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志(1990~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编 林业

甘泉县森林资源丰富,延安地区四大林区之一的劳山林区即在甘泉。2010年全县林木总面积285.82万亩,覆盖率高达82.6%,空气清新,亦有“天然氧吧”之称。林木以落叶阔叶天然次生林为主;品种主要有辽东栎、山杨、小叶杨、白桦、油松,尤以甘泉油柏(侧柏)珍贵而著名。有三级以上古树名木110株,其中千年以上特级古树6株。最为驰名的莫过于排名延安第一、陕西第二的众宝寺1250年唐代银杏树。此树春夏翠绿成荫、晚秋金黄似染。野生动物60余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16种。随着植被、绿地、滩涂、河流等自然生态的大面积恢复治理,珍禽异兽重归于林。国家AAA级劳山森林公园即位于县域西南天然林区。

甘泉的林木经营主要经历2000年以前的有序采伐、采育结合和之后的封山育林、全面禁伐两个阶段。全面有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植树造林始终是林业工作重心。21年自育苗木13797万株,前期人工植树与飞播造林相结合,后期退耕还林、灭荒造林、工程造林,城乡绿化等多管齐下,全民参与,累计造林36万亩,义务植树630万株。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林政执法等育管并举,从而全面实现了山川秀美、山青水绿、绿化美化奋斗目标。

第一章 林业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甘泉县林业局 1981年,甘泉县林业局撤销,全县林业工作由同期成立的延安地区劳山林业局统管。1992年8月,恢复甘泉县林业局,事业单位,正科建制,编制7人,局长1正1副。1993年6月,撤销县林业局,成立甘泉县林业生产开发服务中心,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县农委。1994年8月,撤销林业服务中心,成立甘泉县林业站,隶属县农林牧业局。1996年10月,恢复甘泉县林业局,属县政府职能部门,行政编制6人,局长1正2副。2010年,下设林业工作站、退耕还林办、森林公安局、防火办、中心苗圃、病虫害检疫站和下寺湾、石门、城关、道镇4个基层林业分站共计10个单位。全系统有职工67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人。期间,魏志民、霍继生、张进军、胡松春、曹视逢先后任局长、主任。单位住址县城中心街。

延安市劳山林业局 1990年,延安地区劳山林业局隶属延安地区林业局,事业性质,正县级建制,1990年,编制476人,实有正式职工414人,计划外用工221人。设局长、党委书记各1人,副局长2人,副书记1人,工会主席1人。内设党办、纪检委、工会、团委、行政办、劳人科、计财科、生产科、技术资源科、综合开发科、公安科、林业工作站12个科室。1997年,更名为延安市劳山林业局,隶属延安市林业局。2007年,编制387人,下设正科级工作机构15个。领导设置:正县级2人,副县级4人,正科15人,副科21人。下设综合办、纪检委(含监察室)、工会、计划财务科、生产技术科、资源管理科(含防火办)6个科室,下辖桥镇、下寺湾、高哨、劳山、清泉、府村6个基层林场和森林消防队、木材检查站、劳山森林公园共计9个经营管护单位。期间,何振宇、谢文治、薛耀军先后任局长;李秀生、梁佳辉、杨志忠、李永东先后任书记;闫克俭、张九皋、田良宏、薛耀军、李延强、王会荣、张冠林、先后任副局长;王银定、薛荣广、王建荣先后任副书记;李峰、申宝昌、崔勇义先后任工会主席。单位驻县城中心街。

第二节 事业机构

甘泉县林业工作站 1994年8月成立,正科建制,事业单位,编制12人,隶属县农林牧业局,领导1正1副。1995年11月,编制10人,隶属县林业局。2002年3月,加挂 “甘泉县林木种苗工作站”牌子,同时和新成立的 “甘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合署办公,增设副职1名。2010年,编制10人,领导1正3副。全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名,其中工程师2名,助理工程师2名。期间,魏志明、张金仓、冯秀明、贾延安先后任站长。

甘泉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2002年3月成立,副科建制,事业单位,编制4人,领导职数1人,与林业站合署办公。2006年1月单设。至2010年,刘世杰任站长。

甘泉县森林公安局 2003年3月,成立甘泉县公安局森林公安分局,事业单位,副科建制,编制4人。2008年7月,更名为甘泉县森林公安局,正科建制,设政法编制7人,领导配备局长、教导员和副局长各1人,隶属县林业局,业务受市森林公安局和县公安局指导。至2010年,姜军祥任局长。

甘泉县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 2003年2月成立,事业单位,正科建制,编制10人,领导1正1副。2007年,增加编制5人,领导1正2副。至2010年,李喜民、张延平先后任主任。

甘泉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2004年3月成立,事业性质,正科建制,编制3名,领导1正1副,主任由林业局长兼任,副主任由森林公安局长兼任,与县森林公安分局合署办公。2008年9月,增设1名专职副主任。2010年,防火办单设。期间,张进军、胡松春、曹视逢先后兼任主任。

甘泉县中心苗圃 2001年3月成立,事业单位,副科建制,编制8人,领导职数1人。至2010年,董西平任主任。

下寺湾林业分站 2002年3月成立,事业单位,副科建制,编制4人,站长1名。主要负责桥镇乡、下寺湾镇的林业生产技术指导和集体林管护工作。

石门林业分站 2002年3月成立,事业单位,副科建制,编制4人,站长1名。主要负责石门乡、高哨乡的林业生产技术指导和集体林管护工作。

城关林业分站 2002年3月成立,事业单位,副科建制,编制4人,站长1名。主要负责城关镇、劳山乡的林业生产技术指导和集体林管护工作。

道镇林业分站 2002年3月成立,事业单位,副科建制,编制4人,站长1名。主要负责道镇、东沟乡的林业生产技术指导和集体林管护工作。

延安劳山林业局下辖的林业管护机构有下列9个:

桥镇林场 1990年,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领导1正2副,有职工49人。驻桥镇。下设刘老庄、柳洛浴2个营林区。2000年,营林区改为管护站,增设林政稽查队。2010年,林场经营面积395668亩。期间,王宝生、营晓春、刘晓刚先后任场长。

下寺湾林场 1990年,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领导1正2副,有职工50人。驻下寺湾。下设雨岔、龙嘴沟2个营林区。2000年,营林区改为管护站,增设林政稽查队。2010年,有职工58人。林场经营面积474406亩。期间,王文胜、乔文昌、张宝平先后任场长。

高哨林场 1990年,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领导1正2副,有职工45人。驻高哨。下设老庄、梁庄2个营林区。2000年,营林区改为管护站,增设林政稽查队。2010年,有职工49人。林场经营面积395917亩。期间,王会荣、郭延河、谢策先后任场长。

劳山林场 1990年,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领导1正2副,有职工48人,驻劳山。下设小劳山、许家圪坨2个营林区。2000年,营林区改为管护站,增设林政稽查队。2010年,有职工53人,林场经营面积197959亩。期间,张树旗、刘晓刚、高宏智先后任场长。

清泉林场 1990年,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领导1正2副,有职工52人。驻麻子街。下设王庄、清泉、甄家湾3个营林区。2000年,营林区改为管护站,增设林政稽查队。2010年,有职工58人。林场经营面积345997亩。期间,乔文昌、余永泉、贾生平、梁爱斌先后任场长。

府村林场 1990年,正科建制,事业单位,领导1正2副,有职工49人。驻东沟府村。下设坡根底、直罗2个营林区。2000年,营林区改为管护站,增设林政稽查队。2010年,有职工46人。林场经营面积465367亩。期间,马明富、梁爱林、郭延河先后任场长。

森林消防队 2001年8月成立,正科建制,事业单位,编制35人,领导1正2副,有职工35人。驻关家沟。期间,郝升年、李思友先后任队长。

木材检查站 1990年,设关家沟、六里峁2个木材检查站,副科建制,事业单位,各配站长1人,职工4人。2000年,撤销关家沟木材检查站,六里峁木材检查站升格为正科,编制5人,设站长1人,站址设在甄家湾。期间,王涛、任文革先后担任站长。

森林公安分局 1990年,劳山林业局内设公安科,正科建制,配备科长、指导员各1人,干警3人。下设桥镇、劳山、清泉3个林业派出所,副科建制,各编制5人,设所长1人,干警4人。1999年8月,撤销劳山林业局公安科,成立延安市森林公安局劳山分局,由市森林公安局垂直管理,正科建制,编制21人,设局长、政委各1人,副局长1人。内设劳山刑警中队,下设桥镇、劳山、清泉3个森林公安派出所,均为副科建制,分别设所长、指导员各1人。期间,雷星明、乔文昌先后任科长、局长。

延安市劳山林业局技术队伍情况为:1990年,全局有职工422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33人,未认定技术干部14人,未认定等级工人366人。2000年,有职工429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72人,林业技师4人,高级工66人,中级工66人,初级工43人,普工32人。2010年,有职工38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6人,林业技师8人,高级工116人,中级工94人,初级工37人。

第二章 林业资源

第一节 面积种类

劳山林业局经营范围与甘泉县行政疆界一致。1990年,劳山林业局委托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完成了辖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经调查:甘泉林区植被呈现以森林为主兼有森林草原的自然现状,森林以落叶阔叶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森林类型有侧柏林、辽东栎林、山杨林、小叶杨林、白桦林、油松林等;灌木主要有沙棘、虎榛子、胡颓子、胡枝子、白刺花、黄蔷薇、山桃、栒子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菅草、羊胡子草、白草、蒿类等。覆盖度一般为40%~60%。人工栽植树种主要有:侧柏、刺槐、小叶杨、油松、白榆、中槐、桃、杏、苹果、梨、红枣等。

2003年8月,延安市政府决定,将劳山林业局所属的洛河沿岸及210国道两侧各纵深5公里范围内的宜林荒山含已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造林地,面积20万~25万亩,全部划归甘泉县林业局经营管理,但权属未变仍属劳山林业局。

2004年,县林业局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规划设计院承担本县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西北院作为项目承担主体,主要负责技术指导、遥感图像处理、区划判读、成果产出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等,县林业局负责外业样地调查、区划结果的实地验证、质量检查等工作。调查工作于当年11月开始,至2005年4月完成县、乡(镇)、村界线的采集、遥感图像处理、解译标志建立等准备工作;5~9月完成区划判读工作;10~11月完成判读现地验证、蓄积总体控制样地、小班蓄积估测样地调查、散生木、四旁树蓄积调查等外业工作;12月~2006年1月完成小班区划的修正完善、调查资料整理和小班蓄积量的回归测算;2~4月完成资源数据库建立、统计汇总、成果图制作、调查报告编写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立。6月,通过省市验收。

据2006年二类资源调查数据显示,甘泉县行政范围土地总面积为3427500亩,其中有林地1970245亩,疏林地96223亩,灌木林地144387亩,未成林地221758亩,苗圃地327亩,无立木林地10800亩,宜林地231111亩,农地718560亩 (含农田经济林5031亩),水域13554亩,未利用地327亩,建设用地20206亩;森林覆盖率为57.5%,林木绿化率为57.6%。行政范围内,延安市劳山林业局经营管理土地面积2275317亩,甘泉县经营管理土地面积为1152192亩。全县活立木蓄积538.93万立方米。

2009年12月,甘泉县国有林地面积为2473135.5亩,涉及6个林场。其中县管国有林地200602.5亩;集体林地200217亩。

第二节 高龄古树

截至2010年底,甘泉县境内树龄在100~300年的三级古树有82株;树龄在300~500年的二级古树有12株;树龄在500~1000年的一级古树有10株;1000年以上的特级古树6株。

特级古树详细记载如下:

香林寺侧柏1号 位于下寺湾镇田家沟村香林寺院内,树龄1050年,树高12.0米,胸围2.40米,树冠覆盖面积28平方米,树貌壮硕。

香林寺侧柏2号 位于香林寺佛洞上方崖缝中,树龄1020年,树高8.0米,胸围2.10米,树冠覆盖面积50平方米。根系外露,伸向崖缝之内。

白鹿寺银杏树 位于高哨乡寺沟村白鹿寺内,树高22米,胸围6.46米,树冠覆盖面积约50平方米,树龄1250年。树下根蘖苗直径约30公分。由于此树为雌株,周围数百里无雄株生长,无法授粉,长期以来未能挂果。1992年,中国银杏协会理事长林协专家等来此考察后,建议给该树嫁接雄枝,使其授粉。实施嫁接以后,银杏树每年果实累累。

背坡村古槐 位于东沟乡背坡村。树龄1200年,树高21.5米,胸围4.45米,树冠覆盖面积80平方米。基部又萌生两棵小树,胸围近60公分。

袁庄古槐 位于城关镇袁庄村。树龄1100年,树高18米,胸围4.30米,树冠覆盖面积60平方米。

枣林古槐 位于高哨乡枣林村。树龄1000年,树高13米,胸围3.80米,树冠覆盖面积38平方米。

甘泉县2010年一级古树一览表

甘泉县2010年二级古树一览表

第三节 名贵树种

油柏 又名香柏,因其油性大,有别于油性小、木质松的柴柏而得名,甘泉民间称油柏或柏树,其学名侧柏,甘泉地盛产。甘泉油柏,属常绿乔木,成年树高10~15米,胸径一般在20~30厘米,树龄几百年乃至千年以上者亦有之。其适应能力极强,干山、陡洼、崖畔、石缝皆可顽强生长,因环境恶劣,缺水少湿,故而生长十分缓慢,要成年成材,至少80~100年。

甘泉油柏因其材质密实坚硬,油脂含量大,树芯殷红美观,耐朽耐沤力极强,可供盖房、做家具、做冥具等使用。甘泉油柏在整个延安地区乃至陕西省都是最优质的。甘泉民间沿用油柏料子做棺材,久负盛名,周围县份对甘泉出产的柏木料子十分青睐。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该树种列为珍稀保护树种。甘泉县于1956年成立林业专门机构开始保护,同时对民间使用料子实行计划采伐。但是因利益驱动,社会不法人员偷砍滥伐、挖根炼油现象严重,使该资源遭到几近灭顶之灾。1999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甘泉县即对该珍贵资源实行全面禁伐,进行严格保护。油柏全身是宝,根、枝、叶均可提炼柏油,制作香脂、香料,柏子经济价值也很高,其仁可入药,亦可榨油。

银杏树 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名贵珍稀树种之一,有 “人类历史活化石”之称。甘泉县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其地位在延安独一无二,在陕西名列第二,仅次于西安市长安·160·区罗汉洞村古观音禅寺银杏树。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单株古银杏序列中列到第10位左右。甘泉古银杏树生长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寺沟村旁一佛教圣地白鹿寺(又名众宝寺)院内。据载,唐代宗大历年间,一高僧建该寺并栽植此银杏树。经科学测定,树龄距今1250年,与史料记载完全一致。

甘泉古银杏树已列入国家特级保护树种名录。该树虽经历千余年风雨沧桑,但其仍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生长力极其旺盛。经测量,树高23米,胸围6.46米,树冠50平方米,其树下根蘖苗直径30多厘米,其树龄亦有数百年。银杏树属落叶乔木,雌雄异株,叶片酷似扇形,秋季金黄,收集可制保健茶品,降脂、降压。果实圆形略带椭圆,果皮橙黄色,果仁可以食用,也可入药。因其果核呈白色,故又名 “白果树”。材质致密,且有药香气味,素有银木之称。其生长缓慢,从栽种到盛果最少40年,因此又有 “公孙树”之称,即 “公种而孙得食”之义。甘泉古银杏树属雌株,过去未见挂果。1995年,给该树嫁接雄枝后,受粉成功。此后每年结果,而且繁枝累累,煞是美观。

杜梨 又名杜梨树,学名棠梨,甘泉人称杜梨。县境内广有分布且均为天然野生。甘泉杜梨是一种落叶乔木资源,其不择环境,凡有土壤的地方,不论阴坡、背洼、沟渠、崖畔,均可自由生长,而且耐旱、耐寒、耐瘠。成年杜梨树一般高4~8米,直径20~30厘米。老树高达15米以上,径粗40~60厘米。树龄长,深山、村庄屡有超过百年者。每年春夏之交,白色花朵先于叶而盛开。深秋时分,圆而小的果实满枝累累,熟透色黑,可食,味略涩酸,籽粒黑小,可人工繁育。

杜梨树木质坚硬、细密,树芯红褐。其用途十分广泛,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喜用杜梨木做衣柜、米柜、门板、锅盖、棺材等家具。尤其厨房案板,均为清一色杜梨木,乡村农户至少一块大面案、一块小菜案。杜梨树苗,是嫁接各种梨树的良好砧木。2000年左右,随着禁伐政策的落实和大量竹制案板等新型材料的涌入,杜梨木制作家具的使命结束。然而一些文玩爱好者开始用杜梨树芯制作手串等把件。

甘泉的杜梨树还有一段卓越的红色记忆,那便是著名的劳山战役指挥所,当年就扎在山顶一棵杜梨树下。

第四节 土产药材

甘草 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味甜而得名。甘草是一种野生中药材,甘泉地域盛产,甘泉人俗称甘草秧。甘草以根茎入药。因甘泉独特的气候、土质和水质因素,致甘泉出生的野生甘草尤以根茎粗壮深长而著名。人们春秋两季刨挖,取根晒干,束捆售卖。

甘草富含甘草素、甘草酸等多种医用化学成分,其味甘,性温,具有解毒、泻火、润肺、止咳等多种药疗效果。甘草可解百药之毒,中草药配方多有甘草,故其有 “百药之王”的称谓。甘草还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化工工业。甘泉野生甘草资源丰富,同时为农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串地龙 学名穿山龙,别名穿地龙,甘泉人惯称串地龙,是一种野生中药材资源,甘泉盛产。串地龙喜于半阴半阳山坡草丛、林下或边缘生长,肥沃、疏松、湿润、腐殖质深厚的土壤是其适生、优生区,甘泉独特的小气候和广袤的森林环境为其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因而甘泉地域的串地龙根茎壮,产量高,而且易刨挖。

串地龙以其根茎入药。其味苦,无毒,具有舒筋活血、祛风止痛之功效。民间用来医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等症。人们普遍于春秋两季采收。收回的新鲜串地龙去植株,去泥土、留根茎,剁8~10厘米短截晒干出售。一人一天可采收几百斤,价格虽低,但以量取胜,收入不薄。

连翘 是一种多年生灌木,根系发达,易丛生,株杆高2~3米,小枝斜展,节间中空。谷雨前后,连翘花先于叶开放,颜色金黄,花香淡雅,芬芳四溢,艳丽美观,赏心悦目。花量大、花期长,其形酷似南方的迎春花。近年来,已作为园林观赏花木广植于甘泉城区花园、草坪、绿茵地,点缀美化环境。连翘喜光,耐寒,耐旱,耐瘠,不择土质,不避石砾,其生命力和适应性非常强,但阳坡地更易萌发。甘泉广阔的山地资源盛产野生连翘。

连翘果实亦叫连翘,又名连壳,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每年秋季8~9月份连翘成熟采收。其果长椭圆形,梗长约0.5~1.5厘米,中间鼓,两端尖。阴晾风干后,果裂为壳,故名连壳。其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指数均为高级别。连翘作为名贵花木,屡有初冬季节,花开二度的美好景致,亲眼目睹者有之,记载和传说亦有之。

黄芩 草本植物,植株一年生,叶绿花紫,根黄入药,是一种野生传统中药材。甘泉是陕北地区黄芩知名产地之一,史志有载。黄芩,喜温暖,耐严寒,耐干旱,山顶、山坡、路边、林缘向阳干燥之地广有生长。每年春秋之季采根,阴干出售,用于制药。

人工培植的黄芩,其药效远逊于天然野生黄芩,其价格亦贵贱有别。野生黄芩还具有广阔的国际出口市场。

柴胡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药,是传统的野生中药材,甘泉盛产。柴胡4月复苏生苗,茎秆青紫,叶片形似竹叶,色绿,7月开黄色小花,根须色赤,春秋采挖。

柴胡入药,气平味苦无毒。《神农本草经》载,柴胡,药中上品。治疗感冒发热、寒热不定、疟疾等症有奇特疗效。甘泉民间用柴胡、生姜、葱须、红枣、红糖等熬汤热喝,治疗风寒感冒,效果灵验。据传此法已沿袭千余年历史。近年来,人工种植柴胡,其功效亦颇好,但终不及野生。

茵陈 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传统中药材,甘泉民间惯称白蒿芽。顾名思义即白蒿 (又名黄蒿)之嫩芽。

白蒿,属蒿草类,冬季地上部分枯死。经冬眠,其根复苏,春季发芽,滋生分蘖成簇团状。甘泉于清明节前后采割,晾晒至干,即为茵陈,可药用。民间有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倒当柴烧”的谚语。甘泉境域因有肥沃的土质、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水源等特殊条件,故而其野生菌陈具有体格肥硕、质地绵嫩、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

鲜茵陈,气清香,味或略甘,或略苦或无味均有,取决于其环境、条件等因素。甘泉城乡居民均有春季采吃鲜芽的习惯,可吃蒿面拨拉 (地方小吃。蒿面相拌,蒸而食之),或做饺子馅等,食用保健,一举两得。

茵陈药用性寒,主治黄疸。有利胆、护肝保肝、降脂降压等功效。民间有 “护肝之宝”的赞美。茵陈还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和促肥上膘的优质饲草。

第三章 林业发展

第一节 苗木培育

1992年,全县苗木生产和供应仍为计划经济模式。每年初,县林业局给各乡镇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由乡镇再分解落实到村组和苗圃。2000年以后,国家实施林木种苗工程,县中心苗圃建成,同时,市场经济使一大批培育苗木个体户和专业户应运而生。2010年底,全县有育苗农户305户,年实现苗木销售收入600万元。

甘泉县1990~2010年苗木生产情况统计表

续表

第二节 封山育林

甘泉县封山育林遵照自然规律,利用植被自我恢复功能培育森林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政策制度等原因,除了在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封育成果比较显著外,大部分地区由于放牧、开垦等人为因素影响,封山育林成效差,幼林的生长和自然植被恢复缓慢。

1998年以前,规划设计、技术措施专项资金等难以保障,封山禁牧仅为一种行政呼吁手段。1999年8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以后,甘泉县率先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全面实行封山禁牧政策。同期,国家有计划下达封山育林任务,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封山育林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10月,甘泉县全面执行延安市《关于实行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决定》。过渡期间,次生林区林草较好的区域,采取轮牧方式,继续发展养羊业,但重点是舍饲圈养。

2000年以后,甘泉县按照国家下达的封山育林计划,选择适宜地域“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依据技术规程,结合现地因子,合理确定封育类型、封育措施和封育年限。采取封一片,留一个人的办法,固定专职护林员巡山管护,落实责任,并在封育区设立哨卡、修建管护房、设立界桩,制定乡规民约、设立警示牌、刷写标语、设置机械围栏等封禁措施,提高封育效果。全县封山育林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乔木型,分布在条件较好的南部次生林区;乔灌型,主要分布在林缘地带,林中空地的疏林地或灌木林地;灌木型,主要分布在降雨稀少,生态区位重要的地段。封育方式分别采取全封、半封和轮封3种。全封是在封山区内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半封是在保障林木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允许在一定的季节内开展林副业生产活动;轮封是将林分区划成若干区域,间隔一定年限轮流封育,在封山期内禁止人为活动。封育年限根据封育条件和封育类型不同确定为4~10年范围,一般乔木型封育年限长于灌草型。

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1.54万亩,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项目县林业局完成0.3万亩,劳山林业局完成16.84万亩。

第三节 退耕还林

1999年,甘泉县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当年完成退耕还林27500亩,荒山造林300亩。2000年,补充确认退耕还林8800亩。2001年,退耕还林4000亩,荒山造林12000亩。2002年,退耕还林30000亩,荒山造林30000亩。2003年,退耕还林70000亩,荒山造林40000亩。同年5月,甘泉县通过了省政府对2002年度以前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效、政策兑现等方面工作的检查验收,6月,通过国家督察验收。2004年,退耕还林14000亩。同年,接受省政府组织的35人专家团历时30天,对甘泉县2003年度以前所有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政策兑现、种苗费拨付使用等情况进行的全面检查验收。同期,接受国家专家组历时7天的检查验收。2005年,退耕还林31000亩。同年,退耕还林档案通过市档案局验收。2006年,退耕还林6000亩。2008年,在高哨乡完成封山育林4000亩。2010年,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0000亩,荒山造林3000亩。截至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9.0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造林19.13万亩,配套荒山造林8.53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国家累计投资21348.4万元。工程覆盖全县3镇5乡117个行政村10718户47821名群众。

2003年南寨村退耕还林初期

2006年南寨村还林成效

第四节 人工造林

义务植树 1992年始,甘泉县组织发动全县干部职工在春秋两季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当年,在太皇山村建立义务植树基地,规划面积6626亩。1993年,组织干部职工8000余人,其中县级领导48人集体参加义务植树,每人植树0.2亩45株。2007年,响应全市开展 “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在县城东南灯笼山建立 “公仆林”,当年新造林700余亩,抚育管护5381亩。

2009年春,组织全县干部职工义务植树1184亩,栽植绿化苗木16.5万余株。县政协投资10余万元,栽植了“政协委员纪念林”。同年秋,全县及驻甘单位、企业的干部职工每人捐资100元作为绿化基金,共计70余万元,聘用清泉林场专业工队完成县城西山绿化500亩,栽植油松、火炬等绿化苗木3.5万株。此后,每年不再统一组织干部职工义务植树,改为募集绿化基金,以资代劳。每年筹集干部职工绿化基金210万元,用于实施城区重点区域绿化。

2010年底,全县共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5个,义务植树建卡率95.4%,尽责率95%,义务植树成活率97%以上,累计完成义务植树630万株,全面完成了城区周围“五山”绿化工程。

“绿色长廊”甘泉段建设工程 1992年,延安地区统一规划,在210国道及西延铁路沿线建设一条长304公里、宽3公里的经济生态林,命名为绿色长廊工程。该项目依托 “三北”防护林建设项目实施。甘泉县在辖区内绿色长廊工程实施中,将任务下达沿线各乡镇完成。据统计,至1998年共实施造林绿化41437亩,其中:1992年7230亩,在白土坡建立示范点1180亩;1993年8400亩;1994年8607亩;1995年3000亩;1996年4100亩;1997年6000亩;1998年4100亩。

造林灭荒工程 1995年8月,根据陕西省《关于奋战四年实现全省绿化灭荒任务的决定》,甘泉县依靠国家下达的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资金,动员各乡镇群众会战造林。据统计,1996年完成4500亩,1997年完成7620亩,1998年完成11000亩,1999年完成5000亩,累计完成灭荒造林28120亩,基本完成任务。

“三北”防护林工程甘泉片造林 甘泉 “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生态工程与国家规划同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第一、二期工程。本世纪1996~2000年,第三期工程中主要实施公路、铁路沿线绿化造林的 “三百里绿色长廊工程”、“灭荒造林”等,共完成26.1万亩,其中植苗21万亩、直播0.5万亩、飞播4.6万亩。2001年开始实施第四期工程。当年,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20000亩。2006年,完成5000亩。2007年,完成5000亩。2008年,完成7000亩。2009年,完成20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

2010年,“四期”工程结束,当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5000亩,封山育林20000亩。四期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4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

“米”字形绿色生态工程 1998年,根据全省“米”字形公路网的布局结构建设绿色生态长廊决定,甘泉县当年完成“米”字形造林工程4100亩。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1998年,国务院决定启动第一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甘泉县被列入首批实施县。并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当年完成生态环境建设工程10950亩。

“两线三点”造林绿化工程 1999年,根据《延安山川秀美工程规划纲要》,要求交通道路沿线、河流两岸和城镇周围、村庄周围、机关村户院落 “两线三点”率先实现绿化和美化。甘泉县当年栽植河道护岸林60公里,完成百村万户百万株银杏栽植工程19.2万株。2000年,栽植护岸林45公里,百村万户百万株银杏栽植113.8万株。2001年,城区绿化2400亩。2002年,城区绿化工程造林7464亩,洛河流域栽植护岸林95公里,劳山河流域栽植护岸林15公里。至此,基本实现了“两线三点”绿化美化。

飞播造林 2002年6月,由延安市飞播造林工作站组织,省飞播队在甘泉劳山乡杨庄科沟(老虎沟播区)飞播造林22950亩。

“陕西职工世纪林”甘泉片造林 2000年,省总工会发出营造“陕西职工世纪林”的倡议。10月25日,“陕西职工世纪林”一期工程启动仪式在甘泉县下寺湾镇田家沟村鱼墩山举行,省人大副主任、省工会主席刘枢机和延安市有关领导出席并向18个捐款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该项目利用职工捐款20万元,在该村栽植仁用杏、银杏、小叶杨和油松等,造林总面积645亩。

“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2007年,根据全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精神,甘泉县即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以庭院绿化、村庄绿化、路渠绿化和一村营造一片林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当年完成麻子街村1个村。2008年,完成刘老庄、新庄科、魏家沟、安家坪、苏家河、芦庄、五里桥7个村。2009年,完成海眼沟、王角村2个村。2010年,完成王角、方家河、下寺湾、公家峪、雷家沟、林沟、黄蒿坪、海眼沟、曲里村9个村。至此,全县累计完成“三化一片林”工程的村庄19个。

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7年,国家启动第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项目。甘泉县建设任务8000亩。工程涉及全县各乡镇,分2年实施完成。当年完成4000亩,2008年完成4000亩。

重点区域绿化工程 2009年,根据延安市《关于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的通知》,全面实施以美化人居环境为目标,以身边增绿为抓手,加快城区、乡镇、村庄、交通道路、河流河道堤岸、川道直观坡面和矿区等7个重点区域的绿化美化。当年,全县完成劳山、南沟门段护岸林栽植21公里、县城西山直观坡面绿化500亩、美泉精品流域环城绿化1000亩。

2010年,完成县城北部杨家砭直观背坡面绿化1000亩,阳坡面绿化600亩,太平梁直观坡面绿化58亩,县城西山绿化540亩,美泉精品流域建设2132亩,高哨白鹿寺绿化200亩,黄延高速连接线景观林建设1800亩,完成劳山樱花园建设35亩。

碳汇造林 2010年,甘泉县被纳入碳汇造林首批试点县。按照国家林业局要求,该项目纳入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务。当年,甘泉在石门乡实施完成碳汇造林任务1000亩。

第四章 林业管护

第一节 护林防火

管理制度 1990年,执行国务院发布的《森林防火条例》和延安地区发布的《处置森林火灾预案》,开展全县的护林防火工作。1991年,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县、乡、村逐级签订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重点林区还将护林防火责任细化到自然村组,并分别与农户签订护林防火公约。1997年,推行森林防火年度责任量化考核制度,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量化指标。2000年,全面执行市政府印发的《延安市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分工协作职责》和修订后的 《处理森林火灾事故的预案》。

2004年,根据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再次修订完善的《延安市处置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各乡镇、林场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出本地区处置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在日常管理上制定了甘泉县 《森林防火带班制度》、《森林防火值班制度》、《森林火情报告制度》、《森林防火办公室主要职责》、《网管人员职责》、《森林火灾处理程序》、《森林防火统计报表、火灾档案管理制度》《森林防火设施、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等8项规定和制度。

联防组织 甘泉县为陕、甘两省13个县(市)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成员。护林防火联防委员会的工作,由组成县 (市)人民政府每年召开一届会议,轮流主持,总结上届工作,研究部署下届工作,奖励先进工作单位,形成会议文件,由联防成员负责贯彻落实。甘泉县1999年为主持方,在县宾馆主持召开了第四十一届联防会议。

扑火队伍 1995年以前,甘泉县没有专业扑火队伍,森林防火依靠群防群救。同年6月起,防火工作依托劳山林业局消防队应急处置。

2006年初,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护林防火工作责任,严防森林火灾发生的实施意见》,甘泉县组建了20人的季节性森林消防专业队;每个乡镇林场组建15~20人的半专业森林消防队,每个行政村聘用1名专职护林员。2010年底,有县属森林消防专业队1支20人,乡镇及乡镇林场所属半专业森林消防队14支280人。

季节性森林消防专业队管理办法为:防火期内在固定地点集结待命,统一配备扑火机具和服装,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平时开展森林防火宣传,进行防火基础知识和扑火技能培训,协助林政、森林公安人员巡查纠正野外用火,查处林政案件。

半专业森林消防队管理办法为:防火期内每支半专业队每天至少保证有8~10人值班待命,及时处置辖区内的森林火灾突发事件。每名队员每年培训不少于15天,参加培训或扑救森林火灾每人每天补助20元。防火期内每人每月补助30元,所需经费由县乡政府列入年度防火经费预算。

村级护林员职责是巡查、制止毁林行为,协助林政、公安查处案件,报告火情,组织扑救等。护林大队与护林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完善聘用合同,做到 “人员、报酬、任务、责任、奖罚、制度”六落实。

防火设施 全县有瞭望台4座,防火专业队伍营房5间,防火物资储备库2个,运兵车1辆,指挥车1辆,摩托车5辆,2号、3号工具485套,灭火水枪30个,风力灭火机60台,风水灭火机6台,油锯3把,水泵2个,砍刀50支,割灌机1台,GPS(全球定位系统)2个,扑火服装100套,睡袋30套,发电机2台,短波电台1台,卫星电话1台,对讲机16台,车载电台1台,发电机2组。

火灾预防 每年3月、11月为全县“森林防火宣传月”。每年进入防火期,县防火办根据气候情况,在重要时段开展森林防火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广泛宣传 《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戒严令》等。县电视台同期制作森林防火宣传栏目,及时报道护林防火动态,播放政府防火戒严命令和护林防火公益广告。各乡镇及基层林场在重要路口、地段设立明显的护林防火宣传标语,中小学均开设了护林防火宣传课,行政村组制定了护林防火公约。

野外火源管理一是“疏、导、堵”。“疏”即每年12月底前,以乡镇为单位彻底清理秋季作物禾秆和果园杂草,减少火灾隐患;“导”即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上坟不烧纸、行路不吸烟、林内不用火;“堵”即进入戒严期,杜绝林区一切野外用火。二是“死看死守”。在春节、清明、“五一”等传统节日期间及高火险时段,全县林业系统、林区乡镇等管理机构组织力量,严防死守。三是重点人群管理。对林区的痴、呆、傻等低智人员和坟主,由林场造册登记落实管护人员和监护人。流动人口由村委会和社区摸排登记。四是常态化督促检查。重点检查野外用火管理是否严格、森林防火宣传是否到位、扑火机具是否完好、值带班和巡查人员是否在岗、预警监测和通信联络系统是否畅通、森林消防专业和半专业队是否值班巡查等情况。

灭火纪实 1992年4月5日下午1时,高哨乡新庄村崖窑沟盲流人员王克雄烧荒引起火灾,过火面积265.5亩,其中有林地216亩,成灾面积39亩,共烧死林木3656株。

1997年10月26日上午11时,桥镇林场柳洛峪和刘家沟相继因农民烧蜂引起火灾,过火面积分别为29亩和121亩,两次均为地表火,未造成活立木损失。

第二节 病虫防治

一、有害生物

(一)林业虫害

县境内有林业虫害1500余种,危害较大的林业虫害有21种(类):1.松六齿小蠹、柏肤小蠹,主要危害柏类、柳。2.光肩星天牛,主要危害杨、柳。3.刺槐虎天牛,主要危害槐类。4.铜绿丽金龟,杂食性虫种。5.松梢螟,主要危害油松。6.柏毛虫,主要危害柏类。7.松针小卷蛾,主要危害油松。8.侧柏毒蛾,主要危害柏类。9.舞毒蛾,杂食性虫类,危害树种达500余种。10.大地老虎,杂食性害虫。11.黄地老虎,杂食性害虫。12.刺槐尺蠖,杂食性害虫。13.枣尺蠖,主要为害枣、苹果、梨、桃、花椒、杏、李、杨、柳、刺槐。14.桃小食心虫,主要危害桃、梨、枣、苹果等。15.大袋蛾,杂食性害虫。16.白杨透翅蛾,主要危害杨类、柳类。17.杨杆透翅蛾,主要危害杨类、柳类、槐类。18.刺槐蚜,主要危害刺槐、国槐、紫穗槐等。19.桃蚜,杂食性害虫。20.松阿扁叶蜂,主要危害松科植物。21.河曲丝叶蜂,主要危害杨、柳类。

(二)林业病害

县内有林业病害250余种,现已查明100余种。目前,危害县内林木的主要病害有10种(类):1.松落叶病。2.苗木立枯病,主要危害油松幼苗。3.松叶枯病,主要危害油松。4.侧柏叶枯病,主要危害柏类。5.苹果梨柏锈病,主要危害梨、杜梨、柏类。6.杨黑斑病,主要危害杨、柳类。7.杨树烂皮病,主要危害杨类。8.山杨心腐病,主要危害山杨。9.细菌性穿孔病,危害多种植物。10.杏树焦边病,主要因土壤缺钾所致。

(三)林业有害植物

县内有林业有害植物50余种,常见的有以下10余种:藜、木樨、黄花蒿、加拿大一枝黄花、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车前草、狗尾草等。

(四)林业鼠 (兔)害

甘泉县内有林业鼠(兔)害13种,分布普遍、危害较为严重的有以下4种: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达乌尔鼠兔。

二、有害生物防治

2007年,全县有害生物寄主面积29.8万亩,发生灾害面积8.6万亩,占28.9%。其中鼠害发生面积4.4万亩(轻度3.2万亩,中度1.12万亩,重度0.08万亩);兔害发生面积为4.2万亩(轻度3万亩,中度1.18万亩,重度0.02万亩),采取土埋法防治7000亩,套兔防治2.9万亩,地弓、地箭防治1.9万亩,化学药剂防治3.1万亩。有效防治面积7.6万亩,其中无公害防治面积5.5万亩,成灾面积0.1万亩,实施种苗产地检疫面积300亩。

2009年,全县有害生物寄主面积29.8万亩。但森林病虫害发生相对轻微,主要虫害有河曲丝叶蜂,国槐小卷叶蛾,主要病害有刺槐黄叶病,通过及时防治均未形成灾害,对森林及林木生长影响不大。但森林鼠兔害发生面积仍然较大,当年发生灾害面积11.8万亩,其中鼠害发生面积8.6万亩(轻度4.8万亩,中度3.7万亩,重度为0.1万亩);兔害发生面积为3.2万亩(轻度2.4万亩,中度0.8万亩)。采取土埋法防治6000亩,捕兔防治1.1万亩,地弓、地箭防治4.5万亩,化学药剂防治2.4万亩。有效防治面积8.6万亩,其中无公害防治面积6.2万亩,成灾面积为0.1万亩,实施种苗产地检疫面积为575亩。

第三节 野生保护

甘泉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由县林业工作站负责。

一、野生植物保护

甘泉县野生珍稀植物保护起步较晚。2004年,甘泉县境内有野生植物种类约1100余种,隶属91科331属,其中乔、灌木植物80余种,药用、观赏植物300余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1种,二级1种,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2008年,开始重点保护古树名木。经调查,全县古树名木共计346株,其中古树332株,名木14株,全部建档并印装成册,详细记载其地址、树种、树龄、树高、胸围,且配以照片。

二、野生动物保护

1999年,普查结果表明,境内林区有野猪、狍子、豹、狐狸、野兔、环颈雉、红嘴山鸦等野生动物约6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豹、黑鹳、金雕3种,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鸳鸯、灰鹤、红脚隼、燕隼、红隼、长耳鸮等16种。1993年,设立野生动物保护站。2001年,核发狩猎证,实行计划狩猎,严禁无计划和超计划狩猎。狩猎期间,禁止使用军用武器和体育运动枪支,毒药,炸药,猎套、铁夹、地坑、电击等灭绝性狩猎行为。2003年,根据省林业厅《关于严禁违法捕猎和经营野生动物意见的紧急通知》,县林业部门暂停办理各类野生动物狩猎证和特许捕猎证。2004年,全县集中开展了以打击非法运输、收购、出售野生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为重点的“候鸟二号行动”。2008年,开展了以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为重点的 “飞鹰行动”。打击非法捕猎和经营野生动物活动至2010年,在桥镇、高哨、清泉、府村林场累计抢救、放飞37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一些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如苍鹭、岩鹭等又重归于林。

第四节 林政执法

一、劳山林业局林政执法

1990~1999年,林政执法以森林公安科为主。日常林政执法主要由各基层林场持有林政执法证件的护林人员执行。2000年,林政执法由劳山林业局资源管理科负责,各林场设立林政稽查队进行日常执法。达到林业刑事立案标准的交由劳山森林公安分局按程序处理。劳山林业局严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违犯林业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查处。制定《劳山林业局林政人员管理办法》、《执法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使林政执法日臻规范。

2001年7月19日,犯罪嫌疑人安某父子及许某在劳山乡土黄沟潭沟畔盗伐国有柏树84株,立木蓄积8.431立方米。安某父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和2年,并处罚金2000元,许某给予行政处罚。2004年10月23日、11月2日,犯罪嫌疑人张某、陈某用2天时间在府村国有林区盗伐柏树13株,立木蓄积3.77立方米。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年,并处罚金2000元;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1500元。2007年11月22日晚,根据群众举报,森林公安分局在包茂高速公路延安段扣押柏木61根,现场抓获刘某等7名嫌疑人。由于案情重大市局成立了甘泉“11·22”专案组对案件进行侦查。经查,刘某等人在1年多的时间内多次在甘泉和宝塔区国有林区内盗伐林木,立木蓄积累计115.7立方米。以此案为突破点,连带侦破刑事案件5起(其中特别重大案件1起),查处行政案件20起,处理涉案人员30人,涉嫌犯罪的刘某等16人被分别处以7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和罚金。2009年6月,森林公安局劳山分局侦查:犯罪嫌疑人赖某等人交叉结伙多次在甘泉、富县等地国有林区盗伐柏木,立木蓄积达72.668立方米。本案共侦破刑事案件3起,涉案犯罪嫌疑人8人,被移送起诉后分别判处1~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10年6月,接群众举报,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经过近一个月的侦查,犯罪嫌疑人赵某、王某等人在5个月的时间内,在劳山林区作案13次,共计盗伐柏木221根,立木蓄积35立方米,涉案金额达7万余元,犯罪嫌疑人赵某、王某等人被判处3年及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990~2010年,累计查处各类林业刑事案件91起,处罚136人;行政案件4567起,处罚5192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41.88万元。

二、县林业局林政执法

2002年以前,甘泉县林业执法工作主要依托劳山森林公安局、劳山林业局林政科、劳山林业局各基层林场予以适时处置。2003年,组建县森林公安局后,始开展执法活动。

2004年以前,甘泉县林业执法工作主要以封山禁牧为主。

2005年,共办理各类林政案件14起,处罚14人次。2006年,办理林政案件36起,处罚36人次。2007年,办理林政案件34起,处罚34人次。2008年,办理林政案件26起,处罚26人次。侦办林业刑事案件1起。2009年,办理林政案件36起,处罚36人次,侦办林业刑事案件1起。2010年,办理林政案件84起,处罚84人次。侦办林业刑事案件5起。

第五节 林权登记

2008年,甘泉县道镇作为林改试点镇,率先进行林权改革试点。比对“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与林业工作设计图纸,按照明确面积到山头、到地块、到小班、到户的 “一个明确,五个到位”原则开展林权勘界。经林农签字确认、张榜公示无异议后,上报申请发放林权证。当年,完成道镇林地勘界面积55028亩,其中以家庭承包方式经营的林地54347亩,以集体经营的林地30亩,另有651亩社办林场地未纳入本年林改。发放林权证2083本,发证率99.8%。11月,通过陕西省林改办试点验收组检查验收。

2009年,甘泉县林改工作按照组织准备、勘界确权、建档发证和总结验收4个步骤在其余7个乡镇全面展开。共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积28.7万亩、10278户。顺利通过省、市联合检查验收组的检查验收,并被评为全市林改工作先进县。全县共计发放全国统一制式的林权证10973本,占应发证的97.5%,发证登记林地面积占县域林地总面积的98%。经自查评定,确权到户率98%,林权证发(换)率97.5%,林权登记合格率100%,林权纠纷调处率98%,群众满意率100%。

第六节 林地征占

1990年开始至随后10多年间,甘泉的石油勘探、钻采、运输征占林地量较大, 2002年,高速公路过境征占林地。2007年,包西铁路扩建甘泉过境征占林地。另有地方政府零星征占。为依法保护林业用地,做到合法、合理使用林地,杜绝林地无序流失,劳山林业局加大林地管理力度,规范征占林地审批制度,严格按程序为开发者办理林地征占手续。推行林业行政管理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依法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和监督制度,公开林业行政许可项目、办事流程、办理时限和承诺等项目,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杜绝随意占用林地和“先占后批、少批多占”行为。至2010年底,累计征占国有林地9118亩,收回各类补偿费10358万元。

第五章 林业经营

第一节 造林经营

甘泉县的森林经营业务全部由劳山林业局负责和管理。

1990~1999年,共完成荒山造林、更新造林面积21.79万亩,造林树种主要是油松、落叶松、小叶杨、榆树等。培育油松、小叶杨、落叶松、刺槐等各类苗木0.26万亩。桥镇、下寺湾、高哨、劳山、清泉和府村6个国有林场累计完成成林抚育2.83万亩,低产林改造13.64万亩。平均每年作业1.65万亩。

1990年1月“天保工程”启动实施后,公益林建设成为重点。至2010年,共完成公益林建设21.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3万亩,封山育林12.25万亩,飞播5.1万亩。

延安市劳山林业局2001~2010年公益林建设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 木材经营

一、经营机构

集材场 1990年,集材场为劳山林业局下设机构,正科建制,事业单位,自收自支,领导1正1副,职工19人,驻城南金庄村。主要经营木材销售及加工业务。原材料由劳山林业局从局属各林场按成本价予以调拨。2000年,集材场撤销。

木材加工厂 1990年,木材加工厂为劳山林业局下设机构,正科建制,事业单位,独立核算,自收自支,编制15人,领导1正1副,驻关家沟。2003年3月,木材加工厂撤销,期间,贾生平、白旺、刘宏恩先担任厂长。

中心苗圃 2001年6月,成立劳山林业局中心苗圃,副科建制,主任1人,职工全部为分流转岗人员。中心苗圃设2个生产区,一区位于府村直罗,二区位于道镇甄家湾。配备职工20人。该机构实行单位管理、个体经营的方式,培育各类市场所需绿化苗木,销售收入全部归职工所有,以保证分流转岗职工的正常生活。

二、产品营销

1990~2000年,劳山林业局下属各国有林场,累计生产各类木材17.35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3883.94万元,提取各类专项基金380.7万元,上缴地方各类税金396.7万元。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停止一切商品性采伐。

延安市劳山林业局1990~2000年木材生产销售统计表

表6-5-2

第三节 综合经营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由于 “天保”配套政策和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禁止采伐又使劳山林业局失去依靠木材销售获取主要收入的途径,人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劳山林业局结合实际确定实施 “飞鸟战略”。即以林业建设为主体,以森林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为两翼,强化两翼带动主体的战略部署。2001年2月,出台《产业开发实施意见》和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明确随着库存木材销售告罄,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将逐渐退出,重点要依托林地资源优势,发展以资源培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利用地理优势形成发展种、养及第三产业保收入的 “强一退二进三”工作思路,积极支持职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绿化业 劳山林业局利用人才、技术、经验优势,开创承揽绿化工程之先河。2000~2010年,累计完成神延铁路、延安城区、甘泉西山、高速公路出入口、志丹、吴起、延长、子长、采油厂等几十处绿化工程,绿化护坡、山体16697亩,实现收入7139.66万元,有效缓解了经济压力。

种养业 2002年,投资120万元建成直罗沟、甄家湾3644平方米温室大棚骨干苗圃2个。至2010年,职工苗木销售收入达到1547万元,职工个人承包荒山造林28750亩,扶贫造林922.5亩。

由单位牵头,职工集资发展养殖业。各场选择辖区内水草丰茂的国有林地养殖森林猪、牛,在条件便利的高哨林场场部、清泉管护站养殖土鸡和七彩山鸡。2004~2008年,累计养殖森林猪、牛、鸡、七彩山鸡等共计23000多头(只),销售收入565万余元。由于市场波动,2009年停止种养产业。

旅游业 2001年7月,劳山局成立劳山森林公园,科级建制。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编制正式人员2名,社会招聘人员18名,领导1正1副。2007年,领导1正2副。2010年,社会聘用24名。期间,历任主任先后有张永宏、王振红。其主要职责为森林公园的营运、管理。

东沟水泉岭林海(2010年摄)

公园位于府村林区,经营面积2.9万亩。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2%,堪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天然氧吧”,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该地区隋唐文化底蕴深厚,有隋炀帝与其爱妃薄姬爱情故事的民间传说、古代驿站遗迹和1958年大炼钢铁遗址。山水草木相映成趣,集自然风光之秀美与人工雕琢之神韵于一体,展现出一幅奇、秀、幽、野的立体画面,呈现出 “春翡”、“夏翠”、“秋金”、“冬银”不同景象。前期,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一级园区道路6.6公里、二级园区道路5.8公里,建设引水工程、科教展馆、植物园,开辟人工林区、天然林区、植物园区、水上娱乐区、拓展训练、千尺峡、薄姬墓等景点。建成能容纳100人住宿、就餐、会议以及娱乐等配套设施。

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4年12月,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以森林资源为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集森林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拓展训练、文化娱乐、会议接待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至2010年底,累计接待游客21.5万人次,综合收入520余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