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战匈奴孙卬殉萧关 巡安定武帝越陇山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边防松弛,匈奴冒顿单于指挥十三万骑兵乘机进攻汉边地。前200年,刘邦亲率大军北伐匈奴,为匈奴所败。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冒顿的儿子老上单于带领十四万骑兵,侵入朝那萧关(今宁夏固原境内),杀汉北地郡都尉官孙卬,掳掠人畜甚多,直至今彭阳,并烧了汉朝的回中宫。匈奴的斥堠,已到雍州甘泉。汉文帝为保都城的安全,调配中尉周舍和郎中令张武,配备兵车千辆,骑兵十万,在长安城旁戒调。调昌侯卢卿到上郡(今陕西延安一带)、宁侯魏速到北地(平、固、庆灵等地区)、隆虑侯周灶到陇西,分别部署防御;又调张相如、董赤、栾布统率大军进击匈奴。匈奴老上单于在汉朝内地留驻一个多月,见汉朝有了准备,撤兵返回,汉军仅只尾随敌兵出塞,不敢追击。自此以后数年,匈奴每年扰掠汉东至辽东,西迄陇西的大片土地。为确保陇右,汉在六盘山上建六盘关寨。六盘关寨在今宁夏隆德城东二十里小水沟。按《成经总要》载:“北至木波寨二十里,西至神林堡四十里,南至杜堡三十里,东至瓦亭二十里”。

为了边境安全,汉朝廷将移民实边作为巩固国防、加快边疆开发的重要措施。晁错在《徙民实边议》中指出:与其遣将发卒以治塞,不如选常居者。这样的百姓,他们的田产家业、亲戚、朋友都在当地,利害相关,把他们组织起来,设寨立堡,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朝廷将强行迁徙改为招募移民,用免罪和封爵的方法,鼓励到边地定居,并把发展畜牧业作为重点。“益造苑马以广用”,在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建立饲养基地,“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养马三十万匹。

汉文帝还在今宁夏隆德境内设立了月氏道,并建立月氏城。月氏是秦汉时期居住在河西一带的少数民族。汉文帝时,月氏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一部分进入祁连山,一部分内附于汉朝。汉文帝把他们安置在长城以内水草丰茂、地广人稀的略畔山(六盘山)一带。《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中曾有记载:“月氏道,在今隆德县境,是为处置月氏降者而设。”《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凉州刺史部安定郡领县21个,其中有月氏道。《甘肃新通志》:“月氏道,居月氏降胡,今隆德、静宁境地。”

月氏城在今大庄石庙西凡岔(今更蕃为凡),现叫红土城。城的轮廓依稀可辨,有汉砖瓦残片。月氏城为什么设在这里呢?其一,这里是北通原州(今宁夏固原),南通秦州(今甘肃天水)的重要通道;其二,汉所建六盘关寨在东,控制着长安经泾州、环县,沿茹河至青石,从小水沟翻六盘山沿什字河至兴隆到兰会通西域的大道;其三,葫芦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其上游兴隆、什字当时就很繁华,即使现在,沿沙塘一带的人还有去高窑寺(兴隆)和什字赶集的习惯,而什字稍东则水草丰茂,地广人稀,是安置月氏最理想的地方。

汉文帝时冶铁技有很大发展。早在春秋战国年间,就首创了生铁铸造技术,发展到汉代更是红红火火。到汉文帝时,“产量有限”的难题仍未克服。就连最需要铁器的军队,当时也是青铜武器和铁器混搭,铁器产出不多。

而此时的汉朝,却急等着冶铁业的技术突破—因为要打匈奴。为此,谋士晁错向汉文帝建言:要收拾匈奴,须发挥自家优势,即“坚甲利刃”。面对这个难题,汉文帝只是下了一道简单的命令:“纵民冶铁”。也就是取消之前国家冶铁业禁令,让老百姓敞开制造。仅此一句话,各她冶铁场如雨后春笋,铁器产量直线飙升,质量更是毫不含糊—不但能造大家伙的兵器农具,小巧的钢针也都能造。

尤其关键的技术突破,是炒钢!何为炒钢?以前炼钢,要把生铁加热到一千摄氏度反复锻打,又累产量又低。有了炒钢技术,直接把生铁加热到一千八百摄氏度,撒入矿石粉搅拌,就可以迅速炼出好钢。这项领先了欧洲一千八百年的新技术,终于让大汉朝的强悍铁兵器从此开始批量生产。

到汉景帝时,汉朝中央军就清一色铁器武装,完全淘汰了青铜器,铁矛长刀迅速普及,重十一公斤的铁铠,更是汉朝精锐骑兵的招牌。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一次重大革命!

汉武帝继位,加紧移民步伐,扩大移民规模,元朔二年(前127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将关中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七十二万五千口。

汉武帝还重申马复令,颁布新诏,百姓在边境养马,官司府贷给母马款,三年后归还,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出现了“布帛充用,牛马成群,耕种有畜”,出行以骑代步的兴旺局面。

六鼎三年(前114年),汉从北地郡分设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二十一县,其中高平、乌氏、朝那、月支都在今宁夏固原境内。这些基层政权,统管移民和经济开发,农业劳动工具发放,生产技术的指导。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命将军卫青、李息出兵陇西,击败楼烦、白羊,收复河南地(河套),重筑朔方城郭,修复故秦蒙恬所筑堡塞。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兵复出北地(平、固、庆地区),过居延(今甘肃张掖境)、小月氏,西到祁连山(天山),匈奴浑邪王投降。从此金城(今甘肃兰州)、河西、南山到盐泽,空无匈奴。北地、上郡、陇西就成了次边。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胜利之后,不仅实现了边疆和平,而且占据了水草丰茂的西北草场,夺得良马种畜,促进了养畜业的发展。“长城以南,滨塞之郡,马牛放纵。天水、陇西、北地、上郡、畜牧为天下饶”。

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汉武帝第一次出巡。这次出巡主要是对新建的郡县进行视察,检查防务。因此他越陇山(小关山),北出萧关,到达安定郡,又北上进入河套,视察新秦中。他看到这一带“千里无亭徼”,防务松弛,怒不可遏,杀了北地郡太守及属下官员。于是分调十将佐,划分防区,建立亭邮驿站,“昼徼夜至”。

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汉武帝下令修回中道,沿着回中道,经瓦亭水至安定,到北地,又向东北巡视到乃县返回。这次巡视主要是寻求良马、安排饲养繁殖之地,并对饲养量进行统计。《汉书》载:“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这次出巡除统计畜牧数量外,武帝重申“马复令”,并“令民得畜牧边县,官假马母,三岁而归,及息什一”,即用租赁母马的办法,扶植民间养马。

太初元年(前109年)八月,汉武帝第三次出陇山,视察安定、北地郡。这次的目标主要是“属国都尉”治所。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匈奴昆邪王降汉,西汉王朝“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而安定郡、北地郡皆有属国都尉治所。汉武帝允许其保存他们原来官号和部落组织,从事游牧生活。

太始四年(前93年)十二月,汉武帝第四次北出萧关,巡视安定,北地,驻跸高平。史书对此次出巡目的没有记载,野史则说是领嫔妃采集胭脂。

《战国策》有这样的记录,说纵横家张仪曾向楚王介绍晋国的美女:“粉白黛黑立于衡阊,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意思就是用白粉敷面,用青黛画眉,素妆的女子也可以美得令人以为是神仙下凡。可见,先秦时人们对女子面容审美的标准,以“粉白黛黑”为常态,还不流行在脸上着红妆。所以,这个时代在化妆史上被称为“素装时代”。

不过,当历史推进到两汉时期,事情发生了变化。史载汉武帝时,出使两域的张骞将一种美丽的花带回国内,它叫红蓝花。西晋的《博物志》描述,它的颜色为鲜红。这种红蓝花来自西域的焉支山,所以汉人把用它制成的化妆用品叫作“焉支”,慢慢的,“焉支”演变成了“燕脂”、“胭脂”。这小小的一抹“焉支”可不简单。由于其能令使用者面显桃红润泽之色,因此深受匈奴妇女喜爱,久之,竟衍为匈奴单于皇后的专称。出于对胭脂的重视,匈奴更因山而名,将其河西胭脂产地命名为焉支山。

当年霍去病攻打西域,先后攻克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无奈远遁他乡,留下了惊天动地的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兴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悲怆哀伤之情溢于言表,可见,女人脸上的胭脂和肥沃富饶的家园,在匈奴男人的心中分明是同等的重要。或许是受其感染,胭脂不仅成为汉族男人在战争中获取的重要战利品,也成了他们远征归来送给女人最贴心的礼物。而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胭脂”的制作、使用与推广,也渐渐由匈奴传入中原,最终对汉代女性美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族女子终于结束了以粉白黛黑为主流的素妆时代,进入了“红妆”时代。

武汉帝逐匈奴后,天下承平日久,皇帝逐渐享乐,远出采集胭脂,顺便游玩,似乎情通理顺。

征和三年(前90年)正月和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武帝两次过陇山,之安定,是祭祀朝那湫,很可能是祈求长命吧。可惜他最后一次出巡安定回去后第二年即“龙归正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