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水文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史立人,魏特.长江上游悬移质泥沙来源与特性的初步分析[C]∥长江水利水电科研成果选编(第11期).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2.
[3]余剑如.长江上游地面侵蚀与河流泥沙问题的探讨[J].人民长江,1987(9).
[4]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长江三峡以上地区来沙历年变化趋势变化[C]∥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160~180m蓄水位方案).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司,1988.
[5]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长江三峡以上地区来沙历年变化趋势分析补充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研究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6]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测验研究所.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分析研究论文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7]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测验研究所,等.三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的分析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关键技术研究专题研究报告集(上册).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8]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嘉陵江水土保持措施对长江三峡工程减沙作用的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1996—2000):第四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9]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三峡水库上游来水来沙变化分析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一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0]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干支流主要测站水沙量变化统计分析[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一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1]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20世纪90年代新建大中型水库蓄水拦沙作用的调查与分析[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一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1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三峡水库近期(2008—2027年)入库泥沙系列分析[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一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3]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上游横江、赤水河、綦江流域水文变化调查与分析[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一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4]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三峡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分析[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6—2010):第一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5]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2012年度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R],2013.
[16]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1998年长江洪水及水文监测预报[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7]魏特,周旅复,史立人.长江悬移质泥沙物质组成研究[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院庆三十五周年专刊),1986.
[18]方宗岱.长江泥沙日增,情况堪虞,不可忽视[J].水土保持学报,1988(1).
[19]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泥沙专家组.长江三峡工程泥沙与航运专题泥沙论证报告[R],1988.
[20]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水文专家组.长江三峡工程水文与防洪专题水文论证报告[R],1988.
[21]水利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R],1989.
[22]高焕锦,苏一凡,汤运南,郑五榕.川江卵石推移质观测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研究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3]张美德,周凤琴.长江三峡库尾上游河段河床组成勘测调查分析报告[R].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1993.
[24]刘德春.重庆主城区及以上河段采砂调查与推移质输沙量变化研究[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2001—2005):第二卷,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5]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葛洲坝水利枢纽坝下至江口河段建筑骨料开挖量调查报告[C]∥长江三峡工程泥沙研究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6]李云中,孙伯先,樊云,等.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泥沙原型观测研究[R].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0.
[27]黄万里.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J].水力发电学报,1993(3).
[28]黄万里.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续)[J].水力发电学报,1995(1).
[29]张仁.关于长江卵石输移量的讨论[J].人民长江,1994(3).
[30]唐日长.三峡水库末端卵石推移质堆积问题[J].人民长江,1989(2).
[31]陈济生.对长江上游水利水电工程推移质的几点认识[J].水力发电学报,1994(2).
[32]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对黄万里估算长江三峡卵石输移量一文的讨论[J].水力发电学报,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