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外国美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受到这一古老格言的启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图5)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等观点。在西方的哲学中,苏格拉底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先贤,却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门徒克塞纳芬的《回忆录》。在苏格拉底看来,整个宇宙的一切事物,不管如何发展,都遵循着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这一原则被他称为最高目的,或者“善”。在最高目的和善的作用下,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在追求各自的圆满与完善。

苏格拉底倡导人们首先要审视自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认识你自己,就是要把哲学的重点放回人间,并且还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人一定要注意心灵最大程度的改善,不经过内心自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么,如何改善人的心灵呢?为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也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拥有道德的知识。这是因为有了道德的知识,就懂得了道德的本质,掌握了善的概念,就可以做出符合善的事情来。任何人做出的不道德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的无知

【图5】苏格拉底雕像

在此基础上,苏格拉底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其核心的一点就是“美善同一说”。他的学生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苏格拉底在和亚里斯提普斯的谈话中说道:“在你看来,美与善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吗?你难道不明白,从某个角度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样的角度看来不也是善的吗?”可见,苏格拉底认为,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完全同一的

【图6】〔法〕大卫《苏格拉底之死》

当然,苏格拉底的思维是极为敏锐的,他并没有停留在美在发挥事物功效的层面上,而是由此及彼,发展补充了传统的“美在和谐说”。在他看来,事物自身的美,与事物对使用它的人而言显示出来的美,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事物自身因其形式而美,与事物因其功效和目的而美,是两种不同的美。前者的美,强调的是绝对的和谐,后者的美,强调的是得体适当。在苏格拉底看来,一种抽象的、绝对的比例关系或者尺度,是不存在的。然而,这并不是说他承认美的主观性,完全脱离客观的依据,而是说在相对的特定关系下,美才存在。苏格拉底的这种美学思想,改变了传统的和谐美学观——美只与绝对的数字、比例,或者尺度相关,指出和谐的美也要合乎功用和目的。这样一来,在苏格拉底那里,美学从和谐的客观规则,向主观的目的功效转变,使得和谐之中包含了相对主观性。

苏格拉底年轻的时候,跟随父亲学过雕塑,并曾经参加过艺术创作活动。那时候,古希腊普遍流行着“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苏格拉底继承了这种学说,但是强调艺术不仅是单纯地模仿,更要表现出生命力,甚至是人的心灵状态,让看到艺术作品的人觉得,这是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在与克莱陀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说:“使用什么办法,能使你的雕塑看起来像是活的,你是不是应该把活人的形象赋予到作品当中去?是的,只有当作品展现出人的各种情感时,当艺术形式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时,观众才会被彻底吸引,也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

关于绘画,苏格拉底指出,虽然应该临摹人体,但是更应该把人体最美的部分集中起来,使得整体中的每一部分都是美的。换句话说,艺术品应该比实际存在的事物更加美好。这就对艺术家提出要求,需要艺术家对实际存在的事物进行认真地观察,敏锐地剖析,细致地选择,最后创造性地进行重组

苏格拉底之死

相传由于苏格拉底的言论时常带有深刻的隐喻和启发性,在表达的过程中又喜欢用一些反讽的修辞,因此时常遭到其他人的误读,他的许多言论都在雅典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公元前399年,有一部分公民就利用苏格拉底与他人的一些对话,指控他犯有不敬神和毒害青少年的罪名,并交付公民大会裁决。

苏格拉底在大会上对此进行了申辩,他解释自己游历各地遍寻有知识的人,只是为领悟德尔斐神谕的深意,并不是为了驳斥神谕,同时也没有开设学院收徒毒害青少年等。但陪审团最终不为所动,依旧判处其死刑。传说苏格拉底的朋友在执行前,曾经买通狱卒,苦劝苏格拉底逃亡国外。但苏格拉底选择从容赴死(图6)。他饮下毒酒时说:“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命运更好,只有神知道。”

【图7】柏拉图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