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中外戏剧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不登大雅之堂”的高腔

弋阳腔比昆腔出现得早。南宋末年,南戏衰退,南戏艺人们从兴起地浙江辗转至江西,在弋阳地区扎根下来。艺人们将弋阳的方言和民间音乐融入南戏原先的乐曲之中,开创了另一种不同的唱腔,为之取名“弋阳腔”。弋阳腔的音乐风格粗犷豪迈,演唱时运用一唱众和的“帮腔”手段,类似现在的大合唱。运用该唱腔来演绎戏剧时,剧中的人物感情和剧情的表现主要靠人的声音力量来传达,舞台上的气氛经常是激越明快、热烈而感染人的。相对于昆腔,弋阳腔音高气足,因此它又被称为“高腔”。

弋阳腔更多地采用各地民间音乐进行整合,有点“不登大雅之堂”,但它具有“徒干歌唱,不事管弦”的自由性,更为社会底层民众所喜好。在各地流传的弋阳腔得到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冲破了南戏音乐受曲牌连套体制的束缚,在演唱中增加乐句,使得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得到了更为自由的发挥,从而增加了舞台戏剧效果。在这一变化的基础上,弋阳腔继续在各地繁衍出不同种的变体。

弋阳腔盛行于明末清初。乾隆时期,弋阳腔已经成为“遍满四方”的戏剧表演中的主要唱腔之一。它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了“地方戏时代”。后来的京剧、川剧、越剧等各地戏剧都不同程度地受弋阳腔的影响,在表演中呈现高腔表演形式。高腔因此成为中国戏剧的四大声腔之一,与昆腔、弦索腔、梆子腔并列。

【图19】《霸王别姬》戏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