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歌
一、(第一回)跛足道人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1)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2)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3)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4)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5)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6)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7)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8)
欣赏《好了歌》,首先要分清《好了歌》的结构层次。它以“世人都晓神仙好”为领格标志,每四句一小节。全诗分为四个段落,分别揭露“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四宗幻象的虚幻性。《好了歌》是《红楼梦》为大观园的悲剧散布的第一层梦幻迷雾。在世俗眼中,大观园的繁华就是“好”,大观园的败亡就是“了”。深入思考之后,从佛教观点来说,就有个看破看不破的问题。
读者一要弄清何谓“好”。《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意义从貌美引申为优良。佛教认为,从这四宗幻象中得到解脱就是“好”,即不要再迷恋功名、金银、姣妻、儿孙。二要弄清何谓“了”。断绝这四宗幻象的俗缘,就是“了”。
书中说,可巧这日甄士隐拄了拐杖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bǒ)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麻鞋,破烂不堪、补丁很多的衣服),口内念着几句言词:
(1)“世人”,世俗之人。“神”, 《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仙”,神仙,古代指修炼得道而长生不老的人。《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功名”,功绩和声名。后来科举时代称科第为功名。世人既然想做神仙,就得断绝俗缘。如果还是一味追求功名,那就“了”不了,如果不能断绝俗缘,那就解脱不了,也就“好”不了。
(2)这句是说,从古至今,将相无数,都到哪里去了呢?历史无情,摧枯拉朽。无论什么将相功名,终成荒冢一堆,埋没于百草之下。
(3)追求功名也好、权力也好,都是为了追求金银。因为金银是通用货币,可以享用,可以遗传。反而言之,既然想做神仙,金银又有何用?(4)“终朝”,古代指早晨。《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掬。”毛传:“自旦及食时为终朝。”后也指整天。典出杜甫《冬日有怀李白》:“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恨”, 《说文·心部》:“恨,怨也。”后来引申为遗憾、后悔之意。例如《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杨倞注:“恨,悔也。”“聚”, 《玉篇》:“聚,敛也。”
(5)“姣”,容貌美好,《说文·女部》:“姣,好也。”(旧音jiǎo,今音jiāo)或本作“娇”。
(6)“君”,本义是至尊,《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后来引申为敬称,对上、对下、对平辈皆可。
“君生”句,你活着的时候,天天跟你说恩爱情深的话。
“君死”句,你死了的时候,马上就改嫁跟别人走了。指感情无常。袭人就是这类人。
(7)要想做神仙,要想“好”,就得“了”。如果始终不忘生儿育女,而且娇生惯养,摆脱不了俗缘,怎能做神仙?
(8)什么叫“痴”? 《说文·疒(nè)部》:“痴,不慧也。”引申为极度迷恋某种事物而无法自拔。例如情痴就是指迷恋男女之情而不能自拔的人。“孝”《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礼记·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跛足道人形象丑陋,但丑中有美。他看破了红尘,也就是功名、金银、姣妻、儿孙四宗美事,视美为丑,有觉悟之美。作者在运用美丑观念转换。《红楼梦》中贾赦、贾珍、贾琏眼中的美是丑的,贾宝玉、林黛玉被指责的缺点倒应该是美德。看《红楼梦》有时要颠倒着照镜子,才能得到真相。
二、(第一回)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辞
甄士隐之名暗寓“真事隐”。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是沟通天人之际的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串联真假之间的人物。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情。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解辞,实际上是对《好了歌》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改写,写成了一种杂言体诗歌,如此一来,文学味道更浓,意象更具体,哲理更深刻。原文如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1)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2)
蛛丝儿结满雕梁,(3)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4)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5)
如何两鬓又成霜?(6)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7)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8)
金满箱,银满箱,(9)
展眼乞丐人皆谤。(10)
正叹他人命不长,(11)
那知自己归来丧!(12)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13)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14)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15)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16)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17)
反认他乡是故乡。(18)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19)
无论是《好了歌》,还是甄士隐的注解辞,都是说世事难料,祸福无常,作者借助道家佛家思想告诫人们,一时富贵荣华,不可得意忘形。人生出路究竟在哪里,作者也说不清楚,需要读者在自斟自酌中慢慢去悟。悟什么?悟世事难料,悟世态炎凉。秦可卿悟了,林黛玉悟了,贾宝玉也悟了。梦到走投无路之时才会醒。他们对压迫他们的社会制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逐句分析,择要注解。
(1)“陋”, 《字汇·阜部》:“陋,阸(è)狭也。”“陋室”,狭隘、简陋的小屋。陆游《感怀四首》之一:“我居一何陋,举手屋可扪。”“空堂”,空荡荡废置的厅堂。“笏”(hù), 《说文新附》:“笏,公及士所搢(jin)也,从竹,勿声。”古代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释名·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
当前陋室的主人,家里也曾有许多人做过官,得过势,当年朝笏都扔了一床。《旧唐书·崔义玄传》记载唐代崔神庆的儿子崔琳、崔珪、崔瑶都做大官,每年家宴时,“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来俗传误为郭子仪“七子八婿,富贵寿考”的故事,而且编成《满床笏》的戏剧。可见一切都在变化中,人世间的事情谁能说得清、道得明、料得准?变化可能侥幸成全你,也可能残酷地毁灭你。
(2)“衰”, 《说文》“艸雨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作蓑”。后来蓑衣的“蓑”加了草字头,衰的字义就转移为衰败衰落的“衰”了。“枯”, 《说文》:“枯,槁也。从木,古声。”草木失去水分或失去生机叫“枯”。当今这衰草枯杨、荒凉之地,想当年也曾有过繁华的历史,也曾是某位王公大臣的歌舞场。言变化沧桑。
(3)当年也是雕梁画柱,记录着它曾经的辉煌。如今已然人去楼空,结满蛛丝网,说明原来的主人家业衰落了。
(4)古代富贵人家常用绿纱糊窗户,贫穷人家则用蓬草做成简陋的窗户。如今贫穷人家暴发成为新贵之户,简陋的蓬窗又换绿纱了。这句说世事无常。
(5)“脂”,油膏,特指胭脂。《正字通·肉部》:“脂,燕脂。”“粉”,谓铅粉,涂之能使皮肤白净光洁。“脂正浓,粉正香”,指女人青春美丽的时光。单靠脂粉妆饰的风华经不起人世沧桑,女人过分化妆说明女人青春不再。
(6)怎么转眼之间,头发都白了,两鬓成霜了。这句说谁也逃不脱自然规律。
(7)昨天刚刚送走死去的爱人。“黄土陇头”,指埋葬死人的坟墓。“白骨”,代死尸。“陇”, 《龙龛手鉴·阜部》:“陇,冢也。”
(8)今夜又与别人结成夫妻,鸳鸯戏水。指世事无常,无情无义。
花袭人是也。
(9)金银满箱,言其财富之多。
(10)“展眼”,一瞬间。“乞丐”,成了乞丐。“谤”,批评别人的过失。
(11)正在哀叹别人寿命太短。“叹”,哀叹。“命”,寿命。
(12)哪里知道自己命更短。常言道,阎王殿上无老少。自以为育儿有方,谁能担保儿孙日后不做强盗。“训”,家训。
(13)“择”,择婿而嫁。“膏粱”,膏是肥肉,粱是精米,这里指能吃膏粱的富家子弟。此句大意是,承望指望嫁个有钱的膏粱子弟,谁承想最后流落到青楼烟花巷,做了妓女。
(14)因为嫌官小,犯上获罪,披枷戴锁。“纱帽”,古代官员的礼帽,指代官职。枷、锁,都是古代的刑具。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言外之意,为人不能安分守己,必有后患。
(15)人世沧桑,祸福难料。昨天还挺珍爱那件御寒的破棉袄,今天做了大官发了大财,就嫌弃紫色蟒袍太长不合身了。
(16)人世就是一台大戏,人生就是一台小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哪个不是如此呢?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刚唱完他又登场。
(17)“他乡”,指功名、富贵、姣妻、儿孙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人世的生活。唐代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红楼梦》引用为“却认他乡是故乡”。
(18)违反常规就是荒唐。舍本逐末,痴迷于功名就是荒唐。
(19)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累死累活,为世俗舆论所摆布,都是糊里糊涂替别人做嫁衣裳,到头来劳而无功。这句话是说给谁听的呢?说给贾府上下、男女人等来听的,特别是说给贾琏、凤姐等人听的。
三、(第一二〇回)《离尘歌》
《离尘歌》是“宝玉”脱离红尘,回归仙境的歌词。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这首歌词的作者既非僧,也非道,应该是“宝玉”本身才对。歌词作得怎么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译注如下:
第一句说,我住在青埂峰,交代了那块“宝玉”所居之处。
第二句说,我的神游范围是混沌之境、鸿蒙太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整个宇宙任我漫游。歌词中的“我”是谁呢?应该是通灵宝玉。
第三句说,谁与我在灵魂世界漫游呢?我将遵从谁而前行呢?我非常苦闷。这一句反映了作者与续书人的思想苦闷,他们发现了社会矛盾,却找不到出路,这是作者在表述自己苦苦挣扎的思想矛盾。
第四句说,我感到灵魂世界渺渺茫茫,绕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点。我找不到出路,只好先回到大荒山去。
《红楼梦》里有一点僧道合一论的思想,此处有所体现。这首《离尘歌》,现实主义缠绕着虚无主义,梦幻世界笼罩着现实世界;忽而入世,忽而出世;又想改革世界,又找不到改革方法;既想争取自由,又摆脱不了传统束缚;不入地狱,就只好归于佛门了。这就是《红楼梦》的无奈。
书中说,贾政在船上与众家人回忆过和尚与通灵宝玉,说头一次是那僧道来说玉的好处;第二次便是宝玉病重,他来了将那玉持诵了一番,宝玉便好了;第三次送那玉来坐在前厅,他一转眼就不见了。这属于书中人物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