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府招亲
开元十五年(727年)春,李白到了安州。安州属淮南道扬州大都督府所管辖,是一个中都督府。安州与随州是近邻,随州苦竹院道观的道士元丹丘,听说李白到了安州,故前来与李白相会。
在孟少府的安排下,李白将自己近年来的诗赋抄成一卷,献给了安州都督府的都督马正会。马正会是一个爱才之人,他接到李白的诗赋,很高兴。一日,马正会让孟少府请李白参加宴会,元丹丘也一起前往。与会的还有安州的世家名流。在宴会上,马正会给予李白高规格的待遇,让他与都督府长史李京之一同坐上了马都督的陪座,待为上宾。宴席上,马都督向众人介绍了李白,说李白就是《大鹏遇希有鸟赋》《望庐山瀑布》《长干行》《望天门山》等诗的作者,并亲自吟诵了李白的几首诗,众人一致喝彩。有人说,李白善于作赋,在成都就曾向礼部尚书兼益州长史苏颋大人献过赋,为苏大人所赏识,何不让李先生当场作赋一首?李白并不推辞,只见他展纸濡墨、手不停笔,不一会儿就作好了,名为《愁阳春赋》。赋云:
东风归来,见碧草而知春。荡漾惚恍,何垂杨旖旎之愁人。天光青而妍和,海气绿而芳新。野彩翠兮芊眠,云飘飖而相鲜。演漾兮夤缘,窥青苔之生泉。缥缈兮翩绵,见游丝之萦烟。魂与此兮俱断,醉风光兮凄然。
若乃陇水秦声,江猿巴吟。明妃玉塞,楚客枫林。试登高而望远,痛切骨而伤心。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雪。兼万情之悲欢,兹一感于芳节。
若有一人兮湘水滨,隔云霓而见无因。洒别泪于尺波,寄东流于情亲。若使春光可揽而不灭兮,吾欲赠天涯之佳人。
此赋一出,当场众人欢呼,齐赞李白之捷才。马都督向旁边的安州长史李京之说:“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于是,大夸李白为奇才。李长史点头称是。后来,此话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过,并说:“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其时,座中还有一位世家乡绅许员外,对李白十分赞赏,愿结交这位西蜀才子为朋友。
在孟少府的安排下,李白隐于安陆寿山的桃花岩下,开始了他酒隐安陆的十年读书和交游活动。也是在孟少府的介绍下,他结交了安州的廖公、蔡十、魏洽等一帮当地名士。他们经常到李白这里饮酒赋诗,共谈隐逸之乐,纵论天下大事。
开元十六(728年)年春,襄阳的孟浩然动了远游之念,想到扬州去看一看素有盛名的琼花——据说当年隋炀帝为慕扬州琼花之名,特意开通了一条从洛阳到扬州的大运河。他听说李白在安州,想约他一起漫游扬州。孟浩然与李白曾在游越州时相识,后来孟浩然急着要去长安,二人便分开了。李白与安陆的几个好友在桃花岩为孟浩然接风设宴,相谈甚欢。李白因刚从扬州回来不久,不能相从。但他对孟浩然恋恋不舍,于是相送孟浩然至江夏,一同游了黄鹤楼后,便于长江渡口将孟浩然送上东去扬州的船。船将离岸之际,二人仍依依不舍。直到帆影远去,消失在天际,一种与故友惜别之情涌上了李白的心头: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1]
送走了孟浩然,李白又回到了安陆。这时,孟少府和元丹丘正在桃花岩等他,说要送一段好姻缘给李白。这姻缘说的不是别人,正是许员外家的千金小姐。
许家是安陆的名门世家,其祖父许绍是唐高祖的同学,在隋时曾封为安陆郡公,隋末随唐高祖起兵反隋,立有战功,卒后赠为荆州都督。其少子许圉师,在高宗朝时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位至宰相,仪凤四年(679年)卒,赠幽州都督,陪葬恭陵。许员外名许自然,因行猎时误伤人命,故被免官,一直在家乡安陆闲居。
李白对孟少府所提的这门亲事有些犹豫,与好友元丹丘商量。元丹丘说是好事,一是许家是安陆大族,又是相门之后,在朝中有不少官员与他家有旧,与许氏结亲,对李白将来的前途有好处;二是元丹丘曾到许家做过道场,见过许小姐,长得是花容月貌。又因许员外认为李白是个人才,将来前途无限,也愿意招李白为婿。最后,李白点头应允了这门亲事。于是由孟少府出面提亲,许员外一口答应,择日结婚。结婚的那天,锣鼓喧天,喜气洋洋,轰动了整个安陆城。李白见许小姐果然是温柔可人,秀外慧中。许小姐也喜欢李白的诗赋,曾收藏了李白的一些诗。其中有一首诗名叫《长相思》,诗曰:
日色欲尽花含烟,
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
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
归来看取明镜前。
李白问夫人,这首诗好不好?夫人说,好是好,不过最后四句是偷别人的。李白问,偷人家的?许小姐说,你的最后两句,还不是从武后娘娘“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偷来的吗?李白夸奖说,夫人好记性啊,李白佩服!
一年以后,许氏夫人生了一个女儿,初为人父,李白十分高兴,给女儿起名叫平阳。夫人说,这个名字怪怪的,一点也不像一个女孩的名字。李白对她解释说:平阳就是月亮的意思,日月齐光嘛。而且本朝高祖皇帝有个女儿就叫平阳公主,是个了不起的女中豪杰。将来我们家的小平阳,说不定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呢!
此时的李白,时逗稚女怀中笑,闲看娇妻机中织,生活好生自在。在温柔乡中不但不思功名进取,反而产生了耕读隐居的念头。他在桃花岩开了几亩山田,又将所居的茅屋修葺了一番,取名为“桃花书屋”。无事便在山中读书,闲时便邀三五友人在山中小饮,谈诗论文,弹琴对弈,不复以功名为意。
开元十七年(729年)春,李白在桃花岩隐居已经有两年,闲来无事便游山玩水,作文赋诗。他写了一首《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诗中,李白表达了此时在白兆山中游山玩水、悠然自得的心情。他觉得,自然山水是人们栖身的绝好家园,它远离世尘的喧嚣,一山一水,一花一叶,都有其自然之美,值得诗人们去玩味。“桃花流水”虽暗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典故,但更是表现了诗人寓情于景、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敏锐眼光。李白还有一首《山中与幽人对酌》诗: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此诗大约与《山中问答》写于同一时期。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山中与友人饮酒对酌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处世旷达的一面。诗人摆脱了世间礼法、人情世故的束缚,任性率真,一任自然,真是一个飘然纯真的人物。
李白在桃花岩与夫人过着无拘无束、自在潇洒的生活。许员外起初以为李白结婚、有女不久,沉溺于家室之乐,交往几个朋友,甚至身躬陇亩,以尝稼穑之艰是正常现象,不以为意。又见他隐居读书,还以为他是在准备功课以应科举呢。后来慢慢地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孟少府到桃花岩去过几次,也发现李白所读的根本不是儒经六艺之书,而是老庄之书。所交之友也不是在讨论经济之道、科艺举业,而是在谈佛论道、琴棋闲话,因此与许员外有同感。许员外便托孟少府劝说李白,该是准备举业以应仕途的时候了。于是,孟少府便以开玩笑的方式,戏仿南朝孔稚圭的《北山移文书》,给李白写了一篇《寿山移文书》。其意不外是以桃花岩的所在地寿山隐藏贤士的说道,巧妙责备李白隐居不出,辜负了朝廷望贤盼士之心。
李白接到了孟少府的《寿山移文书》,看后会意地一笑,知道老朋友是在催他出山呢。他想了想近日之所为,确实也有些好笑,怎么这样就安心地做起隐士来了呢?大鹏之志,意在四海,怎能像燕雀一样,整日盘旋蒿下,不思进取了呢?是该反省了。于是,他便展纸挥笔写了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算是对孟少府的回复。书中有几段这样写道:
近者逸人李白自峨眉而来,尔其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巢、由以来,一人而已。乃虬蟠龟息,遁乎此山。仆尝弄之以绿绮,卧之以碧云,嗽之以琼液,饵之以金砂。既而童颜益春,真气愈茂,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
俄而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即仆林下之所隐容,岂不大哉。必能资其聪明,辅以正气,借之以物色,发之以文章,虽烟花中贫,没齿无恨。其有山精木魅,雄虺猛兽,以驱之四荒,磔裂原野,使影迹绝灭,不干户庭。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此乃养贤之心,实亦勤矣。
孟子孟子,无见深责耶!明年青春,求我于此岩也。
在此书信中,李白向孟少府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说明他遁隐此山是暂时的,他的人生目标仍是出将入相,或为帝王之师,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天下太平之后,他便像春秋时的范蠡和汉时的张良一样,功成身退,然后再去“浮五湖,戏沧洲”。小寿山是养贤,而非是藏贤,他李白终究是要出山的。
孟少府看了此书,深知李白是一个有大志的人,他不是不想出世,而是不屑于参加科举,做小官,而是想一出世就一鸣惊人,立致卿相,为帝王之师。孟少府将此意向许员外禀明,许员外只是说了一声:“志向是挺高,只是做起来太难了。”就不再说什么了。
且说李白从此静下心来,专心攻书,熟读经史。许家乃世家门第,素以藏书丰富著称。一年下来,李白将他所未读过的书差不多全都翻阅了一遍。自觉得已饱读诗书,学问已通天人之际,就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了。
一日,李白的三个族弟李之遥、李令问、李幼成来访。李白在桃花园里设宴款待,四人饮酒赋诗。李白首先立了个规矩,饮酒前必先限时作诗,如诗不成,罚酒三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曰: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这篇序文,写得非常精彩。喝酒是俗事,而作诗是雅事。所以酒不能乱喝。“不有佳咏,何伸雅怀?”诗赋酒以雅,而酒助诗以情,是诗升高了酒的品格。此篇开头几句,颇有哲理之思。天地是万物的旅舍,而光阴是百代的过客。人生比起天地之大、光阴之长,都是很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浮生如梦,不及时抓住时机,享受生活,就是虚度人生,所以要及时行乐。这个观点既使放在今天也无可厚非。人生是什么,不但要创造生活,还要过好生活,这是人之常情。弟兄们见面,高谈阔论,饮酒赋诗,是诗家之佳话。“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写得太富有诗意了。所以弟兄们好不容易相见,又定了喝酒的规矩,于是推杯换盏,饮酒赋诗,喝了一个通宵。
次日,李白带着酒意给三个族弟送行,直把他们送上了大道,见他们骑马远去,才转身回家。这时,恰好碰见了安州李长史的官轿迎面行了过来。李白来不及让道,醉眼蒙眬间又误认成自己的老朋友魏洽,于是走到李长史面前作揖施礼,口称魏洽贤弟,多日不见,这是到哪里去?李长史见此大怒,以为李白是戏弄于他,便大声呵斥李白,将其拿下,论了个拦截官轿、戏弄朝廷命官之罪,将其押进府衙。
李长史之所以如此刁难李白,是因为他对李白非常忌妒。他既讨厌李白在马都督面前卖弄才情,又忌妒他娶了安陆大户许家的漂亮小姐。许员外知道此事后,及时赶到府衙求情,才将李白放出来,却要求李白写一份悔过书。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李白本不愿写,经许员外的屡屡劝说,才写了一纸《上安州李长史书》,表示道歉。李白这才感到地方恶吏的厉害,真是龙卧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呀。
但是,李长史并没有停止对李白的迫害,反而到处散布李白的坏话,什么李白出身来历不明呀,李白品质败坏呀,李白仗势欺人、横行不法呀,等等。此时马都督已经调走,李长史也任期已到,由新来的裴长史接任。二人交接时,李长史对裴长史说了李白许多坏话。李白不得不向裴长史写了一封书信,为自己辩护。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笑,以明其心。而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惟君侯察焉。
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楚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
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寮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四海明识,具知此谈。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李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徹,句句动人。”此则故交元丹,亲接斯议。若苏、马二公愚人也,复何足陈?倘贤贤也,白有可尚。
夫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是知才难不可多得。白,野人也,颇工于文,惟君侯顾之,无按剑也。伏惟君侯,贵而且贤,鹰扬虎视,齿若编贝,肤如凝脂,昭昭乎,若玉山上行,朗然映人也。而高义重诺,名飞天京,四方诸侯,闻风暗许。倚剑慷慨,气干虹霓。月费千金,日宴群客。出跃骏马,入罗红颜,所在之处,宾朋成市。故时人歌曰:“宾朋何喧喧!日夜裴公门。愿得裴公之一言,不须驱马埒华轩。”白不知君侯何以得此声于天壤之间,岂不由重诺好贤,谦以得也。而晚节改操,栖情翰林,天才超然,度越作者。屈佐郧国,时惟清哉。棱威雄雄,下慑群物。
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云山间之,造谒无路。今也运会,得趋末尘,承颜接辞,八九度矣。常欲一雪心迹,崎岖未便。何图谤言忽生,众口攒毁,将恐投杼下客,震于严威。然自明无辜,何忧悔吝。孔子曰:“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过此三者,鬼神不害。若使事得其实,罪当其身,则将浴兰沐芳,自屏于烹鲜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窜海,转死沟壑。岂能明目张胆,托书自陈耶!昔王东海问犯夜者曰:“何所从来?”答曰:“从师受学,不觉日晚。”王曰:“吾岂可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想君侯通人,必不尔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盼。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李白在这封上裴长史书中,针对李长史对他的种种诬蔑和谣言条条予以驳斥,而对自家的家世、身世、经历、行踪、学行、品德,“粗陈大略”,一一做了回答。这是一封辩诬书,也是一封记述李白身世生平的自叙书。我们对李白的家世和前半生的了解,大都从中得到解答。
此书共分九段。第一段,说明自己上书的理由,向裴长史表明心迹,希望长史大人明察自己遭受诽谤的委屈。
第二段,自述家世和自己的学习经历:“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李白自说其先祖是金陵(即金城,指甘肃兰州)大姓,为李暠之子李歆,因为匈奴人沮渠蒙逊入侵而遇难,其家族被迫奔流内地,屡经转徙,西魏时李白的先祖到了咸秦(即长安)做官。“少长江汉”,江汉指古巴蜀地区,说明他是在蜀中长大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迄于今三十春矣”,是说李白自幼好学,对诸子百家、经、史等著作刻苦学习,广泛涉猎,并创作诗赋文章,直到今天已经三十年了,向裴长史说明自己勤奋好学及努力写作之迹。
第三段,表明了自己心怀“四方之志”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经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和安陆许氏结亲的经历。
第四段,讲了自己曾“散金三十余万”接济友人的“轻财好施”之举,和结交乡人吴指南并为其殡葬“存交重义”的事迹。
第五段,讲了昔日在蜀中与东严子隐居岷山之阳,养奇禽千计,呼之掌上就食,及为广汉太守推荐有道科,应举而不赴之“养高忘机”和“不屈之迹”,以表其淡薄功名、气节高尚的品德。
第六段,讲在成都时与和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礼部尚书兼益州长史苏颋相识,和与安州都督马正会相与,及二人对自己的文学才华的赏识和夸赞,表明自己是一个少年才子,而不是徒有虚名。
第七段,李白以夸张的语言赞美裴长史的治理才能、文学才华、堂堂仪表,以及“高义重诺”、好贤下士的品德。裴长史是否真有这些高贵的品德和才能与之相称,姑且不说,但这些颇似战国策士的赞颂之辞,都是李白急于脱难,一时编凑的恭维之辞,还是可以理解的。
第八段,说自己十分景仰裴长史,希望长史大人能够主持正义,为自己受谤之冤昭雪。
第九段,说裴长史若能够给自己礼遇,自己必能施展“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的肝胆和才能,报效于恩公。若赫然作威,不予理睬,或“不许门下,逐之长途”,自己将“西入秦海,一观国风”,从此永辞,远走高飞。到王公大人那里去弹长铗,以求慧眼识拔。此段颇有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意思,这也是李白颇见风骨之处。
李白的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家世、生平事迹、少年学习著作情况、交游的经历、当代名人对自己的欣赏和评价,都做了充分的罗列,以表明自己家世来历之清白、学习之刻苦、创作之勤奋、为人之仗义、人品之高尚,全面地反驳了李长史之徒对李白的种种诬蔑和谣言,同时也体现了李白的雄辩才能与不畏权贵的傲骨,更是后人了解李白生平活动的重要资料。
裴长史接到李白的书信,没有任何回音。可见,裴长史也并非是慧眼识英才之人。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宋本原作“碧山尽”,后多种版本作“碧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