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之子
在房屋的阴凉处,在河堤船边的阳光下,在婆罗双树林和无花果树的阴影下,英俊的婆罗门[1]之子、年轻的猎鹰悉达多,与他的朋友、同样也是婆罗门之子的果文达一同长大了。当他在河畔沐浴[2]时,在举行神圣的洗礼和祭祀时,太阳晒黑了他的浅色肩膀。在杧果园里,当他如孩子般玩耍时,当母亲哼唱时,当举行神圣祭祀时,当学识渊博的父亲教诲时,当智者谈话时,林荫涌进他乌黑的双眼。悉达多一直在参与智者的讨论,与果文达一道修习辩论,修习反思艺术和禅定仪式。他已学会集中精力,在呼吸间默念“唵[3]”这一真言;此刻,他的额头环绕着清明的思想之光。他已学会从坚不可摧的内心深处感受阿特曼[4]的存在,与宇宙同一。
父亲见他聪慧好学,求知若渴,有望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智者和祭司,成为婆罗门王子,心中欣喜不已。
母亲看着强壮英俊、双腿修长的儿子无比恭敬地向自己问候,顿时满怀幸福。
当悉达多穿过城镇街巷,他散发光辉的额头,王者般的双眸,修长的背臀,便深深打动了年轻婆罗门姑娘的心。
但最爱他的是果文达,他的朋友、婆罗门之子。果文达爱悉达多的眸子和悦耳的嗓音,爱他的走姿和得体的举止,爱他的一言一行;他最爱他的精神,爱他超然激昂的思想,爱他坚强的意志,爱他崇高的使命感。果文达知道,悉达多不愿成为一名普通的婆罗门,懒惰的祭官、诡计多端的贪婪商贩、自负的空谈家、吝啬欺诈的祭司,也不愿成为羊群中正直愚蠢的绵羊。即便是果文达自己也不想成为那样的人。他不想成为无数婆罗门中的一员。他想追随悉达多,这个众星捧月而又出类拔萃的人。当悉达多修炼成神,终成正果,果文达仍愿追随他,做他的朋友、他的同伴、他的仆人、他的卫士、他的影子。
大家是这样喜爱悉达多。他给大家带来快乐,他也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悉达多自己却并不快乐,也找不到丝毫乐趣。即便在无花果园里铺满玫瑰的小路上漫步,坐在蓝色林荫下沉思,每日在忏悔中清洗四肢,在昏暗的杧果林中献祭;即便他举止得体,深受喜爱,周围到处充满欢乐,他心中仍缺少快乐。幻想和不安的思绪涌上心头,从河水中涌入,于繁星中闪耀,在阳光下融化。他开始幻想,灵魂开始躁动不安,在祭祀的袅袅青烟中,在诵读《梨俱吠陀》[5]时的呼吸间,在婆罗门长者的教义中。
悉达多开始愈发惆怅。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朋友果文达的爱都无法让他永远快乐和满足。他开始感到他可敬的父亲和老师、智慧的婆罗门已将最好的智慧传给了他,而他仍未能充实精神,平静灵魂,满足心灵,仍未能填满渴求知识的容器。洗礼虽好,但它们是水,无法洗去罪孽,治愈精神的焦渴,消除内心的恐惧。向神灵献祭和祈祷也很好——但这就是全部吗?献祭真为众生带来了幸福吗?那神灵呢?真是生主[6]创造了世界而非那独一无二的阿特曼?难道众神不是如同你我,也是被创造出来,受时间约束,无法永生吗?向神灵献祭就真的是为善为正、重要和崇高吗?除了阿特曼,还有谁值得献祭和崇拜呢?我们要到哪里寻找阿特曼?它居于何处?它那颗永恒之心在哪里跳动?难道不是在内心深处那个坚不可摧的自我之中?但是自我又在哪里?它不是肉体,不是思想,也不是意识,智者这样教导我们。那它究竟在哪里?是否还有其他路可以到达这个自我,这个阿特曼?唉,没人能指出,也没人知道。父亲、老师和智者不知道,祭祀圣歌也不知道!婆罗门及其圣书知道世界如何创造,语言、食物和呼吸起源何处,感官如何安排,以及神灵的所行所为;它知道所有的事情,但如果不知道那唯一的、最重要的东西,知道这一切还有什么价值?
确实,这些圣书中的许多美妙诗句,尤其是《娑摩吠陀》[7]中的《奥义书》[8],都谈到这个内心最深处的终极之物。圣书这样写道,“你的灵魂就是整个世界”;圣书还写到,人在沉睡时,会进入内心深处,居于阿特曼之中。这些神奇的诗句包含智者的所有知识,蕴含惊人的智慧,纯粹得如同蜜蜂所采的蜜。这是无数婆罗门智者收集和保存下来的大量证悟[9]思想。——但是那些掌握并运用这最深奥知识的婆罗门、祭司、智者或忏悔者在哪里?那个运用神奇文字将睡梦中的阿特曼带入真实生活,带入生命的每一步,带入一言一行的博学者在哪里?悉达多认识许多可敬的婆罗门,首先是他父亲。他的父亲纯粹、可敬、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而高贵,生活纯粹,言辞睿智,眉宇间蕴藏细致而高尚的思想——但即便是如此渊博的父亲,就真的生活幸福、内心平和吗?他不也仅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焦渴之人吗?他不也同样如一个焦渴之人,痛饮圣源,不断通过献祭、学习和与婆罗门辩论来获得养液?他这样一个毫无非议的人,为什么还要每天反复洗涤、净化罪恶?难道阿特曼不在他心里?这个本源不是来自他内心?我们必须要找到并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在不断的探索中绕行和迷失。
这就是悉达多的想法,他的焦渴,他的痛苦。
他经常默默背诵《奥义书》中的诗句:“梵[10]确是真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必将每日抵达天堂。”天堂看似近在咫尺,但他却从未完全抵达,从未熄灭终极的焦渴。在所有他认识并聆听教诲的智者当中,也从未有一人完全抵达天堂,或完全熄灭永恒的焦渴。
“果文达,”悉达多对他的朋友说,“亲爱的,我们到菩提树下修习禅定吧。”
于是他们走到菩提树下,悉达多坐在树下,而果文达离他二十步远。悉达多准备好之后,便开始喃喃道:
唵是弓,魂是箭,梵是靶,人应不停射向它。
打坐结束后,果文达站起身。此时傍晚降临,该晚间沐浴了。果文达呼唤悉达多,悉达多没有回应。他仍坐在那里,陷入沉思,眼睛紧盯着远处的目标,舌尖从齿间稍稍伸出,整个人似乎停止了呼吸。他就这样坐着,沉浸在“唵”的冥想中,灵魂似箭一般地射向大梵。
有一次,有三个沙门[11]经过悉达多居住的城镇。他们是朝圣的苦行僧,中年男子,骨瘦嶙峋,赤身裸体,肩上黏满灰尘和血迹,皮肤被太阳晒得焦黑,周身笼罩着孤独;他们对尘世而言是陌生的敌人,对世人而言是陌生的瘦狼。从他们身后吹来一股炽热气息,那是他们平静的激情、消极的修行和无情的自我否定。
晚上,沉思结束后,悉达多对果文达说:“朋友,明天一早,我要去找沙门。我要成为一名沙门。”
果文达听后,脸色煞白。从朋友那不动声色的脸上,他看到了他的决心,就如离弦之箭,无法阻挡。果文达顿时意识到:悉达多要走自己的路了,他的命运开始萌芽了;而他自己亦是如此。他脸色蜡黄得如同干枯的香蕉皮。
“哦,悉达多,”他大叫道,“你父亲会允许吗?”
悉达多像刚睡醒一样,看向果文达。他立刻就明白了果文达的恐惧和担忧。
“哦,果文达,”他轻声说,“不必浪费口舌了。黎明时分,我就要开始我的沙门生活。别再说了。”
悉达多走进屋内,父亲正坐在一张树皮垫子上。他走到父亲身后站立,直到父亲察觉。婆罗门道:“是你吗,悉达多?你有事要说吗?”
悉达多说:“承蒙俯允,父亲。我来告诉您,我想明天离家苦行。我想成为一名沙门,望父亲成全。”
婆罗门沉默了。沉默了许久,直到窗外的星星变换了位置,屋内仍一片寂静。悉达多双手合十,一动不动,一言不发;父亲静静地坐在垫子上,也一动不动。只有满天星斗时隐时现。父亲说:“婆罗门不该言辞粗鲁和恼怒。但我现在的确很生气。我不想再从你嘴里听到这个请求。”
婆罗门慢慢起身。悉达多静静地站着,双手合十。
父亲问:“你还在等什么?”
悉达多说:“您知道的。”
父亲气愤地离开此屋,到自己的床上躺了下来。
一小时后,婆罗门难以入睡,于是起身,在屋内踱来踱去,然后走出房屋。及至窗前,他看见悉达多站在原地,双手合十;深沉的夜色照在他鲜亮的长袍上。父亲焦虑不安地回到屋内躺下。
又一小时后,婆罗门仍旧难以入睡,于是又起身,在屋内踱来踱去,然后走出房屋;此时,月亮已经升起。及至窗前,他看见悉达多仍站在原地,双手合十;月光照在他裸露的小腿上。父亲忧心忡忡地又回到屋内躺下。
就这样,一小时后,两小时后,他反复起身,及至窗前,默默看着月光下、星光下、黑暗中的悉达多,看着他站在原地,心中充满了恼怒、不安、痛苦和悲哀。
黎明前最后一小时,婆罗门走进房屋,看着仍站在原地的悉达多;他看起来很高,很陌生。
“悉达多,”父亲说,“你还在等什么?”
“您知道的。”
“你就打算一直这样站着,站到早上,站到中午,站到晚上吗?”
“是。”
“你会累的,悉达多。”
“是。”
“你会睡着的,悉达多。”
“我不会睡着。”
“你会死的,悉达多。”
“是”。
“你宁愿死,也不肯听父亲的话吗?”
“悉达多一直都听父亲的话。”
“所以你会放弃自己的计划吗?”
“悉达多会照父亲的吩咐去做。”
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了房间。婆罗门见悉达多双膝微颤,而脸上却无丝毫波澜,目光直视远处。父亲意识到,悉达多的心早已离家、离他而去了。
父亲轻抚着悉达多的肩膀。
他说:“你去森林做沙门吧。如果你在森林找到幸福,就回来教我如何幸福;如果你找到失望,也回来,随我一起敬奉神灵。去吧,去亲吻你的母亲,告诉她你要去哪儿。而我,也该去恒河沐浴了。”
然后他抽手离开。悉达多试着挪动脚步,身子却朝一旁歪斜。他努力控制住身体,向父亲鞠了一躬,然后照父亲吩咐去见母亲。
黎明时分,悉达多拖着僵硬的双腿慢慢离开了这个宁静的小镇。小镇尽头,一个蹲伏的身影从小屋附近出现,加入了朝圣者的队伍——他就是果文达。
“你来了。”悉达多笑着说。
“我来了。”果文达回答道。
[1] 婆罗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级种姓,祭司和学者的阶级,掌握教权,垄断知识,享有种种特权。
[2] 沐浴:印度教徒信奉,恒河来自天上,饮用恒河水并在恒河中沐浴可起死回生、洗清罪孽,所以他们每天的日子从恒河沐浴开始,自恒河沐浴结束。
[3] 唵:印度教咒语用字。印度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之首。
[4] 阿特曼:自我。
[5] 《梨俱吠陀》:古印度婆罗门教四部教典为《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统称《四吠陀》,以赞颂神灵,祈祷祭祀。《梨俱吠陀》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与祭祀有关内容。
[6] 生主:造物主。
[7] 《娑摩吠陀》:《四吠陀》第二部,专供举行祭祀仪式时唱的歌曲集。
[8] 《奥义书》:印度古代哲学典籍。“奥义书”含“秘传”之意,主要探讨世界的终极原因和人的本质。
[9] 证悟:觉悟。
[10] 梵:宇宙的创造者和一切的根源,即宇宙本身。
[11] 沙门:出家修道者。以苦行、禁欲为修行手段。