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宁夏科技事业发展报告
牛国元 易静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宁夏时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西部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同样可以拔得头筹、占得先机,实现弯道超车”。2018年是宁夏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年,全区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意见》,坚持走开放创新、特色创新之路,大力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及“五大科技行动”,科技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一、2018年宁夏科技事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1.推进部门R&D联训联审和区市联动工作
自治区科技厅联合财政厅、经信委、统计局等部门出台《关于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水平的行动计划》,建立多部门R&D投入联训联审联席机制和区市联动机制,督促五市建立R&D督导机制。科技、统计、财政、经信、税务等部门联合对2017年重点研发活动企业R&D统计年报工作进行督查。组织召开2018年全区R&D投入部门联席会议,研究探讨R&D投入统计工作中的问题、解决办法,就加大财政投入做好R&D应统尽统、保证2018年R&D投入强度达到1.3%左右等向各市及有关部门做了要求。各市加大R&D投入工作力度,建立了领导分片包抓企业和指导员等机制。
2.实施科技金融创新行动
修订并印发《自治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新增风险补偿试点单位5家,实现五市“全覆盖”,目前风险补偿资金总规模达到9960万元,已为90家企业贷款近3亿元,累计为328家(次)企业贷款8.6亿元。制定印发《自治区科技创新券管理暂行办法》,启动自治区科技创新券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券补贴工作。确定32家科技金融战略合作机构。探索建立科技部门与金融机构共同重大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印发《关于金融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通知》,并与11家银行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全年通过补贴、补偿、保险、担保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近18亿元,对208家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发展进行支持。
3.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修订《自治区企业研发费用财政后补助管理办法》,将后补助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结合,变补项目为补企业,增强了政策的普惠性。下达2018年后补助项目资金3540万元,支持科技创新项目131个,带动地方配套资金3389万元,撬动企业先行投入研发经费2.48亿元。2018年启动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行动,聚焦能源化工、现代纺织、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下达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73项,支持经费4.75亿元,撬动社会投入资金33.63亿元。
4.加大投入力度与强化督查
为确保实现全区各级财政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的目标,2018年自治区本级财政R&D投入预算9.5亿元,比上年增长82%。
(二)科技助推产业发展效果趋于明显
1.实施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行动,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围绕能源化工、现代纺织、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军民融合、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九大产业和领域,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团队,带动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新兴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推进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如维尔铸造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合作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研制”产品通过了中车集团检测,将替代进口。
2.积极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全年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资金9998.44万元。
3.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制定《自治区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方案》《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实施方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奖励细则》等,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地位。对2017年首次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给予支持,分别落实奖补资金2200万元和920万元;完成260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目前,完成2018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第一批报备和第二批专家评审工作,第一批共报备51家拟认定高企,第二批有27家企业通过专家评审,拟在《宁夏日报》公示后报备,2018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将有望达到15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正在评审中,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由各市组织评审,随后将报科技厅备案。
4.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新修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已经自治区人大发布施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加强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加强对科技成果的汇集管理。完成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整合全国科技成果4万余条,高校科研院所300家,深入区内1100余家企业进行技术市场宣传和对接,并举办宁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场路演活动。
5.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行动,强化对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
制定自治区知识产权《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支持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组织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加强对银川市和吴忠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分类指导。截至2018年9月底,全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80件,万人有效发明拥有量达到3.93件,提前实现“十三五”确定的3.5件目标。
(三)东西部科技合作更加务实高效
继续深入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2018年共组织实施产业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技术引进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127项,下达自治区财政科技资金5.3亿元,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21.7亿元。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组织召开了第二次“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推进会
与2017年相比,2018年东西部科技合作呈现三个特点:首先,合作省份进一步拓展。2018年科技合作的重点由8个省市(院校)扩展到上海、湖北、浙江大学等11个省市(院校),合作范围涉及21个省市(高校)。其次,合作领域继续扩大。今年东西部科技合作从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扩展到医疗健康、科技扶贫、生态环保等民生领域,既支撑产业发展又满足科技惠民需求。首次通过科技部组织国家知名专家,围绕宁夏深度贫困区特色产业设计并启动实施了5个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将引进集成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成果,促进产业扶贫。第三,合作内容更加丰富。与国家大院所合作建立中国枸杞研究院、中国(宁夏)奶业研究院、宁夏碳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3个新型研发机构,与国家高水平医疗平台联合建立了9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宁夏分中心或成员单位。在北京电子科技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和苏州工业园建立了3个离岸孵化器。
2.制定完善东西部科技合作长效机制
起草并以政办印发出台《关于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推进开放创新的实施方案》,推动合作主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展科技合作领域与渠道,以“宁夏所需”精准对接“东部所能”,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抓好“科技支宁”东西部协作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工作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对重大项目的指导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确保实现预期目标。为加快东西合作取得实效, 7月份,邀请中国工程院相关领域30多位院士专家来宁举办“宁东煤炭清洁高效安全发展院士行活动”,并签署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宁夏研究院的协议。两年来,通过东西部科技合作,已经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如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药物所联合区内相关单位企业共同实施的“枸杞功效的重大基础研究及功能产品研发”项目已在四大传统功效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分离鉴定出多个枸杞多糖化合物,新发现了枸杞中治疗痴呆、骨密度、抗疲劳的活性单体,为后续靶向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神华宁煤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的“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及关键装备重大创新”项目获得自治区科技重大贡献奖,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确立了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共享集团与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合作的“第三代核电出口机组配套铸钢件研发”产品已经通过中国核电检测验收;宝塔石化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合作开发出高铁、地铁轴承高性能润滑油,打破了润滑油国外技术垄断。神华宁煤集团通过与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合作开展了MTP工艺全流程、多层次节能技术、新型催化剂在多反应周期中积炭失活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工业化应用。引进工程技术专家7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22名,授权14项,发表论文22篇。
(四)科技项目“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
改革项目申报受理机制。由原来的“限期申报,逾期不候”方式改为“常年受理,分批下达”;建成并全面启动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推行“网上办,不见面”,今年实现了全部科技项目网上申报、网上受理。
改革项目评审方式,加强公开透明管理。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统一评审,其他项目实行网上评审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并对经研究通过立项的项目进行网上公示,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留痕。
改革创新科技财政支持方式。2018年自治区财政科技经费共下达8.9亿元,其中3.5亿元按各类专项切块下放到五市科技局及宁东管委会,占总经费的39%,实行权力、责任、任务、资金下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制定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制定印发《宁夏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夏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宁夏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管理办法、制度等。
加强项目防风险管理。制定印发《科技项目管理廉洁纪律“十不准”》《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廉政风险防控办法》,建立项目监察系统,对项目实行全过程嵌入式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宁夏科研失信企业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项目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不端企业的失信行为及违法企业的核查。实行廉政风险防范谈话制度。
创新项目管理制度,实行合同制管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合同制管理,项目承担单位以企业为牵头的,项目承担单位和科技厅签订项目合同,明确合同缔约者的权利与义务。
二、宁夏科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R&D投入仍然远远不足
虽然2017年宁夏R&D投入强度实现了大幅增长,但仍然远低于全国2.13%的水平,政府投入仍然远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市、县(区)财政R&D投入增长较慢,大部分没有达到要求。
(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滞后
与国家相比,宁夏为科研松绑助力政策还太少,放管服空间还很大。比如科技经费管理自主权下放不够,符合科研规律的财务报销、审计机制尚未建立,存在科研人员不愿要钱、不敢花钱的现象。重科技研发、轻成果引进转化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平台交叉重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服务中介机构较少、能力较弱,从业人员少,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足
全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为4万多人,每万人口中拥有研发人员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特别是“高精尖”科技人才缺乏,有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更少。科研管理组织型人才匮乏,特别是基层既懂科研活动,又熟悉科技政策的人才太少。一些长期以来阻碍人才评价、流动的藩篱尚未完全打破,以至于人才留下难、稳定难,难以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四)高新区发展慢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
两个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相差还很大,面临被摘牌的危险。自治区高新区培育工作推进缓慢,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足全国总量的0.07%,居全国倒数第二。
三、推进宁夏科技事业发展的措施
(一)精心谋划科技创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使创新驱动成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第一动力和鲜明特色。宁夏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弯道超车”的重点任务是要更加注重汇聚创新资源,聚焦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焦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聚焦政府科技管理改革等难点,精心谋划科技创新时间表和路线图。重点任务是要针对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的驱动力和支撑能力不强的突出“短板”和“痛点”,有序推进加快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全面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各类各级科技园区创新创业能力、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培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科技合作领域和层次、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系列重要任务的落实。
(二)有效组织一批能提升创新能力的具体行动
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走开放创新、特色创新之路,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重大需求,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组织实施产业重大科技攻关、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五大科技创新行动”。当下要重点实施好两大行动。
1.实施产业重大技术攻关行动
坚持“围绕产业,聚焦瓶颈,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紧盯自治区传统产业升级、特色产业品牌、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提档等“四大产业工程”,围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立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科技项目,着力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支撑产业链延伸和向高端发展。
2.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以落实新修订的《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精神为重点,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聚焦优势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求,加大关键技术供需对接和适宜技术落地转化;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充分发挥宁夏技术交易市场作用,不断探索线上先导、线下联动的科技成果推介会、交易会等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形式和途径,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活动常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三)着力推进各类科技资源的集聚和配置
1.深入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
在落实好2018年部区会商精神和前两届东西部科技合作推进会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拓展合作省份,丰富合作内容,扩大合作领域,为宁夏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民生、助推脱贫攻坚等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东西部科技合作试点示范工作。
2.加快高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把高新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银川市、石嘴山市进一步理顺两家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事权与责任相匹配的运行机制;强化高新区管委会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提升园区发展活力和创新效率;建立符合国家高新区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情况的考核;推动银川高新区划归由银川市政府直接管理,整合相关园区实现“一区多园”发展。推动吴忠市、中卫市尽快建设自治区级高新区;结合自治区整合优化工业园区工作,择优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培育自治区高新区,力争2022年实现自治区高新区对五市的“全覆盖”。着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争取到2022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培育自治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大力引进区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着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军”。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两区”建设
以建设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抓手,着力提升改造工业园区,培育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集群。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聚焦发展“一特三高”现代农业关键技术需求,将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引擎。
(四)精心营造能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
1.深化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营造诚实守信、崇尚创新、鼓励探索的良好氛围,为宁夏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继续简化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经费立项审批和拨付程序,进一步放宽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审批权。破解科研经费管理顽疾,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充分调动起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2.继续推动加强科技投入
紧紧围绕R&D经费投入强度目标,加强对市县的效能考核工作,推动市县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争取达到“财政R&D经费投入年增长速度30%以上”的要求。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企业科技项目合同制管理、加强企业前引导、后补助及有关财税政策落实等措施,着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创新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撬动金融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涌流,进一步缓解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难题,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力争2022年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
3.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不断完善“创新驱动30条”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具有宁夏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入开展科技政策精准解读辅导,及时做好政策落实绩效评估,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让各类创新主体更充分地享受科技政策“红利”。
4.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服务能力
围绕推动科技管理向研发服务转变、提升科技系统管理服务水平,着力推进科技系统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加强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完成三期科技管理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需求,探索“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构建科技管理云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建立能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落实的监测与评估机制
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相关活动。但好的制度或政策如果不提前设计好落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很难保证该意见实施的有效性。目前宁夏科技系统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能否真正发挥预期效应就让人存在着这样的担忧。多年来,基于科研激励机制、科研投资机制和科技企业投资机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致使宁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果不理想成为科技工作的社会诟病之一。事实上,宁夏与全国一样长期以来所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科技人才成长相关问题都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性机制建立明显滞后有关。因此,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为着力点,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实现科技向产业的实质性转化具有紧迫性。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宁夏与国内部分省区一样,许多科技政策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往往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合理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由于把主要精力大多放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体政策内容的制定上,却对政策实施的系统性、一致性和匹配性关注不够,特别是对政策实施的环境预判、过程监督、实现程度和产生效果的评价不足,即使开展监督和评价也是方法过于传统、手段过于简单,难以做到法制化、程序化、制度化和信息化,从而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信力、时效性和权威性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致使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的好愿望很难成为好行动、好行动很难产生好效果。因此,对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实施情况监测与评估机制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能为调整完善相关政策举措提供支撑的层面上,否则会事倍功半。
作者简介 牛国元,宁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易静华,宁夏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