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德育的现状
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社会、家庭、学校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追溯历史,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家庭的和谐,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思考现今中小学德育教育,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和家庭原因造成了价值观的扭曲
(一)社会问题:
1.现今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匀,价值观扭曲,给学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使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失衡。
2.现今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的苗头,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影响,认为读太多书是没必要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部分学生出现“厌学”行为。
3.音像、娱乐书刊、电子游戏,等社会生活方式在无形中侵蚀着中小学生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问题:
1.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家长只关注学生考卷上的数字,不关注学生德育问题,用分数衡量好坏优差,给学生心理带来了影响,部分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心理状况就会不健康,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
2.家庭环境中的功利化、实惠化、金钱化倾向等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对学校实施的正面德育教育带来了阻碍。
二、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德育观念的模糊
在传统德育教育中,过分地强调了人才的社会需要,单一地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了社会需要什么样技能的人才,而忽略了人才本身的道德,学生主体只是满足了社会客观的需要,这也导致了所培养的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的淡薄。“育人”在教学中逐渐地就不见了,教师也就成了简单的“教书”了。如此以来,道德观念逐渐地也就模糊了。殊不知,德育的教育是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理性认识,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使个体更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以分数论成败,教育工作者也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育的教师,要重拾育人的法宝,负起育人的重担,从自身的师德修养的再教育做起。我们教师必须加强个人各方面毅力的锻炼,对于每日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们,在各种复杂关系的包围中,在各种压力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下,也会造成自身思想品德的下降,我们要严守师德教育的底线,用坚强的毅力抵御社会不良现象的侵蚀,用坚强的毅力影响学生,遇事而不折,处事而不惊,以坚强毅力克服困难,给学生以巨大的感召,形成一种真正的身教。如此把德育修养用于自身的生活中,并且体现出来,对学生的教育会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必须响应和加强敢闯、敢干、敢创的修养锻炼。在科研型教师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无论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勇于进取,于学生有利有益的教学都要敢于尝试,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教学,不能一味固守着传统而举步不前。这样,教师本身的修养就成了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榜样,对德育教育的开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德育在生活中的疏离
目前,一些学校又重回到了应试教育的前端,德育的教育往往被遗忘,虽口头的强调很多,但多流于形式,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后,生活中的现实和道德冲突,就引发了学生不顾道德的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殊不知,道德源于生活又是从生活中提炼的一种精神,要时时刻刻体现于生活,不是单独的,脱离了生活的纯道德是不存在的。学校单纯地讲解道德方面的知识,而不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活动,这样的德育教育疏离了生活,并没有成为促进学生道德的实际形成,也导致了学生不自主地拒绝德育的教育,形成一种逆反的心理,使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三)德育在学校中的忽视
1.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浪费现象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部分学生发展到盲目追求时尚的地步。如追求发型的标新立异,服饰的品牌特色。致使校内出现了奇装怪发,男生戴耳环,女生涂指甲、涂口红,随时听耳机、玩手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家长的娇宠,学生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如学生在学校吃早餐时,往往馒头、面包只吃一口就随手丢,操场、楼梯都随处可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些优良传统已被一些学生及家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逆反心理强,道德行为失范。初中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耳边风,甚至开始顶撞家长和老师。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别在晚上成群结队出去太晚,他们却深夜不归。老师教导学生要爱护公物,他们偏偏破坏公物,并以此为乐。教室的门窗常被弄坏,学校的电线、电话线常被剪断,学生喊打老师、辱骂老师现象时有发生。
(四)德育在教学课堂中被剥离
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求实的思想品质。音乐、体育、美术、艺术等课程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外语课要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结合地方自然地理特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影视教育等专题教育,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德育中去。
(五)德育在班级中淡化
就中学生而言,由于青春期的特点,他们的各种性格尚未完全定型,教师以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职业特点,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和教育到学生,如果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只局限于知识的讲解,就形不成彼此间的信任桥梁,于知识传授尚不能完全地主动接受,就更别说能在德育的教育上有所突破了。对于逆反心理很强的中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就不太愿意与相处不融洽的同龄人接触,更别说年纪较大的教师了。对于没有亲和力又缺乏一点小幽默的老师而言,那学生更是敬而远之了。所以,教师只有提高亲和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找到共同语言,诱发其学习兴趣,并且连用到教学中来,你就会在教学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在发展,人也在进步,特别是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孩子们的能力很大一部分超过了成人,这样的新环境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学生玩耍的方法层出不穷,变化多端,其思维反应相当快,稍不留意,他们所犯的错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处理才恰当。故此,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把德育教育与自身、学生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德育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8月17日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导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