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水文气象特性
2.2.1 气象特性
番禺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冬无寒冬,夏无酷暑,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在气候区划上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大区闽南—珠江区,海洋对当地气候的调节作用非常明显。
工程所在地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同时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气候温和潮湿,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温和,光热充足,温差较小,气候宜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多雨地区,降雨丰沛,4—9月为雨季,前期4—6月多西南季风,水汽充沛,与南下冷空气相遇,常出现强降雨,后期7—9月盛行东南季风,太平洋及南海的热气旋带来大量水汽,形成强风暴雨,10月至次年3月盛行东北风,多为旱季。
根据工程地区附近市桥气象站1960—2001年资料统计,该地多年平均气温21.9℃,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8月,历年最高气温37.5℃(1969年7月27日);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历年最低气温为-0.4℃(1967年1月17日)。
工程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633mm,最大年降水量2653mm(1965年),最小年降水量1030mm(1963年)。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中又以5月、6月降水量最为集中,非汛期10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不足20%。年降雨日数为148.6d。历年实测最大24h降雨量为385mm(1958年9月28日)。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526mm,最大年蒸发量为1820.9mm(1971年),最小年蒸发量1494.8mm(1997年)。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不大,但年内变化相对较大,7—8月蒸发量最大,占年蒸发量的23%左右,1—3月蒸发量较小,占年蒸发量的15%左右。
多年平均各月风速为2.0~2.5m/s,历年最大风速为24m/s,最大风速风向SSE,瞬间极大风速为37.0m/s。该地区冬、春季节以N、NNW风向为主,夏、秋季节以SE、SSE、S风向为主。
工程地区域空气湿度较大,区域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其中6月平均相对湿度达88%,春、夏最大相对湿度在95%以上,秋、冬季最小相对湿度不足10%。全年雷暴日数为86d,各月均有雷暴出现。
工程所在区域的灾害性天气主要为热带气旋,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热带气旋产生于西太平洋和南海海面,其形成的风暴潮构成该地区最大的自然灾害,其最大风力可达9级以上,热带气旋登陆时,造成潮位骤升,并带来暴雨,破坏力极大。据1951—2000年50年资料统计,在珠江口附近登陆而使本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热带气旋共59次,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影响约1.3次,7—9月为其盛行期,占年总次数的65%左右。热带气旋最早出现时间为4月12日(1967年),最迟时间为12月2日(1974年)。
2.2.2 水文特性
(1)径流。工程所在地位于珠江水系下游河网地区,三大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于南面出海。除口门为纯潮区外,其余均为洪潮混合区。西江、北江由西北部及西部流入,东江自东、北部流入,流入境内为平原河流,水势平缓。
据1959—2000年资料统计,马口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22亿m3,三水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50.8亿m3。东江、流溪河的径流量比较小,东江博罗站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34.6亿m3;流溪河牛心岭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5.8亿m3。
本地区年平均径流深为800mm,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4—9月较多。番禺区内河网交错,呈放射状,属珠江三角洲河网的一部分,河流多数由西北流向东南。东出狮子洋,南入蕉门、洪奇沥。境内河流属于感潮河流,潮流往复流动,枯水期上游径流减少,潮汐作用明显。境内来水量包括本地径流、客水径流,过境水量较大,总体可利用的水资源较丰富,但每年枯水季节,因上游径流量减少,咸潮上溯入侵造成危害。
(2)洪水。从本地区的暴雨洪水特性看,由于天气系统的影响,本区暴雨有明显的前后汛期之分。每年4—6月为前汛期,降雨以锋面雨为主,暴雨量级不大,局地性很强,时程分配比较集中,年最大暴雨强度往往发生在该时段内。7—8月为后汛期,受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进入盛夏季节,降雨以台风雨为主,降雨时呈分配较均匀,降雨范围广,总量大。番禺区的洪水主要来自西江、北江和流溪河,因此,区内洪水受流域洪水特性所制约,具有明显的流域特征。洪水由暴雨形成,由于各河系的气候条件不同,洪水发生的时间也不尽一致。一般流溪河洪水出现时间较早,北江次之,西江及东江较迟。
西江洪水涨、落相对较缓,由于集水面积大,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洪水过程线多为多峰、肥胖型。一次洪水历时平均36d,最长68d,最短10d。据高要站资料统计,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2600m3/s(1998年6月28日),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流量54500m3/s(1915年7月10日)。
北江洪水涨落较快,峰型较尖瘦,峰高而量相对较小,洪水过程线多为单峰或双峰型。一次洪水历时平均14d,最长32d,最短6d。据石角站资料统计,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994年6月19日的16700m3/s,调查历史最大洪水为1915年7月洪水,洪峰流量22000m3/s(归槽流量)。
流溪河洪水涨落较快,峰型尖瘦,洪水过程线多呈单峰型。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5d,最长为13d,最短为2d。据牛心岭资料统计,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957年5月28日的1870m3/s,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流量为1852年的3360m3/s,最大7d洪量为4.25亿m3(1959年)。
(3)潮汐特征。番禺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网河区,河道属感潮河道,汛期受来自流溪河、北江、西江洪水的影响,又受来自伶仃洋的潮汐作用,洪潮混杂,水流流态复杂。
一年当中,番禺区潮位夏潮高于冬潮,最高最低潮位分别出现在秋分和春分前后,且潮差最大,夏至和冬至潮差最小。径流量和台风对潮位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受径流的影响,年最高潮位多出现在汛期,尤其是夏季因热带气旋引发的风潮,常使口门站出现最高潮位,而最低潮位则出现在枯水期。据统计,年最高潮位均发生在4月以后,尤以6月、7月为主,但汛后仍会出现年最高潮位。前汛期以洪潮遭遇为主,后汛期以台潮(台洪潮)遭遇居多。台潮分布较均匀,洪潮遭遇多发生在5—8月,台洪潮遭遇则集中在6—8月,纯潮分布亦较均匀。台潮(台洪潮)遭遇的水位级最高,洪潮遭遇次之,纯潮较低。如1993年9月17日,9316号台风引发的风暴潮使珠江河口潮位达历史最高记录,三沙口站潮位为2.43m,黄埔站潮位为2.38m。最高潮位与最低潮位的最大变幅三沙口站为4.21m、黄埔站为4.31m。最高潮与最低潮位之差一般呈从河口向上游递增的趋势。
珠江河口属弱潮型河口,潮差较小,一般仅1m左右,最大可达3m以上。番禺区多年平均潮差在1.0~1.6m之间。三沙口站、三善滘站多年平均潮差分别为1.49m、0.9m。本区潮差年内变化相对较大,而年际变化不大,汛期潮差略大于枯期潮差。
从潮历时看,一般情况下,平均涨潮历时冬长夏短,而平均落潮历时则相反。无论汛期或枯水期,涨潮历时均较落潮历时短,且涨潮历时沿河上溯呈递减变化,落潮历时则呈递增变化。三沙口站、三善滘站多年平均涨潮历时分别为5:33、5:00;而多年平均落潮历时分别为6:56、7:30。主要潮位站的潮位特征见表2.2-1。
表2.2-1 三沙口站、三善滘站等潮位特征值表
从洪潮遭遇的特点来看,根据实测的同步资料统计(1956—1985年),马口站、三水站洪峰流量与舢板洲年最高潮位均没有发生遭遇,但西、北江发生较大洪水时,也常是珠江口大潮期。据历史资料统计,20世纪的100年间共有27次洪潮相互顶托的情况,其中大洪水与大潮期遭遇的年份有1915年、1924年、1968年和1998年。洪、潮遭遇互相顶托,致使洪水不能畅泄入海,洪(潮)水位升高,且高水位持续时间延长。如20世纪90年代洪峰量级相同的“94.6”和“98.6”大洪水,三水站洪峰流量同为16200m3/s(相当于100年一遇洪峰流量),“94.6”洪水期珠江河口中潮,“98.6”洪水期是大潮,受外海潮汐的影响,“98.6”洪水期间三沙口站潮位最高潮位比“94.6”洪水期高0.5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