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入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角色塑造

角色塑造就是指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小说中呈现一个角色,就是作者让角色形象更清晰,更贴近读者的过程。严格来说,它是作者通过不同方式给角色赋予不同的生理、社会、心理和道德特征来进行角色区分的方式。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作家可以采取很多技巧来塑造角色,但有两种主要的方法脱颖而出:展示和讲述。

展示可以让作者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个性,可以让读者推测出角色属于那种人;而讲述可以让作者通过描述或评价人物来给读者提供信息。

虽然角色塑造的技巧很复杂,但作者通常通过角色的谈吐、衣着、举止和动作来透露角色特点。比如说,读者了解阿奇比的《崩塌的世界》中的优诺卡这个角色,就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来完成的。

1.4.1角色

角色这一词可以指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或人物的特点。

角色可以是人,甚至也可以是动物,他们是故事情节或其他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这样它可以进一步通过某种癖好、行为、思想或行动进行辨认。

在一部小说作品的众多角色中有2种主要角色——主角和反派。主角就是剧情的中心人物,所有的主要事件都是围绕主角开展,而反派就是主角的对立人物。

人物极其重要,因为他们是读者与文学作品互动的媒介。每个角色都有他或她的个性,作者用这些不同个性的人物来设计故事情节或创造一种氛围。

为了让读者觉得故事真实可信,角色必须要真实,前后一致,有目的性。

如主角是勇敢的、懦弱的、无趣的,等等,那么读者应该知道是从故事的哪一部分得出的这些看法。

就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角色: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叙述者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读者通过推理得出角色的特点——这是间接呈现)以及他人对他或她的评价(叙述者可以通过展示或分析或者通过另一个角色提问的方式直接讲述所评价的角色的本质——这是直接呈现)。

1.4.2角色塑造要素

角色塑造就是作者将故事中角色的相关信息提供给读者。

除了主角和反派之外的其他所有角色都可以从广义上归类为辅助性的或者不太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角色就是为了突出主角或与主角互动来让读者洞察相关叙事活动。典型的辅助性角色包括陪衬、配角、次要角色、第三角色和固定角色。还有个人的、发展的、固定的、平面的角色等等。

第三重要的角色就是第三角色。这些术语都来自于经典的古希腊戏剧,在希腊戏剧中男高音扮演主角,男中音扮演配角,男低音扮演第三角色。

如果在这个记叙中有一个次要角色一直在帮助主角,那这个角色就是第二角色(主人公的好伙伴)。

1、个人角色——丰满的、多面的、具有复杂的个性。

2、发展的角色——动态的,多面性的,在故事的结尾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一直在变化的。

3、静止的或固定的角色——就是具有一个或两个一直不变的特性的典型角色,比如被强调为聪明的侦探、醉鬼、吝啬鬼、残忍的继母等等。他们代表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从情节的开始到结尾都保持不变。比如像《尤利乌斯·恺撒》中的布鲁图斯就一直认为他自己是个尊贵的人。

动态角色:是指会经历重大改变的人物,比如像简·爱。

典型角色:就是代表一个阶层或一类人的角色。

4、主角就是中心或主要角色——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激励性的品行高贵的角色,能够唤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5、反派——主角与之进行较量与争斗(如果有的话)的人物就是反派人物。然而反派可能不仅仅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主角的敌对势力,可以是个人、事物、社会习俗、大自然、甚至是主角自己的性格特点等等。

6、平面角色含有一种或两种性格特质、想法或特征,简单的概括就能描绘出来。他们心思简单,读者很容易接近。他们是围绕着一种想法或品质塑造出来的,并且随着叙事的发展不会发生变化。

7、丰满的角色,性格复杂,动机不纯;需要微妙的刻画;随着叙述的发展,会成长并发生改变;有许多面,相对而言比平面角色或固定角色更加复杂,通常会表现出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他们被塑造的更加充分,因而也更加难以评价。

1.4.3人物塑造相关术语

1、夸张讽刺:通过模仿或歪曲,将角色的习惯、外表或举止用一种搞笑的滑稽的方法进行夸张表现。

2、陪衬:这个角色的行为和价值与另一个角色形成对比以便衬托另外一个角色的主要性格(通常是主角)。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就是哈姆雷特的陪衬,他的行动意愿正反衬出哈姆雷特的无能为力。

3、主要角色:故事情节的中心角色,主要角色通常都是动态的,丰满的。

4、次要角色:与主角互动的第二重要的角色,帮助推进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次要角色通常是固定的,单一的。

5、角色特征:是指角色的性格特征而非外貌特征。

6、时间顺序:记叙文中事件发生的顺序。

7、视角:视角是指讲述故事的方法或角度。一个故事有作者、叙述者和角色,不要混淆了。

⑴第一人称:如果故事的叙述者和某个角色(可能是主角)是同一个人,那就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例如:我去了书店)这很容易辨识,因为在叙述中会用“我”这个代词(而不是在对话中),第一人称叙述是高度个人化的,可以透露出很多个人信息。

⑵第二人称:叙述者用“你”这个代词。这是最不常见的语态。一些近期的现代小说在这一点的运用上很成功。第二人称用来在读者和作品间建立特殊的联系。实际上,作者通过使用“你”能够让读者不仅仅是旁观者的身份,更多的能使读者成为书中的角色。

⑶第三人称客观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者):叙述者是报道故事的旁观者,似乎不比读者知道得更多。(例如:她去了书店)在这里叙述者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她们和他们。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让作者与角色保持一定距离。从这种疏远的非个人角度来看,叙述者给我们描述动作和对话,而不会直接告诉我们角色的想法和感受。

有时这可以让作者对情节发展保持客观理性的评价。由于叙述者没有提供分析或解释,这个视角十分重视对话、行动和细节,以向读者更好地揭示人物。它也被称为中立全知视角,因为叙述者可以让角色表达自己的行动和观点,同时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有时作者保持客观。在散文分析中,你可能会被要求就某个词或某处描写对角色产生的影响进行辨析。你需要辨别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他或她的口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⑷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讲述故事,提供角色不知道的信息。(她去了书店,完全没意识到3分钟后她将遇见久未谋面的、在街角卖苹果的母亲)。

⑸意识流:这是一种叙事技巧,能让读者进入叙述者的思维意识,无论这种思维过程有多自发随意。

⑹纯真视角:故事以一个孩子的视野去讲述(他或她的评论与成年人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⑺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一个讲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不是解释或阐释作者希望读者获得的观点的人。这种行为往往会改变读者对结论的看法。通常不可靠叙述者对情节、角色和背景的认知会成为故事的实际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