静地看待一切,对于人间事务来言,更要如此。唯有平静,才能客观,才能真正达到一种理性。

心里只要平静了,一切都会淡然的。客观世界始终处于一种动荡之中,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而静止只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所以,通过自身的提高,境界的达到,求得一种相对的宁静状态,是对绝对运动着的外部世界的最坦然的一种应对。往往我们因为思想的贫乏和境界的低下,陷入红尘禄利的喧嚣之中。身在其中,心受煎熬而不知其弊,是以浑浑噩噩不知所由也。唯有达到一种宁静之境,才能化烦躁于清冷,让心灵处在一种淡泊之中。

十一

平常之人就应该有一颗平常之心,这是本质的要求,但由于我们沉溺世俗社会太久,被各种僵化的等级观念所熏染,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一切以人们现有的地位为依据,去衡量世间的所有事情和人物。正可谓,一叶蔽目,顿失天下也。但往往我们自身又不知,还以为是独到的意见或习以为常的惯例。殊不知,失去平常之心,难做平常之人,也就失去了人的本真,变成了一种寄附于现存社会习惯之上的寄生虫而已。所以,持一颗平常之心,做一个平常之人,是人生之最高境界也。

十二

抓住任何一个闲暇的时间,看上几眼书,或沉思一个问题,甚至闭目养神,也是心灵的一种造化。我们有很多分分秒秒在无聊中度过,没有让它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于是,我们失去的就很多,错过了外在的风景和内在的感悟不计其数。所以,留心于世间的一切,只是去品味而不要一心想占有或穷尽。只要有所感悟,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会给你留下美好的感受。有时,无聊把人生有限的时间占得太多,以致我们无法轻松,不能自主,一任红尘飞扬,遮蔽心扉,迷失了天真纯朴之心。

十三

心绪太烦乱了,琐碎的事务,错综的关系,明枪暗箭,让人感到心灵负担太重,一些使人厌倦的伎俩不断上演,既让人感到可笑,又感到无奈。心灵的纯净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只能浑然于麻木。有时,真想得到一种解脱时的潇洒,可只能在想象中,因为既成的现实又迫使你不得不去承应,身为心役,心绪繁杂,但心灵又处在一种求得平淡意境的企盼之中,何以升华自我,既是一个现实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紧迫的主观问题,如果只是顺其自然,当一个现代的阿Q了。那就真是可悲啊!

十四

心灵的宁静与淡定,是在一种动态中实现的,有时刻意地去追求一种宁静或超脱,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一定的动态中,真正达到境界上的宁静,才能使自己有真正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欲望和追求的无止境和多样性,导致了人们心灵上的重负过沉,以致在承应事务中,显得非常的疲惫,心力交瘁。所以,要真正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必须要从根本上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把有限的承载和无限的想象结合起来,把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融为一体,因为,生命对于人类来讲是永恒不息的,对于每个人来讲,又是短暂而又有限的,动中求静,静中应动,动静交融,相得益彰。

十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存在着,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在巨大的网络之中,有些表现为直接性的,让人容易看得到,有些表现为间接性的,让人难以理得清。但无论怎样,其受因果规律制约的联系性是其存在的根本。因为,只有这种联系,才能体现出事物的个性与共性,才能构成大到整个宇宙小至每一个人的体系,才能呈现宏观和微观的辩证统一。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孤立地去看,而应把某一个特定的事物放到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去看,才能高屋建瓴,从全面中去理解,从总体上去把握。

十六

缺乏全面的考量,整体的安排,重点的把握,就会使工作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就像渔网缺乏纲脉,撒不开网不住,一团纠缠了,要真正做到“纲举目张”,必须胸有全局,把握主线,抓纲挈领,从而使全局活起来,有张有弛,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考虑工作,要全局在胸,重点在手,点面结合,从网络的角度把握相互之间的关系,从动态中品味个别的重要特征。这样才能处于一种超前和主动的良好状态中,轻松熟练地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事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思之愈广才能为思之深打下基础,而思之深才能为思之广提供视野。

十七

让自己平静下来,何必心烦气躁,人一生不过如此而已,起伏跌宕,崎岖平坦相互交织,该进行的都在循其规律运动着,该表现的都在按其本质呈现着。岁月荏苒中,一切都经历了自己必需的历程,都留下了自己的片段和内容,但又都回归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偶有浪花也不足为奇了。所以,我们在经历了必要的过程后,对于已得的现实没有必要去苟求。人生在世,付出了,经历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所有的评价,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一阵风就会吹得了无踪迹。

十八

完全平息掉欲望的火焰,在现实中可能是空话,但把各种欲望清理后,你会发现,有些是人性中的基因构成,生命的合理成分,生活的动力源泉,有的则是人们太过于追求完美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有些主观上的企盼,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因为,人们的成败得失,荣辱褒贬,是一种实在的过程和不断的结果堆积,已成为事实的东西,任你评说,也只有总结和提供借鉴的意义了。从这点讲,有些特别在意的东西其实是最没有意义的,只是一种空洞无物但又累人的包袱,压迫心灵的桎梏。

十九

人生无一立身之基,乃浮萍也,终是游于波澜,荡于天地,上不能舒,下不能深,精神之根无也。所以,日日以苟且而混,时时以自欺而生,看似勤奋,实则琐屑,貌似刻苦,其中必空。由是之,空虚之感,无聊之心,导致了一种寄生性的适应和生存。人们的悲剧并不是无所事成,而是小事不能专精,大事不能承应;或受制于环境,或受制于自身,回头一无是处也。但究其根本,乃自己的精心不到,资质愚鲁,悟性浅陋,所以难成其业也。

二十

风云际会,君臣相逢,挟天得地,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种辉煌,只是一种想象;在平庸时代或世俗性浓重的社会,这种气象太难得了。所以,人们苟且于世的多了,保持自我的少了,委身于人,混迹于世,求的是一种虚名浮利,而缺乏人性本真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有时显得非常痛苦,便被大部分人舍弃掉了,麻木苟且相对要轻松舒服而且不去触犯别人。自我解剖是痛苦的,自我思考是深刻的,精神的自省,灵魂的净化,让人有浴火重生的感受,但首先是必须经过欲火的煎熬和陶冶,然后才是涅 后的超越。

二十一

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冰封雪罩,晶莹剔透;融化的水滴,涓涓的细流,洁净清澈,历经千山,汇集万水;容清纳浊,清浊浑然,奔入大海,澄清净化,精萃凝聚,又得以恢复其本真的清澈。其渊源之高洁,行程之曲折,清浊之变化,愉悦和痛苦可想而知了。然复归大海后,又恢复其本质的清洁,实是一个圆满的行程,“质本洁来还洁去”。但在具体的过程中,由清变浊,由浊变清的条件是不一样的。由起点的清澈逐渐在过程中变浊,是一种从自然到不自然的历练,是成败荣辱得失褒贬的汇集;而由浑浊变清澈,则又是由不自然到自然的超越,需要宽容博大才能化浊为清,实现本质的净化与升华,达到清明透彻晶莹光明的境界。所以,最后的净化,是以博大深邃和浑厚宽容为代价的。

二十二

是大海就要有大海的胸襟、气度。当百川汇入时,以一种气吞天地、包罗万象的雍容大度承揽一切,容纳一切。因为只有在这无限的怀抱和深邃的气度中,一切才能得到净化、提炼和升腾。不要让一些很小的浊流影响自身的博大和宽容,因为大海是一切生命的起点和归宿,它的命运安排就是容纳一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千溪万流,将清流和浊流汇于一体,自身也需要净化。但唯有具备大海的宽容与深邃,才能做到。海纳百川,自净中也净化着一切。

二十三

一场秋雨,几阵秋风,一切都在成熟,但也面对着收获后的沉寂。这个季节非常具有矛盾性,一方面它对过去是一个总结、回顾,用丰硕的果实说明一切,另一方面,它又涤荡大地的一切,腾出空旷的原野,让更多的本质和初衷承接最严厉的检验和洗礼,以迎接下一个凝聚净化升华的季节。所以,秋天,让人有无限的想法;它穿越时空、连接过去与未来,把成熟与希冀重新熔铸,以期得到更大的成果和收获。秋风阵阵,秋雨阵阵,人们的心里也充满了秋情,成熟中带着几分苍凉,萧瑟中又有几多激情,这毕竟是一个让人心绪飞扬的季节啊!

二十四

从形态上慢慢地淡出,必须首先从心态上慢慢地淡出,人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个事情都有其原因结果的整个行程,而自身做的则是一种前瞻性的预见性的思考。万事万物自有其规律,都需要人们去认识把握,但又都要经历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如果一味只进得去,沉迷其中,而不能超越自我,提炼升华,从中淡出,就会被各种世俗的欲望熏染失掉洁净的心灵。所以,陶渊明的归隐不在于身的依附而是心的寄托,精神的超越。对于身处其位的人,更要讲心离其位的境界了。

二十五

人们真正能认识自我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其被自身的所谓各种利益和身份所遮蔽,被外在的舆论褒贬所迷惑,以致自己不知自己是谁了?于是乎,各种表现形态都借助其自己某些方面的长处或特点,呈现出五花八门的色彩来。但殊不知,人归根到底,最本质的东西依然是自我,只有你自己才是本真的。所有的饰物和借助某些外力所形成的幻象,只是水中月、雾中影。如果把它当成了本真,则自己的本性就会迷失了,就会陷入到一种患得患失的境地之中。人生短暂,而欲念无穷,各种饰物都要从心里去抛弃,才能真正达到自知自明,回归自我的本真。

二十六

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这是人生的一大境界,也是衡量人境界高低的一个分水岭。每个人都有山穷水尽之时,也有柳暗花明的景致,但都有一个如何超越的关键点,能否坐看云起,是一种提炼后的升华。无论是荣辱之流,成败之溪,得失之河,寻之以迹,归之以尽,都要从中去历练一番,而得出更高远雅致的胸怀来。水,其形可鉴,而云其形变幻,可以用物像与神像而比喻。后者看似虚幻,其实是一种经历后的更为实在之果,只不过它在于内心的品味了。

二十七

势利是一种社会的本能,在不同时期其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同罢了。所以,要客观地去看待这一现象,不能因为势利伤害了自己而忽视对它的理性分析和准确判断。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各种人物,雅俗不一,其心地和表象千差万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绝对没有必要因势利现象的出现而恼火。当然,人们评判势利,也要出于一种理性的心态,不能以己之心而度之,不能让他人之态而心存褊狭,只要视为正常也就见怪而不怪了。

二十八

做好退隐的准备,从心里开始慢慢地放松,从行为上开始由急切到缓慢,从语言上由激情转为平淡,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像江河奔向大海一样,脱去了往日的激越、喧闹,宽容深厚地缓缓融进大海,并在大海中分解化合,得到一种真正的净化和提升。人们发展和历程长短不一,发展阶段的内容各有其特色,但回归大自然和本性都是一种根本,慢慢脱去心理和身上的各种饰物与包袱,求得一个内心的平静和安详,达到一种真正的平淡、平常。

二十九

秋高气爽,送走了夏季的浓烈,天地间显现出秋天的寥廓和空旷。一切都有了思考和超越的空间,在由繁郁到清简的过程中,心情也开始疏朗起来。毕竟秋风秋草秋江秋月,别是一番滋味,使人从过重的心灵负担和装饰中慢慢地淡了下来,沉浸到一种空灵的状态和境界中。做一番成熟后的解脱,做一番收获后的静思。人在中年,也正是清秋时节,看天高云淡,山川冷峻,原野苍茫,辽阔无垠,让该去除的都扫去,该淡漠的都沉淀,唯留下空阔的胸怀,丰富的想象,迎接冰清雪洁的冬天。

三十

像大自然一样,接纳岁月,承载万物,变换季节,循环无限。人生的境界莫过于如此,春花、夏荫、秋月、冬雪,在自然的交替更迭中,完成了生命的轮回和不断地超越发展。行将隐退的人,也应该在自然中平静地平凡地平常地去做到人生的这种超越。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不同时节,经历了人生的不同历程,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形式已将自己从繁杂中提升为一种简约,从烦躁中升华出一种宁静。于是一切都归之于更寥廓、更空旷之中,便于重新去认识、解剖、梳理。皓月秋江,最美的时节,恰与人心的自然形成最佳的匹配,情景交融,人生的秋季是色彩斑斓而凝练深远的。

三十一

清秋时节,天高云淡,原野辽阔,山川清峻,一切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一切也都陷入追忆的惆怅中。犹如人生一样,经历了季节的更迭,享受了过程的磨砺,该得到的已得到了,此时有一种回味的享受;该经过的都经过了,更有一种现实的困惑,因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终极理想的探求已达到了需要超越的境界,一种欲博而又欲退的矛盾始终萦绕心头,该是淡出的时候了。一切得失成败不过是过眼烟云,一切荣辱褒贬不过是风花雪月,人们终归要走向生命超逸的大海,在那里去享有平静和安然,也唯有平静地进入,才能有真正的升华,因为是自然的平淡的。

三十二

平静地看待一切,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大自然的造化和时代的安排,人生的起伏和荣辱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执迷于一种欲望的追求,陷入到无限的烦恼之中,就会失去自我,就会将人生变成一种没有景致的灰色烟云。人生在世,争名夺利者多,但淡泊名利者也不少,作为芸芸大众,不就是在用最低的物质和精神享有,承担着社会巨大的躯体和神圣的时代责任吗?作为一种条件舒适和运气较好的阶层,也终究逃脱不了命运最后的安排。因为,上帝对一切的安排都是合理的。而对功名利禄,宠辱得失,只是检验一个人的境界和品质的试金石而已。

三十三

大自然太神奇了,在亿万年的变化之中,生成奇丽无比的美丽,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怀着一腔俗情,披着一身俗尘的世人,沉浸在它的洗涤和拥抱中时,一种超越油然而生,达到了一种真正的雅境。尘世中寄生的东西太多了,以致迷失掉了本真的自我。把一些幻想的饰物当成了真谛,把一些虚名利禄当成了本真。尤其是一颗心灵,变得那样麻木,污浊不堪,激不起一点激情和原始的冲动,唯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才能净化,才能超越,这也是人类离不开自然的根本。因为,他也来自大自然的怀抱。

三十四

势利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为其基础在于物质和精神本身及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中,人们形成彼此不同的阶层,在政治的和意识形态上形成不同的等级和与此相适应的观念。于是乎,趋利趋势就成为一种基本的状态。只不过其表现的形态和内容不同而已。所以,对待势利也要科学地去看待,把它当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同时,也要看到把势利奉为至极而忽视人性本真、违反道德理性的现象,也是人类的恶习顽疾。因为,其做法把世间任何一个小事都能以势利的眼光去衡量,以势利的态度去取舍,为天下正直之人所不取矣。但如果这种人和事普遍存在,社会不能约束,人类不能克服,人性不能修持,久而久之,也会变成了一种正常,将会贻害无穷的。

三十五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话不假矣。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遇到一些关键时刻,面临一些危难关头,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本质来。一个人一生谋一己之利太容易了,但把一己之利放到大众的境界中去思考,融入到一种全局的事业建树中,以天下为命以众生为本,那便是大利了。看待人世间的人和事,平时都好办,但到关键时刻,就会显现出来。在个人利益变成首要的取向时,本性品质便昭然若揭了。所以,人的品性的根本是在平时养成,而在关键时期才能凸显出来的。我非常敬重那些有胸怀有大度的同志,在他们的身上总有汲取力量的源泉。

三十六

心灵的平静决定着一切,因为唯有心静,一切繁杂的事物才会安静下来,恢复其本来的面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往往这相对的静止却要费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特别是心灵的宁静。试想一个人一生碌碌,风尘不已,始终处于动荡之中,而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那是何等的不易啊。因为,影响人生取舍的东西太多,诱惑太杂,以致人们往往迷失自我,不知所处何时何地,不知我是谁了。所以,心灵的宁静是重要的,是经过磨砺和修炼后才能达到的。

三十七

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唯有一颗心,在历经了磨难之后,变得如此平静,如此的安详。因为,从平淡中升起,到平淡中复归,一切都是本真的安排和自由的流淌。人生在世,有过阶段性的辉煌,但更为根本的是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的永恒。人是大自然之子,和其他的存在物一样,没有什么可值得抬高自己的东西,唯一不同的是可以省悟,可以自制,当然也有一部分自狂。我赞美心灵的平静,以致容纳百川而安详,以达到壁立千仞而超逸。

三十八

有时心情非常郁闷,主要是沉溺于具体的事务中而不能让心灵放松所致。大凡有点好的心情,也在保持不到一定时间内就会被繁杂的事务所冲破,以致无法去平静地思索和探究。人类可悲的不在于能思想,而在于不能深刻地反思,或是造成一定后果后再去后悔,往往用一种“亡羊补牢”的后发思维替代了超前的科学前瞻性思维,以致有些问题一时半会儿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多事情得不到科学长远的谋划布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此陷入一种混乱和不和谐之中。所以,要提倡前瞻性的思维,全面地考量,合理地布局。

三十九

秋风吹去原野的装饰后,天地显得格为苍茫辽阔和高远深邃,极目望去,空旷无垠,不能穷尽,唯有太阳的温暖照在大地身上,显得格外的温柔和暖和。当我们从热情中逐渐剥去繁华的外衣,理性地进入安详的现实与思考中时,一切都变得如此的简单。仿佛回归到了一种沉寂的原点,期待着新的一次轮回。我赞美大自然四季的交替,年年如此,而人类的交替则是以一生为代价的。因为更为痛苦也就更为珍贵了。当真正达到成熟时,往往最简单而平淡了。

四十

眼见身为,一些世俗之事终日缠身,看似忙忙碌碌,实在庸庸无为,心灵得不到片刻的宁静,更谈不上深思和幻想了。一味地在现实中麻木,让活灵灵的心灵变得僵死无情。唯有一个最简单的生存目标,无非衣食住行,得失成败,荣辱褒贬,让人毫无激情,毫无灵性,真不愿这样苟且下去,回味人生难道就是这个样子。然而,生活还这样照旧迈着固执的步伐前行着,一切照旧原样进行着,不同的是有些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有了多样性,但其根本都依然,正所谓“明白时时照人,迷茫无论古今也”。

四十一

内心很孤独,思想很苦闷。人生处在一种转折的磨难和焦灼状态,过去的都已看透,未来的也已看明;唯有自己的身心,虽有超脱之意,却无超脱之力,只是一味地在浑浑噩噩中苟延残喘着,理想的火焰淡了,奔放的激情淡了,看待世界的眼神淡了,做事的力度也淡了,但在这淡中,旧有的完美主义精神依然愈演愈烈,从而形成了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撞击,由此陷入一种孤独和痛苦之中。人们常说的作茧自缚就是其状况最好的描述了。何时破茧呢?

四十二

在繁杂的事务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灵非常不易,但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修炼和情趣。因为这需要付出,果实虽然看不见,但却富有一种幻觉性的感悟。就像融雪后山崖上的水滴,聚集成小溪,向前奔跑中,要冲开多少羁绊,但唯有保持轻快地奔跑,才能汇集更多的水流,形成自己的博大与深厚,才能奔向终极的怀抱——大海。我想,在奔跑的具体征途中,始终怀着对大海的向往,便会有宁静的心灵去战胜一切繁杂,以期得到一种灵性的享受。

四十三

当下的眼前的东西是形具物实的,易被我们所认识、所把握,而未来的东西却是具有不确定性,为我们所思索所幻想。同样,对于过去的东西,我们似乎有所了解,但其中深层的东西还值得我们永久的去回味。于是人们认识世界就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长河般的过程之中了,只有贯通过去,立足现实,把握未来,才能真正地有所成就,但这非常难。因为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思想,往往受制于现成的事实而不能超脱,以致不能追思、不能向往,而麻木成一个纯粹的事务主义者。

四十四

宁愿孤独淡泊寂寞,也不愿浑浑噩噩、苟苟且且,因为人不能只沉醉在现实红尘禄利的自我享受中,不能满足于一种既得的利益或境况而随波逐流。有时,失去一些看似荣耀的光环,更增加了心灵的一份真实,丢弃一些丰厚的物质,净化了心灵的一份天地,撇开了一些人们看似尊敬的目光语言,却为心灵留下了一个干净而澄澈的境界。有时人们的割舍其实就是一种取得,就是一种收获。往往人们沉湎于既成的环境和氛围中不知自己应该明白的事理,而陷入一种苟且偷生之中罢了。所以,该清醒决断时就应该当机立断。

四十五

忍把浮名换作低吟浅唱,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潇洒。人活世上有时为浮名所累,心里纠缠,身体疲惫,一天茫然不知所终,浑噩于人世,苟且于当今,看似风光,实则悲哀。于是乎,游走于青山绿水之间,销迹于荒草野林之中,寄情于天地,任性于自然,也是一种本能的释放和心灵的解脱。有时,这种解脱也很难,因为人们像蚕一样从自己或他人吐出的千丝万缕中织成了牢固的茧,安于现状,固于既得,满足当下,有的不愿蜕变求新,破茧而出,以达升华,于是也就失去了心性的超越,本真的回归。

四十六

四十年前,一个小男孩的身影富有生气地活跃在山林荒溪之间,蓝天白云羊群,一串串欢笑,一阵阵嬉闹,童稚的声音穿透荒凉的沉寂,尖声的呐喊划破苍茫的沉默。四十年后,回到故地,一切依旧,只不过沙山绿了,荒溪披上了植被。童年的一切仿佛就在眼前,历历在目,心中诸多的回忆油然而生,以致自己不能自制。故去的都已去,当年的都已老,唯有江山依旧,唯有记忆永存。我羡慕这山林的古朴宁静,更企求一种平淡和平常的生活,更希望有一颗复归的心,依然是那样的质朴,那样天真,那样的清纯。

四十七

这山川极有灵性,历史从她这走过,留下诸多的传说和足印;历史从她这升起,划开了新的起点和征程。一代代肩负着他们的使命,像毛乌素的风沙,像清河沟的溪流,在历史的长空中,抒写着自己的画卷,镌刻下自己的篇章。要想读懂人生,最好在这里沉思;要想读懂历史,最好在这里追忆;要想得到心灵的升华,最好在这里沉静下来,把自己融入到这荒凉而纯朴的寂寥之中。你会思、你会想,你会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荣辱成败都遗忘,因为天地间,唯有真实的感受和深思笼罩一切。

四十八

从这里走出,像风像水,又回归到这里,像云像雨。历史画了一个大圈,人们只不过是这圈中的某一个节点。生养的土地,只要有一片荒野的淳朴,总是能召回自己的游子。再好的教科书也没有这种质朴的永恒给人的教诲和震撼了。在不经意间,几代人在历史的天宇中划过自己的行程,留下一段耀眼的光芒,又回归到了自己原来起飞的地方,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自然。登高远望,山峦起伏,树草相杂,一种苍然之感油然而生。看到历史的天空,感到一切都很伟大,都有自己的位置,也感到非常渺小,只是来去的一阵风雨,终归要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去休息,并再次升华。啊,我神圣的先人们,为你们祝福。

四十九

周而复始的循环,人生就像一个圆圈,无论其轨迹多长,空间多大,都会复归到一个始点。一切从平常、平淡、平凡开始,最后又投入到她的怀抱,行程丰富无比,但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所以,从人生的角度来言,要重行程和行程中的感受,不要无谓地去争所谓既得的结果,因为大自然是最公正的,它把任何人都拥入自己的怀抱,最后同归于一样的境地。从这个角度讲,人们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一切均在命运的安排之中,都要顺其自然,安身立命,奉献时代,服务社会,完成自己的使命。境界的高低不在于想得多大做得太多,而是心灵的平静和超逸。

五十

人们总是被自己所蒙蔽,因为对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缺乏深入广泛的了解,于是就在一知半解中贸然地下了定义。其实有些是被物的幻想所蒙蔽的。所以,人们长久地沉浸在自己的幻觉中,自我陶醉地编织出令人沉沦的梦,而失去了对生命本体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同样由此带来的痛苦也就非常难以解脱地缠绕着人们,以致时时不能自解。我想,大凡人们从生命的本始去思考问题,从生命的终极剖析自我,一切都会从虚幻中走出,得到真实的平常、平凡、平淡之心。

五十一

一年不算短,由于不同的内容、行程、事务,所以显得长而且令人焦躁;一年不算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一瞬间矣。就是在这年年岁岁的煎熬中,人们从生命的本源返向生命的归宿,走着一个完整的圆。任何向往和激情燃起行程中的一个个高峰或峡谷,成就了一个个成功或失败,在看似结果的评判中,一切又都逝去。因为运动的永恒性是事物的本质特点。由年年累积起来的岁月,也是生命的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的循环,来自于辽阔的大海,复归到深邃的大海,生死相继,生生不已,实践和感悟着生命的真谛,一年又一年。

五十二

当你看破幻象而又不能自拔时,痛苦会油然而生。悟到的东西由于诸多条件限制不能去解决,还要苟且其中,这便是人生的悲剧了。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该看透的都看透了,但为了五斗米还要混迹其中,让心灵麻痹麻木,那是何等的悲哀!人应有自知之明,但自知之明如果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和思想上的升华,不能实践于具体的行动,那这个自知之明就只能带来痛苦。因为你解脱不了现实的世俗的羁绊,只能混迹于世,而心灵就会备受煎熬。

五十三

解脱吧!让一切都顺其自然,因为所有的结果都是原因,所有的原因也将成为结果,人类发展的主线,就是在这矛盾中延续,点与点连接成线,点与点拓展成面,时空相交,构成多彩的画面。我们生在其中,乐在其中,同样也悲在其中,痛在其中。但心灵的升华犹如被太阳蒸腾的水汽,扶摇而上,化为云朵,映在蓝天;解脱了的心灵更平常平淡,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净化超越,才能做一番无形而非常有质量的飞跃。解脱了吧,沉重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