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外国美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忏悔录》之父

4世纪后半叶,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在非洲,却在欧洲定居;他憎恶基督教,是一个十足的敌对者,但后来却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并被罗马主教封为圣徒;他年轻时生活放荡,堕落不堪,却因为一次花园里的奇遇而悔过自新;他的人性中始终蕴藏着两股力量:一方面放任自由,另一方面专心诚意,追求真理;他痛改前非,写出脍炙人口的《忏悔录》,并在有生之年完成捍卫基督教的神圣经典《上帝之城》。他就是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图14)。

【图14】油画《三位一体双圣奥古斯丁和圣凯瑟琳·西耶娜》

在《忏悔录》里,奥古斯丁尝试着回答有关审美的问题:什么是美的东西?什么是美?美来自哪里?后来,在《上帝之城》里,奥古斯丁给“物体美”下了一个更具普遍性的定义。他说,美就是物体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令人欢悦的颜色。除此之外,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美,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就是整体和谐

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中世纪神学思想的影响。在他看来,不管是大自然,还是艺术品,使人们赏心悦目的那种愉快感觉,并不是来自于观照对象本身的整体和谐,而是来自于上帝对观照对象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观照对象那里,上帝早已深深地留下了烙印。正是这种烙印,才让欣赏者感到愉快。

【图15】〔德〕丢勒《圣徒对三位一体的崇拜》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本身就是一个统一整体。上帝创造了万事万物,同时把自身的整体和谐性质印在万事万物上。这样,万事万物就自然而然地显示着上帝的整体和谐。世间万事万物,散见于各个角落,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反映上帝的特性。万事万物在各自运行的过程中,尽力反映上帝的整体和谐,这时候,人们就可以从杂多分裂之中见出和谐统一(图15)。

和谐是美的,有限事物自身所展示的状态,是最接近于上帝的整体统一。然而,与上帝的整体统一相比,有限事物所实现的和谐,是无法与之相比的。也就是说,有限美虽然美,但不是最高的美,也不是绝对的美。很明显,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柏拉图的影响。

那么,现实世界为什么会如此和谐、如此统一、如此有秩序呢?奥古斯丁认为,整个可见世界,是上帝按照数学的原则和方法创设出来的。由于数学遵循严密秩序,因而整个世界看起来如此整齐和谐,有条不紊。他说:“数学起源于1,而数字因为等同或者类似而显得自身很美。可见,数学的美与秩序是不可分割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他还举出了实际的例子。比如,动物四肢的平衡,人体上下的匀称,以及土水风火的体积变化和运动,都是由数在背后掌控着。可见,美的最基本单位就是数,因为数本身就是整体统一的。

奥古斯丁这种从数量关系中找寻美的定义的思路,既继承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思想,又启发了后来的达·芬奇以及实验美学对于美的形式主义的探讨。

除了研究关于美的问题,奥古斯丁还提出了关于丑的问题。在奥古斯丁看来,美是有绝对美存在的,但是丑却没有绝对丑。丑,都只是相对的。在统一整体中看,个别即便是丑的东西,也会因为自身反衬的作用,而显示出整体的美。换句话说,丑不是有害的,而是形成美的一种因素。但是,如果仅仅从丑的局部看,那么就始终看不出美,而只能看出丑。这里,丑作为整体美的一部分,虽然是美的对立面,但是只要立足于更为广大的整体,就会被克服并被纳入到整体统一之中。很明显,奥古斯丁解释这一原理的时候,流露出了简单的朴素辩证思想。

【图16】〔意〕朱塞佩·塞萨利《圣母子与圣徒彼得和保罗》

基督教在罗马是如何兴起的

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一开始并不融洽。基督教崇尚安贫和仁爱,与罗马奢靡、尚武的风气格格不入。基督徒只信仰唯一的神,不愿与罗马众神并列。罗马的统治者认为基督徒不服统治,一直进行打压。在暴君尼禄统治期间,就发生了一次大屠杀,使徒彼得和保罗被处死(图16)。后又有几位皇帝对基督徒进行迫害,罗马人甚至把自然灾难、蛮族入侵等危机都归罪于基督徒。

耶稣的十二门徒大多以身殉教,但基督教已经在罗马文明中扎下根来。基督教教义中排斥财富、宣扬社会平等的观念,使罗马底层的许多民众加入其中。他们放弃了私有财产,结成了财产共有的公社。这些公社在底层实践着民主的理念,推选长老和执事进行管理。

到了3世纪,情况就不同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在这场危机中失去财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越来越多,他们成为教徒的主体。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许多罗马的中层人士也开始加入进来。连绵的战火和动荡的社会,加深了他们对现实的悲观,促使他们向往“天国”的美好。而此时的基督教组织也从早期的公社发展成规模更大的教会。教会遍布罗马帝国境内的各大城市,基督徒已经占到帝国总人口的约5%,基督教于是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并影响了后期的罗马文明。

【图17】梵蒂冈博物馆壁画中的托马斯·阿奎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