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河段河道演变及冲淤变化研究
2.1 宜昌—枝城河段
2.1.1 河道概况
宜昌—枝城河段上起宜昌市镇江阁(宜34)下至宜都市枝城镇(荆3),全长约59.8km,分为宜昌、宜都两个河段。其中宜昌河段为镇川门至虎牙滩,长约20km,宜都河段为虎牙滩至枝城水文站,长约37km。河段进出口分别设有宜昌和枝城两水文站。在宜都附近有支流清江入汇。
河道两岸主要有宜昌、虎牙滩、云池、白洋、清江口、城背溪、枝城等基岩节点控制,全河段发育有四至六级阶地,河岸抗冲性较强的黄黏土普遍发育,整段河势长期以来相对稳定。
宜昌—枝城河段为长江穿流白垩第三系中,其中宜都以上为顺直微弯型河段,宜都以下为弯曲型河段,如宜都弯曲段、白洋弯曲段、枝城洋溪弯曲段等。沿岸地貌以丘陵为主,且受地质构造与岩性控制明显,河谷走向与岩层倾向基本一致,谷坡比较缓和,边滩较发育,主要有胭脂坝、张家嘴边滩、南阳碛、大石坝边滩等。
宜昌—枝城河段主要洲滩为卵砾石或卵砾石夹砂,河床物质组成沿程分布总体表现为:河床物质成分具有由多类到单一,床沙级配范围由宽变窄的分布特征;卵砾石洲滩床沙中值粒径d50大于50mm。
2.1.2 水沙变化
三峡蓄水前宜昌站多年(1981—2002年)平均径流量为4353亿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4.59亿t。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根据坝前蓄水位的不同,大体经历了3个时期,即135~139m运行期(2003—2006年)、145~156m运行期(2007—2008年)和175m试验性蓄水期(2009年)。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站含沙量和输沙率比蓄水前大幅减少,减小幅度约90%,见图2-1。
三峡蓄水前枝城站多年 (1992—2002年)平均径流量为4326亿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3.77亿t。三峡水库135~139m蓄水运用期 (2003—2006年),年平均径流量为3979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少8.0%;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0.85亿t,较多年平均值偏少77.4%。2007年三峡处在145~156m运行期,年径流量为4180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少3.4%,较2003—2006年平均值偏大5.0%;年悬移质输沙量为0.68亿t,较多年平均值偏小82.0%,较2003—2006年平均值偏小20.1%。2009年三峡处在175m运行期,年径流量为4043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少6.8%;年悬移质输沙量为0.41亿t,较多年平均值偏小89.1%,较2003—2006年平均值偏小51.7%。
图2-1 宜昌站年均径流量、输沙量过程线
2.1.3 深泓平面变化
1.宜昌河段
宜昌河段顺直微弯,深泓线从镇川门开始基本上紧贴右岸,至万寿桥附近逐步过渡到左岸,沿胭脂坝左槽下行。出胭脂坝后又逐步过渡到右岸,至龙盘湖附近过渡到左岸又随即转向右岸,在磨盘溪附近又逐步过渡到左岸直至虎牙滩,深泓线走向与主流线走向基本一致。深泓线多年走向变化不大。三峡水库运行后,宜昌河段深泓线平面摆动不大,一般在150m以内,总体上保持稳定,局部有一定变化,见图2-2。
2.宜都河段
宜都河段基本顺直,杨家嘴以下有两个反向弯道段——宜都弯道和白洋微弯段。长江河道出虎牙滩后深泓线偏左岸下行,至鱼洋溪过渡到右岸,在云池附近又逐步过渡到左岸,在宜62附近逐渐过渡到右岸三马溪边滩尾部,进入宜都弯道凹岸到南阳碛潜洲头逐步过渡到左汊。白洋弯道段深泓线基本贴凹岸下行。梅子溪至楼家河,深泓线逐步居中后再向右岸过渡,顺着右岸而行进入枝城。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从平面上看宜都河段深泓平面位置基本稳定,在大石坝及外河坝附近,因河床冲刷明显,各年有一定变化,摆动幅度略大于其他河段,但无明显趋势性变化,见图2-3。
2.1.4 河道冲淤变化
根据宜昌—枝城河段2002—2008年每年10—11月开展常测固定断面 (共51个断面,平均断面间距约1.2km)测量成果,采用断面地形法分别计算枯水河槽、基本河槽、平滩河槽、洪水河槽 (对应宜昌站5000m3/s、10000m3/s、30000m3/s、50000m3/s水面线下河槽,为长江河道冲淤量多年采用水面线)冲淤量分别为9187万 m3、9050万 m3、10368万m3和10275万m3。
图2-2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河段深泓平面变化图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处于冲刷状态,但2004年冲刷幅度已减小,至2005年略有回淤。近年来整河段冲淤交替,趋于平衡。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全河段处于冲刷状态,但2004年冲刷幅度已减小,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略有回淤。宜都河段基本处于持续冲刷状态。从河床冲刷部位看,枯水河槽冲刷量占洪水河槽冲刷量,宜昌河段约75%,宜都河段约占93%,可见河床冲刷以枯水河床为主。
图2-3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都河段深泓平面变化图
2.1.5 深泓纵剖面变化
1.宜昌河段
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宜昌河段深泓普遍下切,河段深泓平均冲深1.5m,主要冲刷为胭脂坝以上河段,但局部最大冲深位于胭脂坝段,2002年9月—2008年10月最大冲深达到5.5m(宜43断面),胭脂坝以下河段深泓变化不大。
从宜昌河段深泓沿程高程来看,胭脂坝头昌11—昌12、胭脂坝尾宜45以及虎牙滩宜49—宜51段为河段枯水的浅滩控制节点,其中宜40断面(位于昌11—昌12之间)深泓冲深为2.0m,其他控制点的冲刷均低于1.0m,见图2-4。
图2-4 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河段深泓纵剖面变化图
2.宜都河段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宜都河段深泓普遍下切,河段深泓平均冲深约5m,主要冲刷段位于红花套—云池、宜都弯道段及大石坝—白洋弯道段,最大冲深为沙集坪附近的枝2号断面,累积冲深达15.7m,其次为大石坝段的宜70断面,冲深为15.6m,其他河段冲淤变化稍微较小,见图2-4。
从宜都河段深泓高程沿程变化看,宜都河段深泓高点位于虎牙滩(宜53断面)、宜都弯道段(宜62—宜66断面)、大石坝段(宜68—宜70断面)以及外河坝段(荆1—枝2断面)。自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宜都河段深泓普遍下切明显,且以外河坝段最大,平均接近10m,大石坝段次之,平均下降约8m,宜都弯道平均下降约4.5m,古老背深泓变化相对最小,深泓高程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