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发展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报告

2018年宁夏文化发展态势与发展趋势报告

鲁忠慧 牛学智

2018年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隆重纪念的节点之年。这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宁夏纪念成立60周年历史新起点上,总结过去、立足当下,谋划未来发展愿景的一年。这一年,在60年文化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自治区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这条主线,通过实施文化九项工程,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传播宁夏声音、展示宁夏形象、讲好宁夏故事落实到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之中,推动宁夏文化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新成就,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2018年宁夏文化发展顶层设计的引领态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自治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最高纲领性文献,是自治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引航明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环节,融入到舆论导向中,融入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使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前进聚民心,就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育新人,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兴文化,就必须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按照中央的总要求、总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始终,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强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思想自觉。大力实施文化系统党的建设工程,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突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领导权,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五个重点,聚焦推进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文化任务,大力实施60大庆精品创作工程、文化惠民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对外文化交流工程、文化市场监管工程、文化改革创新工程,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努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奋力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二、2018年宁夏文化建设发展态势

2018年,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夯实了理想信念之基,铸牢了主流价值之魂,弘扬了时代文明之风,全区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理念逐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逐渐提高;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统一”成效显著。

(一)2018年宁夏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态势

1.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是及时组织传达学习,深刻领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自2018年10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10月29日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全区宣传文化系统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迅速传达学习,展开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第一,强调学习是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全面展开对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进一步深化认识,自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突出宣传思想工作水平,为推动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第二,突出学习是为了强有力地贯彻落实,聚焦工作重点。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持续开展了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宗教场所活动。

二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全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强调压紧压实领导责任、主体责任。第一,研究制定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为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奠定了基础,为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创造了条件。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宣传格局。第二,深入开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意识形态责任制专题等讲座。针对中央第八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制定了整改细化方案,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并将所有督查问题以清单形式予以反馈,要求按期整改。第三,强化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责任制。通过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工作推进会、专项督查等方式,指导督促各级党组织落实好党委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一把手”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等职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项要求的切实落实。

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具体措施上,全区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具体衡量标准,以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措施,在不断提高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能力、加强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承担落实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2.强化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健全学习制度,制定实施办法,推进理论学习规范化。银川市制定《银川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对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考勤、旁听、调研、考核等制度作出具体安排。固原市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和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这个“重要平台”,探索出督查中心组学习巡听旁听的可行性制度。石嘴山市制定《开展“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工作助推市民素质提升的意见》,在全市农村和社区广泛组建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达到了阵地“便民化”、讲习内容“菜单化”、讲习队伍“多样化”、讲习机制“常态化”的要求,深入基层持续开展“讲”“习”,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吴忠市充分发挥区、市、县三级宣讲团主力军、主渠道作用,精心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万家 万名干部大宣讲”活动,组织开展了“百场万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讲活动,形成理论大宣讲格局。中卫市制定了《关于规范和改进时政新闻宣传报道的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分工方案》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构建新型平台。银川市围绕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1+X”微宣讲、互动式宣讲、宣讲小分队、社科专家宣讲团等方式,打造社科基地、群众广场文化、农村小舞台、小讲堂等有效载体,让基层宣讲“接地气”,让政策宣传“入人心”。固原因地制宜,以“德润六盘”行动为总纲,文明单位文明村(社区)开展“双百”结对共建活动,城乡加强“道德讲堂”“善行义举四德榜”和“移风易俗模范榜”建设,并且把隆德县树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率先抓典型建设一批社区“家风家训馆”、农村“孝贤礼堂”,深化、细化了理论学习的实践作用。石嘴山市创新“周五讲堂”“双周一讲”等多种方式,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宪法解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不同领域推行“菜单式”宣讲,建立“基层宣讲面对面”示范点,推动基层百姓宣讲常态化。吴忠市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了首届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效果显著。中卫市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创建全国文明城、全面从严治党、重大赛事活动宣传报道,开设了“环保进行时——碧水蓝天·绿色家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文明有礼中卫人”“党旗飘飘”“清廉中卫”等专栏,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内容生动,社会反响良好。

3.广泛开展文明创建、移风易俗活动,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深入

一是一年一度的各级文明城市和文明单位创评,城市文明行为考核科学化、制度化,已经成为不断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坐标。目前,全区的全国文明单位增至116个,自治区文明单位增至636个。

二是农村移风易俗初见成效。在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下,宁夏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区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建设、村规民约修订实现全覆盖。“高价彩礼”、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的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在各级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各县(市、区)普遍建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对党员干部参加和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在村“两委”推动下,行政村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组织机构,发挥了刹歪风、破陋习、正民风方面的作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大会上,自治区文明委表彰了5个移风易俗工作县(区)、20个先进村镇、30个先进红白理事会,50个移风易俗模范户。

(二)2018年宁夏文化事业建设发展态势

1.新闻舆论引导力、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主流思想、社会正能量根深叶茂

一是突出重点主题宣传。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主题宣传,自治区各级各类媒体同向发力、协同联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舆论矩阵,使宣传阐释“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着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融入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各种创建品牌、各类先进典型宣传,融入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一条“红线”贯穿方方面面。自4月份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新闻宣传活动启动以来,区内外媒体集中开展全方位、高密度、立体化的宣传,共刊发专题报道1.6万余篇,参与报道的网站989家、微信公号329家、报纸133家,数目之众前所未有。

二是围绕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重要政策、重点工作,精心设置宣传议题。

三是媒体以自治区60大庆、改革开放40年宁夏成就为核心内容,全方位传播宁夏声音。积极拓展平台,“走出去”宣传宁夏。通过“中央媒体宁夏行”“见证宁夏60年”“国外媒体看宁夏”等外宣平台,开展新闻发布、参与各种外宣活动,先后组织全国主流媒体宁夏行11次,邀请140多家国内外媒体700多名记者来宁采访报道,充分展示宁夏实施“三大战略”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成就,让中国乃至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宁夏”。随着《习近平引领宁夏走上复兴之路》《情满塞上奋进逐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宁夏发展纪实》等一批点击量过千万稿件的密集推出,宁夏的美誉度、知名度也一同攀上新高度,主旋律歌声嘹亮。中央主流媒体刊播宁夏的稿件数量逐年上升。2018年全国“两会”,央视《新闻联播》几乎天天播发宁夏代表团的“好声音”。宁夏枸杞、硒砂瓜、大米、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固原马铃薯、盐池滩羊等特色产品轮番在央视“亮相”,并借助这个高端平台,打开了“叫得响、卖得出、立得住”的新局面。

2.文化产品供给丰富多彩,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2018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化产品供给量明显增加。

一是持续开展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开展年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600场以上,年举办“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演出1500场以上,持续举办“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戏曲进校园”、“新春乐”全区社火大赛、“百姓大舞台”文艺演出、农民文化大院技艺展演、农民广场舞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持续依托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广场、农民文化大院等开展的基层文化活动,以及持续开展每年为每个农家书屋配置价值2000元的图书。

二是围绕60大庆举办的文化活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组织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开展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活动,举办60大庆精品节目到基层巡回演出和“天天有好戏·场场都精彩”宁夏文艺精品舞台巡回演出等,宁夏演艺集团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话剧《丝路天歌》在盐池等地开展巡演,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走进闽宁镇各村演出,让自治区60大庆成为广大群众的节日。举办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活动,以“塞上儿女心向党”为主题,精选各地优秀文艺节目、地方特色文化等,通过仪仗方队、主题表演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全区各地精准扶贫、闽宁协作、开放发展等历史成就。以“中国梦·宁夏情”为主题,以宁夏艺术节为平台,举办喜迎60大庆宁夏精品剧目演出月,举办有120支合唱团、8000多人参与的“颂歌唱宁夏 共筑中国梦”全区群众大合唱,以及宁夏优秀音乐作品传唱、宁夏美术精品巡展等,开展“欢乐宁夏”全区群众文艺会演等60大庆系列文化活动,使全区百姓在享受60大庆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中增强了幸福感。

三是持续开展以“全民阅读·书香宁夏”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不断营造崇尚读书的文化氛围。2018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在全区开展以“耕读传家,润物无声”为主题的第二届宁夏乡村读书节活动,大力推动自治区全民阅读进农村、进农户。

3.打造文艺精品,弘扬时代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实施自治区60大庆精品创作工程。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打造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反映社会现实和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实施重点艺术精品创作项目,推动舞台艺术产品创新,加强现实题材和地域题材文艺创作。

一是重点创排自治区60大庆主题文艺晚会,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契机,重点扶持资助了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秦腔现代戏《擎天一柱》《王贵与李香香》、音乐剧《花儿与号手》、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秦腔现代戏《青铜峡》、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和音舞诗画《红旗漫卷六盘山》8部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及《风景这边独好》、现代眉户剧《筑坝塞上》等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其中,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参加2018年文化部举办的优秀剧目展演的开幕大戏和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入选2017年度文化部西部地区剧目扶持重点剧目和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十大重点扶持剧目,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节)目;现代京剧《花漫一碗泉》入选文化部2018年度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剧目。群舞《守在村口的娘》《脚户行》入选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

二是通过鼓励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提升文艺创作的品质。2018年自治区共申报171项,申报项目数位列全国19位,获得扶持资助项目11项,扶持资金为795万元。

三是各级院团创作踊跃,新创剧目成果丰硕,特点鲜明。2018年,全区各级各类文艺院团共创作生产剧(节)目65个,每个院团(国有、民营)创作1.5部剧(节)目。这些剧(节)目的特点是艺术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现实题材作品突出、地域特色鲜明,且民营院团积极性持续提高。

四是推出文学精品文集,文学作品有亮点。张贤亮的《绿化树》入选40部“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马金莲短篇小说《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获得中国作协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宁夏作家协会推出《宁夏文学作品精选集》; 4位宁夏作家、评论家创作与研究课题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2位少数民族作家著作入选“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项目等。

4.构建文化传承体系,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认识和理解,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根脉,加强文物、非遗的保护利用和传承。

一是2018年自治区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

二是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第一,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完成银川玉皇阁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公布自治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开展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完成战国秦长城原州区段、明长城中卫姚滩段和石嘴山红果子段等加固修缮工程。完成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第二,开展岩画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完成《中国西北地区岩画艺术史研究》课题,出版《岩画研究》。第三,深入挖掘丝路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实施宁夏红军长征红色线路、革命遗迹保护利用工程,准确阐释长征精神,完成将台堡革命旧址抢险加固工程,启动红军西征革命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继续推进西夏陵和丝绸之路固原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西夏陵展示利用工程、须弥山石窟加固工程和固原古城遗址加固工程。第四,自治区“古城遗址保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8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设立以来宁夏文化文博系统唯一取得最高成就的科技成果。古城遗址保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多维度、多源数据可视化管理和古城保护共享应用。

三是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第一,对各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实地督查市、县文化馆(“非遗”中心)、“非遗”展示室、保护传承基地(点)60余处,走访传承人50多名。第二,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固原砖雕、杨氏家庭泥塑、回族剪纸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3名传承人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率达86.6%,创历史新高。第三,加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资助力度。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给予2万元补助,将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从每年3000元提高到5000元,补助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146名。对11个全区“非遗”保护先进单位、17位全区“非遗”保护先进工作者、13个优秀传承基地进行表彰鼓励。第四,加快推进“非遗”保护利用的设施建设。建成固原魏氏砖雕保护利用设施、平罗县回族乐器保护利用设施;银川市秦腔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第五,与产业融合,推进“非遗”传承发展。重视海原县非物质文化产业园、马兰回乡刺绣文化产业园等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开拓剪纸、刺绣、麻编等手工艺的市场。西北五省区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2018年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开展首届西北五省区非遗文化旅游博览会活动。

四是实施宁夏戏曲振兴计划。支持复排经典戏曲剧目,创排戏曲新品,实施戏曲名家收徒传艺计划,推进戏曲进校园,启动戏曲进农村工作。举办“中国梦·宁夏情”梅花贺新春戏曲展演活动,开展戏曲团体评定工作,建立全区戏曲数据库。

五是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方案。

5.补短板提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履坚实

一是补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短板。第一,重点推进宁夏美术馆、宁夏人民剧院浮雕墙和宁夏文化馆维修改造“三大工程”。推动固原市“三馆”和县区“两馆”建设。固原图书馆、文化馆、丝路文化展览馆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及绿化亮化工作。新建红寺堡区文化馆,改建利通区图书馆、文化馆,新建青铜峡市图书馆、文化馆,新建彭阳县文化馆、盐池县图书馆。第二,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财政资金600万元支持新建10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第三,大力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财政资金3330万元、文化部专项资金1052万元,为贫困地区555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齐活动器材,实现全达标。扶持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大院、民间文艺团队150个。财政投入资金1200万元,对川区24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功能提升。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特色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项目。

二是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型升级。目前,宁夏的5个地级市中已有4个市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活动,银川市、石嘴山市分别于2013年、2016年被命名为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吴忠市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正在进入国家评估验收阶段,固原市被确定为第四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三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为重点,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阵地管理规范、服务制度、评议考核机制,促进建管用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三馆一站一中心”免费开放服务,使服务项目、服务人次、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次在自治区实施标准的基础上有10%的增加。2018年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宁夏有8个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14个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3个县区图书馆被评为三级馆。全区公共文化场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向公众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在150万人次以上。

四是以文化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为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8年,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小康助力脱贫富民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脱贫富民战略工程,发挥文化扶贫的扶智、扶志作用,充分利用各类文化阵地、设施,开展民风民俗教育活动。以刺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为突破口,开展文化创意,开发文化工艺产品,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助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

五是大力实施文化改革创新工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的健全。第一,推进县级公共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建立合作共建、结对帮扶、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县乡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已有12个县级图书馆、5个县级文化馆开展了总分馆制试点建设,建成图书馆分馆66个、文化馆分馆14个。第二,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促进地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组建理事会。

六是通过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第一,借力国家级培训班的育人机制。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总体安排,组织选派人员参加公共服务司主办的市级文化科长、县级新任文化局长、文化馆长、图书馆长以及群众文化等各类示范性培训,遴选《我是你的贫困户》等3件优秀作品,组织编创人员参加了全国群众文艺创作(戏剧)高级研修班等,参加培训人员40人多次。第二,充分发挥区级培训班的育人机制。举办2018年全国公共文化巡讲暨“春雨工程大讲堂”全区文化业务骨干培训班、全区学习贯彻《公共图书馆法》培训班、全区文化馆长及数字文化骨干培训班、第四届“迎新春全区群众书法绘画摄影大赛”创作培训班、全区广场舞培训班等全区示范性培训11期,培训基层文化队伍1000余人次。第三,依托区市县三级文化设施培训网络,大力开展基层文化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文化骨干培训,全年培训3万人次。第四,实施“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和“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招聘29名农村文化志愿者和30名乡村学校少年宫文化辅导员,配备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小学等地开展志愿服务。第五,实施基础性文艺人才培养计划,以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为依托,采取院企合作方式,培养一批本土专业艺术人才。

6.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神奇宁夏”美誉度

大力实施对外文化交流工程,加强部区对口合作交流,实施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年度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承接中非合作论坛项下活动,参与2018香港中秋彩灯会,加快推进中阿友谊雕塑园项目。推动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支持举办第四届中国宁夏“锦绣杯”WDC国际标准舞艺术节,创新举办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提升宁夏文艺精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积极参加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第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等重大展演活动。

(三)2018年宁夏文化产业建设发展态势

2018年,自治区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为抓手,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为目标,借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扶持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市场主体的发展,同时注重对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文化产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由2012年的54家增加到2017年的108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51.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1.45亿元。

1.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

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6家、试验园区1家;评选命名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示范基地53家、示范户66家、特色村镇5个,文化产业示范区、示范基地及示范户和特色村镇规模不断扩大,集聚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2018年,为推动我区文化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自治区这些示范园区、基地、示范户的全面巡检,初步建立、实施退出机制的动态模式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的引导、带动作用,2018年,自治区重点支持了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创建国家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银川IBI育成中心争创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申报“2018年度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以及宁夏中卫西部云基地产业园、宁夏沙坡头水镇文化旅游产业园、固原三石文化产业园、宁夏金山文化产业园、互联网影视产业园建设发展。

2.培育、扶持新型业态发展壮大

通过举办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宁夏动漫节、银川文化创意节等,培育电竞、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鼓励文化企业动漫、网络游戏及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动漫集团有限公司在银川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制定“中国动漫集团众创空间宁夏基地”方案,探索部区合作模式;积极为宁夏文创企业提供会展平台、宣传及品牌推广服务,依托中国动漫集团产业资源优势,举办AFN2018“一带一路”(宁夏)动漫节、“艺术宁夏”艺术品博览会等重大节展活动,在宁夏设立“一带一路”动漫品牌推广中心。

3.促进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演艺业与旅游的融合,《黄河颂》等剧目进景区演出,提升《沙坡头盛典》《宁夏川好地方》等旅游演艺剧目品质,协调在景区设立文创产品展销中心,促进文艺剧目、非遗项目进景区。加强葡萄文化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建设葡萄文化中心、葡萄酒生态文化城、特色葡萄主题小镇的建设,宁夏枸杞文化小镇入选首批中国起源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支持宁夏秒银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手机广告精准分配平台,成为移动互联网手机广告第一品牌。促进文化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进行创意合作,激励文化企业设计制作既能代表宁夏本土文化,又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创产品。扶持“宁夏有礼”“固原有礼”、剪纸、刺绣、沙画、砖雕等文创产品走出宁夏,积极参加深圳文博会、西部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国际性展会,促进文化产品交流与合作。

4.积极推动申报国家文化产业扶持项目以及各类扶持计划,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设立了各类文化产业扶持项目、扶持计划等,自治区积极鼓励我区文化企业积极申报,成效显著。2018年,“东方情韵”中国文化IP展暨巴基斯坦首届中国传统文化文创展入选“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和文化贸易促进项目”扶持名单,获得了该项目全国最高扶持金额65万元;宁夏图书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百馆百企对接计划”扶持项目,10万元扶持资金;新科动漫产业有限公司“新动壹零众创空间”入选2018年度“文化产业双创扶持计划”,获得15万元扶持资金;巴鸟麻编手工坊的巴鸟文化产业西雅图合作项目入选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获得35万元经费补贴,同时,宁夏智慧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建设‘一带一路’阿拉伯国家影视播放服务平台”入选2018年“一带一路”文化贸易与投资重点项目;自治区非遗固原砖雕、杨氏家庭泥塑、回族剪纸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进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5.演艺、电影院线创新发展见成效

一是演艺院线探索发展初见成效。宁夏人民剧院作为我区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文艺演出场所,近年来坚持“艺术性、经典性、特色性”的品牌定位,实行专业化管理、多元化演出机制,推出了“名家、名团、名剧、名曲”公益性演出季,同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行资本运作,在创意策划、宣传推广、票务营销等方面形成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初步统计,2017年,宁夏人民剧院大剧场演出场次达217次,观众人数18万左右,平均每场人数约800人;截至2018年6月,宁夏人民剧院累计演出476场,惠及观众近50万人次。2018“演艺中国”博览会发布了2017中国演艺排行榜,宁夏人民剧院大剧场从参评的1171家专业演出场馆中脱颖而出,跻身西北最具活力前五强,排名第二,这也是宁夏演艺场馆首次进入中国演艺场馆排行榜。2018“演艺中国”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十届,此次参评的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西北区域大型演出场馆有近200家。

二是据电影统计数据显示,我区城市电影票房持续增长。2016年我区城市电影票房总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之后,2017年,宁夏城市电影票房总收入达2.19亿元,继续保持2亿元以上的佳绩,2018年上半年,我区城市电影票房已达1.1亿元,票房收入增长势头不减。

6.以“讲好宁夏故事”为主题,推动影视业的发展

2018年,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主题,影视精品迈上新的节点。2018年是宁夏影视剧出品数量最多、体量最大、质量最好的丰收年。这些影视剧整体上呈现出政治素质过硬、地域气质突出、有分量、有底蕴、有质感的特点。出品的电影有以东西合作、精准脱贫为主题的《闽宁镇》、探索人性真善美的《阿修罗》,以及《这一道沟,那一道梁》《双十一脱单记》4部。电视剧有改编自著名作家张贤亮同名小说、以歌颂人性真善美,传递时代正能量的《灵与肉》,反映宁夏人民防沙治沙用沙的壮举,建设美丽宁夏的《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以及《一千零一夜之拯救黄金城》3部。其中《灵与肉》最具有社会影响力,社会反响度最高,成为2018年度热播电视剧。根据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调查结果显示,该剧每集平均收视率在1.5%以上,最高峰值达到2.5%,位列同期全国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第1名,累计收看人数超过1亿人。同时,为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央和自治区分别给予838万元和1700万元,推动2018年自治区电影业的发展。

7.实施文化改革创新工程,深化文化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018年以来,积极推动转制文艺院团深化改革,组织宁夏演艺集团通过2个小剧场推出秦腔、话剧和小综艺舞台演出,在银川地区持续推出精美歌舞、惊险杂技、经典戏曲、精彩话剧等一批优秀文艺节目,切实满足游客和市民的文化需求,既推动了文艺惠民乐民,也锻炼了专业人才队伍,培育了宁夏演艺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统一”。

8.大力实施文化市场监管工程

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加大“放管服”力度,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强化执法指导和监督,深入推进文物法人违法三年整治行动,突出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歌舞娱乐场所等重点领域监管。全面推行文化市场“两随机一公开”,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市场分级管理。加快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使用率,开展文化市场移动执法。实施阳光娱乐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文化娱乐业、上网服务业转型升级。落实主管部门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监督责任、文化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文化市场安全。

三、宁夏文化发展趋势展望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是自治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

进入新时代,自治区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融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融入文艺创作中,融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提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融入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中,融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创新驱动理念将会带动精神文明建设方式更加适应新时代人民的新要求

新时代,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将继续高举理想信念旗帜,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激发持久的中国力量,继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广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引导推动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更加坚定的主流价值、更加高扬的道德旗帜、更加清朗的社会风气,聚合起全区人民同心同德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不变的主题和永远不变的根本。

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将会在发挥原有建设路径基础上,力求创新。如将会在继续发挥榜样模范、“宁夏好人”、最美人物、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发展志愿服务,发挥在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的活泼形象展示,一场场宣讲活动的开展,以及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和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基础上,将一定会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在活动载体、创建内容、示范带动、测评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从而更好地促进全区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团结一心,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筑牢精神脊梁。

(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将会越发显著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从文化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市场性关系出发,将文化建设领域划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立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为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来划分的。但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无论是顶层设计推动,还是实际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都在持续快速地推进着两者的融合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越发明显。“非遗”的保护传承离不开保护性开发利用,在保护传承进程中,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些领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介入,如宁夏目前正在探索实践的乡镇文化站的“公建民营公助”的运营管理模式;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就可以说是产业与事业互动融合的产物。2016年国家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具备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文物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这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市场价值、实现公共文化机构可持续运营的有益机制等,公共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在不同领域正在探索、实践或已经实现突破,我国文化发展正在从“分业发展”阶段走向融合发展阶段。我区目前这样的融合发展相对而言还不太明显,但将来文化发展的这一特点会不断增强。

(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新时代

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根据该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11月14日,新组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行了挂牌仪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发展的方向,旅游发展需要文化导向和文化深入,符合现实发展的需求变化。文化与旅游的联姻,将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契机,有利于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转型升级,意味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融合发展更加便利于文化和旅游管理层面有机合作,避免多头管理,能更好地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去谋划,以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资源和载体、内容与形式、休闲与体验的结合,有助于产业、事业、文物、旅游管理的优化协同高效,有助于文化产业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文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统筹,推动业态创新,孕生出两个领域互以对方创意创新要素为发展驱动力的“深层化融合共进模式”,实现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

(五)文化产业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从近几年自治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所占GDP的比重看,实现的增加值虽然每年有所递增,但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呈现微增趋势。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4.9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23%; 2016年实现增加值74.3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5%; 2017年实现增加值81.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7%。在全国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自治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将会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

(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从“硬件”建设阶段迈入“软件”建设阶段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的大力推进,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并在逐步完善,进入“十三五”时期,向贫困地区、向基层、向农村、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建设导向,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实现,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建设应该是处于提升与转型升级的阶段,公共文化设施的管与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制建立和完善这些“软件”建设,应该是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说明:本总报告除二(一)的内容由牛学智撰写之外,其余由鲁忠慧撰写。

作者简介 鲁忠慧,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牛学智,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