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利水电岩溶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与各项目的土木工程建设中,为了处理岩溶问题而开展了各种调查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而在岩溶地区兴建水利水电工程,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方有序开展。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勘察理论与方法也得以逐步完善。随着贵州等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勘察设计过程也由原来的定性评价转向半定量、定量研究,研究理论及思路也在不断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升华至理论的发展过程,岩溶勘察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演化、提高。邹成杰先生编著的《水利水电岩溶工程地质》,将我国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相关岩溶勘察成果、方法、理论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炼,基本形成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理论。勘察工作亦从常规的地质测绘、溶洞调查、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岩土试验等,逐渐过渡到以岩溶地下水流动系统为指导思路,宏观物探探测与验证性钻探、示踪试验为主要手段的岩溶水文地质分析评价,以及以先进的物探手段为主的精确探测。在岩溶处理方面,控制灌浆、膜袋灌浆等概念与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岩溶地区的防渗处理、隧洞涌水处理等理论与技术日臻成熟。
运用成熟的岩溶勘察与处理理论,以及高精度的探测手段,21世纪初期,处于岩溶地区的西电东送第一、第二批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光照、思林、沙沱、构皮滩等电站陆续建成发电,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发电隧洞开挖贯通,贵州地区成功建成了当时世界最高的光照水电站碾压混凝土重力坝(200.5m),当时世界最高的大花水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134.5m)。原先遗留的诸多岩溶工程地质问题亦得到了较好地处理,如猫跳河4级岩溶渗漏处理问题,限于当时的勘察理论、手段,水电站从建成伊始即发生渗漏,渗漏量最大超过20m3/s。经过多年多期的勘察,运用了系列场探测方法、物探CT、水文地质测试等综合手段,查明了左岸河湾地块岩溶水文地质件及主要渗漏通道,并采用混凝土塞、控制灌浆等方法,于2012年成功完成了左岸高流速大流量岩溶渗漏封堵的处理,效果较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水电工程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与治理理论、方法已较为完善,并已得到了广泛验证,积累了丰富的岩溶勘察、处理经验,为今后在岩溶地区兴建水电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