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经济发展报告.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评价报告

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评价报告

卜晓燕 崔 丹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全国高质量发展全局。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明确指出,宁夏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赋予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水资源比较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基于此,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宁夏建设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实现宁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内涵

依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阐述①,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二是区域内部保持均衡协调发展;三是在国际和国内双循环中,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四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之间保持协调均衡的关系;五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通过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多实惠。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本征,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发展的目标,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形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要素相辅相成,因此,高质量发展更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和谐互动,是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平衡充分、绿色生态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等。基于此,推动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关键在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本文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来映射区域的创新发展,以产业结构和经济稳定来反映协调发展,以外商投资和外商创收两方面来反映开放,以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居民的幸福水平来衡量共享,绿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之间的耦合机理来探讨宁夏建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创新与协调之间的耦合机理来研究高质量发展中的经济创新发展问题,从而更系统和全面剖析宁夏各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概念,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就是在不同的发展维度上时刻遵从五大发展理念,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体现在5个维度上,是让经济更有效率、政治更具保障、文化更为正向、社会更加公平、生态更可持续。因此,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内涵出发,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维度之间的交叉指标衡量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从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绿色经济、开放发展和共享成果共计5个方面,构建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测度指标。评价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见表1。

表1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综合测度指标

续表

(三)研究方法

运用熵值法来测算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指数,用三产和二产之比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反映产业结构服务化的方向,用泰尔指数能很好地度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根据评价结果,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数划分为3个等级水平:0~36为较低水平,36~76为中等水平,大于76为较优水平。

用耦合协调度反映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与绿色发展,以及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之间的动态耦合机制。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5个层级:严重失调(耦合协调度≤0.2)、中度失调(0.2<耦合协调度≤0.4)、基本协调(0.4<耦合协调度≤0.6)、中度协调(0.6<耦合协调度≤0.8)和高度协调(0.8<耦合协调度≤1.0)。

(四)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05年、2015年和2019年3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宁夏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及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各市政府工作报告。

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一)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演化特征

在空间维度上,“十五”到“十三五”时期,宁夏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优的城市为银川市,其他城市依次为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呈现出从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显著降低的态势,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在时间维度上,2005年、2015年、2019年宁夏高质量发展指数逐年提升(见表2),呈现“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优水平”的波动增长特征。“十五”末期(2005年),宁夏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均未超过36,处于低等发展水平。“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2006—2015年),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国家又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时期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升高,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宁夏高质量发展指数平均值从2005年的13.3772增加到2015年的38.0712。银川市、石嘴山市由2005年的低等水平上升为2015年的中等水平,中卫市、吴忠市和固原市仍处于低等水平。“十三五”时期(2016—2019年),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时期宁夏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提高,2019年全区达到56.0617。较优的城市增长较快,银川市从中等水平增长到较优水平,吴忠市、石嘴山、中卫市、固原市均上升为中等水平。在五大发展要素中,5个城市的绿色、共享和协调发展指数普遍较高,银川的各项发展指数均最高,表明核心城市银川市在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非常重要,是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同时也表明核心城市银川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缩小北部—中部—南部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建设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途径。5个城市的创新发展指数普遍较低,因此创新发展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短板和制约因素。吴忠市和固原市的各项发展指数较低,表明核心城市银川市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和城市等级取得的高质量发展成效还没有扩散到中南部地区,对中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

表2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数

(二)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宁夏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为显著的“沿黄北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中等,南部山区相对较低”的阶梯形空间分布格局(见表3)。各城市的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2005—2019年,宁夏的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各城市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失调—中度失调—基本协调”的波动增长特征。“十五”时期,宁夏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的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较低,银川、石嘴山和中卫市处于中度失调,吴忠市和固原市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且各个城市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相差不大。“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2006—2015年),各个城市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所上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被写入规划纲要,绿色发展战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宁夏的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耦合协调水平全面提升,吴忠市和固原市为中度失调城市,银川市、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上升为基本协调城市。“十三五”时期前四年(2016—2019年),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2019年,宁夏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的耦合协调水平大幅提升,北部地区银川市和石嘴山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优水平,且两个城市的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的耦合协调度较高,银川市、石嘴山市上升为中度协调;中部地区的中卫市和吴忠市处于基本协调;固原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耦合协调度较低,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的耦合协调度也处于中度失调状态,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这说明北部、中部和南部山区的协调、开放、共享发展与绿色发展之间存在偏离现象,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互动。这主要是因为沿黄经济区三次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层次低、不协调现象,主导产业仍以传统高耗能产业为主,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不够;固原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较低,接续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矛盾。

表3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

(三)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

在空间维度上,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最高的城市为银川市,石嘴山、吴忠市和中卫市居中,南部的固原市耦合协调度低,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明显,呈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维度上,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中度失调向基本协调发展的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的平均值由0.259上升到0.48,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较快。

宁夏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持续增长特征,实现了由中度失调向基本协调的转变。2005年,宁夏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较低,银川市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石嘴山市、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十二五”时期,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吴忠市和固原市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十三五”时期,宁夏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9年,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基本协调状态。银川市处于中度协调状态,说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态势趋好,城市创新氛围良好。石嘴山市、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的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基本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优,固原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此外,宁夏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发展之间将会逐渐趋向协调,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之间也将逐渐趋向协调,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耦合度较高的城市,以及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城市持续集聚在沿黄经济区。因此,沿黄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优的城市将趋向更优水平,南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将与北部地区不断缩小,区域将逐渐趋向协调发展。

(四)研究结论

通过构建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估宁夏各系统内部要素间的耦合关系,为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科学支撑。研究结论如下:

“十五”到“十三五”时期,宁夏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较优水平”的波动增长特征,银川市、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呈现出由较低水平向较优水平演进特征。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优的区域为北部的银川市、石嘴山市,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中卫市、吴忠市和固原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偏低。

宁夏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失调—中度失调—基本协调”的波动增长特征。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协调、开放、共享与绿色的耦合协调度较高。

宁夏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较为明显的持续增长特征,实现了由中度失调向基本协调的转变。沿黄生态经济带的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较高,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创新发展与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

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两大耦合协调度之间的空间格局较为相似,整体呈现“北部绿色发展区相对较高,中部防沙治沙区和南部水源涵养区相对较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银川市、石嘴山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和两大耦合协调度较高,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优,两大耦合协调度也处于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水平。南部和中部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属于中等偏低水平,且两大耦合协调度也处于基本协调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中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较低,接续产业发展缓慢,低协调的城市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剧区域的资源消耗,恶化区域环境。

宁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源自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受城市等级影响也较大。“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上升幅度较小,产业结构转型在快速推进过程中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亟待增强创新环境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驱动作用。产业结构转型较快、创新环境水平提升较快、绿色发展水平较好、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优的银川市和石嘴山市及中卫市的绿色发展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基本形成沿黄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带状空间格局。创新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还不够强,因而亟须增强沿黄生态经济带城市的创新辐射力,同时加强其与周边城市创新环境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互促互进。

三、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对策建议

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需要充分考虑北部、中部、南部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不同区域不同城市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制定精准政策方能取得预期效果。发挥优势,弥补短板,促进北部、中部、南部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是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途径。

(一)生态优先,全方位构建绿色发展模式,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以绿色为生态环境底色、以绿色为经济发展方向、以绿色为公众消费理念、以绿色为政府管理蓝图,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高水平保护,以生态高水平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一,优化绿色生态空间,系统治理生态问题。以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一河三山”山水景观环境和文化为载体,构建沿黄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防沙治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一带三区”,守好生命线,进一步完善空间环境,优化开发绿色生态空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维,推进六盘山、贺兰山、罗山及南部黄土高原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的服务功能。北部绿色发展区,着力解决农田防护林退化严重、农林争地矛盾突出和石嘴山、灵武矿山修复问题;中部防沙治沙区,加强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下固沙植物的保护与功能提升、草地高效利用和其他服务功能提升;南部水源涵养区,进一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第二,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构建绿色经济体系,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重构产业生态转型路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巩固提升能源化工等优势行业环境保护水平,推动高耗水、高污染、高风险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优化;积极研发节能减排、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生态友好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体系,全面推行生产过程绿色化;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完善相关服务配套,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制度等,推进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绿色化。第三,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努力构建环境友好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型城镇和生态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城市绿色交通,提倡绿色出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坚持产业富民,绿色发展。第四,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统筹林草业与灌溉农业、枸杞产业、葡萄产业、滩羊养殖、特色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高附加值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生态建设的成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保障;开展绿色工业革命,逐渐普及可再生能源、永续小区、智能电网、与环境友好兼容的科技等,全面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

(二)建设先行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多领域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力度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先行区建设优先考虑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加快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构建先行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和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贡献率,提升资源配置和环境效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结构转换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整合区内外科技资源,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催生若干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重要产业,形成若干具有广泛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高地,同时提升科技在林业、草业、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矿山生态修复、污染水体治理等诸多领域的贡献率。凝练一批重点科技需求,“十四五”期间组织团队协同攻关,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改革创新治理模式,统筹推进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布局,实现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治理模式,多举措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层级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外部企业之间和公众之间的协调,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共治的高效治理体系。充分考虑中部和北部的自然条件,以沿黄生态经济带为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基础,强化其为北部—中部—南部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作用,充分发挥黄河生态效应对北部和中部干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减少南部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北部—中部—南部为沿黄经济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协同推进沿黄生态经济带和三区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促进北部—中部—南部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各区域内部城市—乡镇—村的协调发展,构件“点—线—面”有机融合的开放格局;各区域之间,进一步建立联动发展新机制,将各区域的协调发展有机衔接起来,释放协调发展的正反馈效应和网络效应,实现北部绿色经济区—中部风沙区—南部水源涵养区协调发展的格局。根据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扬长避短,严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兼顾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全面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与治理,全面改善森林、草地、农田、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大力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推进资源禀赋和国土空间布局匹配合理,打造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四)以人为本,追求品质,促进区域实现共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共享发展,把民生建设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对中部防沙治沙区和南部水源涵养区,继续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加大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以重要节点城镇和村镇为中心,构建区域绿色环境、低碳社区、生态村落、生态基础设施和生态城镇体系,打造和谐、静谧、舒适的生态家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促进先行区实现共享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海涛,徐楦钫. 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 经济地理,2020(4)

[2]郭倍利,许春龙,吉小东. 河北省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研究[J]. 统计与管理,2020(11)

[3]邵鹏,王齐,单英骥. 基于文本分析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11)

[4]上官绪明,葛斌华. 科技创新、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

[5]史丹,赵剑波,邓州. 从三个层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N]. 经济日报, 2019-09-09

[6]王伟,孙雷. 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转型耦合协调度分析:以铜陵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16(2)

[7]许光建.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EB/OL]. 人民论坛网,2019-09-09

[8]杨建辉,任建兰,程钰,等. 我国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 经济地理,2013(9)

[9]张旺,周跃云,胡光伟. 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13(5)

①作者简介:卜晓燕,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从事区域生态经济、区域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崔丹,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后,从事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对高质量和有效益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具体阐述,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投资要有效益、产品要有市场、企业要有利润、员工要有收入、政府要有税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