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对饮用水水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都希望喝上更优质的水。直饮水,是指满足没有污染、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含有人体相近的有益矿物质元素)、pH值呈弱碱性这三个条件的可直接饮用的水。
东江流域是香港、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的主要饮用水源,新丰江水库(又称万绿湖)是东江饮用水源的核心“枢纽”,是东江流域最大的多年调节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Ⅰ类,是难得的好水源。然而,新丰江水库所在的河源市为保护这“一泓净水”拒绝引进一些污染企业,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巨资加大库区及周边集雨区域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河源市至今仍是广东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与东江下游的繁荣和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早在1995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将新丰江水库优质水资源用管道直接输往珠三角的设想,希望能将河源市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设想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因需水量过大等原因未能上马实施。2007年以来,河源市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思路,把向目标城市供应生产生活用水变为向其提供生活直饮水,以减少万绿湖的取水量。每年只需引水5亿~6亿m3,就可以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居民的直饮水问题,这一新的工作思路得到了许多水利专家的赞许,普遍认为这是万绿湖优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崭新思路。2008年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黄云龙常务副省长、李容根副省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广东省发改委)和广东水利厅组织力量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同年12月,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暨南大学、尼尔森市场调研公司对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进行论证。项目主要从“受水城市直饮水需求分析”“新丰江水库水资源供需平衡和可靠性分析”“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影响评价报告”“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新丰江水库功能调整及管理体制研究”“新丰江水库直饮水项目建设对河源市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六大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2009年,暨南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新丰江直饮水项目运营模式与项目风险研究”及“新丰江直饮水项目长距离输水工程水质稳定性研究”,研究认为该项目的总体风险不高,都处在可控范围内,相关风险通过相应的避险措施可以得到有效化解,不会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及投资收益。同时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时注意一些可行的相关要点,则可确保新丰江水库直饮水工程通过长距离管道运输后仍可以保持优良水质进入受水端。
本书主要围绕新丰江调直饮水工程这一主题进行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探索,编排和内容介绍如下:
(1)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介绍。第1章介绍东江流域的基本情况,如东江流域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以及流域上主要水利工程、水土流失概况;第2章介绍水源地及受水城市基本情况,如直饮水工程的基础、水源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水库移民的问题、受水城市供水布局及规划,并对受水源地与受水城市的水质进行对比。
(2)第二部分为调水工程介绍。第3章通过调查受水城市居民消费意向,分析直饮水的需求规模;第4章介绍东江的来水量情况,分析在满足东江下游各城市的取用水量的情况下新丰江水库的下泄量要求;第5章重点对新丰江水库直饮水的可供水量进行分析,通过水库调节计算,对水库的供水保证率进行验算;第6章介绍新丰江直饮水工程的布局设想;第7章通过水质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的实验室研究模拟长距离输水工程实验,对环境因素、水力因素、水中营养物浓度、颗粒物浓度的分析与计算,验证水质经长距离输水到达受水地区的变化;第8章介绍了新丰江水库功能调整构想以及直饮水工程的管理体制方案;第9章分析了新丰江直饮水工程实施的风险以及保障管理措施。
(3)第三部分为工程的影响分析。第10章通过分析直饮水工程对新丰江水库多目标功能和规模的影响及对东江流域水资源供给能力和水量分配方案的影响来评价了直饮水工程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格局的影响;第11章通过评价对东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对水体功能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及水土保持的影响来分析工程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第12章通过工程对河源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对受水城市现有供水布局和供水方式的影响来分析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在本书的纂写过程中,感谢暨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尼尔森市场调研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本书的主体内容是在新丰江直饮水项目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由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李杰、马志鹏主笔完成,王琳、董延军、郑江丽、黄伟杰、郭瑜等参与完成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及相关部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全书由熊静、严黎校核编排。在此,向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领导、同事及所有参考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直饮水工程研究本身的复杂性,加之时间仓促和受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及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相关建议可联系电子邮件zhipengma@163.com。
作者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