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湖区地理

区域位置

红碱淖位于陕西省神木市西北部,地处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在毛乌素沙地东缘风沙区相对低洼处,地理坐标北纬39°04′—39°08′,东经 109°50′—109°56′,湖面海拔高程1200米。

红碱淖东南距神木市区约70千米,西距榆林市区120 千米,东北距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53千米。红碱淖周边公路有包茂高速公路、店红一级公路、210国道、锦大路、麻瑶路,西包铁路红碱淖站距红碱淖保护区8千米。红碱淖距榆林市榆阳机场 90千米,距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机场60千米。

红碱淖距神木市大柳塔镇44千米,距神木市锦界工业园区54千米,距成吉思汗陵40千米,距高家堡古城和石峁遗址97千米,距榆林市镇北台和红石峡120千米,距佳县白云山景区150千米。

店红一级公路

锦大公路

地质构造

红碱淖区域属中朝准地台鄂尔多斯盆地的一部分,是一个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台在早古生代前长期处于海浸状态,自古生代末期加里东运动开始抬升成陆地。石炭纪后期,海水又从西方浸入,沉积了海相地层。二叠纪早期,海水退出后,盆地内发生了第一次聚煤作用。二叠纪至三叠纪期间,盆地一直处于缓慢的下沉状态,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古生物生长。连续数千万年的内陆沉积,盆地内发生了第二次聚煤作用。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对神木煤田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部分地区曾一度上升遭受侵蚀,成为低山丘陵。鄂尔多斯、神木等地区,由于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植物丛生,盆地内发生了第三次聚煤作用,大煤田此时形成。第三纪上新世末,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鄂尔多斯台向斜升起成为高原,此时气候逐渐变干,湖泊缩小,沉积了灰色黏土层。第四纪气候变得愈来愈干冷,黄土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红碱淖区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边缘地带,出露的地层有侏罗纪、白垩纪及第四纪;与浅层地下水有关系的主要是第四纪。

地形地貌

红碱淖区域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具有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特征。更新世以来风沙河流水的双重作用,将地貌塑造为以沙丘、滩地为主,分水岭和较高处为基岩与黄土梁峁,其余大部分为低矮丘陵和平原,属风沙草滩区。总体地形地势较为平坦,总体西北高、东南低,红碱淖属比较大的洼地,水源为地下水和地表水。湖泊底部中心低洼,四周向中心倾斜,坡度平缓。海拔在987.0—1449.4米之间。

基岩与黄土梁峁 分布于庙壕、燕家梁一带及中鸡以北等地,由砂岩、黄土和沙砾组成,海拔在1250 —13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构成局部分水岭。梁峁东西向延伸,梁顶分布少量浑圆峁,峁顶平缓。梁峁两侧为斜坡,与滩地缓坡接触,坡面发育成“V”字形冲沟。

风积沙丘 分布于尔林兔南的缓坡区,单个沙丘呈馒头状,部分呈新月形,相连沙丘呈波浪状,丘间风蚀洼地发育,中央地处季节性积水。

河谷地貌 间歇性水流形成河谷,分布于红碱淖四周。河谷汇集地表流水,流程短,切割浅,河谷宽50—100米,河床低于滩地1—5米。

沙地

河流入湖

湖沼滩地

湖(沼)滩地 分布于红碱淖周边,多连续分布,少量呈零星分布状,滩面平坦,呈不规则块状、条带状,地形微向湖中倾斜,低洼地段有沼泽地分布,地面为黑色淤泥。

气候物候

红碱淖区域属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过渡地带,受西伯利亚大陆冷风及海洋副热带暖气团影响,大陆冷气团控制时间长,海洋热带气团影响时间短,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全年主要特点是:光照充足,光能强,日照丰富,气温较低,寒暑剧变,气候干燥,夏季降水集中,灾害频繁,无霜期短。四季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风,蒸发强烈,雨水少而升温快;夏季短促,温差大,雨水集中且多雷雨;秋季相对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少雨雪。

光照 红碱淖区域平均日照2878小时(2727—3214小时),日照率为65%(59%—73%),年辐射量为141.86千焦耳每平方厘米,为陕西省日照较长的区域之一。实测年均水面蒸发量1309.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56%。4—8月水面蒸发量较大,占全年蒸发量的68.4%。

降水 实测最大年降水量712.3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18.3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56毫米,较神木市平均降水440毫米少近100毫米左右,红碱淖区域是神木市降水最少的地区。全年降水日数在34—70天之间,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9%,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最大月降雨量出现在8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7.8%;最大日降雨量200毫米,极易造成洪灾;每年12月到翌年3月降水较少,占总量的 4%左右;最小月降水量出现在12月份,只占总量的0.5%。冰雹年平均1.7次,最多达4次,来势猛、强度大、时间短,难以预防。降雪一般始于10月下旬,止于次年3月中旬,最深积雪12厘米。

气温 红碱淖区域全年平均气温8.9℃,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28.1℃。最热月份是7月,月平均气温23.9℃;最冷的是每年的1月,月平均气温-9.2℃。红碱淖区域为神木市气温最低的地区,全年无霜期179天。红碱淖每年11月下旬开始冻结,至翌年3月下旬解冻,全年冰封期4个月,冰层厚度80—100厘米。最大冻土深146厘米,一般为100厘米。霜冻较多,年平均5次,秋霜多于春霜。

风 盛行偏西和西北大风,全年平均大风日数14天,年平均风速2.2米/秒,最大风速大于25米/秒。

物候

立春过后,严冬已尽,大地开始解冻,然而寒风扑面,人车尚可冰上行走。午间湖面稍有融化迹象。谚云:“立春河开定不开,惊蛰河烂定要烂。”

雨水过后,冰雪渐融,午后湖边初现沿水,湖泊周边湿地水泊开化,大雁、天鹅少量回归,翔集水岸。谚云:“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码头处冰面融化。补给河开化后水量增加。冬眠动物,渐次苏醒。北迁天鹅、大雁停歇。农事已始,谚云:“惊蛰不停牛。”

春分前后,气温骤升,草色青青,气温多变。谚云:“春风吹过琉璃瓦。”

清明前后,大风吹过,湖冰全消,风大浪高,沙尘屡起。农人出动,翻土种地。时现倒春寒,码头栏杆结冰凌。始有遗鸥飞来。谚云:“清明前后,栽杨种柳。”

谷雨过后,天气微凉,雨量增多。连翘开花,沙葱上桌,苜蓿露头,树枝葱绿。遗鸥发情交配,筑巢产卵。谚云:“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立夏前后,升温明显。马兰花开,玉米破土,苦菜发芽,黄花遍地,早穿外套午穿纱。遗鸥进入孵化期。谚云:“立夏到小满,种甚都不晚。”

小满前后,湖边蜻蜓飞舞,蚊虫成团,蝌蚪成片,始有遗鸥雏鸟破壳。谚云:“四月八,风死下。”又云:“四月八,冻死黑豆荚。”

夏季

秋天的树林

芒种前后,午时炎热,夏雨时至,风飘浪摆,声势如虹。赶忙种地,休渔开始。大量遗鸥雏鸟破壳。谚云:“忙种糜子急种谷。”

夏至前后,云淡风轻,蚊虫飞舞,玉米一尺高,农人忙锄田。入伏天热,庄稼疯长,遗鸥幼鸟下水。谚云:“头伏荞麦二伏菜,三伏蔓菁长成怪。”

小暑大暑,烈日骄阳,天气闷热,忽而狂风暴雨,忽而晴空万里。沙滩炽烫,适宜游泳。青蛙爬行,蜻蜓萦绕,水藻弥漫。遗鸥幼鸟身体接近成鸟,可自行觅食飞翔。大豆豌豆成熟,黄瓜上架,葵花盛开。谚云:“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立秋过后,天朗气清,雨水渐多。遗鸥陆续迁离红碱淖。谚云:“前晌立了秋,后晌冷飕飕。”农民剪树割草,谚云:“一立秋,不圪蹴。”

处暑过后,气温降低,暴雨终止。百草秋禾,穗齐籽实。定苗锄草,玉米追肥。少量遗鸥尚留恋红碱淖,䴙䴘、骨顶鸡等水禽犹在。谚云:“处暑不出头,不如砍得喂老牛。”

白露过后,树叶始黄,秋色斑斓,绵羊交配,始收黄芥儿、小豆麻子。白鹭、苍鹭湖畔觅食。谚云:“秋风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没生熟。”

秋分前后,可见早霜,猫狗交配,始收糜黍、豇豆、绿豆。南迁天鹅抵达红碱淖。谚云:“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前后,降温继续,草木枯黄,大雁南飞,时适收谷稻高粱、玉米,修剪树木,饲草储藏。谚云:“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

霜降前后,可见初雪,秋声瑟瑟,草木萧落,鸡换羽毛,山羊交配。时适收黑豆秋菜。谚云:“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黑豆没生熟。”

立冬前后,天气骤冷,北风呼啸,湖沿初凌。深翻土地,灌水保墒。冬眠动物,入地蛰伏。大地封冻。谚云:“立冬阴山地不开。”

小雪大雪,寒流来袭,湖水封冻,食肉置外,冻结不消。谚云“:大雪小雪,杀猪卧羊。”

冬至过后,开始数九,天寒日短,地冻三尺。谚云:“头九二九,拉门叫狗。”

小寒大寒,滴水成冰,严寒至极。谚云:“小寒大寒,冻死老汉。”“三九四九,冻烂碓臼。”

天鹅飞临红碱淖

湖冰

冬日湖泊

水文水质

红碱淖区域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偏东北地区,属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相接地带,其地表水和地下水均较丰富。

地表水 以红碱淖为主,连同其他海子(小湖泊)和河流共同组成地表水系。札萨克河、松道沟河、蟒盖兔河、七卜素河、尔林兔河、庙壕河、木独石犁河等七条季节性内陆河流入红碱淖。其中,札萨克河和蟒盖兔河曾经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向红碱淖注水的两条主要河流,占全部注水量的一半以上;其余五条陕西境内的河流水量较少,属于季节性河流。总流域面积约1493平方千米。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821平方千米(占55%),陕西省神木市672平方千米(占45%)。

红碱淖形状似漏斗形的低洼地。2005年以前,神木市北部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地区,自产径流14.52立方米/秒,径流总量4.58×107立方米/年,汇入红碱淖。2005年,札萨克河在伊金霍洛旗境内修建水坝,形成距红碱淖约4.5千米的札萨克水库,致使札萨克河下游河道干涸,无水流入红碱淖。从2009年开始,蟒盖兔河在伊金霍洛旗境内距离红碱淖5—6千米处修建水坝,围垦土地,形成阶梯状的蓄水库(池),致蟒盖兔河下游河道干涸,无水流入红碱淖。

地下水 红碱淖流域为封闭性流域,地下水源补给、径流和排泄形成一个封闭的水循环系统,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垂向补给,其次是河水和灌溉入渗补给。地下水排泄主要方式是潜水蒸发,其次是向红碱淖的侧向径流和地下水人工开采。地下水属于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含水层为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河湖相的中细砂,厚度一般40—80米。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河流侵蚀切割的地形低洼处溢流成泉并排泄于河流谷中,是人们生活饮用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其特点是水量丰富,水位埋藏浅,含水层厚度大,水质优良,矿化度小于1.0克/升,属于淡水,易于开采利用,可采水源12913.2万立方米。

水质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多年平均值,湖面水域面积6000公顷,水质基本属于Ⅱ类水质标准。2013—2017年,水质监测显示多项指标长期处于重污染状态。2017年,红碱淖湖泊水体透明度0.83厘米,酸碱值9.30,溶解度7.15毫克/升,化学耗氧量12.03毫克/升,总硬度5.33毫升当量/升,总碱度19.68毫克/升,离子总量3097.33毫克/升,总盐量4.30%。水质偏碱性,氯化物含量约2300毫克/升。水质按矿化度分属于半咸水,表明湖泊已经从淡水湖泊演化为微咸水湖泊;按硬度分属微硬度水,按酸度分属苦碱性水。水体为劣V类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氟化物等多项指标浓度超标。入湖的札萨克河、松道沟河、蟒盖兔河、七卜素河、尔林兔河、庙壕河、木独石犁河等七条河流水质为I—III类,主要污染物为总氮。

土壤植被

区域内土壤主要是结构疏松、黏力差、有机质含量低的风沙土,另有少量潮土、盐碱土、沼泽土等。土壤侵蚀类型以风蚀为主,侵蚀模数为每年2600吨/平方千米,沟壑密度小于0.65千米/平方千米,属于中度流失区。红碱淖周边草本植物生长茂盛,植被盖度60%。

风沙土 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风沙沉积发育的幼年土。有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固定风沙土等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土壤矿物质部分几乎全由细沙颗粒(直径在0.25—0.05毫米)组成;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仅有有机层和母质层, 缺乏沉积层;风蚀严重;植被易于破坏,随起沙风力而移动。质地沙壤—中壤,肥力中等,中性—微碱性。

潮土 主要分布于地下水丰富和长期耕作运动的地区,属半水成土,土壤腐殖积累过程较弱,具有腐殖质层(耕作层)、氧化还原层及母质层等剖面层,沉积层理明显。其主要特征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热资源较丰富,造种性广。

盐碱土 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及湖泊沿岸地区,盐土土体,表层(0—20厘米)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0.6%—2.0%或更多)。地表常有盐霜、盐结皮或盐结壳,其下是疏松的盐土混合层,再下是盐斑层。碱性—强碱性。仅能生长少数盐生和耐盐性强的植物。

沼泽土 物理黏质含量50%—60%,砂质含量25%—45%,属轻黏土。大部分分布于低洼地区,其表层积聚大量分解程度低的有机质或泥炭,土壤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底层有低价铁、锰存在 ;剖面形态一般分为两三个层次,即泥炭层和潜育层,或腐殖质层(腐泥层)和潜育层,或泥炭层、腐殖质层和潜育层。一般分布于低地的是低位沼泽植被。

矿产资源

区域内地下资源有储量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和岩盐。1981年5月6日,一八六勘探队在红碱淖区域开钻找煤。当年共打五个钻孔,孔孔见煤,煤层埋藏之浅,煤质之好,出乎地质勘探工作者所料,彻底否决了“神府煤没有工业价值”的误传误导。

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区域内地下储有230—800米之间厚度不同的五层煤,每平方千米储量达2000万吨。2010年8月,规划的新街矿区南北长68千米,东西宽54千米,面积2189平方千米,红碱淖约四分之一的水面被划入井田范围之内。建成投产的马泰壕煤矿距红碱淖核心保护区直线距离不足四千米。

湖区属于大牛地气田,从2005年开始,中国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在札萨克镇、尔林兔镇和中鸡镇的区域内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至2015年年底,红碱淖保护区内有集气站2处,天然气气井44口。其中,核心区3口、缓冲区35口,实验区6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