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河口治理研究文献指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1949—1979年

1.1 概述

1.1.1 开发治理规划

民国时期,广东治河事宜处在柯维廉等协助下,开展水文测验及勘察测量,从河流综合治理开发的宏观角度研究了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的防洪问题,分析论证了多种治理方案,这是广东水利史上第一次进行江河水利规划。他们提出的《西江测量报告》《北江测量报告》是珠江流域最早的河流防洪规划性质的技术文献,对促进民国时期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堤防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珠江水利局还编制了《珠江之本计划草案》和《珠江之本计划工作进行方案》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珠江河口的形成发育、演变、特性以及存在问题、整治方法、开发利用等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从围垦滩涂到全面制定整治规划,从单个试验工程到全面实施河口整治,人们对河口的认识不断深化。20世纪50—60年代,河口治理研究以水文、地形地貌等基础工作为主,并开展了个别口门的整治尝试;70年代,对珠江河口的形成发育、动力特性、演变等,开展了理论探讨;80年代以后,重点深入研究珠江河口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方法,全面开展河口治理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治理规划成果,并逐步付诸实施。

1956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开展珠江流域规划。规划工作至1959年告一段落,完成了《珠江流域开发与治理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成果。规划提出了“综合利用,对灌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考虑,上、中、下游统筹兼顾,以达到最合理、最大限度开发水利资源的目的”的流域治理方针。对广东的防洪,规划对西江上游水库提出了防洪要求,并决定在发展水土保持基础上,采用“蓄泄兼施、堤库结合”的方案;规划兴建思贤滘水闸等,实行西江、北江分治,西北江三角洲堤围进一步联成22个堤围。

1959年珠江流域规划之后的20年间,广东省在原规划基础上对省内部分河流及地区又进行了多项水利规划。对于珠江三角洲,包括网河区河汊洪水流量分配及各级频率洪水水面线计算成果、白藤堵海有关报告、《广东省河道整治“四五”规划草案》等。1977年7月,广东省水利电力局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办公室提出了《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报告提出进一步联围并流简化河系调配水沙的设想,主要措施包括建思贤滘、马口、南华等水闸,最终使西北江网河区联成18个堤围,东江网河区联成3个堤围等。

1.1.2 开发治理实践

20世纪50—60年代,在堵口复堤基础上,大规模地实施了联围筑闸、简化河系、控支强干工程,1953年及1957年分别建成了樵桑联围、中顺大围及其配套工程东河口水闸,从而简化了蕉门、洪奇门及横门上游的河系,加强了口门的主干动力。

1958年,为减轻白蕉、干雾等地农田的咸、潮、洪、涝灾害,时中山县实施了白藤堵海工程。工程的实施对当地防潮、防咸有利,但引起新会县天河以下西江的水情变化,并影响上游40万亩农田自流排灌,造成上、下游矛盾。其后,时任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等亲到现场,并组织以严恺为组长的专家组先后实地调查、研究,拟定措施消除堵海引起的副作用。1975年完成“河湖分家”工程,加上逐年建设的电排工程,上游排灌问题获得解决。期间,1963年严恺率专家工作组赴广州解决白藤堵海工程善后工作问题,1975年4—5月,再次赴广东,会诊珠江三角洲,并提出《关于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问题的报告》。

从1959年冬开始,由于新丰江水电站投产,电力供应一度较为充足,广东省决定把发展珠江三角洲电力排灌工程列为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分期分批进行,计划6年完成,前三期工程建设计划兴建电力抽水站总装机容量22万kW,并相应配套建设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等。排涝收益面积199万亩,农业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基本达到规定的10年一遇24h暴雨4天排干的标准。

在《珠江三角洲整治规划报告》中提出“进一步联围筑闸,简化河系,控制水沙”措施的指导下,1975年开始兴建江新联围,1978年、1980年分别建成了北街、睦洲等水闸,简化了西四口门上游的河系,加强了口门主干动力。当然,这一时期的珠江三角洲整治也有不少的经验教训,比如:1958年白藤堵海的影响及善后处理;1971年提出的靠挖河行洪、反对培筑堤防的错误原则下,动员4万人开挖潭洲水道60天,经两场洪水即回淤失效的损失等。

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的大规模联围筑闸工程使珠江下游及三角洲的河道水情发生了变化。联围筑闸控制了网河区的许多支流及河汊,缩短防洪堤线,利于降低围内河涌洪水位;同时也改变了干支河流的洪水分配,使主要河流的洪水压力有所增大。据佛山市的资料分析,1968年与1952年相比,北江三水以下紫洞、三多、勒流以及西江马口以下天河、甘竹、叠石等站,在中等洪水时水位约上升0.1~0.3m,其中还包括河道淤积和口门延伸的影响。联围筑闸对珠江下游及三角洲的河流产生了控支强干的作用,影响水情变化幅度不大,且有联围工程附近河段初期水位上升稍大,其后又逐步回降趋于稳定的现象。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在一定的总体思路指导下,大动作的“强力整治”阶段,进行了联围筑闸、河系简化的过程,大幅度提高了区域的防洪减灾能力和水平,同时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河口整治经验和教训。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了较为系统的水文测验、地形测量以及大时间尺度发育演变、水沙动力特性研究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重大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