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原地区造林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评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北京绿地建设进展

1.3.1 绿化隔离带政策的提出

第一道绿化带在四环外,是距离北京城中心区最近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1992年确定的北京市总体规划中,边缘集团和城市中央大团之间大约有2km的绿化隔离地区,用来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限制扩散。但是由于绿化隔离地区中间有许多农村,农村也要发展,农村工厂、住宅等也在不断地建设,绿化隔离地区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出台了绿化隔离带地区建设的政府7号令,即把绿化隔离地区的地重新规划,拿出1/3的地让农民上楼或者建房子,另外2/3种树。这项绿化隔离带建设政策叫“以绿养绿”“引资建绿”“引绿养绿”。

截止到2006年在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共新增绿化面积94km2,累计达到116km2,初步形成了环绕北京城市的森林景观。在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建设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一批森林公园、文化体育公园、观光采摘园等休闲娱乐和服务场所相继建成,第一道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对北京市的城市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条绿化隔离带地区形成了7个万亩板块,如来广营、东坝等地,对这几个地区的城市面貌的改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南磨坊的主题公园建设,填补了城南缺乏休闲区的空白;一些体育休闲设施的建设使朝阳区在四环基本形成休闲产业带。

2002年北京市启动了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位于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区域面积1600km2,成为市区与卫星城之间的绿化隔离空间。目的是要将10个边缘集团与长辛店、门城、沙河、顺义、通州、亦庄、黄村、良乡等8个卫星城进行隔离。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定位为绿色生态环,草地、水面、树林的面积达1100km2。在这个区域内进行的开发建设,要融于整个绿化环境当中,形成绿地里面有城市的景观,也是北京未来发展的重心。但是,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与郊区、新城的市政交通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带动土地升值,进入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建设用地与重点建设项目逐步向四环至六环区域和新城转移。中心城自发性蔓延扩大,使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变成新的“城乡结合部”,导致五环和六环之间的城乡过渡区规划的绿色空间被蚕食严重。

1.3.2 绿色奥运建设时期的城市绿化进展

2001年北京市成功申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绿色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三大主题之一,借此契机,北京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由外围的隔离带建设转向内部的结构调整,这一时期主要有拆墙透绿工程、郊野公园建设以及湿地恢复等方面。

1998年后北京市新建单位不得再建实体围墙。进一步加大拆房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的工作力度。首都绿化委员会要求对拆迁腾退出的绿地,及时全部实现绿化,每个城区都要建设一块1万m2以上的集中绿地,每个街道办事处要建设一处面积在500m2以上的绿地。力争使城区的绿化覆盖率由1998年的27%提高到30%以上。

北京市于2007年开始进行郊野公园的建设,建设围绕中心城,以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为建设基础,并对其进行自然化和公园化改造,使之成为具有游憩功能的景观绿化带和生态保护带。按照“一环、六区、百园”的布局要求,积极构建“整体成环、分段成片”的“链状集群式”结构。截至2011年年底,共新建郊野公园52个,加上2006年前已有29个公园,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共有公园81个,面积81103亩,基本形成“郊野公园环”。已建成的郊野公园显著改善了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整体环境。

2011年北京启动大规模湿地恢复,5年内将建立10大湿地公园。截至2013年北京市已累计恢复湿地5600余hm2。大兴三海子郊野公园建设,新建湿地150多hm2,栽种香蒲、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实施的11个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总规模约7133hm2,修复湿地1300多hm2。其中,通州区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恢复湿地147hm2,栽植芦苇、荷花、水葱等湿地植物80万m2,构建“生物浮岛”,形成了典型的草丛沼泽群落,湿地景观得到极大改善。2012年以来,在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等区(县)开展湿地恢复及建设1400hm2,修复湿地生物链,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改善湿地生态质量。北运河、永定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恢复了翠湖、西玉河、白各庄、马泉营、宛平湖、莲石湖等10处沼泽型湿地,恢复湿地近600hm2。开展汉石桥湿地植被恢复及水质改善、野鸭湖湿地生态修复和湿地博物馆建设及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等工程,恢复湿地2000余hm2,使汉石桥这一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以及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1.3.3 PM2.5与平原区造林

2011年年初,北京市公布“十二五”规划纲要,构建连接城乡、覆盖平原的绿色生态网络,“让森林走进城市”成为规划一大亮点。按照规划设计,未来5年,北京在城市边缘要新增连片的城市森林绿地15万亩。特别是2011年10月,北京等大城市连续出现雾霾天气,使得“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空气质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和政府重大的民生工程,让这一规划中的数字迅速“改写”。北京市于2011年10月针对加快平原地区造林绿化、降低PM2.5污染、提升空气质量向国务院作了专题汇报。2011年12月,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市十三届人代会五次会议通过了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的重大决策,市委书记刘淇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城乡植树造林力度,特别是在城市郊区及绿化隔离地区,下决心推动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时隔20多天,北京市两会,防治PM2.5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北京市政府通过了《关于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工程的意见》,决定从2012年开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平原地区新增森林面积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净增10.3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