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基础条件分析
2.1 自然经济概况
2.1.1 自然概况
1.区域位置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位于山东省的东部,北临渤海,南临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山东半岛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大,海洋资源丰富,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是沿黄河流域便捷的出海通道,区位优势明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范围包括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沿海6市全部行政区域及滨州市的无棣县、沾化县2个沿海县。共包括52个县(市、区),总面积6.39万km2,占全省的40.5%。
2.自然地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小清河以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地面坡度平缓,一般在1/12000~1/20000,微地貌变化较大。小清河以南胶莱河以西地区属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为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地貌。胶莱河以东为胶东低山丘陵区,三面环海,中部有伟德山、昆嵛山、艾山、大泽山等横亘东西,为胶东地区分水岭,并向四周辐射,地形分为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滨海平原。
区域主要土壤类型有壤土、潮土、盐渍土等。青石山区及胶东山区多为重壤土,黄河冲积平原主要为潮土、盐渍土、砂土等,河滩高地一般为砂壤土,其他平原地区多为壤土,河间洼地以黏土为主。
区内河流水系众多,均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河网密度为0.28km/km2,分属黄河、海河、淮河流域,黄河从区内东营市入海。海河流域主要河流有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秦口河、潮河、草桥沟、沾利河、挑河等。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小清河、支脉河、潍河、弥河、白浪河、胶莱河、王河、黄水河、大沽夹河、母猪河、黄垒河、乳山河、五龙河、大沽河、傅疃河、沭河等。区内流域面积大于300km2的河流共61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共26条。
区域植被主要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杨树、槐树、栎树、黑松等。
3.水文气象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属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点:四季分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春季及初夏干燥少雨,夏季多雨炎热,气候湿润,秋季凉爽易旱,冬季寒冷干燥。1月均温-3~-1℃,8月(最热月)均温约25℃,极端最高温约38℃。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10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2800h,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年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半岛东侧南部沿海4—7月多海雾,年均雾日30~50天。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其中以旱、涝、风、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大。
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5.2mm(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9.5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变差系数CV值为0.26,且降水量的多年变化具有明显的丰、枯交替出现的特点,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出现十分明显。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0mm,干旱指数1.8。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87.0亿m3,径流深为136.8mm,年径流量变差系数CV为0.9,天然年径流的年际变化幅度比降水量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48.4亿m3。多年平均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13.6亿m3,占全省当地水资源总量的37.5%,产水模数为17.87万m3/km2。
2.1.2 社会经济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km2,陆域面积6.39万km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东临日韩经济带,北接京津冀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南依长三角经济区,区域内工业实力雄厚,经济较发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根据2011年统计资料,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总人口334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7%;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395.1亿元,占全省的47.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396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社会经济指标情况见表2-1。
表2-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渤海沿海海域已探明石油储量11.8亿t;龙口煤田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座滨海煤田,已探明原煤储量11.8亿t;莱州、招远和蓬莱沿海分布大型金矿6个,中型金矿12个;东营、滨州黄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滩涂、盐卤、油气资源;半岛蓝色经济区沿海广泛分布玻璃石英砂、锆英石、磁铁矿石和建筑砂、型砂,菱镁矿和花岗岩储量居国内前列。
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交通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先进,运输装备优良,具备发展海洋交通物流的区位优势。胶济铁路、兰烟铁路、大莱龙铁路等将各市相连;各市、各港区之间基本实现高速公路互联;区域内共拥有港口泊位440个,其中深水泊位171个,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烟台港为两翼,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港口为补充的层次分明的现代化港口群已初步形成。另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滨海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风筝之都潍坊,黄河三角洲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