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天然砂石料源选择
2.4.1 料场选择的主要原则
天然砂石料场按其产地位置的相对高低,可分为陆上料场、河滩料场和水下料场三类,通常多数为河滩料场和水下料场。
(1)陆上料场。陆上料场一般覆盖较厚,杂质含量较高,开采不受河水影响。
(2)河滩料场。大部分的天然砂石料场为河滩料场。地处河流上游的河滩料场,常因河道坡陡流急,粒径偏粗,含砂量偏低,料场储量少且分散。中、下游地区的河滩料场,粒径相对较小,常可找到集中料场。河滩料场上部在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一部分砂石经常位于河水位以下。表面覆盖层相对较薄。
(3)水下料场。系指常年处于河水面以下砂砾料场,有时与河滩料场连成一片。
(4)天然砂石料料场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工程附近天然砂石料质量符合要求,储量丰富,剥采比较小,级配和开采运输条件较好时,应优先作为比较料源。
2)位于坝址上游的料场,应研究围堰或坝体挡水前先行开采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位于坝址下游附近的料场,应考虑施工期由于河道水流条件发生改变,造成料场储量、砂石料级配和开采运输条件变化的情况。
4)对有航运要求的河段,应考虑砂石料开采对通航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天然砂砾石料场条件复杂,除储量、质量、开采运输条件满足要求外,还需注意工程导截流、大坝下闸蓄水发电对料场水位、流速的影响。流域梯级开发工程,上下游水电站蓄水同样可对这些料场产生同样的影响,因水位频繁变化可能造成这些料场发生漂移、河道改向等情况,有时可能导致原来陆上开采料场变成水下开采料场,其料场储量、质量及开采运输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重新进行开采规划,这些因素在料源比选时应考虑。
2.4.2 料源的勘探和试验
对天然砂砾石料产地,应进行勘探和取样试验。
(1)料场按地形地质条件分为三类:
Ⅰ类:面积广,有用层厚而稳定,表面剥离层零星分布。
Ⅱ类:呈带状分布,有用层厚度变化不大,有剥离层。
Ⅲ类:面积小,有用层厚度小,岩性变化较大,有剥离层。
(2)料场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网(点)间距见表2-9。
表2-9 勘探网(点)间距表 单位:m
2)勘探方法应按料场特性和勘察级别确定。水上部分,可采用物探、坑探、钻探、井探等;水下部分,可以钻探、物探为主,必要时可布置少量沉井式井探。
3)各勘探点应揭穿有用层或基岩顶板,若有用层过厚,其勘探深度应超过最大开采深度。
4)勘探点应描述地层名称、厚度,颗粒级配及砂砾石、卵石和泥团(黏粉团)的含量,夹层或透镜体特征,并记录勘探时地下水位与相应时间的河水位、取样地点、深度和编号。
(3)取样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勘探点必须按水上、水下分层取样做简分析。取样间距可按单层厚度1~3m取一组;如岩相稳定或变化较大,取样间距可适当增减;大于0.5m的夹层应取样。
2)全分析应取代表性样品,取样最少组数应符合表2-10的规定。单层取样初查不少于2组,详查不少于3组。
表2-10 全分析取样最少组数表
3)水上部分应以试坑取样为主,可用刻槽、吊桶抽取、全坑等方法;水下部分应以钻孔取样为主,可适当布置少量沉井取样。刻槽断面宜30cm×40cm,其最小宽度和深度应大于最大粒径长轴的2倍,大卵石就地测量,不予刻取。取样钻孔孔径应在168mm以上。
4)样品数量应根据试验需要和颗粒组成而定。对超量样品,应以四分法缩取。现场试验样品,全分析不应少于1000kg,简分析不得少于300kg。
(4)分析试验项目。简分析试验项目有:颗粒分析、含泥量、轻物质含量,砾石料应为颗粒分析、针片状颗粒含量、软弱颗粒、活性骨料、泥块(团)、轻物质含量等。若经岩相法鉴定砾石料中有含碱活性成分的岩石时,应取样进行碱活性骨料的危害性鉴定。全分析试验项目应符合表2-11的规定。
表2-11 混凝土砂、砾料试验项目表
注 ※为全分析、简分析均应做的试验项目;△为全分析应做的试验项目。
2.4.3 料源评价
(1)原料的质量。满足水工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求,一般避免采用含有碱活性的原料。原料的某些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但经适当的加工处理,可改善其性质满足要求者,必须有试验资料和技术经济论证才可使用。
(2)原料的级配。混凝土的砂石级配关系到混凝土的性能与水泥用量,一般应通过试验确定。天然骨料则因料场形成条件不同,其物理力学性能、表面状态、粒度组成,往往差别很大。采用最优级配固然可以得到性能良好的混凝土,最大限度地节约水泥用量,但常因级配不平衡而引起大量弃料。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辅以必要的改善级配措施来减少弃料,使所生产的混凝土单价较低,这种级配称为最佳经济级配。在混凝土级配试验时,要考虑天然级配的实际情况,尽量把两者统一起来,取得最大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为了减少弃料和节约水泥用量,近年来更多地采取工艺措施,即用破碎和制砂来调整级配,尤其是在天然骨料偏粗的情况下,调整级配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只要工艺设计合理,采用闭路循环,可按最优条件进行生产,不受料场组合和级配平衡的制约,基本上可做到无弃料。在级配偏细的情况下,也可补充碎石来调整级配,但要单独补充碎石料源。因此,一个工程实际采用的混凝土最佳级配,要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料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调整配合比、改善级配、弃料等措施以及不同水泥用量对温控的影响等的分析研究,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后确定。
砂的粒度曲线以和缓为好。过粗或过细的砂,或其中某一粒径级缺失的砂,不但对混凝土的性能有不利影响,也会使水泥用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也可采取粒度调整的措施,如用棒磨机、立式冲击破、细腔圆锥破等,产品粒度均匀、稳定、曲线和缓、级配良好,无论粗砂改细,还是生产补充粗砂,都可收到良好效果。天然料制砂制粉技术也趋成熟,给天然料源的选择提供了更广的范围。
(3)初步选出若干个质量和储量满足要求的砂石料源后,经进一步比选,选定综合费用与混凝土综合性能性价比最优的料场。
(4)不同岩性和不同级配的组合料场的选定不宜多于2个。
(5)当选择天然砂石料场组合方案时,应确定料场的开采顺序和开采比例。若各料场天然级配差异较大,应选定经级配平衡使总弃料量最少、成品砂石料综合费用最低的料场。
在天然砂石料场缺少中石以上砾石,且含砂率大于50%以上,砂的质量较好,或天然砂石料场储量不能满足需要量时,采用天然、人工料场组合方案能获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性。
天然料和人工料混合使用时需要进行混凝土性能试验,论证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