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交游
开元十三年(725年)夏,李白与书童丹砂离开了江陵,一路沿江而下,来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岳阳楼在洞庭湖东岸的城西门楼上,原址是三国时吴国的鲁肃所建,原是吴国水军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在旧阅兵台上建岳阳楼,楼高三层,西临洞庭湖,登临远眺,八百里洞庭尽在眼底。岳阳楼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李白在附近找了一家客栈,安置了行李,住了下来。第二天正欲出门,适有一客人前来相访。此人姓夏,排行十二,自称是李白的仰慕者,他也是刚从江陵来。在江陵时,读了李白的《大鹏遇希有鸟赋》,十分敬佩,欲结交李白,店家说李白已乘船到岳阳去了。他便乘船急追,来到了岳阳,打听到了李白的住处,便来拜访。李白见他千里追寻,十分感动,便约他一起去登览岳阳楼。二人上了岳阳楼,见眼前视野十分开阔,八百里洞庭尽在眼中。二人便让店家送上酒菜,边饮酒边谈。谈到兴起时,李白忽来诗兴,对着眼前大好风光,吟了起来。诗曰: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吟完之后,李白忽然舞了起来,风吹衣袂飘飘欲仙,十分惬意。夏十二鼓掌大笑,也与李白同舞。舞罢,二人喝得大醉方休。回到店中,李白向店家要了纸笔,将诗写了下来,篇名为《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将此诗赠给了夏十二。夏十二喜不自禁。有人说,诗人有待江山助,李白此诗借眼前洞庭之景,一抒心中的豪情。从此,李白这首诗也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齐名,借着洞庭湖和岳阳楼之名传了开来,李白也在岳阳诗名大振。
一位从蜀中来的名叫吴指南的客人,此时也在岳阳漫游。他与李白曾在蜀中相识,听说李白到此,也前来拜访。李白见到从蜀中家乡来的故人,感到分外亲切。二人相约,共游洞庭。
第二天,他们乘船游览洞庭湖。时值夏日,烈日炎炎,天气炎热,湖面水平如镜,一丝风也没有。只有湖中的君山远望如黛螺,山上绿树如发,给人一些凉意。到了君山,他们离船上岸,沿着山路约走了两个多时辰,来到湘妃墓时已经浑身大汗。墓在翠竹丛中,已经荒圮,走近一看,墓旁每棵竹子的竿上只见斑斑点点,恰似泪痕。他们撮土为香,向湘妃墓拜了几拜,便坐在竹丛的阴凉下休息。其实竹荫下也不凉快,吴指南便将上衣也脱了,用衣作巾擦去了身上和脸上的汗水。
正当他们燥热难耐之时,天气忽然大变,西北的乌云滚滚而来,凉风习习,好生凉快。风越刮越大,由凉风渐渐变成了冷风,小风变成了大风和狂风。隐隐的,雷声也由远而近。
他们见天要下雨,就赶快起身下山。下到半山腰时,只听头顶一声炸雷,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等他们跑到山下,上了小船,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浑身上下都湿了个透,冷得直打哆嗦。尤其是吴指南,哆嗦得就像筛糠一样。老船夫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披在吴指南身上,自己光着膀子冒雨在外面摇着船。小船冒雨顶风,驶至岳阳城。
回到客栈后,吴指南高烧不止,脸色蜡黄,热过之后,又开始发冷,盖了几床被子还直打哆嗦,连连叫冷。李白叫丹砂在床边侍候着,自己到城里请了一位郎中来给他诊病。郎中看了看,又把了把脉,说是偶感风寒,不要紧,又开了几剂草药,说吃几天就会好的。结果连吃几天也不见好,反而更重了。吴指南几日里茶饭不进,吃了就呕吐。李白很着急,又接连请了几位郎中,有的说是疟疾,有的说是伤寒,还有人说是霍乱。照着他们开的药方吃下去,结果病情不但不见轻,反而越来越重,人也日渐瘦弱,往日的一个壮汉,如今却病得脱了人形。
李白又重金请了城里最好的郎中给他诊治,但吴指南已病入沉疴,病情越来越重。吴指南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喘着粗气。他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连忙向李白托付后事,希望死后能将自己的骸骨运回故乡。李白含泪答应了。不久,吴指南就断了气。李白伏尸大哭,若丧天伦。次日李白买了一口棺木,将吴指南装殓了。他本来打算将吴指南的棺木运回蜀中,一了吴指南的心愿。可是当时天气炎热,尸体很快就有了异味,根本就无法上船,况且蜀地离此千里之遥,又正是长江涨水之时,逆水行船,根本过不了三峡。于是他只好赶快雇了一辆牛车,拉至洞庭湖边的树林边,将吴指南的棺木临时用砖厝葬。其时天色已晩,丹砂劝李白回去,但李白觉得对不起老友,决定在坟前守一夜墓,以表对故友的愧疚之情。于是,二人在坟边睡下。
夜半时分,一阵沙沙风响,隐隐约约地传来阵阵虎啸,丹砂被惊醒,随后叫醒了李白。只见前面的草丛里,有两只绿荧荧的小灯笼,在黑夜里闪闪发光,那是老虎的两只眼睛。丹砂吓得紧闭着眼睛,李白则手持宝剑,横目双睁,与老虎对峙着。相峙了一会儿后,那对绿灯笼消失了。李白这才松了口气。
李白将吴指南厝葬后,与丹砂顺着湘江南下,他们过汨罗,凭吊了屈大夫投江处;至潭州,游了岳麓山;到衡阳,登上了祝融峰;最后来到零陵,在九嶷山中向舜帝陵墓朝拜。随后,又东游金陵。数年之后,当李白又回到洞庭时,才将吴指南的尸骨取出,在湖水中削洗干净,用包袱裹了,背到了鄂城,但又因故一时回不了巴蜀,只好在鄂城之东买了一块墓地,将吴指南的尸骨装殓入棺葬了。数年之后,在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闻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李白记载此事,以向裴长史表白自己“存交重义”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