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若冰先生
李若冰先生是我散文写作的启蒙老师。在西北大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痴心地读过他早年的散文集《柴达木手记》,又读到了他的新作《神泉日出》,堪称当时专制文坛的一股清新的风。
20世纪80年代初,有机会与若冰先生同行,赴徐州参加首届中国散文学会年会,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先生身为德高望重的前辈散文家,一不摆谱,二不清高,和蔼可亲,乐呵呵的,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扶植后学,关注年轻人在散文艺术创新中的见解,吸取新的知识,使得宝刀不老。
之后,在若冰先生的主持下,由我们几个年轻人张罗,成立了陕西散文学会。若冰先生当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在他的信任关照下,我所在的刚刚成立不久的西安市作家协会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散文报》,贾平凹主编,我当副手。记得若冰先生的创刊题词是“真情是散文的生命”,真情,既是先生所坚持的散文观,又是对散文后学的教诲。可惜,《散文报》仅出过几期,便因故停刊。其中是非曲直,当是后话。
有一次,丈八沟的笔会宴席散了,若冰先生还与我们几个年轻人喝得正兴,那酒是烈性白酒,少说每人也喝到半斤八两,李先生还拿出访日回来带的七星烟让大伙儿开洋荤。
快到知天命的岁数,也就是世纪之交,我思乡回归情切,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漫长而短暂的客岛生涯,回到了离开八年的故城。这天,我去李若冰先生家里看望他,听说我有意回西安定居,他便热情而坦诚地说,回来好,到省文联来搞专业创作,先给咱们办好《新大陆》杂志。主席一席话,我感受到了回家的温暖。
刊物实行责任制两年,很有起色。
2002年10月,已经七十有七的李若冰,随纪录片《沙驼铃》摄制组西行,这已经是他第六次踏入西部油田了。我担任此片策划和撰稿,一路照顾他的起居和生活。半个世纪的多次出行,他的心情一次比一次热切。这一次西行,确实让周围熟悉他的不少人们感到惊讶。因患有糖尿病,他夜里得起来十多次去洗手间。每天得自己打针,吃降压药。也就在将要翻过当金山踏入柴达木盆地时,他却因年迈体弱,被好心的医生拦在了敦煌。他显然是很失望的,沮丧的,甚至于是悲哀的。他一直感叹说,还是年轻好啊!他年轻过,青春过,那些令人怀恋的日子,都一笔一画地写进了他的书里。
2005年3月24日,在玉兰花开的季节,李若冰的生命永远融入了一片高洁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而他的散文写作和文学生命却没有终结,成了我们后来者的一笔难能可贵的艺术资源的精神财富。
《陕西文学三十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