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淮河流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干旱灾害

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有几次较为突出的干旱灾害,分别发生在1959—1961年、1986—1988年、1999—2001年。其中,1988年的秋冬连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内最为严重的旱灾。21世纪以来,淮河流域进入多雨期,干旱灾害不如前期明显。

1988年10—12月,北起淮河流域,南至华南地区,西至川贵两省的广大区域内,雨雪稀少,气温偏高,发生严重的秋冬旱。3个月的总降水量普遍偏少3成以上。湖北省中部和东部、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西省中部和东北部、湖南省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10—12月总降水量只有20~50mm,比常年同期偏少5~9成;江南东部的降水量仅15~30mm,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为近40年来同期最少值。截至12月,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广西、四川、贵州等9省(自治区)受旱面积达1466万多hm2,以湖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直辖市)的秋冬连旱最为严重。冬小麦、油菜、绿肥等冬作物长势不良,甚至出现死苗现象。安徽省自10月17日至12月底,无降水日数达65d左右,全省366万多hm2秋种作物普遍受旱,其中严重受旱200万hm2,严重缺苗或未出苗的有42.6万多hm2,其秋冬旱面积之大、旱情之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江苏省中部和南部有10%~30%的麦田缺苗,有些丘陵岗地出苗率仅20%~30%,幼苗长势差,分蘖期比常年推迟。

1999年,北方大部地区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少见的夏秋大旱,淮河流域大部降水偏少5~8成。河南省旱情最重的8月中旬,全省受旱面积达273万多hm2,干枯18.6万多hm2,南阳、驻马店、信阳、周口等地市受旱面积较大;水库普遍蓄水不足,866座小型水库有90%无水可放,25万处塘、堰、坝近20万处干涸,淮河长台关以上及其他主要河流全部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20m,局部超过30m。山东省农业受旱面积153万多hm2,重旱50万hm2。苏皖淮北地区夏旱十分严重,仅江苏省徐州、宿迁两市及淮阴、连云港部分县(市)农作物受旱面积就达56万多hm2。安徽省淮河干流500多千米长的河段入夏后流量不足10m3/s;8月中旬后期,淮河中上游交界的王家坝水文站流量一直为零,淮河中游也出现了断流。江苏省淮北地区夏季降水持续偏少,淮河中上游来水少,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和石梁河水库水位均降至死水位以下,蓄水严重不足,农业和渔业生产损失严重。

2000年2—5月,淮河流域大部地区仅有50~100mm,比常年同期偏少3成以上,其中河南省、山东省大部、安徽省合肥市以北地区、苏北西部,湖北省西北部等地偏少5~8成。此次春夏旱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严重。河南省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严重春旱,5月上旬,全省受旱农田面积达357.1万hm2,严重受旱面积186.3万hm2,干枯死亡15.7万hm2,重旱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西和豫中。湖北省内鄂北地区旱情最重,夏收作物大幅减产,春耕春播严重受阻,截至5月24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78.7万hm2,成灾151.9万hm2,各类农业经济损失达66亿多元。由于春季旱情严重,淮河水位降至50年来同期最低点,蚌埠闸等区域先后出现船只阻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