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通润桥到黄渠桥
黄渠桥虽为宁北小镇,却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知名度。据《平罗纪略》记载通润桥去城(平罗县城)东三十五里,俗称黄渠桥。”通智督修惠农渠完竣之后,即行架设桥梁。据通智《惠农渠碑记》载:“沿渠(惠农渠)之桥二十有二,西河之桥十六,行旅往来,赖以普济。”黄渠桥就在“二十有二”之列。
然而,新建之初的黄渠桥并不是现在的名字,而是叫做通润桥。因为当时黄渠桥之地界属通润堡辖,故以堡设之名称之。当年,平罗知县徐保字公暇之余漫步通润桥,曾题诗一首,题为《通润桥散步》:
公暇揽幽胜,渠流跨土梁。
水田飞白鸟,野庙矗青杨。
小市人声散,空街夜色凉。
萧然尘外意,一曲在沧浪。
从这首诗里看,当年的黄渠桥已是一个具有集镇格局的地方,而且很热闹。“公暇揽幽胜”,说明此地景色宜人,环境幽雅,值得一游。当夜幕降临,市罢人散之时,小街显得格外空旷与安静,漫步街头,诗人自然而然会发出“小市人声散,空街夜色凉”之感叹。
那么,通润桥为何又“俗称黄渠桥”呢?因为惠农渠是雍正皇帝恩准修建之桥,开渠放水之时,“由是亿兆欢呼,争先趋附,避田园,萁庐舍,犁遍野,麦浪盈畴。勤耕凿者歌帝力,安陇亩者颂高深”。老百姓为了感念皇恩浩荡,将惠农渠称之为“皇渠”——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夹带着大量泥沙,水色浑黄,皇渠之水自不能例外,以故老百姓又将皇渠口传书写为“黄渠”。黄渠桥就是因为架设于黄渠之上,遂得名为黄渠桥,久而久之,通润桥这个名字反而为之所替代,以至于今人不知历史上曾经有个通润桥,也不知通润桥其在何方。以此可见,黄渠桥是因桥而得地名。
黄渠桥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黄金桥”。黄渠桥是自兰州、银川通往包头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商贸中转站,南来北往的货物很多在此地集散。清末民初,黄渠桥已经初具了集镇之格局。小镇建东街和西街,东街为居民所住,西街为商业区。商业街店铺集中,交易活跃,一派繁荣。黄渠桥还设置贸易市场,规定每逢农历三、六、九为集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客商。商贸使这个小镇成为闻名银北的集镇,随着商旅口传,声名远播。其间有人将黄渠桥讹传为黄金桥,后来以讹传讹,有不少人居然要亲临此地,目睹这座黄金造就的桥梁。
据记载,当年通智督修的通润桥为木桥,200多年过去了,黄渠桥几经修葺,现存者为三孔石拱钢筋混凝土桥。在桥墩迎水面上,石雕两个龙头,精雕细刻,栩栩如生。背水一面雕两条龙尾,放水之时,凭栏俯视,恰似两条巨龙昂首摆尾,逆流而上。
1959年,随着惠农县的撤销,黄渠桥随之废弃不建。改革开放后,黄渠桥作为一个乡村小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政府充分发挥黄渠桥的地缘优势和善经商善经营的优良传统,打造出了羊羔肉的特色品牌,享誉区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