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世纪的最后10年和21世纪的最初10年,构成陕西省扶风县社会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1991~2010年,是扶风县各个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社会各项事业变化巨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明显,整个社会民主进程迅捷的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年来扶风县较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一)
扶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现属宝鸡市管辖的12个县区之一。2010年末,扶风县行政区域总面积715.5平方千米。扶风县东距省会西安市111千米,西距宝鸡市95千米。扶风县的东北部与永寿县、乾县交界,其东部与杨陵区、武功县相接,南部与周至县、眉县毗邻,西部与岐山县接壤,北部与麟游县地域相交。
扶风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西周时期的采邑之地。原始社会的末期,这里曾是炎帝氏部落有邰氏的封地。大量的史籍与出土文物,所指一致,后稷封邰的邰城,就是现在的姜嫄嘴、法禧一带。当年后稷教民稼穑于此,开创农耕文明,因此可以说扶风县是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起源之所。
后稷的后代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定居于岐山下的周原,从此“便从陶夏、陶穴,未有家室的原始部落,进入营建城郭宫室”的部族。而这“城郭宫室”的所在,便是现在的扶风周原遗址。当时,“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古公亶父在此地经营,历经三代,终成豪强,牧野一战,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周时,今扶风之地属于王畿。
而今的周原遗址上,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整理,呈现出当年宫室基础的完整布局和格调。坐北面南的方向,“四合院”的建筑,各房舍的作用和居住分布,这种格局的居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一直沿袭至今。周原建筑群基址的发掘,填补我国建筑史上的空白,纠正我国群体建筑的形成始于秦汉的论点,更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开端。同时,考古工作者发现,西周时期的周原,各种手工业作坊星罗棋布,其生产门路之多、分工之细,历史和考古价值之重要,皆是无与伦比的。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周原发现大量占卜用的龟甲和牛肩胛骨,经整理发现卜甲中有80多片刻有文字。周原的甲骨文,除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外,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周原在历史的演进中出土的青铜器更是精美绝伦,且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造型之精,纹饰之美,铭文之重要,内容之广泛,都为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所罕见。为此,扶风县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从建筑文化的起点到甲骨文,再到青铜器,更有姬昌、姬发、姬旦致力创建的周礼,周文化源远流长。扶风县这片广袤而肥沃的黄土地,正是孕育周文化的最初的摇篮。
(二)
扶风县的县置历史久远。战国时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此地开始置县,称美阳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置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右扶风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管理咸阳以西15城。此后扶风县名即由此而来。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地域西半部归周城县,东半部归武功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复设美阳县,后再废,归岐山县。唐武德三年(620)在今扶风县县址老城区设置湋川县,贞观八年(634)改名扶风县。金人统治北方时,曾改扶风县为扶兴县,为时不久,复归原县名。此后经明清至民国年间,扶风县置未有更改,县名也不曾更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8年12月扶风县与武功县、兴平县合并,1961年8月三县分设,扶风县置恢复至今。
扶风县行政区划历代多有变化,1949年以后亦有多次调整。至1990年,扶风县行政区划为5镇10乡,203个村民委员会,1209个村民小组和2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12月,扶风县人民政府实行撤乡并镇,改为9镇3乡。2008年12月,遵照陕西省人民政府指示,揉谷乡划归杨陵区。截至2010年末,扶风县行政区划为9镇2乡,169个行政村,1137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
扶风县居民总人口在1991~2010年间也发生较大变化。据1990年7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1990年总人口为42.3322万人,县域内每平方千米563人,是陕西省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在全县总人口中,除汉族人口为主体外,还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朝鲜族、白族、纳西族、锡伯族、壮族、满族11个少数民族,共计17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万分之四。1990年全县非农业人口为2.32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5%。20年后的2010年,全县总人口上升至44.3万人,其中男性23万人,女性21.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也由原来的177人减少到132人。2010年末,县域内非农业人口为6.28万人,已占到全县总人口的7.05%,城镇居住人口更是大幅度上升。这主要是一些原农村人口进城发展商品经营,常年居住在城镇,还有一些学生进城求学,举家居住城镇,而更多的人口则是进城打工发展,基本上脱离农村生活。这是扶风县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它标志着扶风县正在由一个传统性农业县向现代化综合性发展县区转变,也预示扶风县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正在终结,而逐步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时代。
20年间,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行,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大专毕业生的急速增加,使得扶风县人口素质也极大地得到提升。
(三)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扶风县的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91~2010年,全县人民在中共扶风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班子的率领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对外开放,使得全县各项事业齐头并进迅猛发展,县域经济高速增长,迈入扶风县经济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
1990年,扶风县社会总产值为6.58亿元。从1991年开始,到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8亿元。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已直线上升到25.95亿元;2007年,扶风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项目带动,城镇化驱动”四大战略,努力提升“产业集群,交通区位,文化旅游,人文环境”四大优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培育产业集群,开发城镇带群为重点,开创全面建设开放、文明、富裕、和谐新扶风的新局面,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96亿元;2008年,扶风县广大人民群众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再步迈上新的台阶,夺取42.93亿元的新成绩;2009年,扶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项目带动,创新引领,富民优先,着力实现农民增收、园区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城市拓展四大突破,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使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9亿元;2010年,中共扶风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紧扣“四个第一”,加力提速“四大突破”,推进全县五大建设,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7.35亿元的新的经济高端。这是扶风县1990年生产总值的8.7倍。
在扶风县国内生产总值20年间发生史无前例的飞跃的同时,扶风县的财政收入情况也同样显示令人振奋、令人欣喜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以来,扶风县历年财政收不敷支,一直属于财政补贴县。1990年,扶风县地方财政收入1554万元,到1999年,经过9年的经济建设,坚持“调结构,兴产业,打基础,增效益”,稳定加强农业,加快县属企业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当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208万元,相比于1990年,财政收入整整翻一倍。2003年,扶风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262万元;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95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2008年,扶风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559万元;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808万元,创扶风县地方财政收入历史最高水平,其增速在宝鸡全市位居第一。2010年,扶风县地方财政收入在经过1991~2010年20年来的波浪式发展之后,一举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5亿元,和2009年相比,增长47.6%,其增速在宝鸡市仍位居第一。
20年来,扶风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这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扶风县委、县政府几届领导班子锲而不舍,埋头经济建设的回报。
(四)
20世纪90年代,中共扶风县委、县政府积极贯彻党中央“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经营方向发展,使扶风县成为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1991~2000年的十年间,扶风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以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大为加快,多种经营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有较快增长,而且质量和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0年末,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6亿元,粮食总产达到26.3346万吨,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396.7元,比1990年的人均年纯收入551.94元提升834.76元。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间,扶风县广大农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连续几年的1号文件,推动全县农业生产跃上新的台阶。2004年,扶风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培育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68亿元。在这一年中,全县落实粮食直补,降低农业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以及实施小麦良种统供补贴等惠民政策,全县农民受益1085.72万元。当年建成优质小麦基地1.67万公顷;兴建养殖小区10个;苹果在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上获得最畅销产品奖,全县新建精品果园733公顷,绿色无公害果品基地发展到0.2万顷;全县建成全宝鸡市首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成立8个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县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400多万元,14个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油路铺筑和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沼气、人畜饮水等涉农项目投用见效。2005年,扶风县彻底取消农业税,全县共计取消农业税1352万元,农民人均取消40元以上。同时,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民政策,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净增210元,同比增长12.1%,创历史新高。农业产业经营取得新进展,年内建成绿色果品、辣椒生产、优质小麦生产、良种繁育、小区养殖、农户散养六大优势农产品基地。也就在这一年,扶风县委、县政府开始积极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2007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畜、果、菜、粮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实现农业总产值14.29亿元,粮食总产30.94万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750元。2008年,县委、县政府开展“百名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185名驻村干部进驻185个行政村,按照“一户一片经济园、一个养殖场、一名技能工、一条致富路”的增收思路,帮助农户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增收计划1.11万个。通过帮扶,全县农民人均年增加纯收入872元。2009年,扶风县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新建10万头养猪场1个,万头养猪场2个,生猪存栏达到38.6万头。新建果园1400公顷,苹果产量突破15万吨,实现收入5亿多元,8800多吨苹果出口到欧盟国家及俄罗斯。新建日光温室11.4公顷,建蔬菜大棚48.7公顷。发展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户,专业合作社40个,建立市级农业科技园2个,科技示范户2000户。全县实施劳动力培训2.6万人,转移就业15.2万人。一年之中,全县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30个,当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285元。2010年,扶风县夏粮生产连续十年喜获丰收,被农业部授予“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是宝鸡市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区。在这一年,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使全县农民群众直接受益5720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159元。10年来,扶风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由历史形成的单一粗放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形成全县“北果、中菜、南牧”的农业规模化布局,优质小麦、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养殖四大优势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发展。全县在2010年末共有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67万公顷,苹果6666.67公顷,标准化养殖场和万头生猪养殖村21个,1000只以上养鸡场483个。秦川牛、奶牛、奶山羊存栏13万头,生猪41万头,笼养鸡246万只,日光温室、大中棚生产的绿色蔬菜1066.67公顷。
扶风县的农业生产在1991~2010年的沧桑巨变,使得昔日的“教稼之地”传统农业县,昂首阔步地进入现代化农业县的行列。扶风县的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商品生产和小康生活的道路。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政策的胜利,也是党的富民政策的胜利。
(五)
1990年,全县共有县属、乡镇、村办、联户和个体工业企业2522个,年总产值1.99亿元,盈亏相抵之后利润为788万元。
90年代,扶风县的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工业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通过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人事、用工、工资”三项制度改革,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投资规模不断加大,产品品种陆续增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所占份额也不断有所提升。1997年12月,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更是有力地推动扶风县工业企业在改革的道路上跨上新的台阶。
1998年,扶风县委、县政府坚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改制形式,稳步推进企业改制工作,敲响全省、全市企业拍卖的“第一锤”;在宝鸡市率先对全县59户县属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到参改企业63户的93.7%,其中竞价拍卖企业1个,职工集体买断国有净资产的企业9户,协议出售企业2户,“退二进三”异地改造企业1户,股份制改造企业3户,兼并企业3户,租赁承包企业32户,企业联合1户,依法破产企业7户。通过这一系列改制,共置换资产1.24亿元。当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3.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3%。在这一年之中,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也创扶风县历史最高水平,新增私营企业75户,个体工商户1988户,上缴税金754万元。乡镇企业也是异军突起,全年实现总产值27.4亿元,总收入达到25.91亿元。
1999年,扶风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县注重引导企业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产业和效益稳步增长,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6.73亿元,县属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减少257万元。为增强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促进乡镇企业再上新台阶,扶风县人民政府设立发展乡镇企业特殊津贴,当年,5名入库税金达到3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厂长、经理被县政府命名为“经济建设标兵”,并享受到发展乡镇企业特殊津贴。之后,扶风县的工业经济从产业升级入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机制创新力度,改造并提升以方便面、奶粉为主的食品,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以文化纸为主的造纸,以建缆、锻压机床、变压器、水泵为主的机电加工工业;并使陕西省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冀东水泥扶风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在扶风建成开工投产。
2004年,扶风县提出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39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2亿元,产销率为98%,位居宝鸡市前茅。随着冀东水泥扶风公司日产4000吨水泥生产线、法门寺纸业公司二分厂技改、宇通公司万枚纱锭生产线和华龙方便面、面粉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工业增加值率先崛起,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38%。同时,县乡骨干企业,省、市属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齐头并进,成为推动县域工业化的主体力量。2006年,扶风县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同时,“质量兴县、名牌兴企”工作成效显著,扶风县成为当年宝鸡市申报并通过审核的“国家免检”产品和“陕西名牌”产品最多的县区。2007年,扶风县工业强县的战略初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4.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8亿元。冀东海德堡水泥、华龙日清面业、今麦郎方便面等一批大企业建成投产,建材、食品产业集群初步成形,规模以上工业连续四年保持30%以上增速,成为陕西省工业经济最具成长性的三个县区之一,创办的绛帐工业园跻身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十强之列。
1991~2010年期间,在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引导之下,扶风县大打工业翻身仗,使全县工业经济发生巨大的飞跃。截至2010年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到41户,上亿元企业增加到14户,新增中小企业87户。扶风县跻身于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百强县的行列之中。
(六)
1991年,扶风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狠抓三件大事:其一是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其二是集中精力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松手;其三是坚持招商引资,不断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
大力促进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1996年,扶风县召开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放手、放胆、放心”的口号和“六不限”等新举措,放宽政策,优化环境,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8163户,从业人员11233人,注册资本5798万元。1998年1月,县委、县政府成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修订扶风县个体经济发展“九五”规划,确立“总量扩张,提高质量,扩大规模”的发展战略,颁发《扶风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在10年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迅猛发展。至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10974个,私营企业340个。全年共上缴税金754万元。占到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7年的9.2%上升到22%。2000年,扶风县个体工商户达4182户,新增从业人员1913人,注册资金达1.3881亿元。新发展私营企业97户,新增从业人员3033人,新增注册资金4891万元,到2004年,扶风县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6888户,注册资金累计达到1.5亿元,从业人员已达1.85万人;私营企业累计发展为293户,注册资金累计达到2.2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700人;非公有制经济占到扶风县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47.9%,至2010年,扶风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业人员和注册资金飞速增长。经过20年的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县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扶风县经济的发展。20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作为推动扶风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紧抓不放,持之以恒,特别是在党中央吹响“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抢抓机遇,千方百计找项目,跑项目,抓项目,做到项目建设年年有。1998年,扶风县确定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建设项目47个,总投资为15.04亿元。在此基础上,在第二年再上重点建设项目57个,到年底,共完成投资8893万元。其中,渭河堤防工程、城镇公园改造工程、普及电话村工程、西关道路建设工程、综合开发现代化农业示范项目、铺筑油路工程等24个工程项目建成投用;县城新区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等21个项目也在建设之中。特别是一些农副产品加工、运输、营销、储藏、保鲜为主的龙头项目的建成,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2000年,扶风县确定“六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35个,开工33个,完工项目18个。2001年,全县创建国家级科技星火密集区取得突破性进展,24个重点兴县项目有9个科技进步计划项目分别安排在星火密集区实施,共完成投资4268万元,年内密集区科工贸总产值为8.5亿元。2004年,扶风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列入陕西省和宝鸡市计划的2个重点项目完成年份投资计划;列入县上计划的28个重点建设项目中26个开工建设,24个项目达到或超过年份投资计划,22个项目建成投用。这些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县城新区开发工程、农业产业化及山川秀美工程、工业技改及工业基地建设工程等等。在这一年中,法门寺景区重点项目征地任务前期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关中环线和美阳桥改造工程启动实施,以华龙面业、建忠食品、圣丰乳业为支撑的食品工业基地初步形成。2006年,全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投资施工项目51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34个,新开工项目45个,当年投产项目42个,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77亿元。2007年以来,扶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以重视、发展民生为重点,在抓好工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狠抓一系列民生工程建设,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2008年,扶风县启动民生八大工程,2009年扶风县开工建设民生项目27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3.85亿元。
不断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推动扶风经济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扶风县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部门、各系统岗位目标责任制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年终考核,在全县形成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也使得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扶风县集中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县开展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集中治理活动,对全县19个部门、108个单位的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取消涉企收费项目27个,降低收费项目7个,统一制定《扶风县境内涉企收费本》,出台《关于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的决定》,实行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争取资金、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使扶风县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入全新的局面。1991~2010年,扶风县先后多次参加中国东西部合作与贸易洽谈会、杨凌农高会、中国宝鸡国际招商洽谈会、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贸易洽谈会等经贸洽谈活动,引进资金和项目,项目涉及法门寺景区开发、飞龙市场、县城新区建设、工业技改、农业产业化、民众生活各个方面。20年来,建忠食品集团、宏林食品有限公司、周原文化旅游园区、双菱化工公司、华龙面业集团、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宝鸡泰荣瓷业生产线、冀东海德堡水泥公司等一系列企业的引进,建设,投产,和法门寺景区建设资金的引进,既使扶风县的社会经济发展跃上一个崭新的平台,也使得全县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七)
1988年11月9日,千年古刹法门寺对外开放,揭开扶风县旅游事业风生水起、蓬勃兴旺、迅猛发展的帷幕。
1991~2010年,扶风县始终抓住法门寺旅游龙头优势,把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工业强县并驾齐驱,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1998年3月5日,扶风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法门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全面加强并提高法门寺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管理工作和服务水平。2001年1月,法门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扶风县依托垄断性资源的优势,把法门寺放在更高层次上来定位,深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地提升其综合效益,推动全县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2005年7月16日,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其中法门寺文化景区被列为第六大产业园区。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建设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建设佛、法、僧三区,重点建设合十舍利塔及广场、佛教文化坛,扩建法门寺博物馆,恢复法门寺唐代风格佛教建筑群,使之成为集佛教文化旅游、佛教文化研究、佛事活动为一体的国际佛教文化中心。2006年12月31日,宝鸡法门寺文化景区管理委员会在扶风县法门镇成立,全权负责法门寺文化景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2007年11月28日,国家旅游局命名扶风县为全国首批“中国旅游强县”。2009年5月9日,法门寺文化景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佛教圣地法门寺隆重举行。法门寺成为中国及世界各地民众和佛教人士的旅游胜地及佛教朝拜圣地。
从2001年开始,扶风县人民政府在宝鸡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旅游局、宝鸡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至2010年,共连续举办十届,达到“以节会友、宣传法门,推动经济贸易”的目的。经过十年的努力,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比较固定的旅游节庆品牌。
20年来,法门寺出土文物珍宝和佛骨舍利还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有力地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也把中国扶风法门寺更加鲜明地推向广阔的世界舞台。1994年11月3日,法门寺佛骨舍利赴泰国供奉;1997年10月8日,法门寺博物馆4件馆藏文物远渡重洋赴美国纽约展出;1998年9月24日,110件法门寺地宫珍宝在日本新潟县、东京市展出,历时半年之久;2002年2月23日,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瞻礼供奉,真可谓“雷音动海峡,两岸共瞻仰”; 2004年5月24~6月5日,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瞻礼,争相瞻礼的僧众和各界人士达百万之多;2005年11月11~12月20日,佛指舍利在韩国供奉42天,供奉场面盛大而热烈。
扶风县以法门寺为龙头,带动乔山之上东、中、西观山的开发,形成以《封神演义》中“三霄”故事为背景的新的旅游景点。2007年5月11日,野河山生态旅游景区开园。由此,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中心,和野河山生态景区、周原文化旅游园区有机串联在一起,使得旅游文化优势互补,产业链不断延长,初步形成“三寺三山三馆一园”(即法门寺、大明寺、朱村寺、东观山、中观山、西观山、法门寺博物馆、周原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关中风情园)的观光旅游格局。
扶风县以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及在中国文化旅游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2009年世界文化旅游论坛上被授予“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的荣誉称号。2010年8月,由联合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促进会等6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旅游城市(县)发展大会,授予扶风县“中国优秀文化旅游县”荣誉称号。
从1988年到2007年,扶风县法门寺接待国内外游客1600余万。2007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89亿元,旅游收入已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2009年,扶风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88亿元;2010年,全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0.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43亿元。
20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李瑞环、温家宝、朱镕基、贾庆林、李长春、吴官正、回良玉、宋 平、华国锋、王秉乾、邹家华、张万年、胡启立、王兆国、彭冲、钱其琛、布赫、姜春云、王光英、王忠禹、华建敏、陈锦华、周光召、钱伟长、罗干、迟浩田、刘云山、陈至立、何鲁丽、孙孚凌、李贵鲜、经叔平、丁光训、周铁农、万国权、白立忱、许嘉璐、桑国卫、吴阶平、杜青林、胡绳、赵朴初、费孝通、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罗豪才、阿不来提·阿不都热提等曾来扶风县视察和检查指导工作。
(八)
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唐王朝设湋川县,县址就在今天的扶风县城老区。贞观八年(634),唐王朝始改湋川县为扶风县。1330多年来,扶风县城蜷缩在狭小曲窄地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世纪,扶风县城虽是不断建设,高楼拔地而起,街道硬化拓宽,商家云集繁华,交通四方通达,人民生活为之一新,但是,地势的不平,地域的狭窄,发展空间的缺乏,这些自然条件制约性问题已严重地限制和影响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扶风县域经济的飞跃,不断呼唤着扶风县县城新区的诞生。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扶风人民的呼唤。
1996年,扶风县制订出县城“一城三区”(旧城区、新城区、法门寺旅游区)的总体发展规划。1999年,曹毓刚调任扶风县委书记,他团结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顶着上下非议和压力,启动扶风县城新区的建设工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功能配套、集约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实施、三年粗具雏形”的发展思路,把县城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付诸实施。规划的扶风县城新区位于旧城区东北,东邻法汤旅游公路,南靠西宝北线,西连老城区,北依佛教圣地法门寺,总面积2.88平方千米,结构为“一个中心区、一线(一环)、两轴四片、七个功能分区”。2004年4月,扶风县成立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工程指挥部,制定《加快县城新区建设的18条优惠政策》《县城新区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分年份、分步骤实施的办法,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县城新区的开发建设。一场轰轰烈烈的县城新区建设的历史性大剧帷幕由此而拉开。
十年奋斗,十年建设;十年筹资、十年建设;十年攻坚、十年建设。截至2010年,一个经济昌盛繁荣、商贸发达兴旺,各项功能齐备,环境健康优美的现代化扶风新城区终于崛起于扶风大地。1330多年的扶风县城旧貌终于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之际彻底改观。“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扶风44万人民额手相庆。
与此同时,扶风县也以极大的精力开展县城老区的改造和全县农村城镇的开发建设工作,以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绿化和广播电视为重点,从改善环境入手,推动县容、镇容、乡容、村容的整体改善提高,改善城乡居民环境,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2006年11月,经陕西省卫生县城检查验收,扶风县省级卫生县城创建顺利通过复检, 2009年3月,获得省级卫生县城的称号,成为宝鸡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城。其后,扶风县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2010年12月17日国家爱卫办命名扶风县为国家级卫生县城。2009年9月,扶风县创建“省级园林县城”达标,2010年1月被授牌表彰。
(九)
扶风县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在1991~2010年的20年间有长足发展,其成绩是巨大而显著的。
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1991年之后,扶风县文化管理机构和文化事业机构进一步得到健全和完善。15个乡镇都建起文化站,配备工作人员;截至2008年12月,全县建立起村级文化室,推动全县群众文化工作走向规范和兴旺。扶风县坚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型专题文化艺术活动。如,举办各种文化、文物、书画、工艺品、图片及摄影展览活动并广泛开展各种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展示扶风人民丰富多彩、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2005年以后,扶风县开展第三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普查工作。2006年成功申报两项“非遗”项目。2007年扶风县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又设立扶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过普查,建立起扶风县“非遗”名录档案和信息数据库。
1991~2010年,扶风县文学艺术创作园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一大批文学艺术人才茁壮成长,吹响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在此期间,扶风县先后创作出三部长篇小说,填补扶风县长篇小说创作的空白。2004年,长篇小说《渭河千转》和《周原风》分别被宝鸡市委、市政府授予文艺创作一等奖和二等奖。扶风县的文学创作也进入繁荣、兴盛时期。扶风县的戏剧创作《丝路奇情》《伏波请缨》《偷来的芝麻官》《孝义感天》等颇受好评,2008年,小戏《三媳庆寿》,一举囊括宝鸡市新剧目调演的全部七个奖项。
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扶风县从1994年开始,历经三年时间,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县初等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4%和94%; 15周岁人口非盲率达到99.9%,到1998年,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8%。全县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91~1997年,扶风县创建农村示范小学38所,占全县215所小学的17.6%。1999年,扶风高中新校建成。2000年,全县市、县级农村示范小学达到53所,扶风高中、天度初中等8所学校被省市教委确定为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法门镇被宝鸡市政府命名为教育强镇。2001年,扶风高中、法门高中被评为宝鸡市教学质量优秀学校。2002年,扶风高中被陕西省教育厅正式命名为“陕西省重点高中”。该校自1990年以来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质量优秀学校”“国防教育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2005年,扶风县再建成教育强(乡)镇2个,市级示范小学5所。2006年,全县学龄前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新建民办学校4所。2009年,扶风县教育布局调整加快推进,撤并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16所,整合教育资源1.28亿元,开工建设中小学12所。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建设。在1992~1997年创建农村示范小学中,总投资为2500多万元,其中财政投资370万元,其他投资采取集体与个人捐资650多万元,发动并鼓励群众集资1400多万元,一举改变全县校舍的破旧落后面貌。2002年,扶风县把全县中小学危漏校舍改造列入给群众所办十件实事之一,消除中小学危房7.3512万平方米。2004年,扶风县多渠道筹资516万元,再次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1.8527万平方米。当年创造省级教育强镇1个,创建省级示范初中1所,新建市级示范小学5所。全县第一所民办高中美阳高中新校建成投用。2005年,新增1797万元加大义务教育投入,落实农村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累计投入“危改”资金555万元,维修扩建校舍8123平方米,新建校舍3268平方米。截至2010年末,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0所,小学146所;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366人,小学专任教师1764人。全年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971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0588万人,全县儿童入学率达100%。
医疗卫生事业面貌一新,兴旺发达。1991~2010年,扶风县卫生医疗事业改革力度不断强化和深入发展,卫生医疗机构迅速增加,除国立全民性质的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之外,村级卫生所、卫生室也极大普及,机构之多,层次之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就经济性质而言,国家公立、集体所有,个体私营三者俱备。这使得全县医疗床位倍增,卫生技术人员急剧增加。特别是在2006年以后,扶风县卫生系统抢抓机遇,多方融资、筹资,使全县众多卫生建设项目跃然上马,基建项目投资逐年增加,建筑面积不断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极大改善全县的医疗条件。2007年,扶风县为适应新的形势,大胆实行医疗资源重新组合,推动医疗卫生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截至2010年,全县医疗机构健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和三级预防保健体系。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连续创建“二甲”医院、“百姓放心医院”,使它们从县级医院中脱颖而出,跃入国家、陕西省和宝鸡市先进医疗卫生单位的行列,为扶风县争得荣誉。
(十)
1991~2010年,中共扶风县委、县人民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紧紧抓住民生这一核心问题,抢时机,抓机遇,鼓实劲,办实事,使全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1997年12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 1998年又确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年全县427户城乡低收入户的1446人全部进入保障网络,其后,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2年,260个下岗失业人员和4330名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03年,扶风县先后两次对城乡低保工作进行调查摸底,扩大低保面,提高最低生活标准。截至2010年,扶风县城乡进入最低生活保障网络的共计8635户2.5121万人。
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1998年,扶风县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552提高到1288元。1999年,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也从1990年2.22亿元提升到12.1亿元。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净增126元;城乡居民的储蓄余额达18.5亿元。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7元,净增268元,增长13.8%。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257元,增长21.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85元,比上年增长24.3%。2010年,扶风县金融机构存款达到7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9元。
扶风县大力开辟城镇就业的范围和组织农村劳务的输出,2003年,城镇新增就业1680人,组织农村劳务输出12986人。2004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3528人,农村劳务输出新增3.1万人。2005年,城镇新增就业4295人,农村劳务输出达到10.6万人。被陕西省政府命名表彰为“全省劳务输出先进集体”。2008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265人,农村劳务输出19.65万人。2010年,扶风县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2亿元。
扶风县于2005年彻底取消农业税赋,全县共计取消农业税1352万元,农民人均取消40元以上。同时,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小麦粮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民政策,使得全县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净增210元,同比增长12.1%,创历史新高。
2002年,扶风县已初步建立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2004年,全县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新增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28人。2005年,根据国家政策,扶风县为退休人员调整待遇,并为20世纪60年代精减职工和省市劳模增加生活补贴。当年,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参保率达到92%,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4%,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44%,工伤保险参保率达到91%,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2007年,扶风县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参加保险人数为6168人,第二年参保人数增加到12826人。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14.85万人,直接受益群众3.73万人,受益金额为987万元。到2010年,扶风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已达20万人以上。由于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年末有2500多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同年,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供养等8项社会保障标准有新的提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也全面推行。
扶风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于2006年启动,2007年1月1日在全县全面实施。当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群众达到37.8万人,参合率为90%。2009年,全县农村合作医疗为3.85万人民群众报销医药费3605万元,并实施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农村孕妇免费住院分娩、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政策。2010年,全县参加新合作医疗人数达3.55万人,参保率为92.21%。
1991~2010年,扶风县交通、通讯、住房建设、电视广播等事业全面发展。1998年,全县完成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工程的光缆架设和移动电话基站、城市电话扩容等工程的建设,普及电话村的工程也加紧实施。1999年,全县新铺油路16.5千米,城乡电话发展到1.8万户,农村电话1.3万户。2003年,全县新铺油路16.2千米,采取多种形式新修改造乡村公路89.5千米。当年农村电话用户51716户,全县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3万户,发展有线电视用户8186户。2005年,扶风县有线电视管网建设工程完工,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805户。2007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910千米,156个行政村通上油路和水泥路,荣获陕西省“通村公路建设先进县”的光荣称号。本地电话年末用户7.5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年末发展到4100户。2008年,扶风县启动民生八大工程,至2009年,全县新建改建公路154千米,新修通村水泥路120千米;新修人畜饮水工程28处,建成沼气池2030座;建成“园林式居住区”5个,经济适用房、中心敬老院等项目建成投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广播覆盖率也达到100%;国际互联网用户发展到1.1万户。扶风县荣获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全国平安畅通县区”奖。2010年,扶风县廉租房累计建设360套1.8万平方米,并通过陕西省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的验收。
20年的经济发展,20年的民生建设,扶风县44万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步步提高,一步步迈向小康和富裕。那前进的脚步声,不正是对改革开放的一声声的歌唱和赞颂吗?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个西部经济强县、农业强县、工业强县、文教强县、旅游强县的宏伟目标,在召唤着扶风人民。我们相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一个开放、文明、富裕、和谐、奋进的新扶风的宏伟目标会灿烂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扶风人民会用朴实、勤劳、创造的双手,以“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的昂扬姿态和宽广的胸怀,迎接这一美好日子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