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安全供水新挑战与科技支撑
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科技开发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看,农村供水设施依然薄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工程建设与可持续管理及科技支撑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农村饮水安全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到2010年底,全国还有4亿多农村居民采取分散供水,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42%,其中8572万人无供水设施,直接从河、溪、坑塘取水。此外,由于饮用水水质标准提高、水源变化、水污染以及早期建设的工程标准低、老化报废、移民搬迁、国有农林场纳入规划等原因新增近2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
(2)已建工程可持续、规范化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有集中供水工程52万处,需要建立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需要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但由于大部分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小、供水成本高、水价不到位,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特别是大量的单村供水工程,难以建立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实现持续、有效管理。
全国52万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平均每处日供水能力154m3,受益人口1061人。其中单村供水工程,平均每处日供水能力50m3,受益人口522人;平均水价1.63元/t,维持运行成本1.45元/t(包括电费、人员工资和日常维修费),全成本运行2.3元/t,只能维持日常运行,不具备大修和更新改造能力。
(3)水源保护和水质安全保障能力低。由于农村饮用水源类型复杂、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日益增加,不达标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大了水源保护难度。由于大部分已建工程缺少水质净化和消毒措施,致使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低。各地普遍缺乏水质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水质检测工作十分薄弱。
(4)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力量十分薄弱。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任务成倍增加(3~5倍),但多数地方技术和管理人员没有增加,缺乏专业管理机构与人员,不能适应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
(5)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缺乏适合农村特点的水质净化与消毒技术。由于农村供水科技开发滞后于工程建设,“十一五”研发的技术及设备尚需熟化和产业化。由于现有高氟水、苦咸水处理技术、消毒与水质检测技术等成本高、操作管理复杂,难以推广使用。如河北一些地区农村没有合格水源,必须进行高氟水或苦咸水处理,但苦于缺乏实用技术和设备。尽管一些供水工程配备了消毒设备,但形同虚设,不能保障饮水安全。与此同时,2006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对农村供水水质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面对水质标准提高和水源污染加剧的现实,急需加强水源污染防治技术开发,急需突破劣质水与污染水处理关键技术,急需强化和升级常规净水工艺;面对近年来地震、洪涝、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和水源污染事件频发,亟需建立农村应急供水技术体系。
二、“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为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明确提出“采取集中供水、分散供水和城镇供水管网延伸等方式,全面解决约3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根据2007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规划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415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规划投资1700多亿元。到2015年,全国农村集中供水人口比例将提高到80%左右,供水质量和工程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一)工程建设目标
“十二五”规划新建集中供水工程22.2万处,解决2.89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占规划总人口的97%;新建分散供水工程64万处,解决86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占规划总人口的3%。其中:解决水质不安全人口1.68亿人,占规划总人口的56%;解决缺水问题人口1.30亿人,占规划总人口的44%。解决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人口4152万人。
(二)工程管理目标
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划定水源保护区,建立水质化验室,按补偿成本原则确定水价,确保工程良性运行;100%的县明确县级农村供水管理机构,建立农村供水技术服务体系;100%的县建立农村供水水质卫生检测与监测体系;100%的县编制完成应急保障供水预案。
三、“十二五”农村供水科技支撑
为有力支撑《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2012年科技部批准实施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重大科技工程”。
(一)主要目标
以解决和满足我国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关键技术与设备的新问题、新需求为主导,以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保障和支撑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提升农村供水科技水平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①重点攻克饮用水源开发与污染防治、劣质水与污染水高效净化、饮用水安全消毒与水质检测、输配水水质维护、安全供水管理与信息化、村镇既有水厂改造、农村应急供水等重大关键技术,取得新的技术突破;②研发一批适合农村供水工程特点、先进实用的成套技术和设备,有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形成产业化能力;③建立一大批适合不同地域和水质特征的农村安全供水新技术、新模式、试点及示范工程;④形成集技术研究、设备研制、产业化开发与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化队伍。
(二)主要任务
研究缺水地区水源开发和水量集蓄、水源污染防治、地质(理)影响劣质水源高效净化、农村地区复合污染水处理、安全消毒和水质检测、供水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农村应急供水等关键技术,对构建的技术集成模式开展示范应用研究。项目包括10个课题,其中共性关键技术课题5个,技术集成与示范类课题5个。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水源受工农业污染严重,水源水质缺乏相关技术保障与管理措施等问题,研发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控及风险评估技术。
(2)针对影响我国农村饮水水质型缺水的突出问题,研发经济实用的降氟技术、高有机物污染地表水安全处理关键技术、高藻水与高氨氮水安全处理关键技术以及苦咸水和重金属污染水处理关键技术等,开发成套工艺和装备。
(3)为解决农村安全供水消毒、水质检测与输配水水质保障技术薄弱的问题,研究开发农村饮用水安全消毒技术,开发适合农村水厂的水质检测技术及设备,研发农村供水模式与输配水质维护关键技术等。
(4)为支撑行业发展、提高农村供水领域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研究农村安全供水监控技术与信息系统、建立农村供水安全管理与应急供水技术体系。
(5)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特征农村安全供水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在不同类型地区开展农村安全供水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科技示范与样板。
(三)预期成果
(1)在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方面,重点突破村镇饮用水源开发与污染防治、特定水文地质劣质水源与受污染水源水的处理、供水管理自动监控、灾害条件下应急供水与安全消毒等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形成经济实用、集成化工艺技术40~45个、产品设备40~50台(套),取得国家专利40~50件。
(2)在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与应用考核、建立产业化基地,使项目开发形成的大部分技术、装备能够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3)在支撑行业管理方面,开发省级和县级农村供水信息管理系统2套,创建农村应急供水技术及设备信息平台,形成中央、省、县三级农村应急供水预案3套,建立小康社会农村安全供水评价指标体系1套,形成相关技术指南、标准建议15~20项。
(4)在技术集成与示范方面,与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建立新技术、新设备、新系统试点示范工程45~50个,建立不同区域和水质特征的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20~25个,受益农村居民人口达到50万~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