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与刘备的英雄之路: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曹操隐居去了。借着这会儿工夫,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位英雄——孙坚与刘备,又有着怎样的非凡经历。
一个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于他出身如何,而在于他如何成就自己。
孙坚也是出生官宦之家,但只是地方小官吏,并不显赫,没有特殊的家族背景。后来孙氏立国,称其祖上乃是春秋末期大名鼎鼎的军事家孙武,孙坚是不是孙武的后人,这个没办法考证了,只有一点能稍稍扯上点关系:孙坚是吴郡富春人,在春秋时算是吴国的地盘,而孙武便是吴国的名将。
孙坚与曹操同年出生(都是公元155年)。据说孙坚出生时,其祖坟上空光怪陆离,现出五色云彩,周围数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史家手法,早已是见怪不怪,似乎这些伟大人物生来便是要成就伟大事业的。不过孙坚从小时候起,便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特点,他坚强果断,有胆有识,心胸豁达,由于深受东汉官方儒学的熏陶,他还十分重视名节。另外,他的武艺也是相当了得。
孙氏家族在吴郡历代为官,孙坚十五六岁时,父亲便在县衙里给他谋了个职,这也算是走后门。但是孙坚的理想并不是继承祖业当一名地方小公务员。此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看到国家一天比一天败坏,他痛心疾首,更加发愤图强。
很快,他就展露出自己的过人之处。十七岁这年,孙坚与老爹乘船到钱塘去办事。行至半途,发现江面上停了数艘船,都不行驶了。他正觉得奇怪,只见不远处的岸边停靠着一艘船,岸上有一伙人,手里持着刀枪棍棒,抢劫了一队商旅,正在翻箱倒柜瓜分财物。
原来竟是遇上了一伙海盗!怪不得来往船只都不敢靠近。
我们说过,孙坚是一个好名节之人,有侠义精神。路见不平,自然要拔刀冲上去,孙坚对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
父亲大人一听,使一白眼——没看到强盗人多势众吗?讨你个头!便斥道:“此非你所图也。”
遇到强人,一般人的反应是害怕,咱别没事去惹他们。
对孙坚来说,他的反应是兴奋:自己练了这么多年功夫,又读了许多兵法书,都没有实践的机会,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岂能错过?一个真正的武士,怎么能错过拔刀的机会呢?
好吧,你们都不去,那我一个人去了。
在孙坚的坚持下,船靠了岸,他手里拎了一口刀登岸,冲着海盗们奔去。
海盗是一群人,他只身一人,如何应敌?
不要忘了,孙坚是官府之人,身上穿的是衙吏的衣服。他一边朝强盗们奔去,一边用手比画着,作出安排人马包抄的样子。海盗远远望去,还真当官府出动了人马前来搜捕,大家钱也不数了,箱子柜子也不抬了,纷纷逃往船上,扯了风帆,扬长而去。偏偏有个家伙,大约是躲在什么地方方便,来不及上船,被孙坚逮了个正着,一刀下去,身首异处。
不得了,孙坚英勇的一击,不仅令父亲大人刮目相看,当时江中商船上的人也不禁大声喝彩。
这件事很快传遍吴郡,年轻的孙坚声名鹊起。郡府官员认为他是青年才俊,当个小吏实为浪费人才,便破格将他提拔为“假尉”。所谓的“假”,就是“代理”的意思,尉是地方治安官,假尉相当于县公安局代局长。
不久后,吴郡爆发了一起大规模暴动。
暴动组织者名为许昌,他鼓动几个县的民众造反,自称“阳明皇帝”,拥众万余人,势力不可小觑。朝廷不敢掉以轻心,派扬州刺史臧旻率军平乱。渴望建功立业的孙坚自告奋勇,招募了一千多人,配合州郡部队平定许昌之乱,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扬州刺史臧旻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称奇。
许昌的义军毕竟不是训练有素的政府军的对手,很快被镇压下去。臧旻在给朝廷的上书中,特地表扬了孙坚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朝廷论功行赏,把孙坚提拔为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佐官,在县里属于二把手,主管文书、仓库、监狱管理诸事。孙坚先后在三个县当过县丞,分别是盐渎县、盱眙县和下邳县。虽说只是二把手,但他的名望比县令都要高,他品行端正,又有侠义情怀,还是个出了名的帅哥——史书上说他“容貌不凡”,这样一个浑身都散发着强烈人格魅力的人,自然深得民心。
孙坚不到二十岁就当到县丞,可是他的仕途也就固定在这里了,到了三十岁,他仍然只是县丞,没有获得升迁。这并不奇怪,从朝廷到地方,权贵子弟充斥要职。像孙坚这样没有背景的人,想要升迁就得花银子上下打点,而以名节自励的他是不会干这种事的。
公元184年,孙坚将满三十岁,黄巾起义爆发了。
有仗打,孙坚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有一个人对孙坚印象深刻,他就是被朝廷任命为右中郎将的朱儁。
十年的时间,朝中大臣早把孙坚这个名字忘得一干二净了,何以朱儁会记得呢?因为朱儁乃是会稽人,与孙坚的家乡距离很近,算起来也是同乡,故而他对孙坚当年的英勇事迹记忆犹新。朱儁在领军出征前,只向皇帝提出一个要求:把孙坚调到其麾下,担任军司马一职。
看到没有,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能也。
不要怨天尤人,只要自己真有本事,被埋没十年,仍然可以绽放万丈光芒。
孙坚熟谙兵法,他深知一支军队要有坚强的战斗力,军官与士兵要同心协力,士兵要乐于效命。倘若他孤身一人赴任,指挥一支自己都不熟悉的军队,就不能得心应手了。因此他招募了一支子弟兵,兵源主要是自己的同乡少年,这些人十分仰慕孙坚的为人,乐意跟随他打拼。除此之外,他还到淮河、泗水一带招募了一些壮士。
就这样,他有了一支效忠于自己的武装部队(有一千多人),他率领这支部队,前往朱儁营中报到。
黄巾战争,成就了孙坚的英雄之路。
朱儁没有看走眼,孙坚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表现出色。特别是他那拼命三郎的精神、过人的胆量,令全军将士无不自愧弗如。在宛城之役中,孙坚更是勇冠三军,作为军官,他不是指挥别人冲锋陷阵,而是临阵身先,一手持刀,一手持盾,攀云梯而上,第一个登上城墙,为攻破宛城抢下首功。这场战争奠定了孙坚在帝国军队中的地位,他不再是当年的游击队长,而是东汉军中的一员虎将。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黄巾战争给了孙坚一个全新的表演舞台,他淋漓尽致的表演博得了上司朱儁的喝彩。战后,孙坚被授予别部司马一职,这是一个握有兵权的军职,他实现了从文官到武将的转变。在此之后,孙坚又参加了许多场战争,成为东汉末期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关于他征战的故事,我们后文再详述。
接下来我们说说刘备。
若论起血统,刘备与皇室沾亲带故,但是这个亲戚关系,已经远得宛若天边了。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是刘备的第十六世祖,汉文帝是他的第十五世祖,汉景帝是他的第十四世祖。在汉景帝之后,刘备家族这一系就与皇室越隔越远。他的第十三世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本来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人物,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刘胜夫妇的墓穴被发现,成为中国现代考古的一大成就,其中出土的文物,以“金缕玉衣”最为有名。现在说到考古,大家都知道中山靖王刘胜,他就是刘备的先祖。
从中山靖王刘胜到刘备,又过了十几代,每隔一代,他们与皇室的关系就疏远一分。毕竟从刘邦开国到东汉末期,已经过去了整整四百年,刘邦的后人,恐怕不下几十万人。这些人中,除了极少数的人继承皇室的基业,多数人早已平民化了,与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顶多就是在给儿孙讲故事时,可以唠叨几句:“咱先祖可是灭掉秦国的高皇帝刘邦哦。”这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因此,刘备虽是皇帝远得不能再远的亲戚,但他的出身实际上比曹操、孙坚都要落魄得多。刘备的爷爷还曾经当过一名县令,他父亲刘弘也当过小公务员,只是刘弘死得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出生于公元161年,比曹操、孙坚要小六岁。
自从父亲死后,家道中落,刘备和母亲过着清苦的日子。所幸刘备的母亲手巧,自己缝制布鞋,编织草席,勉强度日。刘备从小就跟着母亲贩卖布鞋、草席,在饱一顿、饥一顿中度过了他的童年。
俗话说“人穷志短”,但刘备是人穷志不短。
我们可以从他童年的一则小故事里看出端倪。
在刘备家东南角的篱笆墙边,有一棵五丈多高的桑树,远远望去,有点像车盖的样子。
有一次,刘备跟同宗的小孩们一起在桑树下玩,他望着貌似车盖的树冠,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日后必当会乘坐羽葆盖车。”所谓羽葆盖车,就是用山稚尾巴上的羽毛来装饰车盖,在古代,羽葆盖车就是指天子专用的车辆。刘备的话就是说,我以后会乘坐天子之车,我也要当皇帝。
这固然是一句戏言,但至少表明,刘备的内心并不安于现状。
小孩子随口一说,可把大人吓坏了。
叔叔刘子敬把刘备叫过来,狠狠臭骂了一顿,对他说:“你可别胡说八道,这可是要满门抄斩的。”
据说当时有个叫李定的人,会看风水,有一回他路过刘备家,看到那棵大桑树仿佛是伸出的车盖,罩在刘家上方,不禁暗暗称奇:“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生活的转折发生在他十五岁这年,也就是公元175年。
这一年,有一个大人物回到涿县,他就是卢植。
此时黄巾起义还没发生,卢植还没有得罪宦官左丰,他刚刚平定了九江郡爆发的蛮族叛乱,又因病辞去九江太守一职,返回家乡涿县讲经传道,发展教育。
在涿县,卢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回乡讲学,立即吸引许多人前来求学。刘备的母亲知道儿子卖布鞋、卖草席,是不会有前途的,她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送儿子到卢植那里学习。
就这样,刘备投到卢植门下,成为他的学生。
当时与刘备一同前往求学的,还有同宗刘德然。
刘德然的父亲名叫刘元起,他是看着刘备长大的,觉得这孩子是个好苗子,于是做出一个决定:支助刘备读书。他每月支助刘备的钱,与给儿子的钱一样多。
这下子可把他老婆给气坏了,她嚷嚷道:“他家是他家,咱家是咱家,你怎么把刘备当作自家人了。”
刘元起只说了一句:“这孩子不是普通人。”
看来刘元起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同宗长辈的鼎力支持下,刘备才得以安心在卢植门下学习。但是刘备这个人,其实不太爱读书。这也难怪,他从小就干小商小贩的营生,结识的都是市井朋友,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一拿起书本难免犯困。他喜欢什么呢?喜欢养狗、骑马。别看他落魄,他对美学颇有追求,十分喜爱音乐,还喜欢漂亮的衣服。声、色、犬、马四样,他在十五岁时,至少已经爱上三样了。
尽管如此,这段学习时光对刘备来说仍然是宝贵的,不是因为他的知识大获长进,而是他遇到了一个对他十分重要的人物:公孙瓒。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人,慕名前来拜卢植为师,与刘备成了同学。后来刘备在落魄的时候,前去投奔公孙瓒,若没有这段同窗情谊,公孙瓒未必会收留他。
卢植并没有在涿郡待多久,越来越严峻的政治局势使他无法专注于讲学。庐陵郡爆发蛮族叛乱后,朝廷又起用他为庐江太守。刘备、公孙瓒虽然都是卢植的学生,其实并没有学到多少儒家知识。
各地频频发生的暴乱,也让刘备意识到一个巨变的时代即将来临。
他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时代的挑战。
由于饱经风霜,刘备的性格比其他同龄人来得成熟。
他平常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不爱说话,并不影响他广交朋友。他喜欢结交豪杰之士,乡里许多少年也都喜欢跟着他混,老成的性格让他成为朋友圈里的头头,话不在多,关键能说到做到,一言九鼎。
刘备长相很特别,身高七尺五寸,换算成今天的单位,大约一米八,颇为高大威武。更特别的是,他的手臂很长,据说双手垂下时能到膝盖的位置,有点像美国篮球巨星、绰号“大猩猩”的尤因。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对招风耳,耳朵大,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这是什么模样,还真难以想象,不至于像猪八戒那般模样吧?
长相特别、寡言老成、性格坚忍,这些特点无疑令人印象深刻,让人觉得此人身上有不平凡的地方。乡里许多少年都喜欢跟着他混,他也成了这帮人的大哥。
在刘备手下的这帮年轻人中,有两个人与他成为生死之交的兄弟。这两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与张飞。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写到桃园三结义,写得绘声绘色,千古流传。这里我从正史的眼光来看看刘、关、张三人的关系。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将之一,大家都知道他的字是“云长”,不过最初他的字是叫“长生”。他老家在河东郡,与刘备不是一个地方的人,有一回,也不知犯了什么事,亡命到了涿郡。关羽的年龄可能与刘备相近,比刘备略小一点。他们如何认识的,史书上没说,我想大概是刘备在关羽落魄之时,帮了他的大忙。或许是被刘备的侠肝义胆所吸引,关羽从此之后就铁了一条心,跟着这个小老哥混。
比起关羽,张飞与刘备相识的时间可能要早得多,因为张飞也是涿郡人。张飞是个很勇猛的人,平常对谁也看不上眼,却独服刘备,刘备身上确实散发着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关羽到来后,张飞对他也很佩服,因为关羽的武艺特别高强,又年长他几岁,故而张飞也把关羽当作兄长来看待。
那么刘、关、张三人究竟有没有结义的事呢?
估计是没有,那是小说家猜测的。
不过三人情同兄弟,这是事实。《三国志》里面也写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有了关羽与张飞这哼哈二将,刘备在乡里一帮年轻人中,才真正成为大哥大式的领袖。
《三国志》的《关羽传》中有一段有趣的话,我们且来看看:“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这句话写得很含蓄。刘备在乡里纠集徒众,关羽与张飞为他“御侮”,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在前文中说过,刘备虽然家境贫穷,可是他有志向,甚至有天子之志,不过万事开头难,他就是草民一个,又缺乏资本,如何创业?他想到的捷径,就是招罗豪杰,自己搞一个小团伙,等时机成熟了,便有了干一番事业的本钱。
有了关羽、张飞这两大高手加盟,刘备如鱼得水,可是他这个小团伙一定也会遭到一些流氓团伙的敌视和挑衅。这时关羽与张飞便出来给刘备“御侮”,换句话说,就是跟别的团伙打架。你想想,关羽后来可是被封为“武圣”的人,练拳脚的都得拜他的神像,功夫之强自不在话下。张飞的功夫也不弱,史书上评价他们二人,都用了一个词——“万人敌”,这两人联手,自然把前来闹事的人打得落花流水。
转眼间已到了公元187年,刘备的机会来了。
此时已经是黄巾起义爆发后的第三年,虽然张角、张宝等太平道头目已死,但黄巾军仍在全国各地活动,由黄巾起义所引发的暴动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
却说在北方的渔阳郡,有一个投机分子,名为张纯,他见东汉帝国已是摇摇欲坠,便铤而走险,勾结北方的乌桓部落,聚众造反。在那个年代,官府无能,民不聊生,只要有人振臂一呼,势必有许多人响应。张纯的造反军很快便声势大振,攻破蓟中,杀死校尉、太守。张纯自封为“弥天大将军”,引兵攻幽州、冀州。
一时之间,北疆为之震动。
刘备所在的涿郡就在幽州、冀州的交界处,此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朝廷紧急从青州调集军队,由一名从事(刺史的属官、幕僚)率领,入幽、冀两州镇压张纯的造反军。有人向青州从事推荐刘备,说他有胆有识,在此多事之秋,正好可以派得上用场。
这一年刘备二十七岁,在此之前,他除了在乡里当个土霸王之外,也没干出个名堂,虽有请缨之志,无奈在官场没有熟人,多年来报国无门。试想,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满怀盖世豪情,却整天与流氓阿飞械斗血拼,岂非英雄气短?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披上铠甲,到战场上一显身手了。
就这样,刘备率着自己的一帮喽啰,加入青州军,参与镇压张纯的叛乱。
战争与乡里械斗毕竟不同,首次披甲上阵的刘备差点死于非命。
有一回,他率一支小分队巡逻,正好与张纯手下的一支叛军相遇,双方展开厮杀。无奈寡不敌众,在战斗中,刘备被对方的一名士兵捅了一枪,从马背上摔下来,在这危急时刻,刘备灵机一动,往草丛上一倒——装死!
幸好那名士兵没有补刀的习惯,否则就没有未来的蜀汉皇帝了。
刘备装死,他手下的小喽啰也被打散了。叛军取得了小小胜利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趴在草丛中的刘备虽然逃过一劫,但伤得不轻,动弹不得,要是被抛在荒郊野岭几天,恐怕与周围的死尸无异了。幸好,不久后,那帮被打散的小喽啰又都回来了,见到刘备没死,大伙儿很高兴,把他平放在一辆马车上,拉回兵营。
可以说,刘备出师不利。
现实是残酷的,既然出身贫贱,就得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辛劳与代价。
不历经磨难,怎么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呢?
前途,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当时东汉帝国的局势,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纯的起义军蹂躏北方诸郡,牵制了政府军,遂使黄巾军余党的势力转强。公元188年,河西、益州、青州、徐州等地的黄巾余党先后起事,完全打乱了朝廷的军事部署。在这个时候,刘备被派去镇压黄巾起义军,受校尉邹靖的节制。
关于刘备与黄巾军交锋的故事,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描写。
在刘备跌宕起伏、身经百战的一生中,与黄巾军作战,是可以略过不提的,因为他当时仅仅是个小人物。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刘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还立下不少战功。正是这些战功,让他开始跻身仕途,成为一名地方官吏。
朝廷论功行赏,给刘备腾出一个职位:安喜尉,即安喜县治安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
有趣的是,曹操、孙坚、刘备这三人都曾经当过尉官,干的事却各不相同。
曹操是雷厉风行,对强豪大开杀戒,他敢这样做,因为他是官二代,朝中有人撑腰;孙坚没有强硬的后台,自然不像曹操那样大刀阔斧,唯有在镇压叛乱时募兵请战,身先士卒;与曹、孙相比,刘备的政治资源更少,在担任安喜尉期间,他干过最为酣畅淋漓的事,就是痛扁督邮。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张飞痛扁督邮”的故事,其实这是错的,小说这样写,是为了维护刘备“伟光正”的形象。痛扁督邮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刘备本人。
督邮是什么官?刘备为什么要痛扁他?
这里要先说一个背景资料。
在东汉末年,全国各地都爆发武装暴动,朝廷四处招募军队,镇压暴乱。每打完一仗后,功劳簿上总有许多人要论功行赏,朝廷没钱,只能腾出一些职位作为奖赏。这就导致一个问题:能腾出来的职位,很快就满额了。
可是战争还在继续,朝廷还能拿什么东西封赏给有功者呢?
最后朝廷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淘汰一部分地方官吏,特别是因战功而升迁的官吏。
诏令一下,刘备不由得心慌。
官场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最终被淘汰的,一定是既无背景又无靠山的人。安喜尉只是一个小官,但对刘备来说,却是一扇进阶的大门,这扇大门要是关闭了,他岂非只能与草寇为伍?
刘备并非杞人忧天。
郡太守接到朝廷诏令后,把各县官吏名单仔细看了几遍,某某人是宦官的兄弟,某某人是达官贵人的外甥,这些人都碰不得。看到刘备这个名字时,太守感到有几分陌生,便提笔在这个名字上划了一道线。
几天后,太守派遣的督邮抵达安喜县。
督邮又称督邮书掾或督邮曹掾,职责是代表郡太守督察各县乡,同时传达郡政府的最新指示。督邮此次前来的任务,便是要执行朝廷下达的任务,淘汰一部分地方官吏。
此时刘备已经打探到消息,自己正在淘汰名单之列!
他心急如焚,得知督邮入住驿站的消息后,便前去拜访,想找个办法通融通融。督邮当然明白刘备的用意,便以身体有病为由,拒见刘备。
刘备是这么容易打发走的吗?你既不见我,老子也不是吃素的。刘备回去后,拉上关羽、张飞以及吏卒等一帮人,杀气腾腾地奔向驿站。
有关羽、张飞在,驿卒焉能阻挡?
刘备一脚踹开督邮的寝室大门,闯了进去,大喝道:“我收到郡太守逮捕督邮的密令,你还不赶紧束手就擒!”
平日在县乡威风凛凛的督邮,此时已被这阵势吓得瘫倒在床。刘备不容分说,上前就将他捆得结结实实,推出驿站。闹了这么一出,刘备心知自己的县尉之职肯定是保不住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他便和关羽、张飞一道,挟持着督邮一路飞奔。
快到安喜县的边界时,刘备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县尉绶印解下来,挂在督邮脖子上——你不是要解老子的职吗?老子就把官印还给你。即使这样,他还不解气,又把督邮绑在树上,用皮鞭猛抽了百来下,直把督邮打得皮开肉绽,哀声连连。
看来毕竟当过黑社会大哥,刘备不是好惹的。
发泄一通后,刘备与关羽、张飞离开安喜县,一路漫无目的地瞎逛。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刘、关、张三人一身好本领,在这乱世总是用得着的。
正巧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派毌(guàn)丘毅到丹阳招募新军,刘备与关羽、张飞便前去投奔。毌丘毅见三人武艺高强,便将他们招入麾下。行至下邳,忽然闯出一伙强人,刘备、关羽、张飞策马迎战,把这伙强盗打得落花流水。回到京师,毌丘毅在大将军何进面前极力推荐刘备。
在汉代,皇帝之下,就属大将军的权力最大,其地位甚至在“三公”之上,一般由外戚担任。何进倒也爽快,大笔一挥,把刘备提拔为下密县的县丞,官职比先前的县尉还略高一点。
在刘备奋斗的这几年里,东汉的政局愈加恶化,最令朝廷头疼的,便是西北凉州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