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魏军优秀学生论文集(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秦筝陕西流派的复兴与作品概述

第一节 秦筝陕西流派的复兴

现存史料中最早关于“筝”的描述见于《史记·李斯列传》之《谏逐客书》一篇中的“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文中“秦”指今陕西①。秦筝起源较权威的考证见西安音乐学院魏军教授在《秦筝源流新证》中的结论:“筝出于秦②,乃中原早期原始的弦乐 ‘争’的演变。与筑等弹拨乐器共祖于弓弦。秦人在 ‘争’上加柱码而成 ‘筝’,产生时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至战国中后期进入秦宫廷,后被始皇帝为就 ‘韶虞’之乐而驱出宫廷,重新沦落民间”①。由此可见,秦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筝发展至汉朝,形制有了较大变化。《风俗通义》记有:“筝形如瑟。”。说明筝体加长加宽,弦数由五根增至十三根。同时,弹奏手法从简朴发展为较为复杂的“急弦、促柱”②,并出现了多种演奏形式;秦筝在唐朝时期进入了“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繁荣时期,涌现了大批秦筝艺术家和空前的筝曲创作热情,筝的演奏技艺日趋成熟,极大地提高了秦筝的表现能力及艺术效果。同时,在这一时期,随着与周围诸国的文化交流,秦筝逐渐流传到日本、朝鲜、扶南、骠国、安国、康国等诸国③。在宋朝,随着文化中心的东迁,这时的秦筝在风格上有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哀愁婉转、缠绵悱恻的乐风。秦筝发展到元明清时代,主要在民间流传,已呈现出衰落之势,秦筝的含义已经泛化,出现了不同的流派。著名秦筝理论家、教育家曹正先生曾以“茫茫九派流中国”来概括中国筝的流派之多、流传之广④。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真秦之声”的筝乐几乎濒临绝响,在60年前的“秦地”陕西,如在榆林地区,筝作为伴奏乐器,与扬琴、琵琶、三弦合奏的形式出现。演奏技艺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用右手大拇指、食指两指来演奏筝曲,左手的揉、吟、滑、按技巧很少运用,只用一些滑音和颤音。

秦筝陕西流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古筝专业在西安音乐学院的开设才正式被提出的,是一支建立在筝专业学科建设上的群体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刚刚建立古筝专业时,曾邀请河南筝派的王省吾、山东筝派的高自成两位老师来校任教。1957年,曹正先生来到西安讲学时,提出了复兴秦筝流派的思想,旨在使源于秦地的筝再次回到秦地人民中来。1960年,周延甲先生在其编订的《古筝迷胡曲集·前言》中,正式以文字形式提出了“秦筝归秦”这个专有名词,这也标志着陕西筝派的产生①。他作为“秦筝归秦”这一思想的第一实践者和奠基人,将“秦筝归秦”从理论变为实践。同时成功地使这一历史的接力棒后继有人,繁荣发展。但是“秦筝归秦”受时间的限制,也经过了陕西秦筝流派、秦筝陕西流派、陕西筝派的发展过程。因此秦筝陕西流派是靠集体的智慧、群体的力量发展起来的组织。历史警示我们,魏军先生也曾说过:“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组织、有系统、科学地继承秦筝艺术,才能够传承秦筝文明。周延甲先生说得好:‘事业是永恒的。’要靠一代代的筝人为之奋斗、努力。”魏军先生也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历史时段中的 ‘铺路石’。”

秦筝陕西流派在几十年的复兴、发展实践中,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探索、六七十年代的停滞、八九十年代的秦军崛起,21世纪的繁荣发展,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振兴之路。秦筝乐曲的创作已由单旋律的模仿走向纵深的立体式多结构的创作思路发展规律,编创了大量的独奏、重奏、合奏、筝与合唱、筝与乐队的大型乐曲。秦筝的演奏技艺在与国内外筝家的交流中得到了充实和丰富。在短短的50多年间,秦筝陕西流派成功地完成了历史的复兴,并在“秦筝归秦”的基础上,以其强烈的“凄、苦、悲、怨”② 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在中国筝流派中大放异彩。新近香港出版的《中国筝艺大全》中提道:“陕西筝曲是由地方戏曲演变而成,唱腔便是筝曲发展之风格和感情的灵魂所在。陕西一派,应该踏入成熟期了。”①

第二节 秦筝陕西流派筝曲概述

50多年来,伴随着“秦筝归秦”的口号,陕西筝家从理论研究到弹奏技艺,从伴奏地方戏曲到编制秦韵风格筝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陕西人民重新熟悉了筝。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在西安召开,以及会议对陕西眉户筝曲的肯定,都对秦筝在陕西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后来涌现了《绣金匾》《秦桑曲》《姜女泪》《香山射鼓》《三秦欢歌》《乡韵》《黄陵随想》《五陵吟》等一大批优秀的陕西风格筝曲。经过50多年的实践,陕西已渐渐地恢复了筝奏秦声。

本节按作品的创作年代分三个阶段概述不同时期的秦筝作品。

一、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前期筝人筝曲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是秦筝流派的复兴时期,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社会背景影响,秦筝乐曲的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周延甲先生②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是“秦筝归秦”的领军人、早期的实践者。秦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师承中国古筝教育事业主要奠基人曹正和齐鲁筝派名家高自成。1959年,西安音乐专科学校(今西安音乐学院前身)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民乐系主任。1997年,受聘香港演艺学院任全职导师一年。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杂志主编。他一面考究秦筝的兴衰史,一面将陕西地方戏曲的神采风韵植入筝曲作品中,编印了《古筝迷胡曲集》,创作了近40首筝曲。他的作品《姜女泪》 (又名“长城调”)、《百花引》、《凄凉曲》等蜚声海内外。

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这一时期,秦筝筝曲的创始人主要是周延甲先生。乐曲多以改编民间小曲儿为主,“编”的成分占主导地位,“创”的分量很少。多数的筝曲是单段体的结构,演奏技术趋于传统,且多借鉴其他流派的演奏技术,是秦筝筝曲演奏技术、技巧形成的雏形、初级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陕西筝曲《如诉曲》(周延甲、魏军合作)也就是后来几经变更的《秦桑曲》(强增抗、周延甲曲,后又改为周延甲曲、周望演奏谱)。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创作方式,结合了陕西传统的民间音乐素材。

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前期,主要秦筝筝曲,如表1所示。本文重点以周先生改编的《绣金匾》和强増抗、周延甲作曲一起创作的《秦桑曲》为例,说明这一时段秦筝乐曲的思想内涵、演奏技术、技巧的运用。

表1 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前期主要秦筝筝曲汇总

续表

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筝人筝曲

80年代以来,顺应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陕西民乐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阶段,陕西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筝曲创作再度丰收,除周延甲先生继续耕耘外,以周延甲先生的弟子曲云教授、魏军教授为代表的第二代秦筝人为这一时期秦筝乐曲的主要创作者。他们通过不断的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取得了秦筝筝曲的大丰收。

曲云,秦筝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山东平度市人,1946年生于西安。1959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周延甲、高自成先生系统地学习古筝艺术,是学校重点培养的高才生。本科期间同时师从张棣华先生学习琵琶。毕业后在陕西民间艺术团工作达16年。在工作中,她深入民间学习釆风,并得到著名学者曹正、李石根先生的长期指导,为日后的表演、创作及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发表了一系列极有价值和贡献的论文,并根据西安鼓乐素材改编创作一系列筝曲,如《香山射鼓》《咏筝》《赚·梅花引》《山居秋暝》和《柳含烟》等被海内外多家唱片公司制成专辑,在国内外的演出和学术交流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她为“仿唐乐舞”创作、表演的筝曲《香山射鼓》荣获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及全国民族器乐“山城杯”大赛优秀作品奖,享誉国内外乐坛。

表2 20纪70年代一80年代主要秦筝筝曲汇总

续表

魏军,古筝演奏家、教育家、陕西秦筝学会创建人之一。1947年出生于西安,原籍山东临沂。1961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专业学习古筝。1967年毕业,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203部队文工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职。1977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筝专业学习,师从高自成、周延甲两位先生。在校学习期间,得益于浙派筝师孙文妍女士、潮州筝师陈安华先生的指教。1982年留校,从事筝专业教学,筝史、筝演奏理论的研究。为秦筝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中国筝会》副秘书长、陕西秦筝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古筝考级委员会副主任。也是一位集教学、创作、筝史研究于一身的人物。在教学方面,治学严谨,身教于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奏人才与秦筝教育工作者;他的筝史研究、创作及秦筝演奏技法研究等,更是为音乐学界、筝界同行所瞩目,道常人所未道,创学术之新意。更是创作了我们所熟悉和喜欢的筝乐作品,如《三秦欢歌》《婆罗门引》《乡音》《五陵吟》《源》等。

三、20世纪90年代筝人筝曲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筝乐创作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些专业作曲家也投入筝乐创作,新作品不断问世,也为筝乐作品的创作带来新鲜元素,注入新的活力。老一辈筝演奏家和作曲家周延甲、曲云和魏军先生仍然活跃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前沿,新一代的传承人尹群、樊艺凤、周望以及张晓红等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年青一代为秦筝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在全国筝乐创作推陈出新的形势下,陕西风格的筝乐作品创作也显示出新的艺术性及新的美学理念,如《黄陵随想》、《骊宫怨》(筝协奏曲)、《乡韵》(筝与民乐队)、《五陵吟》(筝与钢琴)、《云裳诉》(筝与钢琴)、《秋夜思》《源》、(筝与管弦乐)等作品,都反映出陕西筝人开创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些作品都在为秦筝演奏艺术及秦筝文化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新时代秦筝艺术的高度体现。

表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主要秦筝筝曲汇总

续表

表3为20世纪90年代秦筝筝曲的主要作品。其中,饶余燕先生创作的《黄陵随想》和魏军教授的《五陵吟》等,在运用陕西地方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作曲技法及演奏技法,成功开拓了秦筝陕西流派曲目创作新思路,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性,为本文重点分析的作品。

以上汇总的作品,至今流行的秦筝独奏曲和筝歌,约计近百首。按照1993年李世斌在《实践理论体系——关于陕西筝派的问答》这篇文章中提到,统计现有陕西筝曲150余首(部)①。

① 焦文彬:《秦筝史话》,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5页。

② 魏军:《秦筝源流新证》, 《交响》1986年第2期,第38—43页。

① 魏军:《秦筝源流再证》, 《交响》1990年第1期,第19—21页。

② 周延甲等:《秦筝文谱》(上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3—8页。

③ 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口本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50—55页。

④ 崔雯:《秦筝与秦筝陕西流派》,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版,第16—18页。

① 周延甲:《谈“秦筝归秦”》, 《秦筝》1992年版第2期,第11—15页。

② 孙卓:《秦筝的历史渊源与复兴》, 《秦筝》2008年版第2期,第25—26页。

② http: //qinzheng09. guzheng. cn/view. php? id=2920&type=1[EB/OL.

① 苏振波:《中国筝艺大全》,香港富霞艺术中心出版1985年版,第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