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李广难封与名将声望
公元前129年,李广与卫青一起打匈奴,被俘后死里逃生,回来之后,定为死罪,赎为庶人。
然后,得考据一下了。
顷之,家居数岁。——《史记·李将军列传》
转眼间,就在家里待了好几年。
可是《资治通鉴》里写的是李广只在家里待了一年,转过年来便去右北平做太守了。我认为《资治通鉴》写得不大对,这样的话,就不好解释“李广难封”了。
因为,如果李广第二年就当了边郡右北平的太守,那么,这一年卫青再次出战匈奴,斩首数千。再转过年来,公元前127年,卫青再次出战匈奴,从云中郡往西打,收复了原属秦朝的黄河河套地区,就是黄河“几”字形那块,随后,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在此设立朔方郡。因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卫青手下的两个将领苏建和张次公都被封侯。
又过了三年,公元前124年,匈奴右贤王来打朔方,卫青等将领率十万大军,分三路,出塞六七百里,把这个右贤王打了个措手不及,俘虏了十多个匈奴小王、一万五千多人、上百万的牛羊,大胜而归。
汉武帝大悦,把卫青封为大将军——类似三军总司令,万户侯,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呢,也被封侯了。公孙贺、公孙敖等十个将领也都被封侯。
公孙敖被封的什么侯呢?合骑侯。
以千五百户封敖为合骑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他是侯了,那么,他这一千五百户的封地,就是什么啊?就是一个小诸侯国,合骑侯国。
那么,这个合骑侯国在哪儿呢?一般认为,就是我家乡黄骅的郛堤城。前几年,郛堤城考古发现大量儿童瓮棺墓葬,轰动全国。后来,中日韩三国的专家一块儿来考察,初步认为,这个可能就是合骑侯国遗址的郛堤城。
接着说李广,很可惜的是,这两次大战,他都没参与。为什么?因为李广还在家里歇着呢。这样解释,比较合理。
在右北平太守任上,他干了很短的时间,就被汉武帝召回来,接替石建,当了郎中令。郎中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是真正的天子近臣,赵高当年就是郎中令。
李广接替的这位前郎中令石建也是有故事的人。前面说,汉武帝刚即位就要改革,弄了个儒生叫王臧的当郎中令,结果窦太皇太后把王臧给杀了,换了一位老成持重的人当这个郎中令,就是石建。
石建是什么来头呢?他的父亲叫石奋,石奋十五岁就是跟着刘邦的一个小跟班,没什么文化,但是刘邦喜欢他。
爱其恭敬。——《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恭是待人恭敬,敬是做事认真。这方面他很讨刘邦喜欢。
有一次刘邦问他:小石头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石奋说:只有母亲和姐姐,母亲双目失明,姐姐会弹琴。
刘邦一笑:好,那就都接来吧,你孝敬你老妈,你姐给我做妃子。
于是,这个小石头成了皇亲国戚。到了汉文帝时,他已算是元老了,可照样还是恭谨。
恭谨无与比。——《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没有人能像他这样待人恭敬、做事严谨的了。
汉文帝非常信任、欣赏他,让他做太子太傅。太子即位,就是汉景帝,石奋四个儿子都官至两千石,算上他,一家子一共五个两千石,加一块正好一万石。于是,汉景帝送给他一个外号,叫“万石君”。
那么,这位万石君都是怎么恭敬、恭谨的呢?
《史记》里是这样说的:汉景帝即位之后,万石君退休在家养老。赶上朝廷搞什么庆典活动时,都会请他来参加。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那么德高望重,照理说可以端着点了。可他不,只要是一进皇宫的门,立马小步快跑,看到皇上的座驾,不论皇上在没在上面,都站直了打敬礼。他对朝廷的各种礼仪都严格遵守,半点也不含糊。
在家里,子孙在去赴任之前,来给他请安,如果是穿着朝服来的,他也得穿上朝服才见面,而且这时称呼子孙都不直呼其名,而是按官职来称呼。
有时,皇上想他了,派宦官给他送点好吃的来,他都把这吃的先供起来,趴地上磕完头再吃,就跟皇上在跟前似的。
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几个儿子也都如此,非常恭谨。大儿子就是石建,给汉武帝当郎中令。有一次,他给汉武帝写了一个文件,汉武帝给批复回来。他一看,发现这个文件上有个“马”字,马(馬)字下面应当是四个点,他竟然只写了三个点,立马冒汗,吓坏了,好一通自责。
不过,石建这样,绝对不是怯懦。他作为郎中令每天都跟在汉武帝身边,汉武帝接见大臣时,他都在场。不论汉武帝说什么,他都一声不吭,等大臣们都走了,他才开始说话,把存在的问题不卑不亢地指出来。
而且,石建是个大孝子。他当郎中令时,年纪不小了,老父亲万石君还在世。他每五天从宫里回家一次陪老父亲,亲自给老父亲洗衣服,连仆人也不用。
因此,汉武帝非常敬重石建,虽然是窦太皇太后给他安排的这个郎中令,可他一点都不反感,一直让石建在这个位置上干到去世。后来,他还让石建的弟弟石庆当了丞相。石庆也是要多恭谨有多恭谨。
前面讲过的以醇谨著称的建陵侯卫绾,跟万石君也在一个列传里。司马迁认为,孔子所谓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正是说的他们这样的人。
那么,汉武帝让李广这样的武将来接石建的班,做郎中令,是不是反差太大了呢?或者,李广身上是不是也有万石君父子类似的品质呢?还真有一点,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李广也是这样的。
广讷口少言。——《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嘴笨,沉默寡言。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去世时,司马迁已经二十多岁了,他们有交集,司马迁亲眼见过李广。他以为李广这么了不起的英雄,肯定是雄姿英发,但实际看上去“悛悛如鄙人”,完全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小百姓的样子,不善言辞。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种风格的人,一般都比较青睐。
李广做郎中令没多长时间,便又回到边疆,以郎中令身份带兵,他的长处还是打仗。而且,只有打仗,才有望封侯,这是李广的梦想。
很快,机会又来了。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命大将军卫青带领着六个将军,六路大军出战匈奴,李广也在其中。结果,这次战役后,又有三人被封侯。
有没有李广呢?咱先留个悬念,先说一下卫青的表现。
在这次战役中,卫青手下的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带领的几千人,遭遇了单于的主力,苦战一整天,全军覆没。赵信以前是匈奴降将,这次,他又投降回匈奴了。苏建则杀出一条血路,带着几个人突围,死里逃生,回来向卫青请罪。
那么,卫青该怎样处置苏建呢?他问手下几个幕僚:你们什么意见?
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有个幕僚认为应当杀了苏建,严肃军纪,以提升大将军在军中的权威。
另外两个幕僚则认为:不对,将军,兵法上讲,越是能打的军队,扎硬寨、打死仗这样的铁军,遇到大敌,越容易遭受惨败。因为他们不跑、不逃、不撤,所以,苏建带着几千人跟匈奴单于主力几万人苦战一整天,全部战死,而且毫无二心,怎么能杀呢?
卫青最后决定把苏建押回朝廷,请皇上发落。回朝之后,苏建被赦免了,赎为庶人。汉武帝赏赐卫青一千金。卫青受高人指点,把这一千金拿出一半来,送到了汉武帝的宠妃王夫人家里。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卫青很会做人,也很会讨汉武帝的喜欢。
照理说,卫青不仅有很高的军功,而且又深谙生存智慧,应当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称赞,但实际不是这样,天下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他没有多高的声望。
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次,苏建跟卫青提起了这个问题,他说:大将军,您声望不够高,是因为您有点高冷,与各界人士接触太少。您看,您是不是也招点门客,养养士,把声望往上提一提啊?
卫青摇摇头:别,我感觉这样挺好,当年窦婴、田蚡声望高,宾客盈门,结果呢?皇上恨得牙根痒痒。我没声望就没声望吧,这不是什么坏事。
那么,谁的声望高呢?当然是李广,匈奴那边都管他叫“飞将军”。还有一位声望高的,是个后起之秀,谁啊?霍去病。其实,霍去病也不养士,也没门客,为什么他的声望会高于卫青?说到底,是因为一个字:酷!
霍去病的故事更惊险、更刺激,更英雄主义、更浪漫传奇。李广的声望,也是源于此。
那么,霍去病的“酷”体现在哪儿呢?
霍去病是卫青二姐卫少儿的私生子,是卫青的外甥,很讨汉武帝的喜欢。公元前123年的这次战役,是他第一次跟着出征。他在卫青手下做骠姚校尉,只有十七岁!
他带着八百骑兵冲锋陷阵:
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的少年霍去病,离开大军几百里,孤军深入,直插匈奴后方的一个基地,打了匈奴一个措手不及,歼敌两千多人,包括匈奴单于的祖父、叔父以及相国等官员,勇冠全军。
汉武帝大悦,赐其一千六百户食邑,封冠军侯。在这次战役中,有三个被封侯的。霍去病是一个;还有一个封给了一个边防太守,以上那几次他都跟着出战,战绩都不错;另外一个封侯的名额,是不是李广呢?很可惜,不是。李广又失望了。这个被封侯的,也是一位著名人物——张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即位不久,听投降的匈奴人说,西边有个国叫月氏,跟匈奴有仇,他便想:我可以联合月氏,对付匈奴啊!派谁出使月氏呢?他命人发了公告,招聘大使。
张骞当时是个郎官,主动应诏。汉武帝很高兴,让他带使团出使月氏。可是,谈何容易?要想去月氏,必须得通过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没别的地方能绕过去,怎么办呢?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张骞的使团进了匈奴控制区之后,就被匈奴给抓住,扣下了。这一下被扣了十多年,他才逃出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大月氏。他又辗转访问了几个西域的小国,才往回返。回来的路上,他又被匈奴抓住了,然后又逃了出来。
为什么张骞总能逃出来呢?匈奴怎么不杀他呢?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史记·大宛列传》
张骞身材高大有力,是个壮士,而且性格豪爽,诚信待人,所以,匈奴很喜欢他,还把匈奴女子送给他做老婆。
其实,张骞还得益于他的随从——仆人兼保镖,此人叫堂邑父。堂邑父是个匈奴人,善于射箭,有一身好武艺,对张骞忠心耿耿。他们长途跋涉,经常走过无人区,没有饭吃,堂邑父便想办法“射禽兽给食”。
历尽千难万险,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距他出使时,已经过了十三年,去时他带了一百多人,回来时,身边只剩下一个堂邑父,还有个匈奴老婆。
随后,公元前123年这场战役,他随卫青一起出战,因为他有长期的沙漠生存经验,知道哪里有水有草,给卫青行军提供了很大帮助,加上前面出使西域的功劳,所以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在西域待的这十多年,掌握了西域诸国的很多情况。汉武帝听他汇报完,眼前便展现出了一个新大陆,他心想:这真叫天外有天,一路向西,竟然还有这么广阔的天地呢!
但是,连接大汉朝和这个新大陆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地区——被匈奴占着呢,这不行,得把河西走廊打通!
于是,两年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要他拿下河西走廊。霍去病拿下河西走廊的战役,分两次进行。头一次是从陇西出发,一路向西北,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焉支山在酒泉东边,是匈奴一个重要的军马养殖基地,到现在还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
霍去病打下焉支山,继续向西打,一直打到了玉门关。玉门关是后来才修建的,这就是河西走廊的西头了。
这次战役,霍去病只用了六天时间,便横扫了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好几个匈奴部落,杀了两个首领折兰王和卢侯王,歼敌八千多,还缴获了不少战利品,包括休屠王祭天的金人。后世考证,这个祭天金人很可能就是佛像。这是佛教元素第一次进入中国历史。
不过,这次闪电战很像定点清除,没有驻军占领,河西走廊还在匈奴手里。所以,两个多月后,霍去病再次出兵河西走廊,换了个路线,从北地郡出发,先打居延,再往南打到祁连山。
同时,汉武帝派李广和张骞各自领兵在几千里外的右北平出兵北进,牵制东线的匈奴,防止匈奴互相救援。
李广带着四千人的骑兵部队,走在前面,跟匈奴左贤王四万主力遭遇,被人家团团包围。手下将士们都害怕了:这得一个打十个啊,怎么打呀?
李广让大家别紧张,命令小儿子李敢带领几十名骑兵冲过去。匈奴这边,挨着的就死,碰上的就亡。李敢的敢死队像一支箭,射透了重重人墙,冲出了包围,又冲了回来。这下,军心稳住了。
李广带着手下将士,与人数十倍于己的匈奴苦战两天,死者过半。这时,张骞才带着另外一万骑兵赶了上来。他走错路了。
匈奴左贤王这才撤去。
霍去病那边,本来也是派了公孙敖带兵策应的,而公孙敖也走错路了。霍去病没等他,又是孤军深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斩首匈奴三万多人,俘虏两千多,包括单桓王、酋涂王,还有七十多个小王。
汉武帝大悦:朕再给你增加五千户封地。你手下的赵破奴等人,也都封侯。
张骞、公孙敖贻误军机,依律当斩,但出钱赎为庶人。
李广虽然表现不俗,但毕竟没立什么功,手下还死了那么多人,封赏又没他的事儿。这时候李广也是一把年纪了,那么拼命地打了一辈子仗,好几个以前跟他混的,都被封侯了,唯独他封不了。
那么,接下来,李广是否还有封侯的机会呢?冠军侯霍去病还有怎样酷的故事呢?李广和卫青、霍去病之间又将有怎样的恩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