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夏商 今县地属雍州,为古卢国地(泾水流域方国)。
西周 属周地。
春秋 乌氏戎占据建方国,属乌氏戎国地。
战国 秦惠王更元十年(前315年),秦取乌氏戎国,置乌氏县(今泾源县北部),为泾源县历史建置之发端。
秦 属北地郡。
汉 武帝析北地郡置安定郡,今县地属安定郡。
三国 属魏雍州安定郡。
晋 属雍州安定郡。
南北朝 乌氏县废,今县地属陇东郡。
隋 属平凉郡(原州)。
唐 今县地东北部属泾原节度使,南部属陇州华亭县。
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析华亭县西北部地区设置安化县,隶属秦凤路仪州(今甘肃华亭),县治安化峡(今泾源县新民乡)。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安化县治迁徙至制胜关(今宁夏泾源县香水镇永丰村南)。熙宁五年(1072年),安化县改属渭州(今甘肃平凉。)熙宁七年(1074年),废原州制胜关,安化县治移至关地。
金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化县为化平县,隶属凤翔路平凉府,领安化、白岩、安国、耀武四镇与瓦亭寨。
元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化平县废,并入华亭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平凉府,为屯军区。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安化县,
明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今县地属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
清 清康熙八年(1669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平凉府华亭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华亭知县甘珠尔恤民徭役,经奏准,割西北瓦亭、十三堡归固原。清同治十年(1871年)划平凉、固原、华亭、隆德四州县地,迁徙当地土著汉民,安插陕甘回民起义9480余名回民于此,置化平川直隶厅,属平庆泾固化道。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化平县。设香水里、化临里、圣谕里、白面里。三年(1914年)改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十六年(1927年),改原4里为4区,名称不变。三十年(1941年),设百泉、崇义、惠家、圣谕、白面、泾源等6乡。三十一年(1942年),6乡改为百泉、泾南2镇和泾北、黄花2乡,共辖27保、254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7月29日,化平县解放。8月15日,中国共产党化平县委员会、化平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甘肃省平凉专区。全县设泾南、泾北、百泉、黄花4区18乡。
1950年9月18日,因泾河发源于境内,化平县改名为泾源县。
1953年5月11日,因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改泾源县为泾源县回族自治区。
1955年5月,泾源县回族自治区改名为泾源回族自治县。
1956年11月,甘肃省将华亭县山寨区的新民乡、石嘴乡划归泾源回族自治县。
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甘肃省泾源回族自治县划归宁夏固原专区,更名为泾源县。11月,人民公社化,原白面、河北、涝池、东峡、新民、石嘴6乡组建为泾河源公社,驻白面;原城关、桥天、园子、兴盛4乡组建为红旗公社,后改为泾北公社,驻城关;原沙塘、黄花、惠台、红土4乡组建为跃进公社,后改为黄花公社,驻华兴。
1961年4月,析置新民(驻杨堡)、兴盛、惠台3个公社。
1967年,泾河源、泾北、兴盛、黄花、惠台5个公社分别更名为红卫、红旗、东方红、东风、星火公社。1970年,恢复原名。
1983年,新民、泾河源、兴盛、泾北、黄花、惠台6个人民公社改为6乡。同年,自治区将银川市郊区和永宁县相连的芦草洼划为泾源县的移民基地。12月,泾源县在此设置了铁东、铁西2乡。
1990年,撤销泾北乡,分设香水镇和园子乡;撤销泾河源乡,分设为白面镇和东峡乡。至此,全县共辖香水、白面2镇和新民、东峡、园子、兴盛、黄花、惠台6乡以及芦草洼开发区。
1999年9月,芦草洼开发区整体移交银川市郊区政府管辖。
2003年2月,区划调整,自治区将固原市原州区的大湾乡、蒿店乡、什字镇划归泾源县。同年,东峡乡并入泾河源镇,镇政府驻原泾河源镇驻地;园子乡、惠台乡并入香水镇,镇政府驻原香水镇驻地;什字路镇、蒿店乡合并为六盘山镇,镇政府驻原什字路镇驻地。自此,全县辖香水、泾河源、六盘山3个镇和新民、兴盛、黄花、大湾4个乡。
2018年,泾源县设4乡(新民乡、兴盛乡、黄花乡、大湾乡)3镇(香水镇、泾河源镇、六盘山镇),辖2个居民委员会、96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