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志(1987-201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概述

神木县位于北纬38°13′~39°27′、东经109°40′~110°54′之间,地处黄河中游,长城沿线,陕西省北端。最高点在中鸡镇木独石梨村,海拔1448.7米,最低点在万镇镇西豆峪村,海拔738.7米,全县平均海拔1093.7米。县境呈不规则菱形,南北最大长度约141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95公里,总面积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县城位于县境中心略偏东南的窟野河东岸,距首都北京市770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市825公里,距榆林市榆阳区136公里,距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214公里。县城东至马镇镇葛富村65公里,隔黄河与山西省兴县相望;西至尔林兔镇石板太村54公里,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札萨克镇为邻;南至秃尾河口的界牌村85公里;北至大柳塔镇后石圪台村77公里,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接壤。至2012年底,全县辖15个镇,6个办事处,625个行政村,总人口43.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34万人,非农业人口10.03万人),总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6.8人。

神木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接壤地带煤炭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的聚煤中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石英砂、铁矿和石灰石等。其中,以煤炭资源储量为最。境内含煤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59%,陕北侏罗纪煤田面积的五分之一;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为523亿吨,占陕北煤田已探明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一。神木煤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为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环保煤和气化用煤,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神木历史悠久。1976年开始发掘的高家堡镇石峁遗址,是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人类活动遗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秦朝陕西北部称新秦。西魏文帝大统十四年(548),西魏太子巡视长城,设石城县。唐朝,太宗贞观二年(628)设银城县,太宗贞观八年(634)设连谷县;玄宗开元十二年(724)银城县与连谷县合并为麟州,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撤销麟州;玄宗天宝元年(742)恢复麟州,同年改为新秦郡;僖宗中和四年(884)麟州属河东道。宋朝,太祖乾德五年(967),麟州升为建宁军;太宗端拱二年(989),建宁军改为镇西军;徽宗政和四年(1114),撤销银城、连谷并入新秦。宋朝,嘉定十年(1217)麟州被金兵占据,撤销镇西军改为神木寨。元朝,至元元年(1264)元朝军队占领麟州,立云州于神木寨;六年(1269)废除云州,将葭州太和县并入,改为神木县。明朝,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复为神木县,归葭州管辖。清朝,雍正三年(1725)神木、府谷属陕西布政司,雍正九年(1731)神木县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神木、府谷属榆林府管辖。

1937年10月成立神府县,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神府县委托晋绥边区代管。1948年5月23日,成立神木县人民政府,属晋绥边区政府管辖,同年12月25日,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神府县归榆林专区管辖。1950年5月,撤销神府县并入神木县,归榆林专区管辖。1958年10月,撤销府谷县并入神木县,归榆林专区管辖。1961年9月,神木县分为神木、府谷两县,属榆林专区管辖。1969年,榆林专区改为榆林地区,神木县归榆林地区管辖。2000年7月,榆林地区改为榆林市,神木县归榆林市管辖。2017年4月,神木县撤销改为神木市,归榆林市代管。

神木县经济向以农牧为主,工商次之。1980年以后,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电力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占据主导地位。1987年以后,境内先后创办了榆家梁、哈拉沟、神树塔等一批骨干矿井,组建了县煤炭开发经营总公司、煤电公司等一批工业企业,实现了煤炭生产、运销一体化。由于煤炭产业的崛起,全县工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2001—200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4.98%,销售收入年均递增在60%以上。2005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16亿元。2006—2011年间,工业产值持续保持高增长,6年翻了7.76倍,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5%以上。至2011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1家,是2001年的11.8倍;全县工业总产值901亿元,是2001年的30倍。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创纪录的1219.7亿元。

1990年以后,全县经济出现了工业过热、农业过冷的两极分化局面。县委、县政府及时分析调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1990年,全县投入农业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农牧业良种引进和改良、乡村公路改造和修建、治沙造林等。此后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至1996年,县、乡两级多渠道投入农业发展资金6000多万元。2010年,继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实施了860个“双百帮扶”(100个企业帮扶100个村)项目,落实帮扶资金21.5亿元。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成功克隆陕北白绒山羊,广泛应用旱作农业技术,地膜花生和谷子亩产创全国最高纪录。农业水利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至2010年底,全县有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6座,总库容1068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898万立方米,全县有效灌溉面积11.95万亩。2011年,农业总投资增加到27.9亿元,农业总产值16亿元,畜牧业产值11亿元。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537元,比1990年增长31倍。

神木县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林草丰茂、牛羊塞道的富庶之地。后来,由于战乱及近代人口增加带来的乱垦滥伐,境内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成为陕西省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神木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南治土,北治沙,造林种草搞绿化”的群众性活动,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1980年,全县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长城沿线造林工程等。1990年,进行林业所有制变革,除集体造林外,对“五荒地(荒山、荒沙、荒滩、荒沟、荒坡)”拍卖,由个体承包造林,实行“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允许转让,永久不变”的所有制形式,鼓励大户造林。1996—1998年开展灭荒造林,神木成为灭荒县。1999年8月,贯彻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指示,县委、县政府提出用12年时间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神木,并逐步实施。至2012年,以工程管理形式营造的工程林有:枣杏主导产业、退耕还林、绿色长城、绿色通道(长廊)、北缘林带(陕蒙边界林)、“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等,形成全县绿色主框架,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4%。

1949年以后,神木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支出多靠国家补贴。随着神木煤田的开发,县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递增,1987—1991年5年内平均增长率为40.2%。其中, 1989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1309.1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1990年,财政收入完成1880万元,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县一直靠财政补贴的历史,跨入了财政“扭补”县的行列。5年全县累计实现财政收入6982万元。其中,工商税收6603.9万元,财政收入总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财政总收入的61.5%。1992—2000年,是神木发展史上辉煌的9年,神木实现了从陕北贫困县向全省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9年地方财政收入63558万元,平均每年收入7062万元。1999年,财政收入达到10437万元,成为陕北首个亿元县。2001—2007年,伴随着神府煤炭的进一步开发,神木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7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52281万元,平均每年收入50325.86万元。其中, 2004年,实现财政总收入6.6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314位,西部第34位,陕西省第1位。200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7亿元,在新一轮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中,神木县位居全国第211位,西部第17位,仍居全省第1位。2007年,神木县地方财政收入10.85亿元,跨入全国百强县,居92位,率先成为陕西第一个全国百强县。2007—2012年,是神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地方财政收入169.8亿元,平均年收入27.97亿元。

1980年以前,神木县交通闭塞,全县仅有一条210国道过境,总里程只有26公里。随着改革开放和神府煤田开发,交通事业迅速发展。1989年,包神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全县交通运输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此后又有神延铁路神木段、红柠铁路等相继开通。2009年12月,榆(林)神(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全县第一条BOT项目(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榆神高速公路全长120公里,其中,神木境内84公里。总投资56.43亿元,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26米。2011年12月,包茂高速公路神木段建成通车。至2012年底,全县境内通车铁路里程共计270.52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409.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4.65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通畅率58%,通达率100%。全县拥有班线客运车辆368辆。已经形成由铁路、公路、管道、水运四大运输网络共同构成的多种方式联合运输体系。

2001—2008年,神木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城建工作思路,把县城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市容市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山水旅游城市。至2012年底,神木县老城区规划建设的“四纵二十一横”街道已完成“四纵十九横”主要干道,城区道路总长168.7公里,人行道99.7万平方米,并建成过街天桥9座。建成了长11公里,集城市防洪、道路、绿化于一体的城区段窟野河堤。新建了人民广场、东兴广场、迎宾广场、杏花滩公园和大兴游乐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和人民路小区、迎宾小区等20多个示范性住宅小区。开通了7条公交线路。对两山(东山、二郎山)和三桥(二郎山大桥、铧山大桥、五龙口大桥)进行了亮化披彩,安装路灯21600盏,电缆总长210公里,城市路灯亮化率达98%以上。累计完成供热管网长度180公里,供热总面积7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用户达30000户。绿化覆盖率3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73平方米。建成公厕92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6%,污水处理率85%,县城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日臻完善。2000年8月,被国家爱卫办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县城”,2001年,又被中宣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全国文明小城镇建设示范点”,2011年1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

1987年以后,邮政电信事业随着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90年以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企业入驻神木,形成了全方位覆盖的通信网络。至2012年,中国电信神木分公司在全县已形成西呼国家一级干线光缆,以及县内二级光缆、农话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的纵横交错、遍布城乡的数字传输网。全县20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话进村率100%。

1987年,全县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23个,企业门诊15个,无民营医院。全县医疗卫生人员320人,千人平均1.6人,开设病床400张。1990年以后,随着神府煤田的大力开发,大量人口的迁入,医疗卫生需求量不断增长,促使政府和民间对医疗卫生事业加大投资,各种医疗卫生实体相继成立。至2012年底,全县共有县级卫生机构5个,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33个。其中,综合医院10个、专科医院4个、乡镇卫生院(所)21个,个体诊所85个,村级卫生室313个。全县医疗机构共有床位1317张,比1987年增长了3.3倍。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373人,是1987年的4倍多;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人员3.27人,比1987年增长2倍。尤其是1990年以后,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改革,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机制更加灵活,群众受益面更广。1998年,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神木县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逐步推开,相关政策、制度也随之进行了调整。2001—2008年间,是全县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间,实施了卫生系统人权、财权、事权的“三权”改革,完善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效地整合医疗资源,完成了县医院和中医院的资源整合;顺利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全县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全覆盖。2009年,神木县以全民免费医疗为突破口,结合全省深化医改重点工作,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后,2011年,全年住院患者42517人,与2010年持平,住院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销住院医药费17393万元,住院天数、药品所占比例、自费药品所占比例均比2010年下降,转外率由2010年的8.7%下降至7.1%,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至2012年,共支付医药费用9.5亿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神木县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7年,神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达326.6万元。1988年,实现了学校“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桌椅)。1990年起,神木县开始分步实施“普六(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工作,新建了职业中学、第四小学、中鸡中学等八所中小学,扩建二中、城关等20所中小学,使510所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92年以后,累计投入1.8亿多元进行各项教育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城区中学达到省颁Ⅱ类标准,乡镇中学达到省颁Ⅲ类标准。1996年起,财政每年平均投入900万元,用于新建、扩建、维修学校,新配图书、仪器,总价值1200万元。1998年10月,“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达标后,神木县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系已经形成。2005年开始,全县实行全民免费教育,至2012年,全县共计投入12.2亿元。按全县43万人口计算,人均投入3837元。按2012年免费标准计算,每年每个学生减轻负担:小学3200元、初中3700元、高中4800元、职中近7000元。2012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61所。幼儿园由1987年的1所发展至2012年的104所,入园儿童由1987年的488人增长至2012年的30071人。1987年,仅有神木中学一所高级中学,神木二中附设2个高中班。2000—2004年,神木县高中达到4所。2005年,神木第四中学被命名为陕西省标准化高中。2006年,神木县高中在校生数11593人,是1987的11.4倍。2011年,全县高考升学录取4314人,录取率82.2%。神木中学高考录取人数和百分比一直居榆林市榜首,当年,神木中学晋升为陕西省示范高中。

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神木县文学创作的繁荣期,一批创作者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先后在文学刊物上发表,并在国家、省、市的各种评选中获得奖励。进入2000年,文学创作经过短暂的低谷后,又涌现出一批创作者,其作品发表后得到国内一些媒体的好评。至2012年,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出版的文学作品达160多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县群众文化也逐渐活跃。除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宣传活动外,全县范围内留存众多庙宇,城中和各村、镇都有庙会活动,成为群众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庙会邀请优秀的文艺团体演出节目,节目丰富多彩,群众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地方戏曲、民俗歌曲,又可以欣赏现代舞蹈、生活小品等。为弘扬优秀文化,进一步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县委、县政府在城区及各大乡、镇启动文化广场,开展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现代音乐、广场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陆续重建、新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大型艺术展览馆等一批文化场、馆,全县精神文化得到繁荣发展。

历经数千年岁月,在神木这片热土上,涌现过无数守边将士、抗敌英烈。

曾任北汉刺史的麟州人杨弘信,其长子杨重贵(即杨继业、杨业),次子杨重勋(即杨重训),孙杨延昭、杨光,曾孙杨文广、杨琪,均为五代以来戍边名将。杨家在麟州世代主政,五辈连官,一直到随北汉归于北宋,均为地方世家大族,成为北宋时期抗击辽国赫赫有名的“杨家将”。

明代张锐为明英宗亲征瓦剌舍命救驾被俘而死,其长子张坚为明天顺、成化、弘治三朝重臣,官至都督同知、大同镇总兵,授镇西将军印。张坚的长子张泗、四子张溟世职参将,守边阵亡。

在大革命时期,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神木走上革命道路。

1924年,有王瀛、史仙舟,1925年,有王兆卿、张友清、汪铭,1927年,有杨和春、贾怀光、刘北垣、刘文蔚、乔钟灵、贾令德、贾怀智,1928年,有杨文谟、王兆相、贾拓夫、张廷杰、王宝珊,1929年,有王恩惠、张秀山、王善继、贺伟等一批热血青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各条战线上锻炼成长了一大批工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界的劳动模范和精英人才。他们为神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神木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锐意改革,不断探索,求真务实,努力拼搏,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展望未来,全县人民将继续以党的十九大以后的各项政策、方针为指引,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目标,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建设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新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