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三国史(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教主的美好梦想

催生大起义的,乃是一个神秘的宗教,它的名字叫“太平道”。

太平道的兴起,并非无源之水,其思想来源是黄老思想。“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思想就是道家思想。道家本是显学,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成为两汉官学,地位跃居百家之上,黄老思想遭到抑制,但在民间仍有巨大的影响力,并出现宗教化的趋势。东汉中晚期,冒出一本重要的道教典籍,名为《太平清领书》,省称《太平经》。这本书卷帙浩繁,内容庞杂,流传至今的版本尚有数十万字,是不折不扣的大部头著作。

话说东汉末年,有一落魄儒生,早年刻苦研读儒家经典,想博取功名。只是他生不逢时,后世的科举考试制度还没出现,又没有名师推荐和官宦提拔,想跻身官场,谈何容易。正当他失意之时,《太平经》给他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他扔掉儒家书籍,开始修仙,自号为“大贤良师”,传播宗教思想,并聚拢了一大批信徒。

他就是太平道教主张角。

我们看到很多宗教的教主在传道之初,总要有点医术,这是招揽信徒的最好手段。张角也不例外,他会点医术,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心理疗法。给人治病时,他要病人先下跪忏悔,然后喝下符水。有些人会很奇怪,这种装神弄鬼的符水能治好人吗?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的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要一个人确信喝下这水是有奇效的,强烈的心理暗示,对身体的康复会起到单纯药物所不能起到的惊人效果。

当然,古代人对心理疗法不了解,有些人喝了张角的符水后,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就把他视为神明。一传十,十传百,张角的名气便越来越大。起初张角在巨鹿一带活动,经过十余年的经营,他的信徒已经达数十万人,广布于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在大半个中国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作为教主,他获得了神一般的地位,很多人甚至变卖家产,前来投奔张角。

张角的影响力这么大,难道官府就毫不知情吗?

当然不是了。

无论是地方官府还是朝廷,对张角的存在都十分清楚。地方官府并不去镇压,相反,他们认为这是好事。汉代推崇儒术,并不排斥黄老,在西汉前七十年,黄老思想还一度成为汉王朝的主流思想。宦官揽权后,压制党人,禁锢儒家知识分子,迫害太学生,对于标榜正义的儒学,宦官们自然不会喜欢。

这个时候,以黄老思想为核心的太平道突然兴起,倒令官府觉得安全放心,他们认为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掀不起波澜,没什么好担心的。因此他们不仅不镇压,反倒称赞张角,说他“善道教化,为民所归”。

可是官府低估了张角。

当一个人从凡人走向神时,又岂肯甘心为世俗的权力所羁绊呢?

张角改了个号,叫“太平道人”,这暴露了他的雄心。看看四周,这个世界太平吗?除了汉灵帝之外,恐怕没有一个人认为天下太平,特别是下层百姓,他们早就感受到社会暗无天日,奸佞横行。谁不渴望一个太平盛世呢?张角确实厉害,他抓住百姓的心,在“太平”二字上做文章。这是有号召力的两个字,即便在一千七百年后,洪秀全不还打出“太平天国”的旗帜吗?

可见这帖“太平”膏药,可以让造反者反复使用一千七百年之久。

并非没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司徒杨赐对太平道势力的扩张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遣散教徒,让他们回到乡里种田,这样张角可不攻自破。杨赐的属下刘陶也上书皇帝,力请悬赏通缉张角。皇帝正纵情于声色犬马,哪里有心思来管这等闲事呢?在他看来,天下光明祥和,何必大动干戈呢?

正当杨赐等人的奏折被晾在一旁时,张角已在加速暴动的步伐。

他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教区,称为三十六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每方都设立一个领导人,称为渠帅,相当于将军。在暴动之前,必须要先做好政治宣传,给诸位教徒洗洗脑。张角装神弄鬼地作法,口中念念有词:“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是说要变天了,大汉帝国的历史就要翻过去,太平道的天堂即将来临。这种话相当有鼓动力。太平道的教徒,多数来自下层百姓,文化程度也不高,不像清流党人那样会引经据典,但他们是切实感受到东汉帝国的黑暗与腐朽的。此等腐朽帝国,要是不死,岂有天理?

除了喊口号之外,张角还要营造神秘的气氛。

他暗中派人混入京城,在京城各办事官署衙门的大门口,都用白灰涂上“甲子”二字。一时间,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笼罩京城。张角手下大将、大方渠帅马元义在荆州、扬州一带聚集了数万教徒,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预言。同时,马元义秘密派人携巨款前往京城,贿赂中常侍封谞、徐奉,拉拢这两位宦官做内应,只要教徒攻打京城,他们就在皇宫内发动政变,一举推翻东汉朝廷,建立新的政权。

计划很宏大,梦想很美好,可现实很残酷。

不是每个教徒都想革朝廷的命,有些人就是凑热闹的,谈不上有信仰。当马元义缜密筹划起义时,有一个教徒叛变了,向官府告密。汉灵帝震惊了,他没想到竟有一群暴民要在自己眼皮底下造反。他立即下诏,逮捕马元义,以车裂(五马分尸)酷刑处死。紧接着,大搜捕开始了。凡太平道的教徒,一律杀无赦。很快,有一千多名教徒倒在屠刀之下。朝廷的诏令快马加鞭送往冀州,勒令州政府火速把张角捉拿归案。

情况紧急,必须马上起义!

教主发布起义令,派人送达全国三十六方,约定起义时间为二月,起义标志是头裹黄巾。

这一年是东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即农历甲子年。

宗教的号召力是巨大的。

太平道教主张角对起义密谋已久,虽然马失前蹄,暴动计划为朝廷所察觉,但他仍然能掌控局势,果断发动全国武装起义。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这场暴动由于起义军均头裹黄巾,因而在历史上被称为“黄巾起义”。黄巾起义酝酿期长,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有精心的准备,故而在起义初期,起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三十六个教区同时起义,范围波及大半个中国,太平道教徒焚烧地方官署,劫掠州郡,烽火连天,天下震动。这些州郡的刺史太守,多数是权贵子弟或买来的官,盘剥百姓有一套,听说暴动了,个个跑得比谁都快。黄巾军攻城略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已控制许多州郡,生擒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

政府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一方面是因为准备不足,匆匆上阵;另一方面与东汉的军事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与西汉相比,东汉的军事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光武帝刘秀自开国以来,便大力裁撤地方武装力量,诏罢各郡、封国的都尉官,后来又诏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这两道诏令,令东汉一朝地方武装十分薄弱。东汉的武装力量大都集中在边疆地带以及京都一带,其余郡县、封国的兵力严重不足。相比之下,西汉时代的地方武装则十分强大,因此西汉两百多年历史,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国内叛乱。

一时间,全国暴动四起,到处都是头裹黄巾的起义军,连京师洛阳都岌岌可危。

一向自以为天下太平的汉灵帝不免心惊胆战,赶紧任命何进(何皇后的哥哥)为大将军,屯兵都亭,镇守京师。在战略要地函谷、太谷、广成、伊阙、旋门、孟津、小平津、辕等八大关口屯兵固守。

要派谁去镇压黄巾军呢?

别看东汉的皇帝昏君多,在任用军事将领上倒都中规中矩。

汉灵帝想到的第一个人选,便是时任北地郡守的皇甫嵩。

皇甫嵩出生于将门之家,伯父是一代名将皇甫规,皇甫规与段颎、张奂并称为桓帝时代三大名将,在与西羌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皇甫嵩自幼好学,在兵法上深得伯父皇甫规的真传,如今国家动荡,正是用人之时,皇帝自然就想到他了。

皇甫嵩晋见皇帝,没有提什么具体的军事主张,只说了两点:第一,朝廷必须解除党锢,释放被捕的清流党人,恢复他们的政治权利。若是清流党士人集团与黄巾起义军合流,那么局势就失控了。第二,皇帝应该拿出私人钱财与马匹,赏赐给军队,以鼓舞士气。

皇甫嵩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将领,他一眼就能看出,黄巾暴动的原因乃是由于朝廷太腐败。十八年的党锢之狱,正直的官员要么被杀,要么被捕,要么被流放,若不为他们平反,难平天下人之心。

在皇甫嵩的争取下,清流党人总算获得自由,帝国黑暗的天空终于露出一丝光亮,这对平定叛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剿灭黄巾军,汉灵帝不惜动员全国兵力,委派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jùn)为右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各率一支精兵,讨伐黄巾军。

在平乱中,皇甫嵩的表现最为抢眼。

皇甫嵩与朱儁各率两万人马,进攻黄巾军所盘踞的颍川。根据预定计划,两路人马分进合击,对敌人实施合围。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朱儁这一路人马遭遇黄巾将领波才的伏击,行到半路就吃了一个大败仗,不得不退出战斗。黄巾军得手后,转而进攻皇甫嵩。

由于朱儁退出战斗,皇甫嵩这一路人马已成孤军,人数上又远不及黄巾军,不免十分被动。黄巾将领波才仗着人多势众,把皇甫嵩军包围在一个名为长社的地方。在他看来,汉军已是瓮中之鳖了。

然而,波才错了,因为他面对的是一名伟大的将军。虽然皇甫嵩被团团围困,恐慌情绪在士兵中不断蔓延,再加上黄巾军穿着古怪,还不时装神弄鬼,搞得人心惶惶,但皇甫嵩并没有乱了分寸。他心知,长社虽然只是小城,但城墙坚固,想攻破却非易事。

只是,要如何挫败敌人呢?

皇甫嵩登上城墙,细细观察黄巾军的营地。突然间,他的脸上浮起一丝微笑,破敌之计已了然在胸。

夜幕降临,风声四起,皇甫嵩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命将士们手持火把,突袭敌营。原来,黄巾军的成员都是贫穷的农民,人数虽多,对行军作战毕竟颇为生疏。他们简陋的帐篷是用茅草所搭,又驻扎在草木丛生的地带,一旦遭遇火攻,就会轻而易举地被烧毁。

黄巾将领波才自以为优势在手,哪能料到敌人竟敢前来偷袭呢?他还未做好迎战准备,官兵们就冲到营前,纷纷把火把掷出,扔到茅草堆上。很快,黄巾兵营内火光冲天,乱成一片。

皇甫嵩抓住良机,一面派一小部分人在城头上擂鼓呐喊,一面集结主力部队,打开城门,猛攻敌营。黄巾军既要灭火,又要分兵抵挡皇甫嵩的进攻,顾此失彼,狼狈不堪。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个时候,黄巾军军营后侧杀声四起,汉军的一支奇兵不知从哪冒出来,加入这场混战。霎时间,黄巾军的心理防线土崩瓦解,四处逃窜,溃不成军。

别说黄巾军被打懵了,皇甫嵩心里也直纳闷,怎么突然来了援兵呢?

来者何人?

正是我们三国故事的主角之一:曹操。

关于曹操早年的故事,我们且放在后文中叙述,这里说说他怎么跑到了长社。此时曹操的军职是骑都尉,也就是骑兵指挥官,他的任务是协助清剿颍川的黄巾军。他率领的人马既不隶属于皇甫嵩,也不隶属于朱儁,而是一支独立的武装。我估计曹操的军队应该不是正规军,而是招募来的游击队。古代的游击队,与我党领导下的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是有所不同的,它指的是流动性强、机动性强的部队,用于奇袭、侧击、救援等任务。

曹操的这支部队并非主力部队,但他志大才雄,渴望参加战斗——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军事才能,又可以博取功名。当他得知朱儁的主力被击败后,料想皇甫嵩势必陷入困境,便匆匆来援。只是皇甫嵩智谋过人,在曹操到来之前,已经牢牢控制战场的主动权了。

不管怎么说,曹操是立了一大功。

长社解围后,朱儁率着残兵前来与皇甫嵩、曹操会合。经过短暂的休整,三人各率自己的部队,对黄巾军穷追猛打。在精锐的汉军面前,黄巾军全然不是对手,前后被杀数万人之多。

这是黄巾起义爆发以来,政府军取得的第一场大胜仗。

惴惴不安的汉灵帝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他龙颜大悦,封皇甫嵩为“都乡侯”,曹操迁“济南相”,朱儁功过相抵,既无迁赏,也无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