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藤原氏本支的倾轧
第1节 平城天皇践祚及立太弟
一、平城天皇践祚
《日本后纪》记载: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正月丙寅朔,废朝,圣躬不豫也。(中略)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二月丁巳,二十三日,先是,尚缝五百井女王,为令圣躬平善,造写药师佛像并《法华经》,至是功毕,因屈僧三十一人,设斋于前殿,百官供奉。(中略)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三月己卯,十五日,上病大渐弥留。(中略)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三月辛巳,十七日,(中略)有顷天皇崩于正寝,春秋七十。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四月七日,(桓武)天皇葬于山城国柏原陵,谥号桓武天皇。随后,皇太子(安殿亲王)登基。
在此之前,延历二十五年(806年)正月,先皇(桓武天皇)病重时,急召皇太子(安殿亲王)。皇太子(安殿亲王)迟迟不到,于是,桓武天皇又派了参议藤原绪嗣前往迎接。桓武天皇将皇太子(安殿亲王)召到榻前,训话良久。《日本后纪》记载,当时桓武天皇给皇太子(安殿亲王)留了遗诏,其中就有册立皇太弟相关事宜。
据记载,桓武天皇驾崩时,“皇太子(安殿亲王)哀嚎擗踊,迷而不起。参议近卫中将坂上田村麻吕、春宫大夫藤原葛野麻吕,固请扶下殿,而迁于东厢,以玺并剑柜,近卫将监纪绳麻吕、从五位下多入鹿相副从之”。从中可以看出皇太子(安殿亲王)的孝心。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三月十九日,山城国葛野郡宇太野被定为先皇(桓武天皇)陵寝。
然而,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三月二十三日,太阳颜色深红,却没有光芒。大井、比叡、小野、栗栖等灵山都发生火灾,烟灰漫天,京中一片昏暗。因为选定皇陵的位置比较靠近贺茂神社,所以有人觉得火灾是神灾。占卜之后,果然是这样。于是,皇陵位置被改到纪伊郡柏原陵。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五月十八日,新皇(平城天皇)在大极殿即位,改年号为大同。《日本后纪》等记载:
改元大同,非礼也。国君即位,逾年而后改元者,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今未逾年而改元,分先帝之残年,成当身之嘉号,失慎终无改之义,违孝子之心也。稽之旧典,可谓失也。
可见,当时公卿之中也有不服之人。
二、伊予亲王谋反事件
延历二十五年(806年)五月,弹正尹宫被册封为皇太弟。弹正尹宫是平城天皇的同母弟。《水镜》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平城)天皇即位当天,立东宫(此处记载有误,平城天皇十八日即位,十九日立皇太弟),不久又欲废之。东宫傅(此处记载有误,不是东宫傅,而是春宫亮)藤原冬嗣察觉,于是,密告东宫(弹正尹宫)。东宫(弹正尹宫)大惊,面对先帝(桓武天皇)皇陵方向跪拜祈祷。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四处烟气弥漫,仿佛黑夜。(平城)天皇大惊,于是,请人占卜,发现是先帝(桓武天皇)英灵作祟。于是,(平城)天皇诚心悔过,祈祷祭拜,三天过后,天空终于放晴。
平城天皇
不过,《日本后纪》等书中既没有这件事的相关记载,也没有立太弟当天天象异变的记录,所以《水镜》应该是将这件事与前一小节“皇陵选址”一事中的山火烟气混为一谈了。不过,也能从中推测,平城天皇可能并不想传位给皇太弟(弹正尹宫),而是想传位给自己的皇子(高岳亲王)。
此外,还有一件事。大和国石上神社原有一件神器(兵器),延历二十三年(804年),先帝(桓武天皇)说:既然已经迁都了,神器不应该放在这么远的地方。于是,下令将神器迁入平安京。
延历二十四年(805年),桓武天皇御体抱恙时,石上神社托人上奏桓武天皇称“神器移到他处,会触怒神明”,桓武天皇自己做梦也梦到了。
于是,延历二十四年(805年)二月,桓武天皇命有德高僧六十九人,将神器送还石上神社,并诵经祈祷。当时桓武天皇颁发的诏书如下:
石上大神宫,收有器仗。京都路远,为移至近处,去年(延历二十三年,即804年),运收至此。然比来之间,御体不如常,大御梦觉,便依大神之愿,返还本社。
虽然桓武天皇的御梦是确有其事,不过,此事恐怕也是源自公卿、僧侣等编造的说法。石上神社的神器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镇国之宝,每次国家发生变化时,都会显现灵瑞。若是移动它,则会发生战事。所以,有些人担心桓武天皇驾崩后会发生动乱,所以才秘密上奏,请求归还。
桓武天皇驾崩当天,确实发生了一些怪异的事情,如东宫(安殿亲王的寝殿)发现血迹、兵器库两次发生夜鸣等,《日本后纪》等中都有记载。这恐怕也是有人知道将有动乱发生,所以提前做的警示。
所谓的动乱,源头就在藤原氏内部的权力斗争,从前文《水镜》中藤原冬嗣所言便能窥视其中端倪。立太弟一事,原本是先帝(桓武天皇)的遗诏,参议藤原内麻吕当时就参与了这件事的商定。现在,藤原内麻吕已经从大纳言升至右大臣。所以新皇(平城天皇)虽然有意另立皇太子,但对藤原内麻吕却只字未提。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嫉妒藤原内麻吕的人就开始蠢蠢欲动。首先,便是藤原宗成。藤原宗成是藤原北家藤原永手的曾孙——废掉皇后藤原乙牟漏所生的皇太弟(弹正尹宫),并跳过平城天皇皇子高岳亲王,却拥立藤原南家出身的藤原吉子所生的第三皇子三品中务卿伊予亲王——这实在是令人费解。不过,这种事情原本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
藤原内麻吕
由于平城天皇正好也有废除皇太弟的打算,于是,一部分人借此机会,想推动册立伊予亲王为皇太弟,但很快就失败了。这件事在《日本纪略》里记载为:“藤原宗成蛊惑三品中务卿伊予亲王,图谋不轨。”“不轨”也可以指废立的事情,并不一定是谋反或者起兵。
《日本纪略》后面继续写道:“大纳言藤原雄友听闻此事,便告知了右大臣藤原内麻吕。”藤原宗成原本想拉藤原雄友入伙,不料却被藤原雄友告发——不过,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这时,伊予亲王上奏,藤原宗成确实曾劝说自己谋反——可见这件事并不是空穴来风。
安倍兄雄
然而,藤原宗成接受审讯时,却指认伊予亲王为主谋,以推脱罪责,这种怯懦之辈,又怎么会是成大事的人呢!
《日本纪略》记载:
(大意)延历二十五年(806年)十一月乙未,十二日,(伊予)亲王母子,服药自尽,时人哀之。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伊予)亲王母子完全是被藤原宗成所害。
大同三年(808年),与左兵卫督巨势野足一起带兵包围伊予亲王府的安倍兄雄去世,《日本后纪》“安倍兄雄略传”中记载:
(安倍兄雄)乏文堪武,(中略)高直有耿介之节。(中略)伊予亲王无罪而废,当上(平城天皇)盛怒,群臣莫敢谏者,(安倍)兄雄抗辩固争,虽不能得,论者义之。
奉命讨伐的安倍兄雄尚且为之争辩,可见伊予亲王确实是蒙冤。然而,因为平城天皇盛怒,所以没有人敢于进谏,可见其中另有缘由。《日本后纪》“藤原乙叡略传”记载:
(藤原乙叡)以父母之故,频历显要,至中纳言。性顽骄好妾马,而缘山临水,多置别业,以信宿之,必备内事。平城帝为太子时,(藤原)乙叡侍宴,颀酒不敬,(平城)天皇含之。后遇伊予亲王事,辟连(藤原)乙叡,免归于第,自知无罪,以忧而终。
由此可知,这次事件是一部分人为了迎合平城天皇心意而刻意构陷。除伊予亲王母子自杀之外,大纳言藤原雄友及藤原宗成也被处流放。下图是从《尊卑分脉》中摘抄出来的藤原氏家谱,以供参考。
【图谱】
如上图所示,藤原武智麻吕(藤原南家之祖)是藤原不等比的长子,其长子藤原丰成是孝谦天皇时期的右大臣,次子藤原押胜曾位极人臣,为正一位太师,后来却因为谋反之罪被诛杀。藤原丰成曾与弟弟藤原押胜争权,因橘奈良麻吕之事受牵连获罪,结果却因为没有参与藤原押胜的谋反得以恢复官位。藤原丰成之子藤原继绳沿袭父亲的升迁之路,直至右大臣,藤原丰成的侄儿藤原是公后来也成为右大臣,藤原是公的女儿藤原吉子侍奉桓武天皇,生下了伊予亲王。
然而,藤原宇合(藤原式家之祖)之子藤原良继、藤原百川、藤原藏下麻吕三人,与藤原北家的藤原永手一起拥立光仁天皇,藤原良继的女儿侍奉桓武天皇,成为平城、嵯峨两朝的国母。藤原宇合之孙藤原种继在桓武天皇时期权倾朝野,藤原种继的两个子女藤原仲成与藤原药子此时也在朝中玩弄权柄。
藤原百川
藤原百川的两个女儿,一个侍奉桓武天皇,是淳和天皇的生母。一个是平城天皇太子时期的太子妃。当时藤原氏一门之中,藤原式家(藤原宇合一脉)权势最盛。
藤原永手曾与藤原式家的三人一同拥立光仁天皇,既有拥立之功,也在某种程度上与藤原式家结成了同盟。藤原宗成作为藤原永手的子孙,仅有祖荫却无功勋,试图拥立伊予亲王,其实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就算拥立,也绝不会成功,这几乎是一目了然的。何况他自己的家族正当鼎盛,他又何必图谋废掉同盟之中的弹正尹宫(后来的嵯峨天皇)呢?
平城天皇还是太子的时候,先帝桓武天皇宠爱次子神野亲王(即弹正尹宫,后来的嵯峨天皇),曾经暗暗想过废除长子,改立次子,这在《水镜》中也有记载。所以,平城天皇册立皇太弟完全是遵从先帝(桓武天皇)的意志。但因为先帝(桓武天皇)的这种想法,平城天皇与皇太弟(弹正尹宫)之间总有一些难以言传的不和。
然而,藤原南家(藤原武智麻吕一脉)并没有打算利用这一点,拥立自己这一族所出的伊予亲王。倒是藤原式家的藤原仲成和藤原药子兄妹,或许是为了借刀杀人,便利用这一点设局,唆使不得势的藤原宗成和藤原南家最得势的藤原雄友密谈。这在嵯峨天皇大同四年(809年)藤原仲成与藤原药子兄妹的罪状中可以窥见端倪。案卷中“藤原仲成仗恃自己妹妹得宠,行事奸诈,凌辱亲王夫人,使其舍家而奔走流离”一句,应该就是指伊予亲王这件事。由此可见,“伊予亲王谋反事件”完全是这兄妹二人的阴谋。
藤原雄友听说谋反一事之后,大惊失色,马上禀报了右大臣藤原内麻吕,于是,这件事被公之于众。其他人谗言构陷,终于导致平城天皇盛怒,藤原雄友蒙冤被流放至伊予,后来虽然得到赦免归京,但藤原南家已经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