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革命与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论

一、研究意义

本书选择1940-1982年墨西哥绿色革命作为研究对象,将系统梳理绿色革命在墨西哥的起源、发展的阶段、产生的影响,考察绿色革命进程中墨西哥政府的农业发展战略与具体农业政策的实施,揭示绿色革命与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及经验,思考墨西哥农业现代化与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联系。研究这样一个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革命呢?简而言之,绿色革命是在二战之后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变革。在19世纪和20世纪先后发生过四次农业技术革命,即19世纪90年代农业“机械革命”;20世纪初的农业“化学革命”; 20世纪前半叶“杂交育种革命”,以及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第一次绿色革命。20世纪80年代全球出现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也称基因革命。本书的研究范畴仅限于第一次绿色革命。1968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官员威廉·高德第一次使用绿色革命一词。绿色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绿色革命是指不发达国家利用高产杂交种子提高农业产量的农业技术变革,进一步讲,绿色革命是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手段,这也是很多人在相当长时间对绿色革命的直观理解。广义上讲,绿色革命不仅指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技术的变革,而且指由于技术变革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从一种历史视角考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绿色革命的发展史就是这些国家的农业发展史,尤其是现代化农业发展史。墨西哥是绿色革命的发源地,本书将以墨西哥作为案例研究。

20世纪4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墨西哥农业部签署合作协议并成立了特别研究办公室,基金会派出一些科学家在开始墨西哥进行农业研究,希望帮助墨西哥提高粮食产量、实现粮食自给。这一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但拉开了绿色革命在全球的序幕,实际上也开启了墨西哥农业现代化的进程。1940年到1982年,绿色革命成为墨西哥农业发展的催化剂。绿色革命在墨西哥推行之初的20年,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墨西哥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墨西哥经济增长也居全球前列,20世纪60年代世人称之为“墨西哥经济奇迹”,墨西哥因此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样板。由于绿色革命在墨西哥的成功,从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推广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成为全球的现象。1970年,绿色革命的倡导者诺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一时间人们对绿色革命的热情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绿色革命在墨西哥的发展却遭遇了困境,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起,面对农业危机,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对绿色革命战略做出新的调整。1982年,由于债务危机的爆发,绿色革命在墨西哥基本停止。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绿色革命是西方学术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学者们对绿色革命的态度却褒贬不一。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由于绿色革命前期的成功,人们更多的是对其溢美之词,那么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革命潜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人们对之更多的则是批评和反思。绿色革命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很多生物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非常关注并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不同学者不同的背景,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因此,对于此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实证分析,从理论上重新界定相关问题。国外学者对绿色革命研究相对较多,著作也颇为丰富,但是绝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绿色革命的“亮点”地区,如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而对绿色革命发源地的墨西哥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因此,详细考察绿色革命与墨西哥的农业发展进程,对重新认识和评价绿色革命无疑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国外学者对绿色革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随着时间的流逝,绿色革命的影响将更多地暴露,我们对绿色革命将会有新的解读。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革命虽然有过关注,但缺乏通论性和专题性的研究成果,仅仅某些著作或文章中有所提及。就墨西哥而言,很多学者都将目光专注于工业化战略的发展,殊不知墨西哥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农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想深刻认识墨西哥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必要对农业发展过程本身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墨西哥农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绿色革命。从这个角度来讲,重新深入研究墨西哥绿色革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了解墨西哥历史、农业史、科学史也有一定帮助。

更重要的是,研究墨西哥绿色革命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三农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从实践上看,绿色革命是墨西哥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绿色革命的开展,对墨西哥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以至对墨西哥经济的增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绿色革命产生了很多难以预料的后果。举例来说,绿色革命在墨西哥推行的后果之一就是加剧了墨西哥农村的贫富分化与阶级斗争,这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又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隐患。又如,绿色革命,不单纯是高产品种的引进,同时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对绿色革命而言,灌溉技术非常重要,大型灌溉工程的建设一般都会向世界银行贷款,这大大增加了墨西哥的外债负担,加剧了墨西哥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因此,研究绿色革命对深入理解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比如恰帕斯农民起义大有裨益。同时,研究绿色革命会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粮食危机。最近几年,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涨跌互现,加之诸如阴谋论等论断频出,粮食危机话题持续发酵,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据有关资料表明,进入21世纪,全球粮食消费量一直大于总产量。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继续提高,增长幅度约为30% ~40%,新一轮的粮食危机似乎已没办法避免。另外,有第二次绿色革命之称的基因革命,也成为目前处于风口浪尖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绿色革命,可能对于认识和分析现在的粮食危机、基因革命等问题或多或少地具有借鉴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很大的比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三农问题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难题之一,并且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一定程度上讲,在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研究墨西哥绿色革命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对我们理解国内当下的三农问题不无裨益。尽管国情不同,实行的社会制度也不同,但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一些问题上却具有共性。从这一点来说,研究墨西哥绿色革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绿色革命被众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予以热切的研究和关注。我们必须对一些问题提出新的历史思考。为什么绿色革命造成这么多难以预期和控制的后果呢?从墨西哥绿色革命的历史进程来看,绿色革命的动机可能多样,但是从本着解决人类粮食危机的角度讲,无疑是好的。墨西哥接受国外的技术援助,积极地发展农业现代化,动机也是积极的。但20世纪70年代,为什么绿色革命遭遇了危机,墨西哥国内连粮食自给都实现不了呢?绿色革命与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有什么内在关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为什么失败了?造成这些不良后果的是绿色革命本身还是其他的原因?对于墨西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如何规避这些不良后果?绿色革命在墨西哥产生的问题是个案还是具有普适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绿色革命是一场伟大的农业革命,但是与传统的农业变革倾向于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集约程度不同,以绿色革命为基础的农业发展,农业资本的集约程度大大提高,按照这个概念,绿色革命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农业资本化是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不过,绿色革命本身只是一种农业技术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科学家可能不会钟情于此。但是,绿色革命不只是一场农业技术变革,伴随它产生了很多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社会科学家们通常都是采取反思的态度,对绿色革命的一系列后果做出深刻分析。这也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相关文献的研究主题。因此,可以这么分类:一类是以绿色革命作为社会科学的一般物质和研究对象,考察绿色革命作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等问题。另一类是对绿色革命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变化,加以综合分析。事实上,在分析相关文献的时候,很多学者也不是绝对的单一研究方式,而是或多或少的两种方式混在一起。这里将从学者们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逐一介绍。

1.关于绿色革命的起源

20世纪40年代,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科学家与墨西哥农业部合作开展农业研究,以此来推动墨西哥农业的发展。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绿色革命造成了一些难以预期的后果,因此,有些学者把绿色革命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阴谋等联系起来进行了批判。学者们对绿色革命起源的认知也各不相同。

约翰·H.帕金斯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了绿色革命。《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小麦、基因与冷战》① 一书,作者在冷战的视野下对绿色革命的起源做了考察。该书的第五章论述了墨西哥绿色革命,作者认为“墨西哥农业计划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墨西哥政府之间的一项协议”。它产生的背景很复杂。20世纪3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主要在中国进行医疗和农业方面的援助。但是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爆发,这些项目终止。二战阴霾的临近,世界局势处于危急之中,美国不愿意看到墨西哥被社会主义或者法西斯主义侵蚀,因此决定帮助墨西哥通过发展经济来稳定国内局势。在这种局势下,洛克菲勒基金会接受了这一使命。这样,从一开始,绿色革命就与国际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4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将帮助不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重要补充,农业科学从单纯的工业现代化工具转变为影响国际关系的手段。作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墨西哥农业援助计划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件”。这主要是美国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墨西哥农业计划也成为杜鲁门政府“第四点”计划的一个思想和实践来源。

威廉·恩道尔的《粮食危机》① 一书,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为我们展现了“绿色革命”“基因革命”“人口控制”背后诸多不被人们知晓的内幕。作者曾经作为一个美国“经济杀手”的身份,增加了本书的可信度。作者指出,绿色革命的起源是以洛克菲勒家族为代表的美国社会政治精英为了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推广美国的商业化农业发起的行为。他们打的旗号是宣扬自由市场的高效率,讽刺“共产主义低效率”,但主要目的是通过输入先进农业科学和技术的方式,从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绿色革命采用的新型杂交种子缺乏繁育能力,必须不断购买,并需要配合使用化肥和杀虫剂,这使得绿色革命的推行国对美国的依赖加大,甚至包括一些苛刻的政治经济附加条件。从绿色革命到现在的粮食危机,无不体现着美国政府的种种政治阴谋。

可以说,这两本书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入手,绿色革命被冠以政治阴谋、经济渗透的帽子。尤其是洛克菲勒基金会作为绿色革命的实际推动者,更被视为政府的经济工具、披着慈善外衣的阴谋家。相比而言,恩道尔对绿色革命的起源批判更为尖锐,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国运用粮食武器获取世界政治经济霸权的手段。

哈里·M.小克利弗是研究绿色革命的知名学者,他的博士论文《绿色革命的起源》①,通过分析美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墨西哥等国家的开展,指出绿色革命不单纯是科学或经济组织努力的结果,也是美国致力于改造他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政治结果;以绿色革命为支撑的农业经济发展是资本扩张的组成部分之一。作者认为,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43年派遣植物病理学家乔治·哈拉前往墨西哥制订农业研究计划,这一举动可以是为了缓和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并继续保持战时朋友的友好姿态。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究工作所产生的绿色革命已成为美国资本输出的一个组成部分。把注意力放在农业上,就是要在潜在的不稳定地区增加基本的粮食供给并为大农业公司的产品提供销路。可以看出,作者也认为绿色革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他认为绿色革命不仅仅是农业发展和研究的技术手段,还是美国统治阶级扩张资本主义、遏制社会革命,并扩张美国贸易和投资市场。墨西哥农业计划的出台是缓和墨西哥国家主义、对抗纳粹影响的手段,这一计划还能保护美国在墨西哥北部和西北部拥有土地的公民及其财产。哈里·M.小克利弗的另一篇文章《绿色革命会变成红色革命吗?》②,作者通过分析绿色革命的缘起和各种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是:绿色革命是美国精英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先进技术的手段,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墨西哥等国家的援助计划不过是为美国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以及为跨国农业公司服务,绿色革命可能只是红色革命的替代品。但是绿色革命在墨西哥等国家却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人口,加剧了社会矛盾,因此可能会发生社会冲突和暴动,也就是说绿色革命可能会变成红色革命。另外,绿色革命最终也没有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的自给问题,不合理的食品价格机制和粮食贸易机制使这些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可以看出,哈里·M.小克利弗对绿色革命的起源持批判态度。

底波拉·费兹杰罗在《输出美国农业: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墨西哥, 1943-1953》① 一文中指出,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墨西哥的农业研究,归根究底是为了在墨西哥输入美国商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按照美国科学家的思路改造墨西哥农业。当然,这其中也有墨西哥对美国农业发展模式模仿的因素。

布鲁斯·詹宁斯从科学研究与国际政治的关系入手对绿色革命起源做了考察。他的博士论文《政治的科学:国际农业研究》② 及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国际农业基础研究:墨西哥农业的科学与政治》③ 一书,对绿色革命开展的背景做了论述。他分析了墨西哥农业研究计划的种种渊源,尤其重点关注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与20世纪40年代墨西哥农业计划的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CIMMYT④建立之间的内在关系。他认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墨西哥的农业合作,表面上看是通过科学研究帮助墨西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但实际上,这一举动不只是单纯的目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科学研究打上了政治烙印,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的。这一目的主要是美国对作为后院的拉美国家的控制,墨西哥也不例外。在墨西哥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过程中,大量美国跨国农业公司涌入墨西哥,冲击了墨西哥农业的自主发展,加强了对美国经济的依附。可以看出,布鲁斯·詹宁斯是将绿色革命的起源放在国际农业合作的视野来考察,相对来说,他的分析较为客观。

乔治·L.贝克福特的《发达和不发达的农业制度比较》⑤ 一文,作者指出,绿色革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结果,但作者认为,技术并不是中立的,它总是偏向于技术输出国;它影响着每一种事物,包括教育、人们的价值观和人们急欲达到的综合消费方式。因此,技术转让把殖民地经济更紧密地束缚在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之内,使它更难以摆脱这个体系。

综合来说,以上几位学者对绿色革命的起源持批判的态度,但与之相反的是,约瑟夫·科特认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墨西哥农业项目是较为成功的国际农业合作案例,对绿色革命的起源更为肯定。他的博士论文《1920-1950年绿色革命前墨西哥农业科学政策》① 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作者曾亲赴墨西哥进行实地考察。该文论述了绿色革命之前墨西哥的农业发展政策,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绿色革命起源的历史背景。作者论述了卡德纳斯、卡马乔时期的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并把1933-1946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墨西哥的农业发展计划作为绿色革命的启动时期。作者认为,在阿莱曼总统时期,绿色革命可谓是极度成功。他认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墨西哥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作者的另一篇文章《1943-1949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墨西哥农业发展计划:一次跨文化的碰撞》②,介绍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墨西哥的农业合作,认为该合作是成功地超越国界的合作。作者认为,绿色革命使墨西哥农业产量大大增加,推动了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至于后来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不是基金会的原因造成的。总的来说,约瑟夫·科特对绿色革命持肯定态度,对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行为也较为赞赏。

2.绿色革命与墨西哥三农问题

绿色革命与墨西哥三农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绿色革命对墨西哥农业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影响以及对农民阶层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冲击。

芭芭拉·图库曼的博士论文《墨西哥绿色革命中的农业产量及收入分配》① 和《墨西哥绿色革命及农业收入分配》② 一文,通过比较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末期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情况,认为绿色革命虽然提高了墨西哥农业产量,但对于墨西哥阶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情况没有任何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了这一问题,也就是加剧了墨西哥社会分化与地区差异。

菲德尔·欧内斯特的《商业化农业和拉丁美洲农村无产阶级的消失》③ 一文,描述了跨国农业公司的进入对墨西哥农村结构造成的冲击。由于生产的集中、私有及垄断,农民从土地上被排挤出去,并缺乏就业机会。而外国政府、商业部门、援助机构的进入加剧了政治经济的不平等。他认为绿色革命降低了墨西哥农业改革的效果,因为绿色革命是最有效的反改革计划,进一步巩固了墨西哥资本主义大庄园的发展,而农民需要进一步的土地改革。最后他得出结论,跨国农业公司的涌入,可能会使墨西哥失地农民增多,但却没有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可以看出,作者认为,随着基金会到来的还有美国的跨国公司,美国对墨西哥的农业援助有一定的经济目的,这必将对墨西哥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绿色革命被认为是墨西哥农业现代化之路,有学者注意到了不同生产组织对绿色革命的态度不同,墨西哥村社对绿色革命的接受程度较差,绿色革命并不是村社现代化的理想道路。大卫·克劳森和唐·霍伊的《纳尔蒂坎:一个墨西哥村社拒绝绿色革命》①,这篇文章用一个墨西哥村社的案例研究解释了小农不接受绿色革命的原因所在。作者认为该村社拒绝绿色革命是合理的反应,因为该村社的文化和地理气候不适合该计划的推行。高产小麦在平原地区并配合大型现代化机械才能达到高产目的,而该村社都是小块土地,村民更希望种植传统作物。因此,作者建议,与其强制推行绿色革命计划,不如适度调整计划以适应农村社区的发展。比利·德瓦尔特发表了《墨西哥村社发展的另一条道路:现代化和发展的新视角》②《恰当的技术在墨西哥农村:农民创新的前因后果》③《墨西哥村社财富的不平等、技术的适应和农业产量》④ 三篇文章,都论述了墨西哥村社和农民对绿色革命的消极态度。作者认为,墨西哥政府投入巨资发展灌溉工程,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为了绿色革命的需要,但村社农民往往得不到灌溉工程带来的便利。作者认为,村社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不应该是受西方先进农业技术的影响,而是源于本地农业发展的内部需求。村社不一定非种植政府需求的小麦和玉米,而应该根据当地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需求,坚持当地特色作物种植,并不断改进。这种耕种方式不用大型的农机设备,也不需要外国物资和技术的过多投入,并能符合当地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作者认为这才是适合当地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绿色革命:农业变革的政治经济分析》① 一书,基思·格里芬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绿色革命做出了更为深刻的分析。关于绿色革命,作者指出,它是发展中国家六种农业现代化道路之一,但是,他特别强调绿色革命造成的一些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他对绿色革命的整体评价是“现在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倾向于增加相对的不平等”。可以看出,作者承认绿色革命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但更强调造成的负面影响。

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论述了墨西哥绿色革命。《墨西哥农业现代化:技术变革的社会经济意义》② 一书,是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组织的关于绿色革命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联合国曾经有一个主题为“粮食高产品种的大规模扩散的社会经济涵义”的研究计划,最后的成果为11本专题著作或者研究报告。本书是关于拉丁美洲的唯一一本。其余是总论或者别的地区的分析。该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墨西哥农业发展战略,作者指出,绿色革命是墨西哥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动力。第二部分,作者采用案例的研究方法,选取墨西哥的两个不同地区绿色革命的开展进行研究,其中包括村社对绿色革命的反应和态度。第三部分,是作者对墨西哥绿色革命30年发展经验的总结。对于绿色革命的成效,作者评论说,“墨西哥绿色革命的特征是以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代价,以及政府对灌溉设施的巨额投资创造出来的表面富裕。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民基本需要的满足,在所谓的农业现代化40年后的今天,事实上仍然还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总的说来,绿色革命带来的教训是,纯粹技术上的改变或解决办法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可以这么理解,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单纯依赖绿色革命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而关于绿色革命是否能促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也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

另外,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还在《发展与变革》杂志上发表了《作为历史的绿色革命:墨西哥的经验》① 一文,论述了墨西哥绿色革命20年的发展。文章指出,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绿色革命还是非常符合墨西哥农业发展战略的,因此早期的绿色革命是相对成功的。但是,绿色革命在墨西哥农村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了一些难以预期的后果,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这些成为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者以村社为例,被迫卷入绿色革命以后,土地由公共向私人转移,公共财产也开始向商人和官僚转移。这样下去,村社农民将会越来越贫困,也必将导致更大的社会不公。因此,作者认为国家应适时调整其农业发展政策。

福尔克·杜尔瑞的《墨西哥土地改革和生产力》② 则对绿色革命与墨西哥经济奇迹之间的关系做了客观的分析。作者强调,这个时期根本称不上为奇迹,只不过是农产品的显著增加而已。这些成绩也只是基于墨西哥特殊的国家和地区资源以及墨西哥的历史和公众愿望才实现的。墨西哥的经验不具有普适性,其他拉美国家不能与墨西哥相比。可以看出,作者对经济奇迹背后的隐忧有着理性的认识,观点比较中肯。

绿色革命在墨西哥农村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是学者们批判的焦点。对于这种后果,有学者认为是早有预期,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难以掌控。对于绿色革命在墨西哥农村产生的问题,沃尔特·费肯的《绿色革命产生的问题》③ 一文,把绿色革命所产生的后果做了三层分类。第一层,绿色革命带来的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种成功十分受限,比如需要足够的水源以及杀虫剂等供应。而这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生产成本巨大。第二层,市场问题以及资源的配置会存在问题。由于各国利益集团的阻力,政府的农业政策必然会有倾向性。第三层,由于政策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绿色革命所到之处,必然会在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农民就业、社会制度等方面产生诸多矛盾。显然,作者已经注意到了绿色革命产生的社会问题,但对此缺乏更有效的分析。

绿色革命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增加以及贫富分化加剧,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罗伯特·伯克的《墨西哥绿色革命和农民阶层》① 一文,分析了农民在绿色革命中的社会地位以及受益情况。他指出,小农和村社农民在绿色革命中没有显著受益,往往是大土地所有者从中获益最多。由于享受不到政府的各种投入,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陷入贫困,最后不得不出卖土地。他的博士论文《新生物和化学技术的传播和小农户在墨西哥的地位》②,作者选取1960年到1975年为研究时间段,这个时期的墨西哥,总人口增加迅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人口比例从49.3%降到37.2%。同时,这个时期墨西哥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生物和化学技术为支撑的绿色革命的确促进了墨西哥农业的发展。但作者认为,在这场农业革命中,区别于以往的传统农业,以化肥和其他生产物资的高投入和高产出为特点。作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阶层投入和产出的比,认为不同的农业阶层对新技术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是,不同阶层对绿色革命的受益程度也是不同的。作者进一步提出,大土地所有者在新信息的来源、新技术的采用以及政府信贷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渠道,因此从这场农业革命中的获益非常大。但是小农和村社农民却没能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作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小农和村社农民不愿意接受新技术,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差异。作者也指出,只要改变这种制度体制,小农和村社农民是可以从绿色革命中获得发展和收益的。

针对绿色革命与墨西哥三农问题,不仅要批判绿色革命本身,一些学者还将矛头指向了墨西哥政府,指出政府在绿色革命进程中不当的农业政策和制度也应该被批判。

莱斯特·布朗的《种子的变化:绿色革命和1970年的发展》① 一书指出,这些问题的产生,政治原因多于技术原因,解决办法在于政治家而不是农民。高产种子的使用以及农业机械化,使农民从乡村流入城市。因此,政府必须重新定义人口问题,注意力必须从粮食供应转到工作岗位供应,因为就业岗位的不足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公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另外,作者注意到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农业贸易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应加以理性化。

梭伦·巴勒克拉夫《拉丁美洲农业前景》② 一文认为,减少拉美农村贫困、改善经济的障碍在于社会和政治因素,而不是技术。马丁·皮内罗和爱德华多·特里戈③肯定科学和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但是认为拉丁美洲国家面对新的技术却不能充分利用。这是因为拉丁美洲国家社会结构存在缺陷,行政机构能力不足,对新技术不够支持或冷漠,另外也缺乏熟练劳动力。绿色革命的成功必须有合理有效的制度。费尔南多·瑞诺④则指出墨西哥政府的信贷政策不利于小农,能得到贷款的往往是大土地所有者,小农因为种种限制而无法取得贷款。因此政府必须改变现有的政策以帮助小农获得农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克里斯蒂娜·格拉德温《对农业政策不适应的案例研究》① 一文指出,墨西哥政府强制推行绿色革命的政策,没有从农民的实际出发,因此政策导向存在偏离。作者建议,政府的政策制定应该因地制宜,而不是强制一种单一模式。乌玛·乐勒和约翰·梅勒②认为政府必须对小农的土地加强保护,以及适度使用机械化,并且可以通过农村多元化发展以及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积极解决就业不足问题。威廉·蒂森胡森在《拉丁美洲绿色革命:收入影响和政治决策》③ 一文中建议实行农业改革并合理分配国家农业资源,以缓和农村地区的矛盾。

还有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农村诸多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政府不当的农业政策和制度,更在于不平等的土地制度,因此,必须进行更深刻的土地改革。约翰·桑德斯和约翰·林姆④就主张进一步推进土地改革来消除农业发展的障碍以及农村地区的不公。冈纳·缪尔达尔所撰写的《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⑤ 一书,对绿色革命的论述影响力非常广泛。作者指出,发展中国家农业特征是很高的人口、土地比以及粗放的土地经营,因此,提高土地生产率对不发达国家尤为重要。不发达国家不仅土地生产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也很低下。低下的劳动生产率隐含了一个很少被人们认识到的问题,即认为不发达国家进行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土地耕种,但事实正好相反,不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实践是劳动粗放式的,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不发达国家农村有很多闲置劳动力。基于不发达国家劳动利用率的不足以及未来仍不断增长的事实,作者认为,不发达国家的农业新技术必须是劳动密集型的。但是,绿色革命恰恰是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化道路。拉美国家普遍有技术统治论的乐观思潮,作者指出,这种乐观偏见成为逃避土地所有权和大规模土地改革必要性的挡箭牌。因此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再好的谷物品种无疑也不能代替土地改革。这些谷物新品种应用的推广就像其他先进技术的推广一样,如果没有土地改革就不会深入地进行。事实上,没有这样的改革,谷物新品种的获得将和其他保守力量合在一起加剧现在不发达农业人口中的不平等。他说,不发达国家简单地依赖技术进步和种子改良这些绿色革命的要素,并不能实现农业的发展,不发达国家自己必须进行一些改革,而且必须涉及这些国家的制度结构,这样才能提高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社会平等。

迈克尔·P.托达罗的著作《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① 也对此问题有所论述。作者指出:生物(杂交种子)和化学(肥料、杀虫剂等)在技术上都是“规模中性”,但不幸的是,伴随这些进入农村经济的制度和政策常常不是规模中性,相反这些种子常常只能为富有的土地所有者的需要和既得利益服务。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希望通过新技术来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对制度、信用市场以及价格机制进行适当调整,并为中小规模的农场主提供刺激。保罗·哈里森的著作《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②,作者基于长期和广泛的调查,主要论述了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平等的境遇。在论述两极分化问题时,多次提到了绿色革命。他说,农业技术进步的好处被少数人占有了,而广大农民却要承担进步产生的代价。斯塔夫里亚诺斯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③ 一书中也认为,从1950年到1980年之间,墨西哥无地农民的数量从150万增加到了180万。在绿色革命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农民的利益被全然置诸脑后。

可以看出,学者们不但分析了绿色革命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办法。保守一点的学者将原因归结到政府的政策以及制度上,激进的学者却将矛头直指不平等的土地制度,要求进一步实行土改。

3.绿色革命与生态危机

还有学者批判了绿色革命以来造成的生态危机。肯尼思·达尔伯格的《跨越绿色革命: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政治》①,这本书主要是从环境和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绿色革命的持续扩散,并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知识分子没有认识到绿色革命是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基本连接口。第二,从全球视角来看,工业化的农业不适合不发达国家,因为绿色革命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代价。尽管声称是中立和普遍的,但是现代化的科学和技术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现代化的农业也是温带农业的结果,技术的传播加以环境和文化因素就不是那么中立和普遍了。本书从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理论入手,其中一章是对绿色革命批判的汇总。另外,作者对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可替代的方案。

小C. R.沃顿的《绿色革命:是丰饶还是潘多拉之盒》② 一文,作者指出:绿色革命的成功在于“对机会的把握以及对潜在后果的警觉”,但绿色革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迄今为止,依靠单个农民挑选种子意味着周围栽培同样作物的农田通常种的是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品种或品系。这种异质性提供了一种对病害广泛蔓延的内在抵抗能力,因为不是所有的品种都同样易受感染。但是在只引进唯一品种覆盖大片连续地区的地方,作物的传染性会成倍增加……对于让成千上万的农民颗粒无收的任何大病害的爆发,那些生产和推广奇迹种子的人所负的责任比命运所负的责任要大得多。农业发展可能倒退几十年。

大卫·索南菲尔德的《墨西哥绿色革命1940-1980:基于环境史视角》① 一文,论述了绿色革命以来,墨西哥兴修水利、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耗费了国家大量的资金,造成了墨西哥一些地区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化肥、杀虫剂等化学资源的滥用,恶化了生态环境,也严重危害到了公众的健康。

可以说,国外学术界对绿色革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他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著作和文章,在此不一一赘述。总的说来,国外学者对墨西哥绿色革命的研究,通常基于以下几种视角:

冷战的视角。有部分学者认为,绿色革命并不是一次单纯的农业技术改良,同时也是当时国际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苏联和中国为主要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而采取的一种笼络发展中国家、构建所谓“新月形包围圈”(从日本、南朝鲜,经过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直到印度)的一种冷战策略手法。

美国对拉美进行经济渗透的角度。洛克菲勒家族在拉丁美洲有着广泛的利益,一战结束后,纳尔逊·洛克菲勒已经意识到用暴力手段已不足以维护美国及其美国大企业在海外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快海外经济的发展。基金会在海外有很多推广项目,农业计划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

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角度。一些人认为,绿色革命,通俗地说就是发达国家派出一些专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援助有一定目的性。而绿色革命作为美国对外技术援助的尝试,为战后美国制订完善的对外援助计划提供了借鉴。墨西哥农业计划的推动者,纳尔逊·洛克菲勒正是第四点计划的提出者之一。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尝试的角度。一些学者认为,绿色革命的发展,是墨西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点,正是通过绿色革命,墨西哥的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批判及反思的角度。因为绿色革命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大量的西方学者往往采取反思的角度,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对绿色革命造成的贫富差距分化,土地的集中,社会的不稳定等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是大部分西方学者关于绿色革命研究的角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绿色革命与世界粮食供给和贸易的角度。一些学者认为尽管绿色革命导致粮食产量大增,而世界上挨饿的人却仍在增多,因此必须加剧缩小世界地区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重新进行粮食资源的分配。而不公平的粮食价格机制和贸易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更是雪上加霜。

绿色革命与生态发展的角度。一些学者对绿色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这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而生态史学近年来有进一步流行的趋势。

综合来看,国外学者对墨西哥绿色革命的研究呈现出多领域、多视角、多路径、多观点的景象。而学者们关注与争论的焦点,可以归结为以下问题:绿色革命是墨西哥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途径吗?绿色革命是墨西哥农业发展的自主选择,还是以洛克菲勒基金会为首的美国科学家对墨西哥农业的改造?绿色革命造成的贫困、失业、地区差异等问题的原因是绿色革命本身还是其他的原因?绿色革命应该如何趋利避害?对绿色革命应该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该如何评价?当然,学者们就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已经给出了答案。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内学术界,对墨西哥绿色革命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迄今为止,尚没有一本相关专著,只有零散的一些论述散见于一些论述墨西哥农业发展的著作和论文之中。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学术界对绿色革命的认识,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痕迹。王永锐在《评绿色革命》① 一文中,认为绿色革命是从两个超级大国那里刮起的“静悄悄的革命”之风,是同发展中国家人民反殖、反帝、反霸的革命斗争相对抗的一股妖风。绿色革命不过是帝国主义的恩赐,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吃饭问题,还要靠劳动人民的双手。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的观点已经不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虽然没有关于绿色革命的专题性研究,但一些学者在论述关于墨西哥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农业转型、三农等问题时都会提到绿色革命,这些文章也不乏真知灼见②。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冯秀文等著的《拉丁美洲农业的发展》③ 一书,该书主要论述了拉丁美洲农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其中,关于拉丁美洲农业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提及了科学技术与绿色革命。但限于篇章,对墨西哥绿色革命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另外,苏振兴主编的《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④ 一书也指出了拉美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以“技术变革”为主的道路,基本特点是保持现有的土地制度不变,主要通过机械化、化学化、绿色革命等技术变革来推动农业现代化。这本书是基于整个拉美国家和地区的概述性分析,并没有单独对墨西哥绿色革命展开深入论述。《墨西哥农业改革开放研究》⑤ 一书,将绿色革命视为墨西哥政府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干预手段,但并未详细论述。《农民、土地与政治稳定:墨西哥现代村社制度研究》① 一书,注意到了绿色革命对墨西哥村社制度产生的冲击。国内学者的这些研究无疑为本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之,国内学术界对墨西哥绿色革命的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较少,更谈不上有专著出版。而专门论述墨西哥绿色革命的作品,尚无一二,因此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如前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墨西哥绿色革命进行了研究。本书是将绿色革命放在墨西哥农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中,由于绿色革命的启动与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基本同步,因此,本书将绿色革命与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结合起来研究,以农业现代化为切入视角。这样更能全面地把握墨西哥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得出的结论也更为客观。

有必要先明确农业现代化这一概念。首先,我们必须对农业这一概念有所了解。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种产业在内。狭义上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本书中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而对于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国内学者经常采用的。在西方学者的描述中,很少用农业现代化这一概念,通常是“现代化农业”“商品化农业”“农业发展”等这样的字眼。当然,农业现代化从属于现代化这一概念,现代化的过程必然也包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就是说,对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必须建构在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上。

“现代化”一词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的流行始于20世纪中期。现代化理论最初探讨的是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得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条件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变动。在西方学术界,最初探究现代化的是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对该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以罗斯托、塔尔科特·帕森斯、塞缪尔·亨廷顿以及布莱克等学者为代表,形成了所谓的“经典现代化理论”。该理论的形成是以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因此,该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那就是明显的西方化。当然,现代化理论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发展中国家学者为代表,出现了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阿明和弗兰克的“依附论”以及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等诸多流派。总的来说,西方的现代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交错的综合研究问题。而在国内现代化研究领域,首推罗荣渠先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罗荣渠先生的代表作《现代化新论》开启了国内史学界对现代化研究的步伐。罗先生认为,“从历史角度来透视,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领域,引起了深刻的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①。此后,国内陆续有相关的研究问世。总的来说,无论西方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对于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包含了诸多因素的矛盾运动,其表现形式是所有制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根据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农业现代化理解为“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过程”。回首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那么,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将是不断对传统农业改造的过程。但是对于传统农业的特征,不同的学者的答案却不尽相同。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对于传统农业的定义是: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传统农业应该是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的特点就在于:1.技术状况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2.如果把生产要素作为收入的来源,那么获得与持有这种生产要素的动机是长期不变的,即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由于上述的原因,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也处于长期均衡状态。①

换句话说,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而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其实就是新的现代化生产要素的不断注入。当然,笔者认为传统农业应该囊括更丰富的内容。现代化农业的主要特征在于,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通过现代化机械设备、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制度等投入,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必须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土地制度的变革以及在农业领域的生产关系的改变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进步。

当然,舒尔茨的观点有可取之处。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不但在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差异,在生产关系层面也不相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这些差异不断消亡的动态过程。理解了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还必须理解绿色革命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绿色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的农业变化。据一些学者的农业变化理论,传统农业变化主要是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即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以及劳动的集约化,即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② 与传统农业变化不同的是,绿色革命代表了一种新的农业技术变革,即主要是资本的集约化,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资本投入。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以及化肥、杀虫剂、高产种子、现代灌溉设施在农业中的应用”。① 而这种资本集约化的绿色革命道路成为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独特的农业现代化的选择,也就是说绿色革命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现象。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农业现代化是西方国家的农业科学家们对二战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以绿色革命为核心的农业变化的总称,这主要是区别于西方主流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但是绿色革命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要素,并不等同于农业现代化。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实行了绿色革命,并不等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只不过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工具而已。那么这个工具是否有必要使用,使用的是否适时和恰当,这是本书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另外,我们还必须搞清楚农业转型和农业现代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农业转型是研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机制和动力,绿色革命的实施,使墨西哥从生存农业转型到了商品化农业,在自然科学研究者看来,绿色革命使墨西哥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就说,绿色革命是墨西哥农业转型的催化剂与推动力。总的说来,绿色革命在战后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成为本书研究墨西哥农业的切入视角。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绪论、正文、结论。其中正文分四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绿色革命在墨西哥开启的背景。主要分析了绿色革命之前墨西哥农业发展的状况,包括独立以来到墨西哥革命之前的土地制度、农业发展状况、墨西哥革命之后主要是卡德纳斯时期的土地改革、现代村社制度的建立、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等,指出解决国内粮食危机及刺激农业发展是绿色革命启动的内因;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外科学援助的思路构成了绿色革命启动的外部因素。

第二章论述绿色革命在墨西哥第一阶段的发展及特点,具体概述为“大”绿色革命。这一时期,墨西哥政府仍在继续土地分配,但是农业信贷、农业补贴、灌溉设施、机械化使用等方面开始向私人大地产倾斜,而绿色革命主张的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实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模式也决定了大地产比村社更容易走上农业资本化、现代化的道路。因此,绿色革命初期,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表现为私人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快速发展,村社农业的相对滞后,此为“大”绿色革命。而私人大地产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区域,因此墨西哥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征。总之,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由于政府的刺激和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墨西哥实现了粮食自给并有所出口,农业呈现出大发展的态势。

第三章论述绿色革命的第二阶段,即从“大”到“小”的转变。由于绿色革命初期的成功,导致墨西哥政府对绿色革命的过分乐观判断,认为依靠私人资本和地产就可以解决农业发展问题,但却忽视了由市场主导的私人农业的逐利性和脆弱性。加上1958年之后稳定发展战略的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工农业之间失去了平衡,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下跌打击了农场主的生产热情、刺激了农业资本的不断流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墨西哥再次出现农业危机。为解决危机,埃切维利亚政府实行分享发展战略,转而推进村社经济的发展。于是,绿色革命实现了从“大”到“小”的转变。本书通过选取普埃布拉计划作为案例研究,论证了通过刺激村社和小农经济的“小”绿色革命也收效甚微。1982年债务危机的爆发,绿色革命的高潮已基本过去了。

第四章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将论述绿色革命产生的影响及与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主要论述在绿色革命推动下,墨西哥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表现、特点及内在矛盾,墨西哥农业组织的出现及具体运作情况、农村阶级分化与政治斗争的具体表现,并深入分析农村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还分析了绿色革命与20世纪40-80年代墨西哥农村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基尼系数的变化,指出基尼系数并无剧烈变化但农民却实实在在走上了绝对贫困的原因。

结论部分,将绿色革命推动下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放眼于整个墨西哥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试图通过深入剖析墨西哥农业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指出墨西哥长久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土地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一定程度上绑架了政府农业政策的导向,而出于维护革命制度党执政党地位、实现政治稳定的目的,在职团主义框架下,墨西哥虽经历了革命,也看似实行了比其他拉美国家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农业却最终无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墨西哥农村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稳定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书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将按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思考用于墨西哥绿色革命以来农业政策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等问题的分析,力求做到历史与逻辑的内在统一。本书综合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研究等方法。

文献分析法。作为历史学研究,将以现有资料为基础,在深入分析各种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总结,做到论从史出。

数据分析法。作为经济史研究,必须有严谨的数据分析,只有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基础上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案例分析法。本书选取了绿色革命期间的一些具体案例来佐证相应的观点,使论证更为饱满和具体。

理论分析法。运用相关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本书主要运用了现代化理论及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绿色革命在墨西哥的推行及影响进行了分析。

总而言之,本书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绿色革命置眼于墨西哥整个的历史进程中,深入分析绿色革命对墨西哥农业现代化进程、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当然,本书也希望能在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得出的观点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但尽管做了很多努力,本书的不足之处仍很明显。如一手资料的使用不够充足,而囿于学科背景及能力有限,相关理论的解读不够深刻。另外,在农业问题的研究中,田野调查与个案研究十分重要,然而作为外国人研究墨西哥的农业,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实地深入考察墨西哥的农业实际情况,更多时候是通过综合材料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所得出的一些结论难免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些都是本书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① [美]约翰·H.帕金斯著:《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小麦、基因与冷战》,王兆飞、郭小兵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① [美]威廉·恩道尔著:《粮食危机》,赵刚、胡钰等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① Harry M. Cleaver, The Origins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Ph. D. Thesis, Stanford University,1975.

② Harry M. Cleaver, “Will The Green Revolution Turn Red? ”, in Steve Weissman (ed. ), The Trojan Horse: A Radical Look at Foreign Aid, Palo Alto Calif. : Ramparts Press,1975.

① Deborah Fitzgerald, “Exporting American Agriculture: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in Mexico,1943-1953”,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 16, No. 3,1986.

② Bruce H. Jennings, Political Science: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Hawaii,1984.

③ Bruce H. Jennings,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Science and Politics in Mexican Agriculture, Boulder &London: Westview,1988.

④ 国际玉米和小麦研究中心的缩写,闻名世界的墨西哥小麦诞生于此。

⑤ [美]查尔斯·K.威尔伯主编:《发达与不发达问题的政治经济学》,高铦、徐壮飞、涂光楠、黄苏译,高铦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① Joseph E. Cotter, Before the Green Revolu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Policy in Mexico, 1920-1950, Ph. D.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4.

② Joseph E. Cotter,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Mexican Agricultural Project: A CrossCultural Encounter,1943-1949”, in Marcos Cueto(ed. ), Missionaries of Science: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nd Latin Americ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① Barbara H. Tuckman, The Green Revolu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Mexico, Ph. D. Thesis,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1974.

② Barbara H. Tuckman, “The Green Revolu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Income in Mexico”, World Development, Vol. 4, No. 1,1976.

③ Feder Ernest, “Agribusines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Latin America's Rural Proletariat”, World Development, Vol. 5, No. 5-7,1977.

① David L. Clawson and Don R. Hoy, “Nealtican, Mexico: A Peasant Community That Rejected the Green Revolu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 38, No. 4,1979.

② Billie R. Dewalt, “Alternative Adoptive Strategies in a Mexican Ejido: A New Perspective on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Human Organization, Vol. 38, No. 2,1979.

③ Billie R. Dewalt,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n Rural Mexico: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n Indigenous Peasant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19, No. 1, 1978.

④ Billie R. Dewalt, “Inequalities in Wealth, Adoption of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in a Mexican Ejido”, American Ethnologist, Vol. 2, No. 1, Intra - Cultural Variation, 1975.

① Keith Griff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grarian Change: An Essay on the Green Revolution,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9.

② Cynthia Hewitt De Alcantara, Modernizing Mexican Agriculture: Socio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ical Chang, Geneva: The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1976.

① Cynthia Hewitt De Alcantara, “The Green Revolution as History: the Mexican Experienc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 5, No. 2, 1974.

② Folke Dovring, “Land Reform and Productivity in Mexico”, Land Economics, Vol. 46, No. 3,1970.

③ Walter P. Falcon, “The Green Revolution: Generations of Problems”, Agricultural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Vol. 52, No. 5,1970.

① Robert V. Burke, “Green Revolution Technologies and Farm Class in Mexic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28, No. 1,1979, pp. 135-154.

② Robert V. Burke, The Diffusion of New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Technologies and the Position of Small Farmers in Mexico,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Toronto,1978.

① Lester R. Brown, The Seeds of Change: The Green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1970'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1970.

② Solon Barracloug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spects in Latin America”, World Development, Vol. 5, No. 5-7,1977, pp. 459-476.

③ Martin E. Pineiro and Eduardo J. Trigo, Technical Change and Social Conflict in Agriculture: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Boulder, Co. : Westview Press,1983.

④ Fernando Rello, State and Peasantry in Mexico: A Case Study of Rural Credit in Laguna Small Farm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Geneva: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1987.

① Christina H. Gladwin,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Adoption Decisions: A Case Study of Nonadoption of an Agronomic Recommend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28, No. 1,1979.

② Uma J. Lele and John W. Mellor, “Jobs, Poverty and the Green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48, No. 1,1972.

③ William C. Thiesenhusen, “Green Revolution in Latin America: Income Effects, Policy Decisions”, Monthly Labor Review, Vol. 95, No. 3,1972.

④ John H. Sanders and John K. Lynam,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Small Farms in Latin America”, Food Policy, Vol. 6, No. 1,1981.

⑤ [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顾朝阳、张海红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① [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美荣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② [美]保罗·哈里森:《第三世界——苦难曲折希望》,钟菲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③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下),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① Kenneth A. Dahlberg, Beyond the Green Revolution: The Ecology and Politics of Glob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9.

② Clifton R. Wharton Jr, “The Green Revolution: Cornucopia or Pandora's Box? ”, Foreign Affairs, Vol. 47, No. 3, 1969.

① David A. Sonnenfeld, “Mexico's Green Revolution,1940-1980: Toward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Vol. 16, No. 4, 1992.

① 王永锐:《评绿色革命》, 《中山大学学报》1975年第4期。

② 陈芝芸、杨茂春:《墨西哥农业的发展及其战略抉择》, 《拉丁美洲研究》1982年第6期;陈芝芸:《墨西哥农业的兴衰及前景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6期;翁全龙:《墨西哥农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 《企业经济》1982年第3期;杨茂春:《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初探》, 《拉丁美洲研究》1985年第4期;詹武、王贵宸:《墨西哥农业的发展战略》(上、下), 《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第6期;赵丽红:《美国全球粮食战略中的拉美和中国》, 《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第4期;董经胜:《墨西哥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农民动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③ 冯秀文等著:《拉丁美洲农业的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 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⑤ 谢文泽:《墨西哥农业改革开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① 高波:《农民、土地与政治稳定:墨西哥现代村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7页。

①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25页。

② Ester Boserup,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on Agricultural Outpu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9, No. 2, 1975, pp. 257-270.

① Ester Boserup, 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Growth: The Economics of Agrarian Change under Population Pressure, London: Earthscan,1965, p.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