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外国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莎士比亚和他的悲情王子

威廉·莎士比亚(图17)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一个富裕的家庭,在幼年时就接触了戏剧,来自伦敦的著名剧团每年都会到他的家乡作巡回表演,这使他对戏剧产生了爱好。

【图17】莎士比亚雕像

莎士比亚的文学创作道路,按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可分为3个阶段。从接触编剧工作的1590年到1600年间,是其创作的第一阶段,被称为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在这10年间,莎士比亚写出了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包括《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喜剧在内,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及多篇诗歌。

第一阶段的创作期正值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进入鼎盛时期,英格兰人民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受大环境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格调也都是乐观向上的。他以历史剧反映时代的变迁,表明自己对开明君主制的推崇,对女王的拥护,以及对国家、民族统一的向往。他的喜剧和诗歌则大多讴歌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羁绊的英勇精神,极力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

虽说莎士比亚初期的创作格调是乐观明朗的,但他同时期的3部悲剧作品也表露出了一种忧思。这种忧思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两者碰撞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大家族世仇的和解要以主人公的死来换得,虽说结局是爱情理想战胜了封建痼疾,但仍是让人纠结。而正是这种忧虑,促成了莎士比亚以悲剧为主的第二个创作阶段。

从1601年到1607年的这7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他共写了7部悲剧和4部喜剧,因此被称为悲剧时期。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以悲剧为主的第二个创作阶段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他通过悲剧,对当时英国社会生活和矛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把悲剧主人公放到尖锐的冲突和斗争中,赋予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使得悲剧的感染力更为强大,对世人的警醒作用也更显著。在这一时期,由于思想深度和写作水平的提升,莎士比亚的喜剧也透露出一种阴暗的悲剧气息,如《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也被划分为悲剧)、《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这3部喜剧,因笼罩着黑暗人性带来的罪恶阴影,它们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1608年到1612年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阶段,这时期他以写传奇剧为主,共写了包括《暴风雨》在内的4部传奇剧和1部历史剧《亨利八世》。他的传奇剧多以悲剧情节来展开故事,最后以欢喜的结局来收场。这一时期的作品基调没有了此前犀利的批判气质,而是带有清丽、高远、纯洁的意境。莎士比亚以传奇方式描绘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最后让人们收获从悲到喜的幸福,这样的安排并非毫无缘由,而是来源于他对社会现实有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这一阶段的作品表现出来的童话般的美好幸福,是莎士比亚理想中的未来世界应有的样子。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2首长叙事诗和一些其他诗作,他被视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图18)。他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图18】《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原版封面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写作高峰期出产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莎士比亚创作该剧的时期,正值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过于觉醒”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人既是解放进步的,也是自私混乱的,于是社会上也出现了各种极端利己的罪恶现象。《哈姆雷特》正是他对此的忧思表现。

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化身,他念过大学,接受过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在噩梦开始之前,哈姆雷特眼中的世界是纯洁美好的,他赞美大地,歌颂自然,更视人为万物中的杰作。

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塑造成“曾经”是一个乐观的人文主义青年形象,这是他对自己的暗喻。然而,莎士比亚没有让哈姆雷特沉醉在美好的幻想中,而是在开篇就击碎了他的梦想。面对无耻残暴的现实,他的世界观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也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被现实击碎成灰,他成了精神的流浪儿。

借助哈姆雷特这一形象的塑造,莎士比亚将有关对人的生存、理想、死亡、灵魂的思考,以及人与社会、与他人的斗争关系都搬到了舞台上。对哈姆雷特来说,杀死克劳狄斯并非简简单单的一件事,而是关乎人性、自我救赎、国家的前途命运、自身的生死存亡等方方面面的大事。理想与现实的各种矛盾在他身上演变为犹豫这一特征,使得哈姆雷特成了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气质和性格,以及他本人对复杂人性、悖谬人生的探讨思想,也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向。

在艺术成就上,《哈姆雷特》中人物心灵的表白是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莎士比亚将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到极致,历来受人称道。可以说,作品中几乎所有对生死、爱恨、理想、人性的思考和探讨都是以人物独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独白不仅有效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而且更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其中的许多言论被人们反复吟诵。

《哈姆雷特》另一个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同时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一方面,它取材于丹麦历史,描写的宫廷生活、争斗及各种场景和画面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贴近,这就加强了读者的艺术感受力。另一方面,莎士比亚又在剧中安排了诸如“戏中戏”、亡灵、半夜城堡、荒坟之境等充满浪漫、魔幻气息的情节,使戏剧动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也是为什么这部悲剧一直以来具有迷人魅力的原因所在。

乔叟和《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巨人,因为他,英国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巅峰。但早在莎士比亚出生前的14世纪,英国文学就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里面,功劳最大的要数有“英国诗歌之父”之称的乔叟。

乔叟本是个葡萄酒商的儿子,从牛津大学毕业后,进入宫廷做了皇家侍从,还曾当过外交官和军人。工作之余,他热爱读但丁、薄伽丘及彼特拉克等人的诗文小说,并模仿《十日谈》,创作了一部《坎特伯雷故事集》。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故事,但写作方式却是诗歌。

《坎特伯雷故事集》讲的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小旅馆里,聚集了30个男女,他们都是打算前往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教徒。因为到坎特伯雷大教堂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打发时间,店主提议每个人讲两个故事,讲得好的话,他就提供一顿免费的美餐。

本来按乔叟的计划,是要写60个故事的,可谁知只写了24个,乔叟就撒手人寰。但因为故事讲得幽默风趣,人们把他看成是英国近代诗歌的开创者。后来一大批英国文学家,如斯宾塞、莎士比亚、狄更斯等,都受到了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