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赞叹《琵琶记》
元代戏文中,除了“四大南戏”,《琵琶记》是更重要的代表作品。它是元代戏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也是宋元期间所有戏文中最著名且最优秀的南戏,被列入“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行列。虽然它出现的时间比《张协状元》晚,但因为是戏文的集大成之作,所以被后人誉为“传奇之祖”。
《琵琶记》的作者是元末文人,名叫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高明创作《琵琶记》,有环境影响的原因,也是他自身的爱好所驱使。高明的家乡浙江瑞安属于古永嘉郡,永嘉是南戏的发源地,《赵贞女》《王焕》《王魁》等戏文就是高明的同乡前辈所著。后来他做官不顺,又因元末战乱不断,便避居宁波栎社镇,平时创作词曲自娱。《琵琶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而成的。
《琵琶记》根据《赵贞女》的故事改编,不过对原作男主角蔡中郎做了相反的刻画,将他塑造成一个有情有义、尽忠尽孝的人。戏文的故事梗概是:陈留郡的穷书生蔡伯喈虽然才高八斗,却是个不追慕名利、甘于清贫的孝子。与新妻赵五娘成婚两个月后,他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赴京赶考。蔡伯喈考中状元,被皇帝封为议郎,且被丞相相中。牛丞相要招他做女婿,他婉言拒绝,甚至表明愿辞官回家,侍奉双亲。朝廷没有准许蔡伯喈的请求,蔡伯喈只好入赘相府,并在京城做了官。蔡伯喈一去不回,其妻赵五娘在家挑起养家重担。不久,陈留发生灾荒,蔡家衣食渐难维持。灾荒持续几年,赵五娘倾尽全力,侍奉蔡伯喈双亲。她自己吃糟糠,却将乞讨得来的食物给公婆,然而,公婆还是相继饿死了。赵五娘埋葬公婆后,背着二老遗像,入京寻夫。她一路弹奏琵琶,卖唱为生,几经波折,终见蔡伯喈。牛丞相被赵五娘感动,成全了她与蔡伯喈的婚姻,甘愿让自己的女儿居妾位。蔡伯喈痛恨自己的不孝,请求辞官回乡,守墓悔罪。牛丞相答应了他,并让女儿跟着蔡伯喈和赵五娘回去守孝。行孝三年期满后,皇帝下旨嘉奖蔡伯喈,全剧在蔡氏满门受封的场景中结束。
《琵琶记》是文人作品,因此刻画人物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这从戏文的剧情结构上可以看出。作者高明通过设定一系列曲折的情节,并按照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打造了一个个典型生动的故事场景。比如,为了突出表现赵五娘的无私孝道,他安排了赵五娘吃糟糠的这场戏。在这场戏中,赵五娘的婆婆因为无菜下饭,怀疑媳妇藏起来好吃的。等发现真相后,她悔恨不已,羞愧万分。这种形成强烈对比的剧情冲突,在剧中有多处表现,比如蔡伯喈命运的转变、牛丞相前后态度的转变。其中,最为成功的剧情对比,是蔡伯喈享受荣华富贵与赵五娘及其公婆饥寒交迫的现状形成的对比。表演时,这两种景象穿插出现,使得观众在心理感受上形成巨大反差,无形中迫使他们以强烈的感情投入戏中。这种冷热交替的表演方式,是戏剧舞台艺术成熟的表现。
《琵琶记》不仅通过具有冲突的剧情展示人物性格,还通过生动的歌曲语言来塑造人物,并制造出让人感受真切的戏剧氛围。赵五娘吃糟糠的这场戏语言质朴、感情浓烈,唱腔不仅道出了赵五娘的困境,还以极富哲理性的爱情怨言,将她内心的种种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高明在创作《琵琶记》剧本时,既对情节进行了巧妙的构思,也将早期南戏的音乐风格做了改善,他注重音乐的完整性,其戏文的声韵格律基本统一,是宋元期间所有南戏剧目中音乐成就最高的作品。
《琵琶记》与很多宋元南戏以批判性和悲剧性为倾向不同,高明的创作态度,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有意识地通过这部戏来提倡封建伦理道德,让民众受到道德感化。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朴实的“剧以载道”的创作宗旨,这部戏受到了当时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看了这部戏后评价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朱元璋对这部戏的倡导,自然是因为该戏主张的封建伦理符合明王朝的统治思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反映了这部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