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一干灌区独立运行
一、一干灌区的建设
打渔张一干灌区于1958年兴建,位于博兴县境中部,北起打渔张引黄总干条渠南靠小清河,西以博(兴)小(营)铁路为界,东抵陈(户)乔(庄)公路,包括乔庄、蔡寨、小营、庞家、陈户、城郊、闫坊、寨郝8个乡镇139个村,9.5516万农业人口,控制面积19.93万亩,耕地面积18.2836万亩。
灌区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高程9~10米,南部小清河沿岸高程6~7米,北支新河以北为沙壤土,以南为红黏土。有盐碱地1.3万亩(其中原有1.05万亩,次生0.25万亩)。地下百米以内无淡水,100~150米深层淡水的宜井面积13.9万亩。
一干渠原设计是出沉沙渠后,向南穿小清河拐向东入寿光县清水泊,全长98公里。1958年,博兴境内完成33公里干渠1条,支渠14条,长72公里,完成土方250万立方米,工日100万个,建筑物55座,国家投资50万元。1960年兴建了干渠引水闸。灌区兴建之初,效益较好,后因灌溉制度不健全,盲目大引大灌,加之原来的排水系统被打乱,自然流势被破坏,地下水位抬高,内涝加重,灌区发生次生盐碱化,使原来的2.43万亩盐碱地一度上升为5.5万亩,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62年,引黄停灌,干、支、斗、农渠几乎全部平毁,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
1965年,灌区内旱情严重,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恢复一干灌溉,遂利用一干渠引水提灌,在抗旱双保中起了很大作用,获得了1966年麦季的好收成。于是,博兴县人民委员会于1966年9月16日呈报了恢复一干渠灌溉的请示报告。当年,在一干渠清淤21.75公里,在沉沙条渠清淤6.5公里,维修了张寨、通滨、王家、顾家4座节制闸,新建了打渔张河、蒲洼沟、三号支沟3座渡槽和支脉河渡管,改建和新建进水闸22座,整修、新建支渠2条,支渠涵洞7处,公路桥3座,加上支渠建筑物计45座,国家投资15万元。这些工程除干渠土方和支渠建筑物被列为基建工程外,其他支渠、支排土方工程均为民办公助工程,斗渠以下建筑物由乡镇自办。为解决一干渠与二干渠之间3万亩地灌溉用水和稻改水源问题,又兴建了三合干渠。
经连续8年续建,至1972年,灌区内有干渠2条,长36公里;支渠26条,长78.9公里;农渠466条,长277.2公里;干排(截渗沟)3条,长30公里;支排40条,长79.9公里;控制灌溉面积17.24万亩。1985年,灌区内干渠长41.5公里,支渠57条,总长121.9公里,支门建筑物53座(其中进水闸1座,节制闸3座),三合干渠有支渠28条(不使用和临时性的除外),总长29.9公里,支门27座。
一干灌区、三合干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为19.9万亩,落实灌溉面积为17.24万亩,干支配套面积6.3万亩,有支、斗、农渠、排建筑物789座.工程基本配套,灌区每年引水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亩均灌溉3~5次。在引黄灌溉的同时,还重视了盐碱地的改良,对原有排水河道进行了治理,结合灌溉对部分土地进行了稻改和淤改,种植水稻1万亩。除对条渠本身淤改外,还将拿苗在50%以下的荒碱地进行了淤改,表层落淤10~20厘米,盐碱地从1961年的6.6万亩降低到2.05万亩。
灌区自1973年兴建六、七条渠以来,清淤196万立方米,干渠清淤3次,计土方110万立方米。1976—1977年灌区内分别搞了堤上和董家洼几个会战方,动用土方160万立方米,渠系建筑物也基本达到了配套。为开发打渔张一干灌区共动土方350万立方米,用工日100万个,投资110万元(不包括清淤和会战方)。
一干灌区工程布局:
(1)渠首进水闸。渠首进水闸位于打渔张引黄闸下游南岸,1960年兴建,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4孔,孔宽2米,高3.2米,闸底高程8.60米,闸室长8.5米。闸前设计水位10.60米,核实设计水位11.10米;闸后设计正常水位10.30米,核实水位10.90米;设计最大引水能力34立方米/秒,正常实引最大20立方米/秒,最小为10立方米/秒。
(2)沉沙条渠。为使清水入渠,减少干渠淤积,在进水闸至张寨闸之间,兴建了6.5公里的沉沙条渠,现已用完6条沉沙条渠,总沉沙面积为1.2万亩。七条渠已用多年,目前已不能再作沉沙用。
(3)一干渠。一干渠于1958年建成,原设计正常流量35立方米/秒,加大为40立方米/秒,总长为23.3公里。张寨闸至通滨闸一段,设计比降为1/10000,通滨节制闸至小清河一段设计比降为1/8000;设计底宽为7.5~20米,设计过水流量为34立方米/秒。干渠为南北走向,干渠出闸入沉沙池后,经境内张寨、通滨、王家、顾家4座节制闸至小清河,控制面积20万亩,现核实设计灌溉面积为17.24万亩。
(4)三合干渠。三合干渠也属一干灌区,兴建目的是为解决一干渠和二干渠之间3万亩土地稻改水源问题。三合干渠进水闸位于一干渠引水闸的东侧三合干渠首,1967年5月建成,为开敞式3孔引水闸,孔宽2米,孔高2.7米,净宽6米,闸底板高程8.90米,闸室洞长6米,闸前设计水位最高10.8米,最低9.4米,设计引水流量为12立方米/秒,核实为10立方米/秒。三合干渠沉沙条渠第2条渠已用完,现已用沉沙面积1900亩,可用沉沙面积为3000亩。三合干渠全长4.6公里,有王寨、张寨、梁楼、相呈4条支渠,均有支级建筑物,控制面积7.1万亩。
(5)灌区排水系统。灌区内灌溉渠道为南北向布置,排水系统为东西向布置。排水系统自北向南有张洛沟、打渔张河、工农河、北支新河、蒲洼沟、三号支沟和支脉河7条河沟。
二、一干灌区的管理
1970年10月,博兴县水利局建立了打渔张一干灌溉管理所,当时配备行政人员3名,技术员1名,工人2名,社队管理人员5名。1971年2月,在小营公社召开了打渔张一干灌区和道旭灌区第一次灌区代表会议,由11人组成灌区灌溉管理委员会。
灌区1965—1984年,实引水量89030万立方米,平均年引水量4452万立方米,整个工程年运行管理费为14.71万元,水源费4.45万元,清淤费25.42万元,大修费36.24万元,工程折旧费41万元,年供水总成本121.9万元。
据1985年对陈户镇调查,1982—1984年,按实际灌水面积,以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为例,三年平均亩产值186.65元,平均亩成本97.23元,平均每亩水费3元,亩水费占成本的3.03%,亩水费占亩产值的1.56%。农业灌溉增产效益,通过对陈户镇高家村调查,以小麦、玉米、棉花三种作物为例,其数据取1982—1984年的平均值,小麦灌一遍水增产值为0.28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5.3%;玉米灌一遍水增产值为0.28元/立方米,水费占增值的5.23%;棉花灌一遍水增产为0.62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2.3%。小麦灌二遍水增产值为0.27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5.7%;玉米灌二遍水增长值为0.21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7.11%;棉花灌二遍水增产值为46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3.13%。小麦灌三遍水增产值为0.23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5.6%;玉米灌三遍水增产值为0.17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9.02%;棉花灌三遍水增产值为0.37元/立方米,水费占增产值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