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融 设计共生
■ 李 晓
■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文章辩证分析了当前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室内设计社会普遍价值及人类共性审美的基础性讨论,着重强调了当前室内设计应当与人、社会、自然、生态同步协调发展,并提出了室内设计应当保持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意识整体平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设计 文化 共融 共生
尊重历史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一直是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艺术审美秉承的基本原则。如何营建基于民族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精神需求的建筑及室内设计类型,当下的建筑及室内设计似乎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要传承民族文化,参照自然传统文化形式因子,可是又担心落入设计俗套,缺乏设计创新元素和创造意识,没有体现出现代建筑及室内空间的气韵。另一方面,想学习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进行大胆的工艺技术创新,却又担心流于形式缺乏根基,很多设计师正在身体力行寻求当下的建筑与室内设计文化语言表达方式。
一、室内设计应当与社会文化共融
现阶段我们也许陷入一个文化健忘的时代,需求的真实性变得模糊不清。作为室内建筑设计践行者,我们应当把公众对“真实性”的心理需求,以一种文化情绪的方式合理的表达出来。同样,建筑物象应当继续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主宰者的角色,继续传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习惯的精髓,并努力挖掘民族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朴实自然地把我国特有的建筑文化奉献给社会公众。
我国传统文化习惯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前人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思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历史上,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作为一种鲜活的设计文化形式载体,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环境设计观的典型代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过分倾向于西方文化,西方建筑设计理论得到本土设计帅的追捧,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实体充斥着国内城市发展的每一片角落。我们有责任协调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文化差异,深层领悟文化表象下的真正室内建筑本质内涵,并了解当前社会公众真正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形成与时俱进并具有独特新文化思想的室内建筑设计。这种协调并不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中和,而是一种新的文化思想体系的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也是人、建筑、自然的整体协调。
室内设计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艺术形式,它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室内建筑功能实用的本身,而是在于它所载承的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又伴随着社会综合文化背景
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韵。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社会文化与室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其核心点就在于“文化”这一关键的价值属性,它又具有宽泛的社会属性范畴,我们需要将它融合成与建筑物象、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又相对独立的彰显场所氛围和精神气韵。
二、室内设计应当与社会生态共生
物质的消耗总是与人类的文明成正比,当我们自认为越来越高级的时候,却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建筑与室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背景,任何民族都把自己国家各个时代的建筑当作自己文明的印迹。然而当下的中国,建筑及室内设计似乎在进行着一场复制性的运动。我们应该警醒:建筑及室内设计必须与社会、自然、生态同步协调发展,建筑及室内设计从业人员应当承担起现阶段的社会责任,并敢于担当,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在有关室内建筑设计的范畴内,室内建筑与生态的关联最为密切,室内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把社会生态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新的室内建筑设计目标,也是室内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现代室内的生态设计则反映了人类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意识和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的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室内环境建筑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室内建筑设计中生态价值观是我们必须尊重的设计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构思到细节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设计与生活的各种行为过程中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生命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室内设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走向一个“生态性”的主题上来,设计的“生态性”要求设计师对人与自然这一核心关系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人是室内设计的主体对象,我们创造性的研究物象客体无不是为主体服务的,人的客观需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永远是建筑设计的主旨。正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思想一样,室内设计与人类社会生态需求的关系是既辩证又统一的,这就需要和谐共生,相互借力,而不是相互产生破坏。
三、室内设计应当与传统文化交互渗透
面对强大而多元的现代审美信息元素,我们如何将传统文化习惯潜移默化的植入现代室内设计实践活动中?首先,需要对传统室内建筑文化及习惯进行发扬和转化。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上升为概念化的、融入现代审美取向的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并成为主动形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室内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距离,表现出新时期和新条件下的创造性。吸收传统建筑的就地取材的特点,尽量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室内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同样包括使室内设计能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做到环保、节能、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印记的室内设计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共鸣。在当前追求高效、简洁、快速生活节奏的生存方式中,在传统积留的生存经验记忆中选取与之对应的设计元素,使人们在忙碌的生存状态中,不失时尚感的情况下追溯记忆,幻想与回归久违的自然,完成一种感觉上的精神释放与安逸。
其次,需要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交融互生。室内设计的目的旨在提供生存场所的合理创意和文化环境的适性整合,创造出一个即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又合乎人文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较高人文品质的生存空间。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创新的前提应当是:我们设计造物的目的,首先是现代的,同时是中国的。如果是在某一个地区,还应体现那里的地域特点,这才是扎根于时代和充满乡土气息的好作品。对人的人文关怀是当代室内设计中的重点,这促使室内环境艺术的审美重心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同时也促使研究审美的注意力从“美”转到“美感”上,并认识到在以人为主体的当代室内设计观念下,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满足构成了室内环境艺术审美的美感。任何设计艺术语言总是以满足心理、精神的需求为最高目的,尤其是在现代审美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已不满足于室内环境艺术中的生理舒适快感,而将审美热情更多地倾注于在室内环境艺术中获得心理上的“幸福感”,更看重室内环境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气韵,情感深度等等,从中获得更感慰人心的精神享受。
四、室内设计现代审美应当与传统文化习惯共鸣
社会建筑物象具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传统特征
的特殊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建筑元素作为现代文明的城市建筑重要组成,它的设计发展与进步不应停止不前,而应当与时俱进。作为室内设计从业者的我们,就更加有必要认真地对它进行研究,使传统文化习惯与现代文化审美紧扣,其目的是让传统建筑的形态更加俊逸,造型更加优美,物象的典型性达到刚柔相济、淡艳相宜。
室内设计的审美思维逻辑要“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体现了现代室内设计思维扩张和聚合、共融和共生、相互作用协调的结果。笔者建议:在室内设计实践过程中,有效借鉴国内传统建筑浓郁的文化习惯,并把抽象的社会内涵具体化和理论化,以便在室内设计方案实践中进行把握。室内设计的现代审美及空间营造既需要宽泛的文化与哲学感知经验,也需要领会设计的基本原则及美学内涵,同时也要限定好物象设计的协调性修饰,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契合于室内建筑环境本质及外延的设计共鸣需求。不过室内建筑设计与纯艺术创造有所不同,室内设计创造者需要根据外部的诸多客观条件来达成设计的目标,创造性现代室内建筑设计的“解题”必须满足“要求的概念”或“有限定作用的定语”,这是现代室内建筑设计范畴的基本属性。所以,室内设计现代审美意识思维的探索方向,将是考察要求概念形象生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以及这些有限定作用的定语和整体室内建筑环境的关系上。以此为基准,融入传统文化习惯,提高创造性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建筑物象的整体和谐创造积极条件。
五、结语
鉴于此,当前的室内建筑设计发展应该走一条既适合我们自己国情,同时又紧随时代潮流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之路,创作契合和展现中国本土的民族习惯的作品。传统文化习惯要与现代环境设计审美合理结合,应该是传统文化习惯的精神内核在室内设计中的自然反映,并非生硬的照搬传统风格元素。所以,室内设计的传统文化气韵更主要的是契合居住者内心深处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自然情感表达。笔者在具体的室内设计实践中充分结合了国内传统建筑生态习惯,立根民族建筑艺术形式,阐释道法自然的辩证设计思想,努力营造和融合了整体环境因素与空间质感,更希望自己能够对传统室内建筑设计文化的再创与更新做出具体的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胡江渝,马跃峰.探索建筑生态技术[J].建筑技术及设计,2001.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吴家骅,朱淳.环境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宋永昌,由文辉.城市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郑曙暘.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地域文化特征[C].AIDIA2002亚洲室内设计联合会论文集,2002.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T-c/201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