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波浪对堤防的作用
第一节 波浪要素的计算
在风的作用下水域(江、河、湖泊、海洋)表面将产生波浪。在持续的风的作用下传播的浪,是属于强迫运动的;在风停止以后或者是在风的作用区以外传播的浪,是属于自由运动的(也称为余波或涌浪)。
风浪对堤防边坡将产生机械破坏作用,为了对此进行数量上的估计,就必须知道波浪产生的条件及其有关的要素。
图21中表示波浪的几何图形及其有关的各要素:
图21 波浪要素
波高h———波峰到波底之间的垂直距离;波长L———两个波峰之间的水平距离;
浪的坡率(表示波浪的陡峭度)ε=Lh———波高与波长的比值,即相对波高;波顶———位于静水面以上的波浪部分;
波谷———位于静水面以下的波浪部分;
平均波线———将波高平分为两半的水平线。
在开敞的水面上,浪的强度决定于风速、风作用的持续时间和波浪扩展区长度(也称风区长度),而水域的深度、沿扩展区方向上水域底部的糙率等都将影响到波浪的扩展与传播。
水域的深度H可分为两部分,即深水段,(当H>L2时)和浅水段(当H<L2时)。当H>L2时,波浪只是在水面处形成,并具有向前波动的性质。随着水深的减小而波浪也产生变形,波浪的高度及长度均减小。在行近堤防的某一深度处,波浪就被破坏,以后就产生前进运动———波浪沿坝坡向上滚动,然后又向下作相反的运动。
在研究波浪对土堤边坡的作用时,一般只针对两种水位情况来进行计算,即对于水域
最高水位,确定波浪沿边坡滚动(爬升)高度,并据以确定堤防顶部的高程和计算堤坡护面的厚度;对于水域的最低水位,用以确定堤坡护面的底部边界。
在计算波浪的扩展长度(即风区长度)时,若沿风向两侧水域比较宽阔,则在任何水位情况下均应取由堤防轴线量至对岸水边线的直线距离。并按扩展的方向取开阔水面的最
大距离(图2 2)。
图22 确定风区长度(受风距离)的水域轮廓形状
如果沿浪的扩展方向水域存在局部缩窄且缩窄处的宽度B小于12倍波长时[图22
(c)],风区长度D取为
D≈5B
(2 1)
式中 B———水域的最小宽度。
式(21)由于B值不大于保证率为1%的波长的5倍,而D的计算值不小于由坝轴线到缩窄断面的长度。
风区长度D的极限计算值可按下式确定:
D≤30v210
h L
(2 2)
式中 v10———水面以上10m高度处10min内的平均风速(m/s)。
当沿风向两侧水域较狭窄或水域形状不规则(图23)或有岛屿等障碍物时,应采用等效风区长度,即
D=∑Dicos2αi
(2 3)
∑cosαi
其中
αi=i×465°=i×7.5°
式中 D———等效风区长度;
Di———计算点至水域边界的距离,
图23 等效风区长度计算示意图
i取0,±1,±2,±3,±4,±5,±6;
0—主射线;1,2,3,4,5,6—射线;-1,-2,-3,
-4,-5,-6—射线;7—水域边界
αi———第i条射线与主射线(主风
向线)的夹角。
沿风区长度方向的风速在下列条件下可以取其为常数:即风速的变化范围在±10%
时,以及风速值小于25~30m/s和风区长度小于100km时。
风速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数值,因此在计算波浪的要素时,需要根据风的长期观测资料确定各种频率下的风速值。
在确定风浪对水工建筑物的作用时,风速的频率可按下列数值采用:①对于Ⅰ级和Ⅱ级建筑物,取2%;②对于Ⅲ级和Ⅳ级建筑物,取4%;③对于Ⅴ级建筑物,取10%。
在计算风浪的作用时,风速都采用水域水面以上10m处的风速值v10,其值可根据由其他高度处测量得的风速vH按下式计算:
v10=kwvH
(2 4)
式中 kw———修正系数,决定于距水域水面的高度H值。
表2 1
修正系数kw值
波的大小和强度与风速的大小、风的作用历时以及沿着风的作用方向水面的受风长度(通常称为风区长度)有关。而水域中的水深,底部的糙率和受风方向,则影响到波的发展和传播。一个水域,根据其水深 H可划分为深水段(当H≥L2时)和浅水段(当H<L2时)。在H>L2的深水中,水面波具有波动的性质,而随着水深的减小,波就发生变形,波高与波长随之减小。
通常水库和湖泊中的风波较海中的小,波高一般不超过3.0~3.5m,相对波长约为10~20;而海中的风波的最大波高可达30m,波长可达200m;相对波长的变化约为
15~40。
对风波的研究目前有理论方法、实验方法和原型观测方法3种,而实用的计算公式主要还是一些经验的和半经验的公式。
1.莆田试验站公式
(1)波浪的平均高度按下式计算:
vgh2=0.13tanh[0.7(gvH2)0.7]tanh㊣╭╰
0.130t.a0n0h1[80.(gv7D2(gv)H02.45)0.7]㊣╮╯
(2 5)
式中 h———平均波高(m);
g———重力加速度,取g=9.81m/s2;v———计算风速(m/s);
H———水域平均水深(m);D———风区长度(m)。
(2)波浪的平均波周期按下式计算:
T=4.438h0.5
(2 6)
式中 T———平均波周期(s)。
(3)波浪的平均长度按下式计算:
L=g2Tπ2tanh(2πLH)
(2 7)
对于深水波,即当水域水深H≥0.5L时,可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平均波长:
L=gT2
(2 8)
2π
式中 L———平均波长(m);
T———平均波周期(s);
H———堤防前水域中的水深(m);
π———圆周率,取π=3.1416。
2.鹤地公式
当水域位于丘陵、平原地区,且计算风速v<26.5m/s,风区长度D<7500m时,波浪的平均波高和平均波长可按下列鹤地公式计算:
gvh22%=0.00625v1/6(gvD2)1/3
(2 9)
gvL2=0.0386(gvD2)1/2
(2 10)
式中 h2%———累积频率为2%的波高(m)。
3.官厅公式
对于内陆峡谷区的水域,当计算风速v<20m/s,风区长度D<20000m时,波浪的平均波高和平均波长可按下列官厅公式计算:
vgh2=0.0076v-112(gvD2)
1 3
(2 11)
1
gvL2=0.331v-2.115(gvD2)
3.75
(2 12)
式中 h———当gvD2为20~250时,为累积频率5%的波高h5%(m);当gvD2为250~1000
时,为累积频率10%的波高h10%(m)。
不同累积频率P(%)下的波高hP可由平均波高h与平均水深H的比值hH和相应的累积频率按表22中的系数计算。
表2 2
不同累积频率下的波高与平均波高的比值(hP/h)
4.安德烈扬诺夫公式
h=0.0208v5/4D1/3
(2 13)
L=0.304vD1/2
(2 14)
式(213)和式(214)适用于D为3000~30000m和v为5~15m/s的情况,而
且水域属于深水区。
在按上述公式计算得深水区的波高和波长值以后,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浅水区的波高及波长。
h0=hk1
(2 15)
L0=Lk2
(2 16)
式中 h0,L0———相应于浅水区的波高和波长;
h,L———相应于深水区的波高和波长;
k1,k2———考虑浅水区影响的系数,可根据计算点的水深H和波长L的比值HL查
表23求得。
表2 3
影响系数k1和k2值
沿风区长度方向当遇到水深小于计算波高的情况时,风波即产生破坏,只有在波高小于或等于0.7倍的水深时风波才不会产生破碎。所以当遇到水深小于波高的情况时,该处的波高可令其等于0.7倍的水深。
观测证明,在风速不变的情况下,波的高度彼此也是不相同的。因此,从一系列实测的风波中可以取出一个最大的波,它在所观测的风波的系列中只发生过一次,例如从1000个实测的风波中取出一个最大的波,则这一个波的频率即为0.1%。
所观测的最大风速的频率可以用下式进行计算:
P=nm+1×100
(2 17)
式中 P———计算的最大风速的频率(%);
m———计算风速在按递减序列排列的实测风速系列中的顺序号;n———实测风速系列的项数。
欲将频率为P1的波高转换为频率是P2的波高可按下式计算:
hP2=kPhP1
(2 18)
式中 hP1———频率为P1的波高(m);
hP2———频率为P2的波高(m);kP———转换系数,可查表24。
表2 4
将频率为P1的波高转换为频率为P2时的波高的转换系数kp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