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资源
紫阳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众多,南北方兼具。
一、植物资源
(一)农作物
紫阳是一个农业县,农作物品种很多,据统计,共有粮食作物75个品种,常见蔬菜20余种,经济作物数十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马铃薯、玉米、红薯、水稻五种。玉米和马铃薯年产量35000吨左右,水稻21000吨,红薯10500吨,小麦1700吨;种植比较普遍的作物有大豆、绿豆、蚕豆、豌豆等;曾经种有小豆、春秋荞麦、燕麦、洋麦、大麦、小黑麦、高粱、巴山豆、打豇豆等杂粮。随着国家经济形势越来越好,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趋势是,粮食亩产越来越高,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发展较快。1949年,粮食作物播种118.71万亩,平均亩产68斤,总产量8056万斤。1973年,播种89.91万亩,亩产首次突破150斤,总产量13576万斤。1990年,亩产超过200斤,总产量增加到18740万斤。2001年,亩产达到250斤,2006年以后,保持在300斤以上。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581184亩,总产量20599万斤。有些粮食品种,如大麦、洋麦、小黑麦等在紫阳已很少能见到,粮食用途也从口粮自给转向以提供饲料为主。蔬菜以自用为主, 盛产萝卜、白菜、芥菜、甘蓝、菠菜、芹菜、韭菜、大蒜、葱类、辣椒、茄子、西红柿、四季豆、豇豆、南瓜、冬瓜、黄瓜、苦瓜、笋瓜、西葫芦、丝瓜、生姜、莲藕、魔芋等20多种大宗蔬菜,芋头、山药、秋葵、峨眉豆、黄花菜、竹笋等,也有零星产出。紫阳蔬菜基本露地种植,污染小、口感好。2010年以后,在双安等镇建设了少量蔬菜基地,采用大棚种植。
除了粮食和蔬菜外,还有一些经济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如油菜、芝麻、烤烟。2017年全县种油菜72875亩、产量8313吨;芝麻11468亩,产量990吨。此外,还有烤烟、魔芋等种植较普遍的经济作物。原先有大量苎麻,年产量曾达到230多吨,为全省一时之秀,后来因市场变化,现已被淘汰;棉花、蓖麻、甜萝卜、龙须草等作物都已不再种植。
(二)森林植物
紫阳森林覆盖率达到66.2%,森林中的一草一木都属于长江防护林范围。其森林资源由经济林、用材林(含薪炭林)、观赏植物、灌木、饲草植物等多种类型共同构成。经济林以茶、橘、桑、漆树为主。茶叶是紫阳第一大宗经济作物,有数千年种植史。1950年全县有茶园2万亩,产量110吨。1985年,发展到120929亩,产量达到1177吨,是陕西省唯一年产万担茶叶的县。茶园面积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自1950年至1985年的36年间,紫阳平均茶叶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1%。其中,1952年甚至占到了80.9%,至2005年,才下降到20%,但仍为全省产茶的龙头县。2018年,全县茶园面积231285亩,产量7110吨。紫阳金钱橘也是传统名优特产,1950年,橘园面积2800亩, 1986年以后又大量种植,1988年,面积达到19967亩。2018年,以金钱橘为主的园林水果栽培面积达32454亩,产量6929吨。1950年,全县有桑园面积3800亩,产茧13.6吨。1998年至2005年,为了争取全省产茧第一,紫阳曾大力发展蚕桑,2018年,有桑园面积16859亩,产茧156吨。1994年,在高桥和双桥两镇的高山区人工建设万亩漆林。另有枇杷、杮子、苹果、梨、桃、李、杏、葡萄、枳椇(拐枣)、核桃、板栗、银杏、猕猴桃、油茶、花椒、棕榈、构树等小规模经济树木20余种。30年前,油桐也是紫阳一项大宗特产,现已很少种植。经济林中还有药用植物,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药材收购。1961年3月,紫阳县卫生局请中草药工作者40余人,在中山、高山进行了1个多月的药源普查,境内能为人们认识的中草药400余种,后来又引进了山茱萸(枣皮)、黄连、独活、白芍等品种,扩大了药源种类。新中国成立以后,县上曾挂牌收购的中草药品种多达127种,曾经年收购量在5吨以上的有党参、厚朴、杜仲、黄檗、大黄、吴茱萸、陈皮、海金沙、贯众、半夏、首乌、白及、升麻、鱼腥草、蒙花等15种。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大致是:花草类多集中于低山区,树皮果实类多集中于半山腰,根茎类多集中于高海拔山区。
用材林(含薪炭林)主要有松、杉、柏、红椿、臭椿、白杨、桦树、泡桐、樟树、青檀、麻栎、花栎等树种。全县25年飞播造林13万公顷,以针叶林为主。所以,大面积马尾松林、杉木林、油松林分布较广。其次,还有自然形成的麻栎林、枫香林、青冈树林,原本为小块分布形成的植被小区,现已和飞播林连片混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用材林和薪炭林已完全转变为水土保持林。
据1984年统计,紫阳境内有观赏植物共49科151种,观赏草木遍布城乡各处。随着农村集镇化的发展,县城和各镇都大量栽了桂花、榕树、梧桐、金叶女贞、小叶女贞、香樟树、广玉兰、杜鹃、紫薇、茶花等木本观赏植物,作为美化环境的景观花木。此外,2001年紫阳有40棵古树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古树名木,2008年,安康市编辑《安康古树名木》一书,紫阳有铁坚杉、银杏、侧柏、青冈、皂荚、青檀、华山松、枫杨等树种共26株入选。2009年,县林业局对境内100棵古树实行了挂牌管理。竹子对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农耕时代包装、运输、农具及房屋建筑的重要材料。全县各地多有分布,有斑竹、楠竹(毛竹)、金竹、紫竹、水竹、苦竹(木竹)、龙头竹等种类。1990年引进慈竹栽在瀛湖库区,2003年在汉江、任河两岸人工栽植万亩竹园,作为景观林。楠竹和斑竹生长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因其植株高大,林冠整齐郁闭,常与红椿、麻栎等乔木混生,农户常用作护庄林。苦竹和龙头竹生长于1300米以上的高山区,大面积覆盖,是最好的水土保持物种。
灌木和饲草植物遍及山坡地带,面积很大,常见与其他树种混生,为紫阳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大面积牧场和充足的饲料来源。灌木种类众多,主要有马桑、火棘、杜鹃、胡枝子、黄栌、猫儿刺、红茴香,还有猕猴桃、青藤、南蛇藤、葛藤、穿龙薯蓣等。据1982年调查分类,全县有优等(家畜非常喜食,营养价值高)的饲草植物28种,良等(家畜喜食,营养价值较高)的饲草植物55种,中等 (家畜可食用,营养价值一般)的饲草植物21种。
二、动物资源
(一)饲养动物
养殖动物是农业生产的内容之一。全县农户沿袭家庭养殖的传统,主要养猪、牛、羊、鸡、鸭、鹅、兔、猫、狗等。1950年,全县养猪5.85万头,出栏2.34万头;养牛7700头;养羊1.25万只。在生活困难的年代,“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吃盐”。1985年,全县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肉类37.2斤,为全省最高水平,而商品率只有35%,为全省最低。1988年,养猪达到246217头,出栏78536头,与1950年同比分别增长3.2倍和2.35倍;养羊62613只,出栏8780只;养牛10413头。养殖观念逐步向商品化转变,尤其是猪、羊、鸡除了家庭饲养外,各镇都培育了一批养殖大户,实行规模经营,为了追求肉质和口感优美,出现了选择本地土种,不喂商品饲料,以放养为主的发展趋势。2018年,生猪存栏159500头、出栏239550头,分别是1950年的2.72倍和10.23倍;羊存栏70405只,出栏58325只,养羊数量是1950年的5.63倍;牛存栏5869头,数量比1950年减少1831头,但完全由役牛变为商品牛;家禽出栏55.3万只。新中国成立前,为了驮运、代步、支差及应付“骡马代步费”的政策,喂养马、骡、驴之类大牲畜的较多。1959年前,每年还有1000只驴存量。现已很少见。乡村有少量的蜜蜂养殖户,少则一两箱,也有几十箱之多的。
(二)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是森林资源的构成要素。据1999年紫阳县野生动物纲目,境内有哺乳动物5目16科33种。其中,有林麝、羚牛、青羊等珍稀动物;有鸟类15目32科122种,常见的有大白鹭、画眉、山鸡、喜鹊、红脚隼、老鹰、啄木鸟、山雉、锦鸡等;有两栖爬行动物4目12科23种,常见的有蛇、蛙类、龟类、蟾蜍、大鲵等;有各种害虫100种,分别危害粮食作物、茶树、柑橘、油桐、漆树、松树、杉木、栎类树木,害虫天敌近60种;另有其他昆虫20余种。
另据1989年版《紫阳县志》记载:“民国以前,高山地带有华南虎(俗名彪)分布。1927年,刘伯承由川入陕时,曾在本县毛坝关路遇1只。现已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